查文庫>論文> 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的思路論文

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的思路論文

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的思路論文

  摘要:新形勢下蠶學專業存在著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教學大綱與課程設定僵化,畢業生不願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專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系統性掌握不夠等問題。必須積極改革現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以蠶桑行業需求和行業精神認同為導向的培養新模式,探索出新形勢下蠶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機制。

  關鍵詞:蠶學 教學改革 新形勢 就業導向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Thought about Teaching Reform of Cultivating High Level Applied Talents

  ——Take the Silkworm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Zhang Meirong(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Jiangsu,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sericultural science, such as uncle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rigid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setting, unwillingly engaging in the work of this profession for graduates, and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reform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stablish a new training mode oriented by the demand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recognition of industry spirit, and explore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sericultu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Sericultural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New situation Employment-oriented

  我國是世界蠶桑業的發源地,具有5000多年的栽桑養蠶史,是世界蠶絲生產第一大國。中國曾因蠶絲而聞名於世界,也曾因蠶絲而強盛於世界,這樣的一個國度,經濟、科技、人文、外交等方方面面都深深烙下了蠶絲的印記,絲綢成了中國名片。“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對於促進我國蠶桑業的發展,由一個蠶桑生產大國向蠶絲製造強國轉變,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如今,中國蠶桑生產呈螺旋式增長。然而現在只有4所大學、100名左右的蠶學專業入校生和畢業生,堅持招生的大學也越來越多地出現“招不滿、學中轉、學完變”的不景氣局面,由此造成了全國蠶桑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的局面。蠶桑事業要發展,人才與教育是關鍵。培養適應新形勢變化的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生產實踐能力的蠶學專業的高水平應用型專門人才非常迫切。

  1 蠶學專業發展歷程與現狀

  1.1 蠶學專業發展歷程

  在中國,蠶學專業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在上海西門外高昌廟桂墅裡成立的女子蠶業學堂,蘇州大學在女子蠶業學堂的基礎上不斷累積成立了蠶學系,1927年浙江大學組建了蠶學系。至2000年前,全國開設蠶學專業的高等院校有十幾所,培養了大量的能在蠶業或農業部門從事技術推廣開發與生產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階科學技術人才。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蠶桑產業的發展,使得一百多年後,“蠶業第一大國”的桂冠重新回到我國,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國民經濟發展程序中的“功勳產業”。另外,家蠶還是農林主要害蟲鱗翅目昆蟲的代表,我國取得了以家蠶基因組測序完成為代表的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的家蠶分子生物學研究處於國際前沿。

  1.2 蠶學專業的格局與現狀

  蠶學專業主要研究蠶的種類、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繁殖、發育與遺傳、分類、分佈移動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有關的生命活動的特徵和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就業面相對較窄,加上受“農”字偏見和高等教育擴招的影響,一些本來基礎很好的大學的蠶學專業因招生不理想而“夭折”,相繼停止了蠶學本科招生。

  目前全國開展蠶桑學科與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出現人才斷層、後繼無人的局面,蠶桑生產第一線也缺少大量的技術人才,無新人進入,退休一個就少一個,這些給蠶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挑戰。

  2 蠶學專業教育的關鍵問題

  2.1課程設定不夠合理

  在課程開設時間安排方面不盡合理。大四學生畢業實習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因蠶桑生產的季節性特點(主要生產季每年的5~6月和9~10月),生產一線上的外出實習機會少、時間短,無法很好地體現畢業實習環節的作用。這與蠶桑行業需求的蠶學專業畢業生的工作要求相矛盾。

  2.2畢業生從事專業工作意願與專業知識學習積極性低

  蠶桑產業生產基層缺少大量的技術人才,市場需求量大,就業形勢十分看好。就業機構主要是縣鄉一級的蠶桑生產部門,這與畢業生的就業意願或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學生追求較好的.物質文化生活和工作環境,希望在大城市工作就業。蠶學專業主要研究蠶的種類、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繁殖、發育與遺傳、分類、分佈移動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有關的生命活動的特徵和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故而要求蠶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科學和蠶、桑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栽桑養蠶、蠶種繁育、繭絲加工、蠶資源及蠶絲副產物綜合利用、蠶業經營管理及絲綢貿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蠶業及農業應用、科技推廣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蠶學專業的畢業生既掌握了很好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具備了較好的生物科學的知識,這就造成了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著眼於考取碩士研究生或者跨專業考研,加上專業課學習難度較大、要求較嚴和門類較多,致使學生對開設的專業課學習熱情較低,造成了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後質量反饋較差,形成了惡性迴圈的不利局面。

  3 蠶學專業教學改革新思路

  3.1 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蠶學專業涉及的學科較多,在現有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要側重教學實踐,加大與潛在的就業部門、單位的聯絡互動。蠶學專業本科畢業生主要在蠶桑生產一線從事實用技術方面的工作,要求從業人員既要會進行基本養蠶技術指導,又要熟悉桑園建設、蠶室規劃、農場化經營方式和蠶繭收烘。這就要求在制定該專業培養方案時,在課程設定中增加設計規劃與經營的課程模組。設計針對性強的課程實驗,調整安排好課堂教學實踐,充分安排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並緊密地切合實際。

  3.2 培養模式的創新

  蠶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例非常低,只佔總畢業人數的10%左右,出現了蠶桑產業人才缺口較大。故需加強專業教育與用人部門(蠶桑生產管理部門、蠶種生產單位、絲綢企業等)的交流與合作,使得學生對蠶桑產業認識更全面系統,增加從事行業工作的熱情。使得專業學生親身體驗感受蠶桑產業的發展、進步與人才需求,從根本上扭轉對蠶桑行業的認識和誤解,願意從事本行業的工作。同時,加強就業導向,引導學生進入蠶桑行業工作,與從事蠶桑專業工作的學生間建立暢通的溝通機制,幫助畢業生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體現出專業優勢,傳承蠶桑行業精神。與蠶桑行業的生產管理部門、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以解決問題為最根本的目的。充分利用企業、生產管理部門的資源,組建實習基地,提高辦學質量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行業認同感。確保蠶桑專業畢業生愉快地走向行業、學有所用、蠶桑生產技術推廣隊伍逐步向專業化發展。

  4 結束語

  只有圍繞蠶桑產業的發展需求不斷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才能適應新時代蠶桑產業需要,才能培養出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高素質的複合型蠶桑專業人才。也只有透過不斷地探索和教學改革,才能培養出滿足各用人單位需求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推動蠶桑產業健康快速地發展,探索出新形勢下蠶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機制。

  參考文獻:

  [1] 封槐松. 中國蠶桑生產形勢及應對措施[J]. 中國蠶業,2017 , 38 (4):37- 42.

  [2] 曹祥榮,顧曙餘.實驗課教學是培養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基本途徑[J].中國教育發展與研究雜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