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論文
引言
生態休閒農業是以生態景觀資源為物質基礎,以鄉村旅遊為載體,滿足人們對原生態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對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是將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協同發展的的新型產業模式。隨著全國各地生態休閒農業的蓬勃發展,諸如生態資源過度開發、專案重複、遊客垃圾遍地汙染環境等現象。想要真正使生態休閒農業成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就必須尋求一種能夠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促使農業、農村、農民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基於此,本文提出我國的生態休閒農業需要藉助產業化發展思路,使生態休閒農業走綠色產業化發展之路。
1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指以市場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以生態資源合理開發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以生態休閒農業產業鏈中的領軍企業為核心,透過一體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主導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真正發揮生態休閒農業的規模經濟和產業叢集效應。
1.1“農業、農村、農民”經濟改革的戰略轉型
“農業、農村、農民”(簡稱“三農”)問題一直是農業經濟改革中的重要議題。從總體來看,當前我國農業基本上仍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尚未形成規模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全面來襲,傳統的農業結構已不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有效應對國外集約型農業的挑戰、加快產業轉型、提高農業經濟競爭力已成為當今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嚴峻事實。於此同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透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引進科學農業技術,部分農業經濟強縣實現了連續豐收,大大扭轉了農產品短缺的市場局面,從總體上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多數農產品的市場供給已進入充裕階段,這既反映了農村經濟建設的卓越成果,但也帶來市場的供需失衡,由於缺乏有效的市場預測和規模運作,農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穩定保證,因此,創新農業經營組織,積極進行市場化運作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徵收之後釋放的大量剩餘勞動力,如何解決和穩定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農”問題的關鍵之一。由此,只有實行農業產業戰略轉型、創新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才能解決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及長遠問題,而生態休閒農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為農業生產與經營形式的戰略轉型指明瞭方向。生態休閒農業一方面可將單純生產性農業向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發揮產業叢集效益,另一方面可藉助原農業生產資源,拓展農業生產的內涵和外延,發展集農業種植、生產、加工與休閒、遊覽、科普推廣、農產品展示、銷售、農家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特色農業形態,為農業注入了新鮮活力,可以為區域農業、農村、農民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
1.2社會休閒需求增長的市場推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帶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會消費結構已由生存型和溫飽型轉向發展型和享受性,從國外內休閒旅遊的人數和收益的增長資料可以看出,市場對休閒產業的需求空前暴漲,並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享有天然生態資源的生態休閒農業來說,自然而然成為都市人們休閒旅遊的首選,這也為我國的生態休閒農業旅遊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生態休閒農業不僅是滿足人們休閒生活需求的途徑之一,更是一種綜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創新產業型別,只有藉助於產業發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區域休閒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提高人們對休閒產業的市場滿意度。
1.3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
生態休閒農業是在生態環境資源合理開發的基礎上,將農業和旅遊有機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可以為農業、農村、農民帶來豐厚經濟收入,然而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全國各地不顧當地生態環境條件,紛紛上馬休閒農業旅遊專案,造成盲目開發,缺乏整體規劃,集約化程度低,專案重複,人工痕跡明顯,景區垃圾遍地,環境遭到破環,競爭力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與生態休閒農業的本質要求相違背。因此,促使生態休閒農業實施產業化發展是實現“三農”經濟改革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綜合性農業產業跨越的必然之路。
2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2.1市場需求潛力分析
從生態休閒農業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為主,這其中既包括嚮往自然風光、體驗人文風情的年輕白領階層、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滿足培訓、拓展訓練等工作需求的'單位團體等。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願意到郊外體驗生後,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遊的意願,生態休閒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不僅能夠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實現城市和鄉村和諧共存的發展,而且能讓更多人瞭解和重視農業的生態綠化功能,提升農業科學化發展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序加快,截止2013年末,我國城鎮人口近7.4億人,城鎮化率達53.73%。城鎮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間分佈密度加大讓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餘舒緩心情,釋放壓力,這為生態休閒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場,同時對生態農產品的熱衷消費也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2產業資源供給分析
生態休閒農業產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各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地域風貌、人文環境、特色農業文化等,我國地域遼闊,擁有獨特的地形風貌,且南北各有差異特色珍貴的農業景觀,並且各地的民族還仍保留著自己的風土民情、鄉土文化、農耕生活,加上我國農產品種類豐富,在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夠挖掘更多的市場價值,這些產業資源都為生態休閒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物質基礎。隨著人們休閒需求的不斷開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市場運作體制的不斷創新,生態休閒農業將不僅僅是一種旅遊娛樂的方式,更是一種市場化消費時尚體驗,能夠給社會大眾和農業經營者帶來更多的價值。
3對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建議
3.1合理選擇產業化發展模式
對國內外已有的一些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進行整理和分析後發現,就國外而言,一般有專業協會模式,即是由社會團體牽頭,將分散的農場或農戶依靠市場開拓和技術、資訊服務等環節聯結起來,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賴的社會化生產和銷售服務體系;或農業企業模式,即是由一些專業化企業進行直接投資,建立大規模聯合發展農業公司,形成產供銷垂直一體化企業;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業與農場主簽訂業務合同,明確雙方經濟責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農戶自由加入,全體社員共同協商處理事務,在生產、交易中統一決策行動,共享農業加工增值收益。就國內而言,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即是指“市場+企業+基地+農戶”,2即是指“研發中心+培訓中心”,其中,市場是導向,企業是橋樑,基地是基礎,農戶是關鍵,而研發是核心,培訓是手段,或是“企業+農戶”模式,即是社會化企業與農戶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透過合同結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經濟實體,圍繞一種重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建立優質產品生產基地,以社會化服務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或是“中介組織+農戶”模式,即是以中介組織為依託,創辦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服務、運銷企業,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此外,我國還有“專業批發市場+農戶”的模式。由於當前我國在生態休閒農業方面的相關扶持政策和制度還不夠完善、市場化運作薄弱、專業指導人才匱乏,因此在借鑑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並結合未來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模式創新方向,我國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可以採取農業企業和“4+2”綜合模式,一方面優選社會化企業,與當地農戶們合作成立一個股份合作制企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援、研發技術、制定市場營銷策略、經營培訓等,而另一方面農戶則提供土地資源、勞動力以及特色文化資源、生態農產品等。由於農戶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東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標下,必然會與企業共同積極合理地發揮資源優勢,推動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例如目前全國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北京等全國10多個省份的當地農場、農戶進行產業戰略合作的行業先鋒。一方面多利農業公司以綠色有機農業和生態休閒農業為核心,透過網路資訊平臺,超市直銷等營銷方式宣傳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潛在客戶,並在有機農莊園區基地開發一系列特色休閒專案;同時在綠色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過程中自組車隊,與優質冷鏈服務商結成合作同盟,從綠色農產品生產源頭直至最終客戶的整個過程加強控制,構建綠色農產品的高效供應鏈運作體系。而另一方面各地農場(如北京大興留民營生態農場)則利用十餘年有機認證的基地和豐富的有機種植經驗,結合多利農業公司現代化企業管理優勢,先進的蔬菜加工、包裝、冷鏈配送系統及物聯網、網際網路的深層次應用,為市場提供品質優異的有機農產品。多利農業公司聯合農場產業化運作生態休閒農業的這一經營理念和模式必將推動我國生態休閒農業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3.2統籌協調產業鏈利益相關方
根據分析,傳統農業產業化發展只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對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是產業鏈的上下游直接延長,而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是或不僅僅是產業鏈的簡單延長,它不僅具有傳統農業產業化的所有功能,同時還具有觀光、體驗、休閒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實現都依賴於農業生產。所以,生態休閒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離不開產業鏈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協作,具體來說,就是要從全域性出發,既要綜合考慮產業鏈上下游中的農業資料供應商、休閒農業園區、(種植和經營)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商、消費者(遊客和農產品購買者)等,又要考慮旅遊公司、冷鏈服務商、有機食品餐飲服務商等並行利益相關者,進行一體化管理。
3.3積極儲備和建立產業化發展人才庫
在生態休閒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堅力量,只有擁有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才能為產業化運作的實施和深度開發帶來新鮮理念和創新途徑,因此,為保證生態休閒農業發展有足夠高質量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需要積極儲備和建立產業化發展人才庫,具體來說,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層,廣泛調研,確切掌握解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為各部門建立系統、真實的人力資源現狀資料庫提供決策依據。併為從業人員的培訓、招聘資訊及時公佈提供可靠依據與高質量服務;另一方面是透過以中職、高職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設立與生態休閒農業發展相關的對口專業,逐步建立生態休閒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鏈條,並構建人才開發、考評和激勵機制,形成系統開發、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的人才培養機制。
3.4積極發揮政府在產業化發展的主導作用
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援,包括在行業制度、扶持政策、財政撥款、公共建設等各方面,國外很多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政府在產業化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相繼採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比如日本與此相關的應對措施是提供相應的專項財政和農業補助津貼,加大產品的開發、宣傳等;美國與此相關的應對措施是設立支援休閒農業發展的專項財政資金,用於支援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其作用已經得到美國公眾的認可等,此外,還有很多國家都積極的發揮著政府在產業化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我國應借鑑該成功經驗,用於我國的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由於當前我國在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還處於初級階段,在行業制度、扶持政策等各方面不夠完善,從而對於各地開展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並無統一組織原則和管理機制,從而造成了很多混亂和阻礙。因此,有必要制定相關制度和規定來規範和引導各地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執行和管理,以確保我國生態休閒農業能夠健康有序發展。同時政府需要給予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資助,對生態休閒農業經營者(企業和農戶等)進行支援和保護。總之,我國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將會出現若干問題,包括產業化模式的選擇、產業鏈利益方的協同管理、人才的儲備和培養、產業扶持政策等,需要理論學界、企業專家、政府、農戶等主體聯合制定解決方案。值得肯定的,生態休閒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將會推動我國農業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