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論文

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論文

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論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很顯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發展。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把資訊科技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現代資訊科技對中學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實踐,因勢利導地幫助和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並藉助多媒體資訊科技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努力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

  一、營造氣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自主學習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徵,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尤為重要。資訊科技可以方便地將影片、圖片、動畫、聲音等媒體整合在一起,最佳化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因此,教師可運用資訊科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在學習化學的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之前,教師可先播放一組畫面:在一支燃燒著的火炬上方,放一塊看似透明的玻璃板(實際由具有絕熱效能的高分子材料製成),在板上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貓在自由玩耍。生動的畫面,真實的場景,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和心理刺激。學生看到此現象非常驚訝,教師引導學生感嘆這一奇特現象時,提出“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景?”等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強烈興趣和慾望。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能力

  科學探究是從問題開始的,發現和提出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開端。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播,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雙方只注重結果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多利用資訊科技創設直觀、生動、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髮現問題的慾望和解決問題的熱情。

  1.應用網路技術發現探究問題

  現代資訊科技中,網際網路提供了豐富的與學科知識相關聯的課外知識。教學中,教師應經常為學生提供一些科普類網站,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瞭解與課堂內容有關的社會問題,從中發現與課堂學習有關的內容進行探究。如學生在網站上了解到全世界每年鋼鐵因生鏽而損失相當嚴重的情況時,會在學習“鐵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提出:鋼鐵鏽蝕的條件、如何預防鋼鐵鏽蝕等問題,從而產生探究慾望。

  2.應用動畫模擬創設問題情境

  如在學習酸時,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演示鹽酸、硝酸和硫酸的導電性,然後教師總結說明鹽酸、硝酸、硫酸在水溶液中都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並直接給出它們的電離方程式,然後根據電離方程式總結出酸的概念。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只能透過教師的講解去想象電離過程,知識很難理解,只能機械地去背誦、記憶,更談不上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如果教師將三種物質在溶液中電離的過程製成動畫播放給學生觀看,將微觀粒子的運動形象化,學生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自然會發現並提出一些問題。如:為什麼三種物質在水溶液中都能電離出氫離子和酸根離子?為什麼它們的陽離子都只是氫離子?這三種物質在性質上有沒有相同之處?這些是否為同一類物質?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再引導學生總結說明“像硫酸、鹽酸、硝酸這樣的化合物屬於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為學生在今後探究學習中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

  三、建立交流平臺,促進合作交流

  表達交流是探究性學習中學生形成正確概念,得出科學結論的階段。資訊科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並提高表達探究成果的質量。資訊科技使交流具有更快速、更靈活等特點,可以豐富傳統的師生互動方式,使之更廣泛、更深入,更開放。

  在探究活動中,每個學習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建構對客觀事物的理解。由於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角度和認識水平就存在著差異,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必需重視引導學生開展經常性的討論和交流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為學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例如可以透過騰訊QQ建立QQ班級群,在QQ群裡進行討論。也可以透過網校的班級空間進行交流,透過網路實現師生互動方式的多元化和個別化。

  在交流中,教師可以有目的的多設計一些開放型的探究題目。如“改變PH值的方法” ,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學生透過網上討論篩選出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又如“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的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學生在網路平臺上可以暢所欲言,隨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學生可以直接用文字或聲音與教師交流,也可以在同學之間形成一個討論小組,相互探討,相互交流探究的經驗、方法、成果。

  資訊科技使建構主義理想中的個別學習、合作學習成為現實,使每個師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諧共處。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透過客觀的比較、分析、評價,從不同角度改變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克服原先獨立探索的片面性和侷限性。這種學習者群體合作方式可以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使個體的理解和認識更加豐富和全面,在共享集體探究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正確理解。

  四、利用多媒體資訊資源,實現自主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將需要呈現的教學內容利用光碟、網路檢索獲取大量資訊資源,並透過與計算機的互動處理為學習資源,在教師和同學的協作交流中開展自主學習和網路協作,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定的情景,並讓學生在這些情景中探究發現,以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如:學習水汙染、大氣汙染、能源等問題,這些環保問題難度較低,所以教師可讓學生在網路教室自學完成。

  教師先明確探究主題——造成汙染原因?如何預防?怎樣治理?每個學生一臺計算機,計算機中有教師存放的有關環境各方面知識的資料夾,集成了各種有關文章、圖片、動畫,還提供了相關網站,學生可以自主點選感興趣的材料資源,還可以隨時上因特網查詢。學生透過瀏覽圖片、網上查尋相關資料,可以瞭解世界工業發展情況,水資源分佈情況,造成環境汙染的各種原因,瞭解其它國家對環境汙染治理情況等。教師透過教室網路平臺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提出更深入的學習要求。學生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後,將探究結果從計算機上反饋給老師。教師利用網路平臺設定一些當堂測試問題進行人機互動,學生自己可以及時檢測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期間學生在資訊科技平臺上體味了自主探究的快樂,同時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中,資訊科技更多地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和學習的輔導者。

  總之,應用資訊科技,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豐富的多媒體學習資源,進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