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活動的幾點體的論文
方法(學會探究方法)、問題(培養問題意識)、興趣(發展探究興趣)、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科學的)態度、價值觀。這些關鍵詞都足以讓我們看到探究活動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和重要性。
但是一節課只有40分鐘,各種探究手段如觀察、調查、實驗、查資料等在課堂教學中又有很大的侷限性。這一對矛盾該如何協調。藉此機會,我想談幾點體會。
一、大膽捨去,拓展課堂的學習空間
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去體驗、去觀察、去思考。時間從何而來,只能在課堂上少講一點,擠出時間。
能把課講清楚、講明白、講的讓學生聽得懂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工作幾年後,大部分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而跨越這一層面,就是要弄明白哪些可以不講,哪些可以少講,哪些又必須講。當我們能清楚這一點的時候,課堂的空間一下子就變大了。教師的講解不是學習習得的唯一途徑,也不應該是唯一途徑。
二、關注學生,找到探究活動設計的起點
課堂上有了探究活動的時間,又如何設計探究活動呢?作為教師,當我們能夠熟練地教材(學科知識)轉化為符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活動,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就有了較大的提升。
如何轉化呢?教材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存在很大的差異。教材往往是按知識系統邏輯順序來編寫的,如先講概念,再具體展開,而學生的認知規律卻並不如此,往往是先有感性的認識,再上升為一般規律。因此,教材的邏輯順序如何轉化為學生的認知順序,就需要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我們必須要知道學生對這個內容已經知道了什麼,他們對此的認識是從哪裡開始的?學生會有哪些困惑?他們最大的困難在哪裡?這些也就是探究活動設計的起點。
這些問題想清楚了,我想我們就找到了探究活動設計的起點,因為你是基於學生的角度、教材的角度和自己優勢的角度去綜合考慮的。我們可以藉助一節課或幾節課的.探究活動,進行解課析理,活動背後的東西、規律性的東西揭示出來。
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找到適合的支架
當我們實施探究活動時,我們常常困惑於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相關的背景知識,難以進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為學生提供探究活動的支架是關鍵因素。我有幾個做法與大家分享。
1.讓範例成為探究活動初期有效的支援。
如《地震》一課,我希望學生能夠主動的提出一些問題,在此基礎上選擇探究的主題。那麼學生會問題嗎,會有哪些的問題呢?於是,我試著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以颱風為例,我一個接一個竟然一口氣提出了20多個問題,吊足了學生的胃口。這個範例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覺得“意猶未盡”,還可補充。顯然,這個範例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的初期階段所起的作用是明顯的。教師趁熱打鐵,提出“我們就以地震為例,從這一主題出發,提出我們的問題”。由於受到範例的啟發,學生的討論非常的活躍。所有的小組都“超額”完成了任務,最多的小組提出了22個問題。從表面上看,學生提出問題的“數量”多而“質量”不高,但每個學生都投入了“頭腦風暴”中,為教學高潮的到來做了“熱身”的準備。學生最終也會從他們提出的問題中選擇1至2個問題作為他們下階段的研究重點。同時,我還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學生簡報範例,這個範例成為整個中的最精彩地方。這個範例的選題很小,貼近學生實際,對問題研究比較深入,圖文並茂,推理論證嚴謹,言語表達流暢。這一範例的演示,使學生看到了探究活動的樂趣和榜樣。
在初期階段,範例更多地起一種模仿的作用。常常與學生實際嘗試的主題的性質、結構等相一致,包括了重要的探究步驟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從簡單到複雜、從被動到自動一步步完成一系列的“任務”。
2.讓主題站成為探究活動的有效保障。
如果學生有一些探究活動的基礎,《地震》一課也可以這樣設計。當學生面對地震時,引導學生從政府官員、地震專家、心理學家、建築設計師、普通老百姓等不同角度關注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該做些什麼,學生的眼界和思路會開啟。讓每一個學習小組選擇不同的角色去深入地關注地震。可是這樣的活動課堂上能夠實施嗎?
網際網路上有大量的教學資源,如果以較小的專題的形式建立依託校園網的專題站是使用較多的一種形式。教師可以利用專題的站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各組圍繞自己的任務進入《地震》專題網站,藉助校園網蒐集素材料。這樣既縮小了學生查詢資料的範圍和難度,又可以和網際網路相連展開網上論壇。資料收集完畢後,組織學生進行組內交流和討論。
專題站的自主學習的板塊還有公告欄、研究課題(老師提供)、研究指南(步驟)、學生成果推薦、BBS專題討論區、線上指導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更大的參與度。
3.材料的支援讓探究活動成為可能。
專題站雖然是支援探究活動的有效手段,可是需要計算機房的支援及繁重的網站建設和維護工作。有時印發給學生或投藉助投影提供學生一些有效的資源是一個常用的方法。
四、讓學生擁有參與探究活動的熱情
當所有的探究活動按預設一步步完成時,我有時會有一種感覺;學生只是走過探究活動,而並未走進探究活動。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對探究活動的淺層次的理解、草率和認識不足。
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往往只是紙上談兵,談完了也就結束了,為了探究而探究。這樣活動,難免讓學生提不起勁來。因此,探究活動應該是真探究。教師要認真設計探究活動的主題,特別是做好探究活動的後續活動。如,地震這一專題探究活動結束了,能否為學生組織一次專題宣傳欄的展出,能否找幾位同學給全年級做一個抗震救災的專題報告,能否為社群出一期相關的黑板報或講座。如《人口問題》探究,能否讓學生為學校的社群資源開放活動設計做一些相關的人口調查,提出學校資源開放的建議。
真探究也體現在探究活動是日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公開教學時才會採用的教學設計。“教是為了不教”,同樣,探究活動也是為了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