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專案教學法在車工實習課上的應用論文

專案教學法在車工實習課上的應用論文

專案教學法在車工實習課上的應用論文

  摘 要:目前,我國人才結構已經呈現出比例不協調的態勢。縱觀社會的企業用工要求,熟練車工供不應求。分析原因,職業學校因實習條件等原因,過多地考慮“普教教育”模式。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特色,造成學生技能培訓虧空,上崗不順手,給就業帶來影響。在新形勢的要求下,車工實習老師應合理利用實習裝置,不斷創新車工實習教學方法,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車工技能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因為專案教學法在金工實習課上的應用,使得金工實習課更有利地開展,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人們更多地傾向於採用專案教學法來培養職教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

  關鍵詞:專案教學法 德國“雙元制” 職業綜合素質

  一、問題的提出

  以往,由於學校硬體裝置的限制,車工實習課往往是“黑板+粉筆+老師的一張嘴+10幾個人一臺車床”,一方面造成學生興趣缺失,另一方面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差,不能適應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近幾年,隨著車工實訓中心的建成,使硬體裝置逐步完善,為專案教學法在車工實習課上的應用提供了條件。

  專案教學法來源於德國的職業教育,是適應德國“雙元制”培養學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專案教學法是將教學內容專案化,透過學生親身參與專案計劃的制訂、專案的實施和評估,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它有效地建立了課堂和社會生產的聯絡,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多種能力,為學生今後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具體例項

  專案內容:按照加工圖(每小組兩張),在CA6140車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

  毛坯:80×30鋼件

  地點:車工實訓中心

  時間:8:30~11:30

  階段一:制定專案計劃(1小時)。要改變以往由老師來分析加工圖,給學生講好加工程式的方法,讓各個小組分組討論分析加工圖,確定加工工藝路線,準備所使用的刀具和工量具。小組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設定幾套方案,老師在幾個小組之間進行適時的指導。這樣,學生由被動的聽,轉變為主動的學。除了個別成績較差的學生老師要格外關注外,其他同學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完成工藝制定後,集合大家共同分析各個小組制定的加工路線,然後做出合理的解釋。各小組再根據講解修改加工路線,確保工件在機床上的裝夾方案和加工工藝無誤。

  階段二:專案實施(1.5小時)。開啟十臺CA6140車床,每小組一臺,開始檢查裝置、裝工件、裝刀、對刀,進行零件的加工。老師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的操作規範,另一方面需要對每小組進行觀察,為專案的評估做有效的準備。當學生在操作中遇到問題時,可先讓他們小組內解決,本組解決不了,小組互相幫助。這樣的合作學習,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透過努力自主學習的技能,往往比老師的直接講授要深刻得多。 階段三:專案評估(0.5小時)。專案評估如果只注重專案作品的評估,忽略了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評估,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既要對學生的專案作品進行評估,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動手能力及參與度等等,並對其進行評價。可建立學習記錄卡,由小組和教師分別評價,各佔分權的40%和60%,每一次評價彙總在一起,就是該生的實訓成績。

  階段四:專案反思(課後作業)。要引導學生對整個專案過程進行反思,將在制定專案計劃、實施專案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書面總結,小組內交流、班級內交流,幫助學生完成整個專案最後的提升。

  三、效果與反思

  在嘗試專案教學法近一年的過程中,收效顯著,學生加工工藝知識和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深切地體會到了專案教學法的優勢。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在本門課的實施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基礎理論、職業素養、工藝分析能力,又提高了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協作能力等認知能力,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自我學習能力的養成。專案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些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學生。

  3、有利於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專案教學法更加註重過程性的評價,有利於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提高。

  此外,在專案教學法的實施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專案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但絕不能忽略教師的引導和組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總之,一種新的教學法的嘗試,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過程。認真地分析學生,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我們的目標,關注課堂,關注教學,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穫。

  參考文獻

  [1]彭德蔭車工工藝與技能訓練[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6)。

  [2]唐監懷劉翔車工工藝與技能訓練[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1)。

  [3]董國成車工工藝與技能訓練[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10)。

  [4]李克東教育傳播科學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