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愉快教育理論原則及其在教學中的體現論文
摘要:“愉快教育”被中外教育家們認為是當今教育應達到的最高境界。本文僅就愉快教育理論的原則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略陳管窺之見,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愉快教育 動力 主觀能動性 創造性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要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首先,在觀念上教師應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和發展必須是能動、積極的,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程度的高低,所以不能把學生看成被動的接受者。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多給學生提供參與和發揮才能的機會,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地、獨立地和創造性地接受教育,努力學習,全面發展。
主體性原則是符合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的。任何教育內容無論多麼重要,對於學生來說都是來自於外部的影響,而要使學生接受,就要靠學生自己去努力。所以只有當學生主觀上願意接受,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和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採取各種方式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和自信心,從而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當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員,在集體中有自己的地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教育的標準。其次,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參與是個體在責任感、權力和義務感驅使下所產生的積極行動。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才能實現主體性原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他們的自主、自力精神和創造才能。這就要求教師第一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意識到教育教學的一切活動,只有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二,教師要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第三,教師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參與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礎,學生只有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才能在參與的過程中不畏艱難,才會有主動性。教師要教給學生參與的方法,幫助學生打好參與的基礎,提高他們參與的能力。第四,教師還要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學生主體以自我為物件,在社會或教育的影響下,透過各種活動自覺而主動地改善自身的品德、才智、審美和體質等。只有當學生懂得要自我發展、自我提高,有強烈的自我教育的願望,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師應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二、整體育人原則
整體育人原則指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把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把影響學生髮展的諸要素作為一個整體,使學生全面發展。愉快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其品德、能力、個性、體質等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提高。教師還應做到全面育人。要向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這五個方面的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方面的欠缺都將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影響其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整體觀念。學校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從教育思想、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到教育評價,各個部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絡,相互作用。因此,要使各部分相互配合好,才能形成整體的最佳效益。教師也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保障。教師也要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三、愉悅性原則
愉悅性原則是指教師愉快地教,學生愉快地學。教師愉快地教是學生愉快地學的前提。但這決不是說教師愉快地教就不需要嚴格要求學生就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學習的過程是艱苦的教師愉快地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艱苦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在學習中有適度的焦慮,才會努力拼搏。經過努力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才會產生滿足感和自我成就感,才可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理智與情感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當理智活動與情感活動處於和諧狀態時,人們的活動成效最佳。教師的教如果是處在愉悅的`情境中,課就會講得非常精彩。學生的學如果是處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及諸多優良個性會得到充分的激發和增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貫徹愉悅性原則,首先應做到敬業愛生。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綜合修養及教學技術水平,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要使學生在學習時有嚮往學習的傾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利用多種手段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還要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學習內容難度應適當,在學習方法上應給學生以指導,對於學生的進步應給予適時的讚揚和鼓勵。
四、動力性原則
動力性原則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處於一種內心的喚醒狀態,激發其學習的動機,把學生的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形成穩固的學習動機和正確的學習態度,為學生獲得健康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心理準備狀態。
在貫徹動力性原則時,首先應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是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前提條件。教師應尊重和相信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親如朋友。其次,要以調動學生內部動機為主,外部動機為輔。要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教師應熟悉教材,也應該瞭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第三,堅持評價的激勵性。要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重視學生的努力程度,讓學生看到:只要努力就會獲得有價值的成果。第四,教師不僅要重視顯性評價,還要注意隱性評價。成績評價、表揚、獎勵等均屬顯性評價。隱性評價是透過周圍人們的非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植根於環境當中,如校風,班風等,它能夠對學生個體形成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氛圍,因此是一種深層的、不明顯的但不可忽視的評價。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群體風氣,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