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校教育如何面對艱難就業市場論文

高校教育如何面對艱難就業市場論文

高校教育如何面對艱難就業市場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育 大學生就業 對策

  【論文摘要】社會激烈的就業競爭必然導致失業現象的存在,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遭遇困難。面對艱難就業市場,高校教育應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優、劣勢,適應就業競爭的要求,從教育理念、課程設定、教學形式上加強教育改革,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素質,努力適應社會對新時期人才的需求。

  一、我國當前大學生就業狀況

  市場經濟的激烈就業競爭使失業成為社會民眾擔憂的_個重要問題。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後,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大批的農業勞動力解脫出來,形成大量勞動力的剩餘。目前已有關1.3億左右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部門,但仍有1.5億左右農業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參加城鎮就業競爭。而國有企業改革、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導致了大批的下崗工人,僅2001年估計城鎮實際失業人數已達1900萬人…。國內的就業狀況也影響了高校學生這一潛在就業群體的就業。隨著普通高校連年的大規模擴招,我國高校近幾年畢業生就業形勢目益嚴峻。據教育部統計,2001年畢業生人數117萬人,初次就業率為70%。2002年畢業生145萬,初次就業率64.7%。比上年下降約5個百分點。如按一比率計算,2003年(畢業生212萬),2004年(畢業生280萬),2005年(畢業生340萬);2006年(高校畢業生413萬人)。這四年離校時未就業的畢業生將分別達到75萬、99萬、120萬、145萬。教育部部長賙濟在2005年l2月8目透露,“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500萬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如按以上比例算意味著“十一五”期間至少將有近900萬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由此可見,失業已成為我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帶給高校畢業生的將是巨大的壓力與持久的挑戰,因此高校畢業生如何在某個就業崗位需求總量一定的時期,最大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特點,從而獲得就業機會,應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畢業生怎樣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成為高校人才培育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

  二、大學生就業群體的優、劣勢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優勢

  I.從人力智慧和學識上看,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具有人力資本優勢。在我國失業總人數中絕大多數是城鎮下崗工人和農村剩餘勞動力。下崗工人是國企改革為適應現代企業生產的需要的直接結果.多數屬於知識層面、技術層面缺乏或者滯後,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大學生與下崗工人相比更具人力資本的優勢;同另一個失業源農村剩餘勞動力比較,據20世紀末的統計,在中國的農村就業人121中,大學文化程度的只有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4.5%,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卻高達22.25%Hj,雖然近幾年隨著義務教育的進一步開展,農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有所延長,但與大學畢業生所受的教育仍不可同目而語,大學生在智慧和學識素質上明顯突出。

  2.從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趨勢來看,高校畢業生有較為廣闊的就業的空間。我國現在的失業存在二種現象,一種是所謂的結構性失業。即一方面大量失業人員存在,另一方面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資本的深化,高新技術的開發利用,這種趨勢必將更加明顯,大學生將在這場競爭中佔據稻對優勢。第一種現象是域一失業即發達地區因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本地勞動力供不應求,而欠發達地區因無足夠的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當地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出現大量勞動力剩餘,造成失業,或隱形失業(就業不充分)。這些年來西部的大量人才流向南方發達地區,現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重建東北工業老區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這無疑給知識儲備較豐富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高校畢業生提供了,。闊的施展才能的機會。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有較高學識水平、技術能力的管理、生產、教育等高素質人才。其中,僅師資的缺乏,就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大量機會,據中國教育報報導,中國農村初中教師隊伍現狀令人堪憂: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民轉公教師多,代課教師多,從小學拔高使用的多,大多數學歷都不合格。加強對農村教師的素質教育,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在貧瘠的西部地區師資尤為缺乏,這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廣闊機會。正在全面施行的有著國家財政保障的農村義務教育、國家以鉅額投資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這對高校畢業生來說既是非常好的就業、創業機會,更是高校畢業生回報社會、特別是農村學子回報父老鄉親的好機會。

  (二)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的劣勢

  1.許多高校畢業生名不符實,缺少應有的實際水平與能力。表現在一方面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階人才,存在著許多高階人才的崗位空缺,另一方面我國高校每年的幾百萬畢業生中卻有相當規模的學生無法就業。很顯然學生的素質與市場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這與學校專業設定、課程安排、人才培育方法有關,但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不瞭解自身、不瞭解市場,從而導致學習的缺少主動性與積極性。

  2.畢業生求職心態不正,不能正確對自己定位,缺乏吃苦耐勞、拚搏創新精神。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只將自己定位於一個被動的市場求職者,很少有人想用自己所學知識去創業,從而為他人提供就業機會。在已就業的2004年畢業生中,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有0.87萬人,僅佔畢業生總數的0.31%;高校畢業生當中絕大多數人都一心只想到經濟發達地區謀求工作,或者是瞄準高薪穩定的工作崗位。以至於出現幾十上百人在發達地區競爭一個職位,而西部單位招聘時卻少有人問津,形成東部人才飽和而西部人才不足的區域性失業局面。在已就業的2004年畢業生中,80.2%到中、東部地區就業;只有19.8%到西部地區就業”。造成就業不足和職位空缺並存的區域性失業的事實,導致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

  3.從勞動力的市場需求看,用人單位設定的門檻較高。

  1)對畢業生學歷要求盲目攀高。用人單位招聘人才時許多崗位專科生能勝任卻提出本科生的要求,本科生能勝任的崗位卻要求招聘研究生,出現以學歷定能力,重文憑輕實力的現象。 2)許多用人單位要求要應聘耆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期望所聘人員到崗就能用。這一條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反應出學校與學生自身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學生自身實踐能力問題。高校學生多數注重學習的知識性記憶,忽視操作性的實踐,導致在實際工作中顯得名不副實,沒有與學歷水平相一致的工作能力,讓用人單位感覺工作不得力,用不上.導致用人單位認為學校教育尚未完成對人才的培養,需要在社會中繼續鍛造,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一定實踐能力,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第二、學校的教育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學校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注重理論傳授,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高校教育從培育目標、到教育方式、到課程設定、到經費投入必須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改變以往對實踐教學環節的不夠重視的現狀,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4.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不可控和難預見性與學校培養學

  生的模式之間存在矛盾。雖然多數高校一直關注教學改革,力求高校教育適應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許多學校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年制,但是這種改革進行的並不順利。因為師資等方面的原因,開不出順應市場要求的相應課程,學生並不能充分自由選修課目,因而也就培養不出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第二,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和預測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招生進校時屬於較熱或一般專業的,幾年後,市場需求變化,可能成為冷門專業,就業成為問題。相反,熱門專業又由於招生時非熱門專業,選擇此專業就讀的學生不多,存在需求的不飽和,就業競爭致使每年都有許多的“熱門”專業人才供不應求,而這種“熱門”專業的存在是教育滯後的直接後果。按照2005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高校畢業生所學的各類專業中,機械自動化專業的月收入最高,2750元;其次是新聞傳媒類專業,2600元;再次是經貿類專業,2550元。此前公認的“熱門”管理類專業和計算機類專業,月收入分別是2000元和2200元。而2003年之前高居高校就業榜蕊溺的法學專業,到了2005年已經消失,在八大熱門專業中難覓芳。

  三、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高校教育對策及出路

  目前我國整體失業率偏高,但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空間其實很大。之所以目前就業率不高,主要原因在於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完全適應市場的需求,學生的就業觀存在偏差,學校的教育相對滯後等。高校教育要順應市場的需求,著手進行高校教育的相應改革,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1.加強對高校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及誠信教育。市場經濟其實也是一種道德經濟、法制經濟。人無信不立,遵循職業道德、遵紀守法是做人的根本。沒有人願意同不講誠信、缺乏職業道德的人打交道,而效益至上的企業單位更是如此。一個學校的學生投給用人單位的材料不具有真實性,或者到單位工作不到幾天就跳槽走人,或者工作中不踏實。那麼必然會給該單位留下壞的印象,這種印象影響的不僅是個人,受害最深的應是學校,人為的增加了今後該校學生就業的難度。隨著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完善,以後的求職中缺乏誠信者將更難有立錐之地。因此職業道德及誠信教育是學校就業教育的基礎,這既是對學生的關心、對社會的負責,同時哇三是學校生存發展的根基

  2.在高校學生中開展廣泛的就業形勢政策教育。高校應將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滲透到平常的的教學活動中去,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如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全方位的義務教育等等,都應讓學生明瞭。幫助學生分析哪些行業、哪些部門、哪些地區將會有發展前途和潛力,讓同學們結合自身的實際,確定自己求職方向,避免求職的盲目性。同時要將國家總的就業的嚴峻形勢,及經濟的增長同就業職位數的關係讓學生有所瞭解。引導學生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鼓勵學生把握機遇,實施多方位、多途徑就業。如自主刨業,靈活就業,到西部農村從事教育事業,回到家鄉支援新農村建設等,努力拓寬就業渠道。

  3.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的同時加強學風建設。市場經濟得遵循市場的規則,勞動力的供需關係中市場需求是主導,學校培養人才最終要投入社會,在社會中受到檢驗,學校教育必須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然而社會大市場的需求是靈活多變的,培養人才必須得有靈活的模式才能跟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但學校教學改革只是一個重要條件,想完全依靠專業的調整、課程設定的改變來適應這種市場靈活多變的人才需求既不現實也不科學。首先是專業的調整不可能完全跟上市場的變化,其次一味追求市場效應不利於學科的建設。就像一些小型企業,它雖然能及時跟上市場,隨時調整自己的生產,但是其產品質量及其自身的生命力是無法與大型企業相提並論。靠隨時改變學校專業的設定來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道理也是一樣的。真正能靈活適應市場的還是在於學生個體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高,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順應時代變化,迅速跟上時代發展。高校教育應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根椐自身的情況確定未來的求職方向,在完成必修課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加強學習,讓學生有產生一種“我臻學習”的強烈慾望,培育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掌握更具實用性的知識,順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傳統教學中學校只是理論傳授的地方,普遍認為在校學生不瞭解社會是很正常。現在社會完全不同,市場競爭要求的是一種高效率,體現在用人單位方面則要求畢業生有工作經驗,一到崗就能創造效益,這些經驗無疑來自於實踐。同時也只有進行大量的社會實踐學生也才知道市場要什麼,自己缺什麼,有利於學生學習目標的確立。因此學校應安排時間針對不同的專業、不同求職意向的學生群體開展不同的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內容中,除了專業知識的實踐,還要透過實踐教學,將誠信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新型就業觀教育等涉及基本就業理念的教育滲透到活動中去,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就業思想素質;在實踐時間上,既可在課程教學課時中增加實踐教學部分,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使學生儘早融人社會;在實踐形式上可以採取校內校外相結合,校內可以組織社團活動、班級活動、院系活動等,校外可以聯合相關部門、機關、企業提供實踐機會,既可服務社會,又能增強學生組織、協調、管理、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素質,以便在畢業後的求職場中獲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