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高校職業指導,促進大學生就業論文
【摘 要】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焦點,本文透過職業意識訓練與指導,職業資訊分析,創業技能培訓等高校職業指導內容和形式、途徑的闡述,提出高校開展職業指導的建議,以促進高校就業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指導 就業
近年,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焦點,高校更是感到了就業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究其原因,一方面,高等教育隨著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招生規模迅速擴大,高等教育進入一個新階段。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與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就業制度改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個人擁有越來越多擇業自主權,同時,對人才更加關注、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巨大挑戰,高校在就業方面應努力做到培養出有市場競爭力的學生,並且使學生能主動走向市場這個更為廣闊的舞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長期有效的途徑,且迫在眉睫。
一、職業指導的內涵
1908年美國職業指導專家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職業指導”的概念,提出幫助人們正確選擇職業的三因素理論。帕森斯等人提出的職業指導理論與方法,確立了職業指導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標誌著職業指導的創立。經歷近百年的研究與發展,它已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並形成許多關於職業指導的理論。但是目前對職業指導的涵義的界定尚不統一。“匹配論”認為職業指導就是對個人選擇職業的指導。強調個人的人格特徵和能力特點與社會上某種職業的對應和匹配,認為職業指導就是幫助個人尋找與其心理特性相一致的職業,以達到人與職業的科學匹配。“職業發展論”提出了職業的階段性,把人的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職業適應看成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長期過程,而不是面臨擇業時的單一事件。
主張職業指導應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並貫穿於人生的各個階段。“教育過程論”提出職業指導是一個動態的教育過程,主張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透過系統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自覺地選擇生活目標,確定升學、就業方向,並在畢業前做好升學、就業準備。
人們對職業指導在理論和方法上的不斷研究和發展,使職業指導的內容不斷豐富,內涵不斷拓展。從學校職業指導的角度來分析和理解職業指導的內涵,一般有如下幾個方面。
1.職業指導是一個教育過程,本質上屬於思想教育的範疇。職業指導透過對學生職業意識、職業品德、職業能力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職業指導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設計、學會選擇。職業指導的最終指向是實現人職的科學匹配,而這種人與職業的匹配是根據社會需要、職業要求和個人素質透過學生的自主選擇來實現的。
二、高校職業指導的內容
1.幫助增加自我認識,進行職業意識訓練與指導
職業伴隨人的大半生,職業發展是一個與人身心發展一致的過程。一般情況下,中學生在高考時對未來職業有過初步思考,填報專業時對未來職業充滿憧憬。但是,中學生填報志願僅憑個人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大學一年級面臨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轉變的困惑,同時面臨對自己所學專業認識的困惑。部分學生對自己選讀的專業並不完全瞭解,進入大學後他們希望能全面瞭解自己學習的專業,包括專業的全部課程,學習這個專業後能做什麼?這些領域的.職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是什麼?而且,這類困惑在未實現攻讀自己理想專業的學生中顯得尤為突出。怎樣幫助這些學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瞭解他們特長,挖掘潛能,找到適合他們感興趣又適合的職業。因此,對大一學生就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1)專業與課程介紹。在新生入學的時候,由院、系進行系統的專業介紹,包括專業的歷史、發展前景、院、系在此專業的優勢與不足、主修的課程內容。比如,學院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帶領學生參加實驗室,與名師面對面,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專業。
(2)自我調查。如透過問卷對個人能力、性格特徵、興趣、進行調查,同時,配合人才素質測評,由職業指導師進行分析並存檔備案。人才素質測評綜合利用心理學、管理學和人才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對人的能力水平及傾向、個性特點和行為特色等進行系統的客觀的測量和評價。透過自我調查的反饋,使學生認清自我,及早有意識的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
(3)制定學習和實習計劃。一旦目標明確,用時間反推的方面,把自己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制定四年的學習和實踐計劃,指導師幫助對計劃實施過程進行評估和調整,使職業生涯規劃落到實處。
職業意思訓練和指導。如工作責任意識、規範意識、質量意識、服務奉獻意識、理解溝通能力的訓練。良好的責任心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品質,有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責任感;人生就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在一個新的崗位上,在一群新的同臺者中,如何適應?每個人必須認識自己的角色,要有規範意識,才能融入集體;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質量意識與責任意識息息相關;服務是產品質量的延伸,敢於奉獻才能得到更多;有才學的人如果不透過與人交往,就不會得到器重和任用,善於溝通能起到點石成金、化干戈為玉帛的神奇作用,尤其在現在的面試應聘中,良好的理解溝通能力更是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些意識的訓練也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可以透過思想政治課和專門的意識訓練進行滲透。
2.協助分析職業資訊
透過職業資訊的提供來幫助學生增進對職業世界的瞭解。學生職業定向的許多問題都源於缺乏對職業世界的廣泛而深入的瞭解。職業指導透過口頭的或書面的、聲像的形式向學生全面深入地介紹社會職業狀況、各種職業的性質、條件及發展機會等資訊。結合學生的個人調查和素質測評進行具體的分析說明,使學生對有關職業知識與自我進行對比性評價,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3.求職、創業技能的培訓
求職技能的培訓主要包括個人形象的設計、撰寫求職簡歷、體驗求職面試、掌握求職途徑、制定求職計劃。這些可以透過公共課、寫作課、就是指導課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情景模擬,在學生自己動手、摸索分析的基礎上,指導老師進行點評,使學生切實感受應聘面試的全過程。
創業技能的培訓越來越重要。創業一方面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另一方面能帶動就業,所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職業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個人創業條件分析,使學生正確充分認識自己;讓學生學會市場調查和分析,找準目標市場;撰寫一份成功的創業計劃書是必需的。
三、高校職業指導的形式和途徑
學校職業指導應該產取兩種互為補充的形式,一是專門的職業指導課,二是將職業指導滲透到各門專業課程之中。
職業指導課程透過正規教學形式,由專職教師或者職業指導專家,擔任教學工作,全面系統地向學生傳授職業知識、幫助學生探索自我、瞭解職業世界。其教學方式多種多樣。職業指導的另一種形式是將職業指導滲透於各門專業課程教學中。任課老師結合專業課程教學不僅傳授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闡明這些知識和技能在職業領域的運用,以及運用中應該遵循的原則。這樣就能讓學生做到學以自用。
透過這一形式職業指導由單一管理轉變為立體全面的管理模式。這樣可以改變大多數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組織體系是隸屬於教務處或學生工作處的“畢業生就業辦公室”模式,這種模式的弊端是具體的日常操作事務難以安排。就業指導所需的人員不到位,場地不到位,輔助工具不到位,宣傳與交流不到位。就業工作好像僅僅是畢業辦、輔導員的事情。現有的教育資源得不到共享,專業化的職業指導更不談不上。
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學校的職業指導已經形成了國家、社會、學校、企業、家庭網路化格局。借鑑國外職業指導理論,我國學校職業指導途徑可採取國家成立學校職業指導服務機構,學校設定專門課程、學科職業指導滲透,學校專業職業指導師諮詢、校企合作、家庭培訓等形式。
四、提高高校職業指導的建議
1.建立計算機管理系統,提升專業化的程度
建立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推進就業工作計算機管理系統的開發與使用。我國目前已全面使用高校就業系統,但其主要功能仍停留在核對生源、制定就業方案以及列印報到證等。管理軟體功能的單一反映了高校就業工作的程式化,這已不能很好解決就業工作中遇到的複雜問題。建立科學的就業指標體系,依託計算機管理系統分析資料。一方面,利用科學的就業指標體系測評,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特點。從能力、性格、學生職業興趣等多方面,輔導學生做好就業前的心理準備,如何寫推薦材料,應聘前後應該怎麼做等。另一方面,對照測評體系,引導高校發現就業服務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明確差距,拾遺補缺。
2.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就業終身服務的觀念
轉變就業觀念,涵蓋兩個方面內容。第一,高校就業指導人員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第二,高校就業指導人員轉變自身觀念,由一次就業服務向終身就業服務轉變。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帶來的將是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高校就業指導人員應幫助畢業生客觀評價自己,定位不要太高,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市場經濟條件下,徹底打破“一次就業,終身就業”的觀念。在用人方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調整自己不合時宜的想法,將自我價值與企業價值相結合,在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追求。轉變就業觀念的重點是轉變高校就業指導人員自身觀念,拓寬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野,將一次就業服務轉化為終身就業服務。
建立畢業生回訪制度,透過已就業畢業生,建立用人單位檔案。瞭解畢業生在工作中的情況,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做到有的放矢,社會需求什麼人才,學校就培養什麼人才,也是為在校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性質和發展前途、就業的難易程度、擇業準則等方面指導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周筱潔.360度職業生涯規劃法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中國青年研究,2007,(2).
[2]王揚南.積極開展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