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學改革新特點加強全面教學質量管理論文
[摘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加強學校全面教學質量管理,促進學校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和教育內涵發展,成為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強學校全面教學質量管理,必須認真總結現階段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要深刻把握教學改革的階段性特點,積極創造全面教學質量管理的新優勢;以實施“質量提升工程”為抓手,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以“科研先鋒工程”為載體,著力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改革;內涵發展;全面教學質量;教學管理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已從滿足於“有書讀”轉向“讀好書”。加強學校全面教學質量管理,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已經成為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內涵發展的內在要求。在這一形勢下,我們必須認真總結現階段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強化“質量為本”意識。
一、深刻把握教學改革的階段性特點,積極創造全面教學質量管理的新優勢
縱觀以往教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長期以來,我省教育發展所走的道路,主要是實現教育規模的擴張,也就是說主要採取外延式發展模式。在教育資源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首先致力於做大規模,以滿足群眾對教育的基本需求,是教育發展特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但在新的形勢下,教育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發展的主要模式開始轉變,就是將以資金、土地、規模等外部資源為要素的發展模式轉向以質量、結構、效益要素為重點的發展模式,即由外延拓展轉向內涵發展。這一轉變並非取決於人的主觀願望,而是教育發展規律使然。教育的外延拓展達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轉向教育的內涵發展。無論是對浙江全省來說,還是對岱山縣來說,今後幾年,教育將進入一個全面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將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素質提升。這一發展趨勢,必然要求教育強化全面教學質量管理,推進教育內涵發展。教育要讓人民滿意,關鍵的一條,就是向人民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早日實現其“讀好書”的願望。提高全面教學質量,實現教育內涵發展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之一。
把握教學改革的階段性特點,目的是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解放思想,順勢而為,在推動教育向全面教學質量管理和內涵發展的跨越中創造新的優勢。
1.以人為本,增強全面教學質量的軟實力
要實現全面教學質量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面臨著許多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教育與“人”的關係更為密切的了。而“人”的發展,正是全面教學質量管理的核心。
“人”的發展,首先是校長的發展,是機關幹部的發展,是教師的發展。支撐校長髮展的,是他的辦學理念、管理思想和領導能力;支撐機關幹部發展的,是他的行政素質,即他對學校的指導、管理和服務能力;支撐教師發展的,是他的專業成長與能力,包括他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課堂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我省的校長隊伍素質、機關幹部隊伍素質和教師隊伍素質面臨著進一步提高。
2.正視難題,解決教學改革的瓶頸問題
今後幾年,區域間的教育競爭將更加集中地反映在內涵的發展和提高上,將更加體現在裝備優勢、科研優勢、師資優勢和管理優勢上。而在實際教學管理中,教學改革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在教科研方面,我們目前尚未形成整體提高的發展態勢,真正立足於教學實踐的研究,有獨到見解的科研成果還不多,把教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教育資源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師資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知識結構不適應性不斷凸現,中小學教師還未從原來的學歷補償教育向能力提升轉型。在教育質量方面,我們還未真正探索出一條低負擔高質量的'教育路子,有的學校還囿於舊的教學模式,靠補課來提升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質量空間。這就不難看出,要實現全面教學質量管理,推動教學改革的內涵發展,首先必須在教育理念、科研水平、教師能力上有一個大的突破和提升。舍此,別無它途。我們要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載體,透過創新,促進校長辦學理念的提升,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成長。
3.統籌整合,提升教學質量均衡化發展的水平
近幾年來,岱山縣依託城市化發展的優勢,縣城區域的教育優質化程度在加速提升,而相比之下,其他農村學校的師資條件、裝備水平由於歷史的、現實的等多種原因,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城鄉教育資源優質化程度的差距,使城區的擇校熱經久不息,生源的無序流動對農村教育帶來日趨嚴重的負面影響。
目前,岱山縣漁農村的學前教育也面臨著管理、師資、質量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落腳點是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是“揚長補短”,而不是“削峰填谷”。要解決教學質量均衡發展的問題,必須立足於統籌發展,要把新增的公共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在學校佈局、經費安排、師資分配、裝備配置上,更多地考慮教育相對薄弱的農村學校。
二、以實施“質量提升工程”為抓手,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強化教學規範管理,提高教學效益
要切實落實“以教學為中心”,學校必須將工作著力點放到抓教學工作上來,真正確立科研興校、質量立校的辦學理念,建立教學工作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學校要嚴格執行各種教學規範,確保教學過程、教學行為的規範化、科學化和優質化。要重視教學改革的策劃與實施,以及學校課程與教學資源的建設等,抓好教師的業務管理和校本研訓,形成教學、研究、進修密切結合的研訓體系。
2.強化教學的過程管理,實現“輕負擔高質量”
學校要切實改變以簡單增加學生課業負擔,擠佔學生休息和睡眠時間,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的質量提高方式,認真落實課程計劃、教學常規管理、集體備課和反思、教研組管理、評價分析和教學指揮等過程性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積極創設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引導教師將精力放在備課上,做到精心備好每堂課,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及時的教學反饋與分析體系,瞭解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防止以練代教,以練代復的傾向。要加快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大幅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向管理要質量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以學校發展為本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對質量形成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和持續改進的學校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機制。改進教育質量的管理辦法,研究制訂關於教學、實驗、綜合實踐、學習管理的過程規範和評價方案;要加強教師履職管理,有效培育教師的敬業精神,要關注學校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教師培養工作的質量與效益。要將質量管理的重心落在“全面”上。在區域上,要立足城鎮學校、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的全面提高,以“教育共同體”、“教育協作體”為平臺,形成區域推進的巨大優勢,重點提高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質量;在教育物件上,要立足於提高全體學生的質量,重點提高後進生的質量;在教學過程管理上,要推進教育質量的過程管理、目標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堅持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結合,文化管理與制度管理並重。
4.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控
要加大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和指導力度,確保教學質量均衡提高。要進一步健全對初中學校的抽測分析評估和對高中學校的教學檢測評估制度,強化分析,及時提出建議,同時進行不定期視導。同時,建立相應的質量監控體系,搭建好競爭平臺,制定各中小學的激勵機制;落實質量目標責任制,形成人人抓教學,人人抓質量的濃厚氛圍。
三、以“科研先鋒工程”為載體,著力提高教研工作有效性
1.以實施“校本教研工程”為契機,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講求實效的教學研究制度
要注重教研組、學科組的建設,要將教研組作為重要的學校教學研究的基層單位來建設,健全教研製度,強化教研活動。要引導教師開展積極有效地研究教學過程中具體問題,提高教學過程的實戰能力;開展結合教學案例的討論,倡導教師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學,培養教師教學反思能力。要開展有助於解決教學難點的研究性教研,透過教師論壇、教育案例、主題教育活動等校本教研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要改變教師教學研究各自為戰和孤立無助的狀態,克服“競爭有餘,合作不夠”的現象,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
2.要加強因材施教的研究,特別要加強對特長生、問題生的研究
各學校要在全面發展的背景下,鼓勵有特長、有興趣、學有餘力的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培養興趣,發揮特長;要全面分析診斷問題生的“問題”因素,因材施教,開發他們的智力潛能,幫助其走向成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尊嚴地、快樂地、健康地學習和生活,堅決杜絕只抓少數尖子學生而放棄大多數的現象,堅決杜絕任意剝奪學習困難學生學習權利的做法。
3.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建立人性化的科研管理機制,全力支援教師的教育創新行為,鼓勵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改進和完善科研的激勵機制,引導教師為教學而“研”,為提高而“究”,堅決杜絕課題研究中的形式主義和脫離實際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