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對東盟市場直接投資行為的若干建議論文
一、東盟市場吸引中國企業直接投資的外在誘因
1、比較成本吸引。東盟市場相對於其他國際市場而言在原材料、勞動力、房地產、租稅、公共收費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東盟市場中的絕大部分國家整體國民經濟水平在當前以及未來較長時期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的快速發展有其必然性,其中就與雙方在自然資源稟賦方面各有所長是分不開的。這類主要以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為基礎而具有明顯互補性的商品,約佔雙方貿易額的一半。東盟具有優勢的商品反映了東盟多數國家在森林、礦藏和熱帶作物等自然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比如一些熱帶資源——棕櫚油、天然橡膠,礦物燃料,大量的木材等。中國一直是東盟初級產品的重要出口國。總體來說,東盟國家自然資源豐富,其中礦產能源如石油、天然氣、銅、鋁、鉀鹽等都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短缺的資源,從其獲得的運輸成本相對較低。中國對原材料和一些工業製品的進口需求將會越來越大,中國與東盟在這一方面的貿易合作前景還是很廣闊的。東盟勞動力資源豐富,除了新加坡、汶萊等較富裕地區,其他地區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廉。東盟大部分地區的地價和租稅相對中國來說還比較低。東盟各國政府都在致力於發展經濟,市場體系逐漸完善,政府的工作效率都比較高,這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公共費用支出相對較低。總體來說,成本因素是中國企業直接投資東盟市場選擇的重要外在誘因。
2、市場潛力誘導。東盟國家作為中國的重要鄰居,具有很強的市場接近性。東盟市場擁有人口5、3億的市場規模,陸地總面積為450萬平方公里,東盟已經成為對環太平洋區域及至世界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在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從世界範圍看,東盟吸收的海外投資在2005年創紀錄增長48%,並達到380億美元的基礎上,2006年將繼續擴大。按照東盟官員的估計,與上一年比,2006年的外資流入勢必將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可以說,外國直接投資流入東盟地區的規模已恢復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最好水平。從地區來看,主要來自歐盟、美國、日本,在1995—2004年間歐盟、美國、日本佔東盟外來投資的比重分別為29、3%、17、3%、13、7%;從行業來看,主要來自制造業,2004年東盟製造業外國直接投資增加到2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4%,在1999—2004年間製造業所佔的比例為33、9%,2004年佔44、8%。其次是金融服務業。金融服務業也是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領域,在1999—2004年間佔東盟利用外資總額中所佔的比例為23、1%,2004年佔30%的比例,東盟已經成為外國直接投資在發展地區的新熱點。中國與東盟雙方合作的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東盟將給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帶來一個廣闊的區域性市場。
3、日趨完善的制度與廣泛的`合作機制。根據《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和東盟各締約方同意在農業、資訊及通訊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以及湄公河盆地的開發等五個領域優先加強合作。同時,所有成員已經達成共識,各方之間的經貿合作除包括上述領域外,還將擴充套件到銀行、金融、旅遊、工業合作、交通、電信、智慧財產權、中小企業、環境、生物技術、漁業、林業及林業產品、礦業、能源以及次區域開發等廣泛的領域。可見,中國與東盟間的投資合作領域寬廣。東盟國家投資環境的不斷最佳化為開拓東盟市場鋪平了道路。近幾年,東盟國家國內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各國都採取各種措施,加大引資力度,放寬外資准入,加強投資促進工作,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此外,東盟國家正與部分發達國家進行FTA的談判,透過在當地投資,還可發揮地緣優勢,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國實施的貿易保護壁壘,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商品出口。各方面的情況都表明東盟國家的投資制度環境正在趨向最佳化,從而為中國企業開拓東盟市場鋪平了道路。東盟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組織,它不僅在內部建立了投資、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機制,而且作為一個整體,它還得到了包括日本、韓國乃至美國等周邊國家的關注。東盟將在商品、服務和投資等方面形成一個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的重要的制度自由化的區域性市場。
4、投資環境相似性。東盟國家在自然條件和社會狀況等方面比較接近,採取了相似的經濟發展戰略。20世紀50~60年代,為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建立本國的工業體系,實施進口替代型經濟發展戰略。70年代,狹小的國內市場不足以支援進口替代戰略,工業所需裝置和原材料投入的大量進口造成國際收支失衡,東盟各國轉向資源加工型出口導向發展戰略。80年代初,由於東盟出口產品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國內經濟受外界衝擊較大。為改變經濟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東盟國家實施第二次進口替代發展戰略。80年代中期,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以後,東盟各國政府開始逐步放鬆對經濟的直接干預,以多種措施鼓勵勞動密集型出口工業和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轉向第二次出口導向發展戰略。90年代,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基礎設施滯後的制約,為解決瓶頸問題,大力加強能源、交通、通訊和電力等工業部門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各國經濟戰略的核心內容。同時,面對美國資訊科技產業和新經濟的快速發展,東盟國家也致力於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服務
業,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調整經濟結構。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企業在將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所經歷的投資環境非常相似。顯然,東盟市場的投資環境相似性是吸引中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的很重要的外在誘因。
總之,除了以上的主要外在誘因之外,東盟市場的集聚效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態勢、“三緣”關係等方面都成為吸引中國企業直接投資的外在誘因。
二、中國企業對東盟市場直接投資是內在的需要
1、從國家戰略的要求來看。
⑴維護和開闢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對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可以為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提供服務,增強出口競爭力。同時,對東盟市場直接投資生產企業可以更好地瞭解東盟市場需求,降低運輸成本,擴大市場佔有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不滿足在本國的發展,而走出去尋求更大的市場。中國加入了WTO,國外市場已向中國企業開放,尤其是在東盟市場中的中下游國家,中國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而這些國家也比較容易吸收利用相近的高新技術和支援相應產品的消費。
⑵獲取廉價自然資源和緩解資源短缺瓶頸。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援,石油、煤等能源的緊缺已經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國家經濟安全。其他資源短缺的問題也同樣不容忽視。中國企業已經與印尼、緬甸等東盟國家開始了能源方面的投資合作。
⑶ 規避貿易壁壘。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大量具有價格優勢的商品出口世界各地,使得歐美一些國家對中國出口的產品越來越敏感,貿易摩擦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了提高關稅等非貿易壁壘措施來阻礙中國商品的出口。在這種背景下,透過對東盟直接投資帶動出口,鼓勵企業到東盟投資,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可以帶動國產裝置、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實現進一步拓展出口的目的。從而也減少與一些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
⑷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國內家電、紡織、重化工和輕工等行業己普遍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積壓、技術裝置閒置等問題,對於中國經濟來說,只有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參與更高層次的競爭。
⑸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關係,對東盟市場直接投資行為,可以越過國家之間的隔閡,使資源在國家之間有效配置,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聯絡日益加深。
⑹緩解中國經濟過“熱”現象: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著過熱的問題,民間資本數目可觀。如果能為這些富裕的“資本”找到合適的出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經濟過熱問題,確保中國經濟更健康和諧的發展。
⒉從中國企業生產經營戰略的需要來看。
⑴透過對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可以帶動中國企業零部件和其他關聯產品的出口。
⑵透過對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可以充分利用企業閒置不用的相對陳舊的生產裝置,將國內失去競爭力力的產業或受限制的企業轉移到東盟國家,主要是東盟的中下游國家,從而現實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
⑶透過對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提高產品價格競爭力,增加利潤。
⑷透過對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可以利用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獲取超額利潤。
⑸透過對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可以現實由於技術關聯、生產協作、營銷服務的需要,並跟隨相關中國企業到東盟市場去直接投資。以及實現中國企業跨國生產經營多元化戰略的需要。
⒊從中國企業應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需求來看。
⑴由於國際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為了避免競爭中失敗,跟隨本行業的領頭企業或跟隨競爭對手到東盟市場直接投資,以防止競爭對手的擴大而削弱自己的壟斷優勢。
⑵為了避免假冒產品所造成的危害到東盟市場去直接投資,從而維護企業和產品的信譽。
⑶隨著顧客活動範圍的擴充套件,跟隨顧客到東盟市場進行直接投資。
⑷中國企業受優惠政策的吸引而對東盟市場進行直接投資。在2003年,東盟各國簽署協議,成立經濟共同體(簡稱東盟),預定在2020年形成物資、服務、投資、資本和技術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據估算,此舉將使東盟GDP增加10%,以及減少運營成本25%。
三、中國企業對東盟市場直接投資的策略
1、選擇那些可以改善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有利於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的高新技術。為了避免與東盟在產業結構上的雷同和國際市場上的過度競爭,中國企業應當加快產業轉型的力度,加大在服務業領域的投資,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努力提升製造業技術水平,改變中國與東盟在製造業方面競爭性大於互補性的局面,爭取和東盟國家在產業層次上拉開距離,或者在同一層次上展開不同的專業化分工和差異化營銷。我國企業經過改革開放將近30年來的發展,透過不斷引進和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在石油化工、電站工程、電信、輸變電、港口機械、有色金屬、路橋工程施工等眾多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已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這樣的優勢與東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產生巨大的投資收益。各企業應該根據本企業的專業特長,在上述領域尋求自己的行業發展空間,尤其是要積極參與我國政府正在和即將推動的大型跨區域合作專案,如湄公河開發專案。我國政府已經公佈了《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家報告》,並已啟動了中國與東盟開發湄公河流域的全面合作。此外,泛亞鐵路專案也將吸引鉅額的國際投資。這些重點領域的合作正在穩步向前推進,其中所蘊涵的各種商機也在逐步顯現。同時,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堅持以技術發展帶動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利用東盟平臺爭取在國際分工體系和價值鏈體系中取得有利的位置,擺脫長期依賴勞動力成本獲得產業競爭力的局面,使企業獲得真正的國際競爭優勢。
2、選擇有市場前景、有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中國企業目前在東盟各國和公司以中小型規模居多,許多東盟各國所能提供的投資環境並不完善、市場範圍小,這樣的投資環境實際上限制了我國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實際上我國目前公司總體上尚處於小規模階段,容易上馬和轉產,可避免與大型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適合東盟國家投資環境的需要,而且,在戰略聯盟方面,東盟各國比較歡迎外國資本以合作的形式進入他們的國家。這一型別企業可以利用東盟各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輸出本國的裝置,建立小規模勞動密集型的公司,使跨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對低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競爭能力強的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企業集團,它們具有雄厚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比如:這幾年,春蘭、海爾、TCL等在東南亞紛紛投資辦廠;中國水利工程總公司、中國電力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在東南亞承接一個個大工程。東南亞是我國企業國際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場,營業額約佔國際承包工程總額的40%以上,今後我國屬於這種型別規模的企業應當借鑑這些成功企業進入東盟市場的好經驗、好做法。我國長期形成了某些傳統技術,如中藥、園藝、特色農業等;某些已趨成熟和穩定的大量中間技術和加工製造業,如機電、輕紡、食品加工等;某些已經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精尖領域,計算機硬體、生物工程、光纖、航天等都可以在東盟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
3、選擇那些中國企業不得不進入的產業領域或必須到當地開辦的行業。進入21世紀,東盟各國為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資,普遍都採取了相似的FDI的激勵政策,這種現象被譽為“東盟外資政策共同化”。東盟對於非敏感部門,都允許100%的外商參與投資,但對於涉及主權和安全的部門如通訊、交通、能源、新聞傳媒、金融等部門禁止或限制外資參與投資,敏感性的部門如農業和零售業限制外商投資。限制措施一般都包括有當地含量要求、當地僱員要求、出口業績要求、技術轉移要求等。因此,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想要進入這類行業就必需以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當前,結合中國與東盟以及與各國的雙邊和多邊的狀況,中國企業應當選擇的行業如:金融、保險、基礎設施(港口、道路、航空)、旅遊、電子網路、服務等。同時,中國企業還應當注意,直接投資的地區必須避開的產業門類,如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不符合東盟及各國產業政策規定的、不利於發揮當地優勢條件的。
四、結論
總之,分析東盟的外在誘因和中國企業的內在需要,讓中國企業進一步瞭解直接投資東盟市場的行為,其目的使中國企業把握住東盟市場經濟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機會,使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得以具體的實施,從而加速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序。當然,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還要從單個企業去分析,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程序中的成長初期,對東盟市場的直接投資應著眼於某一因素為直接投資目標,隨著實力的增強,轉為多種因素綜合進取。從中國企業直接投資進入和發展來看,早期,主要是從客觀物質條件方面來選擇直接投資方式和地點,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而進入成熟期時,則側重於從調整產業結構和獲取經濟資訊等方面考慮來考察東盟投資環境,確定投方式和地點,以充分發揮和保持其在東盟市場中的戰略優勢。中國的跨國企業不論其形式如何變化,其對東盟市場直接投資的實質都是在尋求、保持和發展優勢,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資源有效配置。
參考文獻
[1]《東南亞的經濟》[M],(日)北原淳等著,劉曉明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頁。
[2]《投資環境評價與投資決策》[M],張敦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3]《中國企業面對“中國─東盟”的戰略選擇研究》[J],吳明革,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南寧,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