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供應鏈的農產品種植風險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針對近期我國農產品市場出現的"白菜劫","芹菜劫"(農產品滯銷與價格大幅波動)等農產品種植風險,從供應鏈的角度,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農產品種植的風險進行了識別與評價,並提出了相應的風險防範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農戶與消費者的利益。
關鍵詞:供應鏈;農產品種植;層次分析法;風險管理
一、引言
近期來, 農產品的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從農業自然災害、農產品滯銷到農產品食品安全再到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農產品供應鏈的各節點的運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許多問題, 越來越暴露出了農產品供應鏈的脆弱性,這些脆弱性無疑給農產品種植者帶來各種風險,農產品供應鏈是供應鏈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但現在的研究多數集中在農產品食品安全的供應鏈管理上,卻很少研究農產品種植的風險管理,因此有必要對農產品種植風險管理進行研究,以便保護農戶的利益。文章將農產品供應鏈看成由農產品種植過程,加工運輸過程,經營消費過程三個環節構成,建立了從農產品種植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風險評價,即用層次分析法對各個風險指標權重進行評價,然後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並根據風險評價結果提出了相應的風險防範措施。
二、國內外農產品種植風險管理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眾多文獻中,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研究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定性、定量以及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均被不同程度的加以運用,並顯示了各自的特色[1]。Smelzer和Siferd(1998)探討了農產品供應鏈的供應風險管理問題,為更好地從採購管理角度理解農產品 供應風險管理,他們用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依賴模型進行了分析,指出主動積極的採購管理有利於控制農產品 供應風險。Tah.J.和Carr.V.(2001)研究分析了農產品供應鏈的供求風險,指出了當前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工具和技術的缺點,提出了一個等級風險統計結構的風險描述語言,作為一個可共享的知識驅動風險管理方法,並界定了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涵義,建立相應的補救措施。此外,還簡單分析討論了建立風險知識資料庫管理系統支援風險管理的框架。近年來,由於食品供應鏈合作的重點由原來的保證供貨質量逐步轉向加強食品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二)國內研究現狀
農產品 供應鏈管理的每個部分或要素間的互動都是透過資訊溝通來完成的,農產品 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關鍵之一是利用現代資訊科技, 讓農民、加工企業、批發零售商以及消費者之間建立協同關係來提高整個供應鏈抵禦風險的能力。國內一些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中資訊流的管理和控制做了研究[1],分析了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中資訊流的複雜性、不通暢性和不穩定性,提出應健全供應鏈資訊網路,並對資訊流進行有效控制, 控制方式包括資訊標準化、資訊網路體系建設、有效資訊傳遞、資訊提供方式選擇、資訊反饋的控制等。從資訊經濟學的角度看,資訊不完全和資訊不對稱導致了市場風險, 顯著地降低了市場的運作效率。為此,彭泰中和廖文梅(2007)採用資訊經濟學中資訊不對稱理論對我國目前農產品市場存在的資訊不對稱現狀進行了分析,主要探討了在資訊不對稱條件下供應鏈主體的行為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最後,針對市場交易中資訊弱勢方農民的特點,提出應從政府行為、農業組織合作經營、資訊化服務體系等方面防範和化解資訊不對稱導致的農產品 市場風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不僅要面臨自然災害的影響, 又要面臨市場經濟的風險和資訊不對稱帶來的風險,而農業生產中的資訊不對稱已經成為農民增收困難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障礙,甚至會影響農業戰略結構的調整。郝慶芹(2006)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分析了農業的生產特徵、農業生產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途徑。王曉燕(2006)從農業風險的角度闡述了農業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識別與控制兩方面內容, 提出在農業風險有效識別的基礎上,在政府有關政策扶持下及在農業經營者及風險專業經營機構的配合下,對農業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將有利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在源頭上控制農產品 供應鏈的.風險。
三、風險識別與評價
農產品供應鏈指的是由涉及將農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過程與活動的上游及下游農戶、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需網路[3]。供應鏈風險是指供應鏈企業在生產過程當中,由於各種事先無法預測的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使供應鏈企業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差,從而有受損的風險和可能性[3]。風險識別主要是對風險的調查和分析。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條件、供應條件、銷售條件在各個時期變化很大, 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我國人口的持續增加,耕地面積的逐年減少,農產品資源相對來說越來越稀缺。因此有效識別農產品供應鏈的風險有利於緩解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供應鏈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由農戶、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農產品集貿市場、超市以及消費者組成, 在該模式下農產品的物流一般都會經過這樣幾個主要環節:農產品種植過程,加工運輸過程,經營消費過程。透過對上述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的分析,可以發現農產品種植存在以下問題: 1 、批發市場發育不完全;2、農貿市場作為現階段主要的零售終端無法保證農產品安全;3、農產品安全、物流成本問題;4、 農產品供應鏈中產銷脫節;5、農產品物流處於無序狀態;6、物流技術問題;7、供應鏈各結點之間資訊流通不暢。由此可以得出農產品各個環節的風險,根據層次分析法建立我國農產品種植風險的指標體系,見圖1 。
層次分析法(AHP)[2]的原理是先根據以上分析,在農產品供應鏈環境下建立層次結構模型,識別不同階段的風險因素,為求出指標權重,我們請相關專家對同一級指標以上一級子目標為準則進行兩兩比較,建立判斷矩陣,比較標度見表1,再按照上述步驟,求出這一級指標的相對權重,並進行一致性檢驗。其中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