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資訊素質教育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係論文

資訊素質教育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係論文

資訊素質教育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係論文

  摘要:資訊素質,國內外學術界儘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觀點是:資訊素質是指一個人的資訊知識、資訊能力、資訊意識、資訊處理以及資訊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養。培養人才資訊素質的最佳途徑就是進行資訊素質的培訓與教育。資訊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對學生資訊能力的綜合培養,不僅要讓他們學會基本的資訊檢索與利用方法,還要透過資訊理論的指導,使他們能自主地發現資訊、分析資訊和傳播資訊。更重要的是學會利用資訊。

  關鍵詞:資訊、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在資訊社會中,創新型人才所需具備的諸多素質中,資訊素質是其中的基本層面。什麼是資訊素質,國內外學術界儘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觀點是:資訊素質是指一個人的資訊知識、資訊能力、資訊意識、資訊處理以及資訊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養。培養人才資訊素質的最佳途徑就是進行資訊素質的培訓與教育,即培養學生了解資訊知識、識別資訊需求、檢索資訊資源、分析資訊含量、評價資訊價值、有效利用資訊、遵守資訊道德規範的教育活動。

  資訊素質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資訊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之間的關係,可以使資訊素質教育更有針對性,更富實效性。

  一、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是資訊素質的不斷完善過程。

  創新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以資訊為中介而進行的,沒有資訊,創新教育就無法實施。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髮現資訊、利用資訊的過程。

  1、創新意識發源於資訊意識。創新意識是人類意識活動中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創新意識的內容從廣義來看,應該包括髮現意識和發明意識兩個方面。發現意識就是有意識地發現新事物新問題,發明意識是指自覺地進行創造新的事物,創造新的技術或方法的心理活動。而這兩種意識活動都源於資訊意識。

  資訊意識是人們對資訊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動反映,包括捕捉判斷資訊,並及時抓住有用資訊的敏感力。一個具有敏銳資訊感受力的人,可以從大量司空見慣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現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價值的資訊,這就是所謂的發現意識;同時,他還會將所獲取的資訊重新整合,使之產生新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發明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了創新意識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產生新的觀念和想法。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資訊意識是其感知的來源。因為缺乏資訊意識的人,就缺乏獲取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識充實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種知識的積累,更不可能出現新知識的火花和新觀念的創新。

  2、創新思維的訓練要依靠資訊源的指導。創新人才不僅具有創新意識、還應具有創造性思維。知識不是完全透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透過一定的訓練,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包括圖書、期刊、音像材料以及從因特網上獲取的各種資訊、資料庫等)而獲得。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學生要學會並自覺做到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和探索,反對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反對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自主的學習方式必須依靠正確的資訊源的指導,學生只有具備了對資訊資源的鑑別和選擇能力,才能不拘泥於課堂的講授,透過自主尋找學習材料,瞭解更多知識,發現更多值得思考的內容。

  3、資訊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是指人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提出新設想、創造新事物、開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資訊獲取能力、資訊處理能力、資訊科技利用能力、資訊整合能力和資訊傳播能力等。

  資訊獲取能力是指個體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種資料與資訊,能熟練地透過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檢索的方法。資訊處理能力是指人們對於資訊的閱讀、儲存和加工能力。資訊科技的利用指的是對於網路、多媒體計算機、通訊技術等現代資訊儲存與處理技術的掌握。資訊整合和資訊傳播能力指資訊主體透過對資訊的分析與加工,重新生成新的資訊,並將這些具有創新意義的資訊傳播給其他使用者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與素質。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網路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訊資源,科學研究與資料分析更多地依賴於各種系統軟體的處理。從自然科學領域到社會科學領域,各門學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賴於人們對於資訊處理的綜合能力。很難想象,一個連起碼的資訊科技都不會利用、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無所適從的人,能在科學研究上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理論和觀點。因此,思維敏捷、頭腦靈活、在學習或工作中有創新精神的人,其資訊處理的綜合能力顯然會更勝一籌。

  二、資訊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創新人才。

  創新能力是培養資訊素質的目標。創新與一個人的資訊素質是分不開的。在資訊社會里,誰的技術創新能力強,誰擁有創新型人才,誰就能贏得發展優勢,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勝。大學生資訊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1、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而作為素質教育重要部分的資訊素質教育當然也應該服務於這個總體目標。大學生素質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體精神為核心,身心健康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為兩翼,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個學生形成符合社會各類專門人才要求的素質結構,成為人格完善、和諧發展的專門人才,從而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因此,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創新人才。 素質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只是科學素質、技術素質、工程素質等方面,同時還必須包括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資訊素質、文化素質等。資訊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應當著眼於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

  2、資訊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對學生講授基本的資訊理論、認識各種資訊源的特點及蒐集方法、讓學生學會隨時按照自己的興趣或研究方向,進行相應資料資訊的採集、獲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

  實現知識的擴充套件和學科間的交叉,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發展和學科間的聯絡,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和創造力。資訊素質教育不僅是培養使用者的文獻資訊檢索技能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使用者對現代資訊環境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以及運用資訊的自覺性、主動性、預見性和獨立性。也就是說,從資訊素質教育的本質內容來看,它是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加工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的教育活動,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用資訊解決實際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實現創新的能力。

  三、資訊素質教育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

  資訊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具備良好資訊素養的人也是善於自主學習的人,而獨立自主地學習正是創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質。

  資訊社會要求人們不斷地對付和處理各種新的挑戰與危機,資訊量的增加要求人們必須學會對資訊進行選擇和判斷,以掌握新的知識。資訊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的劃分成為歷史,學習成為貫穿一個人一生的事情。這意味著學習將變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重要。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資訊資源急劇擴張的情況下,知識老化週期加速,一個大學生無論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多麼現代化,多年以後,都會碰到相對應用領域而言的專業知識過時問題。據美國工程教育協會統計:美國大學畢業的科技人員所具有的知識,只有12、5%是在大學階段獲得的,而87、5%則來自工作實踐中。隨著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應主動地獲取知識。網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更需要主動地、獨立地、個性化地獲取資訊,所以要求學生在資訊時代的新學習模式中,必須注意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學習的能力,即從“學會”轉向“會學”。大學生只有透過資訊素質教育,才能夠主動地去獲取各種資訊,才能夠不受時空的限制,順利達到終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四、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能使資訊素質教育取得長足發展。

  我國的資訊素質教育起步比西方國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學生的資訊素質教育作為問題來研究和看待是從九十年代後期才開始的。在很多高校,對作為資訊素質教育重要課程之一的“文獻檢索課”重視程度很不夠,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選課學生人數偏少、課程安排缺乏連續性、課程的投入與實驗設施不能滿足課程發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實行的課程改革中,受衝擊最大、壓縮學時最多的公共選修課就是文獻檢索課。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沒有開設“文獻檢索課”。另一方面,由於受到總學分數、與其他專業和基礎課程衝突的影響,許多學生雖然對文獻檢索課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最終仍只能放棄學習的機會。由此可見,我國資訊素質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進一步完善資訊素質教育的理論體系,改革相應的課程內容,重視對現代資訊資源的介紹與利用,明確資訊素質教育的目標,將資訊素質教育放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度來把握。

  資訊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對學生資訊能力的綜合培養,不僅要讓他們學會基本的資訊檢索與利用方法,還要透過資訊理論的指導,使他們能自主地發現資訊、分析資訊和傳播資訊。更重要的是學會利用資訊,針對大學生的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階段,要設定不同的資訊素質教育課程,隨著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的不斷變化而修改課程內容,使學生掌握最新的資訊獲取、評價和儲存利用等能力,透過資訊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全力造就學生強烈的資訊意識和創新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成為資訊時代真正的棟樑之才。

  參考文獻:

  [1] 趙建明、資訊時代的學習執照——談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的資訊素養教育[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2,4 (26) : 30—34、

  [2] 劉 育、資訊素質與創新人才能力培養芻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3,3 (31) :34—36、

  [3] 徐恩芹,劉美鳳等、創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徵[J]、人才開發,2005,9 (10)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