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論文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論文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論文

  摘要: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為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帶動我國高職院校從建議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出臺、開發工學交替課程體系、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構建協會主導的評價體系,以及打造高素質雙師教學團隊等多個方面開展實踐與改革。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高職;改革;啟示

  在職業教育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享有很高聲譽,它不僅有效提高了勞動者的職業能力與素質、促進了德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與騰飛,而且積累了職業教育的寶貴經驗,在全球得到認可與推廣。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特殊階段,急需大批生產、服務與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前國內高職教育的辦學體制與機制、教育教學理念與做法、人才培養的效果與質量還遠遠不能適應和滿足行業企業對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具有較大的借鑑意義。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概念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德文詞是“Dualsystem”,是企業與職業學校“雙元”為德國年輕人提供職業能力培養和專業理論知識的職業教育模式。作為接受“雙元制”教育的年輕人,他們在企業裡接受職業技能的培訓,在職業學校裡接受普通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在企業和在學校的時間比約為7:3,雙元制的顯著特點是整合了企業與學校的資源與優勢,開發了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的課程,利用行業協會等第三方評價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對高素質專業技術工人的需要。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

  一是兩個培訓主體———企業與職業學校。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標準向學生傳授職業技能及職業經驗,解決“怎麼做”的問題;職業學校主要傳授與培訓與職業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普通文化知識,解決“為什麼”的問題,校企雙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雙元制”學生的教育任務。二是受訓者的兩種身份———學徒與學生。在“雙元制”體系中,受訓的學生與培訓企業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培訓合同,學生為企業學徒身份;同時這些學徒在與企業合作的職業學校就讀,又是學生身份,接受12年義務教育中的後三年教育。三是兩種管理體系———聯邦政府與州文教部。企業的職業培訓由聯邦政府管轄,按照聯邦政府頒佈的《職業培訓條例》進行;職業學校的教學則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按照各州文教部部長聯席會議制定的《理論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範圍、教學目的、時間安排等組織教學。四是兩類課程———實訓課與理論課。企業承擔實訓課教學,在教學實訓車間崗位上進行;職業學校負責理論課教學.在理論教室和實訓演示車間進行。五是兩類師資———實訓教師與理論教師。在企業向學生傳授實用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師資稱為實訓教師,實訓教師是接受過職業培訓的企業師傅或技術員,要求透過教育學、心理學考試,符合《實訓教師資格條例》;在職業學校傳授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師資稱為理論教師,他們必須接受4年的專業學習並透過國家考試,兩年的示範學習且經過一定的實習期。六是兩類主要經費來源——企業和國家。企業負擔培訓中心建設、學徒津貼和實訓教師工資,沒有自己培訓中心的小型企業,需承擔學徒在跨企業培訓中心的費用;職業學校的經費則由國家和州政府承擔。七是兩類考試———技能考試與資格考試。“雙元制”職業教育有兩類證書,技能培訓證書和畢業證書,考試由行業協會負責實施,包括第二學年結束前的中間考試和3年或3年半培訓結束前的結業考試,兩類考試通過後方可獲得相應證書。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實施條件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企業培訓和職業學校“雙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在整體培養目標上是合二為一的,但在具體的培訓過程中又是一分為二,表現出明顯的雙元屬性。透過最大限度地利用兩者的條件和優勢,使學生既能在實際工作氛圍中獲取實踐經驗,鍛鍊各種職業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又能在學校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奠定理論基礎,培養敏捷的思維能力,從而適應畢業後的工作。雙元制之所以能順利實施,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一)健全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作為保障

  十九世紀,德國就有法令規定職業學校入學條件、學校義務、師資培訓、工種的學科設定、具體的培訓方法等,隨後又不斷出臺與職業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典型代表是德國1969年頒佈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了職業教育的考試內容、教育框架、教學計劃、職業技能、知識和能力、教育期限、教育職業名稱等,同時也對職業教育層次遞進的等級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大大提高了德國職業教育的質量。此後,德國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學徒訓練的法律法規,如《企業基本章程法》、《手工業條例》、《勞動促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關於工商業協會權利的暫行規定》等[2]。這些政策法規有效制約了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利因素,有力支援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參與技術人才的培養的積極性,較好地解決了職業學校學生實習難、就業難、工作質量欠缺等諸多問題,保障了“產學結合,工學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的順利實施。

  (二)完善的工學交替課程體系作為支撐

  在“雙元制”體制下,課程體系按學年可分為職業基礎教育年與專業專長培訓年,職業基礎教育年的培訓側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培訓內容側重於打好理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涉及面較廣;專業專長培訓年以深化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培訓內容突出高、精、尖特點。課程結構分為三個部分,即文化課、專業課及實訓課,課程不過分追求學科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本”的原則,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其中文化課和專業課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實訓課培養專業技術技能[3]。教學內容設定主要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崗位專業技能要求為依據,將實際工作過程引入教學過程,培訓專案的設計由簡單到複雜,課程資源以適合企業生產要求和實用性強的原則進行開發,職業教育中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技能培養之間不協調的問題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年輕人一旦取得雙元制學生資格後就進入到企業實習,並與學校的學習交替進行,第一年每週在校學習2天,在企業實訓3天;第二、三年,學生在企業的實訓時間加長,每週只需在校學習1天,在企業實訓4天。大量的實踐操作,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崗位技能,提高了學生技能水平,增強了學生職業能力。

  (三)堅實的校企合作實踐基地作為基礎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兩個基本支柱是培訓企業與職業學校,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學校與企業有效地溝通與合作,培養目標才能被準確地確立,高素質、高能力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實現。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聚集了政府、學校、行業協會和企業多方力量,政府投入建設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和協會出資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實際上,德國只有少數大企業有能力建立自己內部的'培訓中心,為本企業培養人才,而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並不具備培訓條件但又需要不斷補充技術技能人才,跨企業培訓中心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它由行業協會牽頭,多家企業及政府共同出資建立,其佈局模仿生產真實場景,體現教學做一體化,重視學生技能的訓練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德國聯邦政府及州教育部門十分重視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建設,尤其是其功能的發揮,對於場地大小、數量多少、裝置是否先進等並不是很看重,有時也用職業學校的教學車間做跨企業培訓。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培訓內容可超越某一家企業的專業範圍,並不用擔心對企業生產造成影響,教學內容完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受訓者可直觀學習企業工作流程、工作內容與方法[4]。

  (四)完備的行業協會考評體系作為保證

  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行業協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工商業協會(IHK)和手工業協會(HWK)是典型代表。在已頒佈的《行業協會法》中,行業協會要負責對企業內部培訓中心或跨企業培訓中心的資格進行認證,包括教學場地、師資和培訓裝置是符否合培訓要求;對整個培訓教學過程進行監管,不允許把雙元制學生直接放在崗位上生產勞動;同時協會還要負責成立由職業學校教師、企業領導與職工等代表組成的考試委員會,確認考官資質,在國家的統一時間內組織職業技能鑑定考試,按統一標準進行評分,考試合格者獲得職業資格證書[5]。雙元制職業教育考評體系嚴格而完備,除了行業協會組織的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外,還有學校結業考試、企業結業考試,學校組織組織基礎理論課程的考試,企業負責考核與評定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實習情況。嚴格規範的考試,保證了畢業生的質量,確保了學生畢業後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和相應的職業能力,能夠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由於考評體系的嚴謹和公正,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證書在德國以及歐盟中一些國家得到普遍認同和通用。

  (五)優秀的雙元雙師教師隊伍作為根基

  “雙元雙師”師資隊伍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中的一大特點,其中“雙元”是指一支專職教師隊伍與一支兼職教師隊伍[6]。專職教師多數來自於技術學院,也有來自綜合大學,大學畢業後到職業教育機構或師範院校學習教育學理論,然後需要透過兩次國家考試,第一次考試是鑑定教師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後進入預備教師期,兩年後再進行企業實習一年;第二次考試是驗證教師經驗與能力,兩次統一考試通過後方可獲得職業教育教師的資格[7]。德國人認為要培養優秀的技術工人,教師要有高超的理論水平和精湛的技能水平,是名符其實的“雙師”。兼職教師是有經驗的工程師或一線管理人員,具有“教師”和“工程師”的資格,他們先後接受過職業教育,工作3-5年後工長學校培訓1年半左右,所以他們往往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基礎;對於兼職教師,國家法律規定必須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每週學習不少於一學時,專業教師、普通教師、新學科教師分別參加不同型別的培訓課程,保證了兼職教師具備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

  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政府支援、行業企業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深度參與是這種模式成功的關鍵所在,離不開德國本身的制度體系、文化環境等背景要素。我國高職院校要學習和借鑑雙元製成功經驗,就要深入分析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點與規律,根據我國現行的體制和文化進行適應性、本土化改造。

  (一)呼籲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出臺

  職業教育是促進國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應該建立職業教育支援性政策體系,促進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職業院校有權利享受企業的資金場地和技術支援,同時也有義務開展本地區企業和社會的培訓工作;參與合作辦學的企業有義務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制定、課程改革和教學條件建設、、師資培養和專業設定等,同時也有權利享受成本在稅前列支或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從國家層面應儘快修訂《職業教育法》,明確行業協會和企業職責,確立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建跨企業培訓中心,提供學生培訓的場所與師資,形成工學結合的質量監督檢查機制;應儘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職業教育法》,該法律在保障高職院校權利的同時,落實其人才培養的責任。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轉變管理思路,規劃高職教育的發展規模與整體佈局,在規定高職教育的辦學必要條件的同時給予高職院校更多的自主權,讓它們積極主動地利用和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等,高質量地培養人才以提高其核心競爭力。這些法律法規將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

  (二)開發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的工學交替課程

  儘管國內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但學校元與企業元隔裂、職業教育與生產實際脫離、教學內容滯後科技發展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順利走上職業崗位,完成工作任務呢?改革當前的課程體系、開發以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工學交替課程是關鍵的一步。首先,要將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作為培養目標,即在具體的職業活動中培養專業能力、人格能力和社會能力,因此課程的目標設定應當緊緊圍繞這三種能力,並將這三種能力的培養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其次,課程內容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如何工作”,學習的過程應是一個整體性的、連續性的“行動”,即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它包括職業情境、專案任務、工作程式、工作經驗、工作結果等,顯然,這些學習內容必須透過學生親身體驗才能獲得,需要注意的是該學習內容並不排斥理論知識,因為理論知識詮釋了工作的原理與方法,它會指導學生“工作得更好”,因此,基於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課程一定是工學交替的、理實一體的和“教、學、做一體化”的。在教學方法設計中,要考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他們去實踐、去體驗、去探究,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資訊檢索、制定工作計劃、按計劃完成工作任務,客觀評價工作結果等一系列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體系,這種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專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等。

  (三)建設突出技能培養的工學結合實踐基地

  要發展高職教育,就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建設工學結合的實踐訓練基地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德國校企合作建設實踐基地的經驗不可能直接複製,但可以借鑑,如根據本地區產業、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建設符合學校和專業特點的實踐基地,包括校內實訓室、跨企業培訓中心和校外教育企業等三個技能培養“站”點。校內實訓室是實踐教學的第一站,主要提供虛擬或模擬的工作情境、工作崗位,負責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培訓和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與此同時,學生還需要進行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第二站為跨企業培訓中心,由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出資建設,主要是將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提供行業認可度高的優質職業培訓和全真企業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學生進入企業崗位做好職業準備。跨企業培訓中心是課堂教學與車間實訓對接的平臺,它同時體現了教育屬性與職業屬性,彌補了企業培訓教育性不夠、學校教學職業性不強的先天不足。第三站是教育企業,它們熱心職業教育,願意提供真實生產崗位讓學生開展各類實習實訓,在此“站”中,學生主要接受針對崗位的專門訓練,並在技術崗位上輪轉,是企業對一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儲備式訓練的場所。

  (四)構建企業認可行業主導的考核評價體系

  在政府引導下,高職院校聯絡行業協會組織參與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及質量評價中,根據行業、企業的崗位工作標準制定培訓的考核標準,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體系。行業協會具體工作包括配合學校推行‘雙證書’制度,把行業培訓認證工作與職業學歷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認定專業課程設定和課程內容,促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與一線崗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相匹配,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考核評價在高職人才培養活動中的導向作用,客觀、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否獲得提升、理論知識是否得到內化,考核工作採用教考分離的方式,由行業協會牽頭成立考試委員會,認定考官資質,組織相關人員建立專業對接工種考試的題庫、命題、閱卷評分等一套較為完整的考核管理系統,包括理論考試題庫和實踐考核專案庫。在學生考試前,學校向協會申請考題,並組織學生的理論考試,技能考試由跨企業培訓中心組織,中心選派技能培訓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擔任考評員,對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和職業素養養成情況進行評價,理論與技能考試均合格者由行業協會向人力資源保障部門申請頒發職業技能證書。

  (五)打造一支高素質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師團隊

  教師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師的能力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得到保證。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素質有了很大改善,但隊伍結構、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技能教學水平、兼職教師穩定性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德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大力改革職業學校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變傳統的從高校引進應屆畢業生擔任教師的單一渠道,增加招聘企業人員的比例,重點引進有一線工作經歷和豐富實踐經驗、組織表達能力強,接受過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組織選派專任教師到對口合作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鍛鍊,拓展專任教師的視野和觀念,鼓勵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研發新產品、新工藝,在實踐中提高專任教師的“雙師素質”和綜合素質;聘請合作企業的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建立比較穩定的兼職教師人才庫,適時對兼職教師開展心理學、教育學、職業教育等方面的相關培訓,引導他們參與專業及課程建設;搭建專兼職教師之間的交流平臺,透過切磋與研討,相互更新知識結構、轉變教學方法,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更加緊密地結合,從而培養更多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崔巖.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7):71-74.

  [2]魏曉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92-95.

  [3]封銀曼.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色及啟示[J].衛生職業教育,2016,(20):32-35.

  [4]周繼文.德國的跨企業培訓中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3,(9):67-68.

  [5]羅罹,金祝年.“雙元制”教育模式對我國實訓基地建設的借鑑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23):36-37.

  [6]劉芳武.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6,(1):121-122.

  [7]管小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奧秘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3,(1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