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論科技使用者檢索的基本特徵論文

論科技使用者檢索的基本特徵論文

論科技使用者檢索的基本特徵論文

  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上開展對資訊檢索的研究以來,科技使用者的資訊檢索行為一直備受關注,資訊檢索的相關研究從最初的資訊系統角度研究資訊檢索,到關注使用者需求,再到將管理學、心理學等理論運用到研究中,到目前提出資訊活動還受到科技使用者自身知識背景、出現的問題、要解決的任務等因素影響的相關理論,同時在情景中強調認知、情感、語言、組織、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2-8]。本文分析科技使用者在檢索過程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透過研究提出科技使用者如何更好的對檢索資源進行學習以達到提高檢索效率的方法。

  資訊檢索模型特徵分析

  根據文獻,我們提出關於科技使用者資訊檢索模型(見圖1),此模型描述的是科技使用者資訊檢索的全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產生需求階段。資訊需求是科技使用者在科研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產生的。資訊檢索是任何課題研究開展的第一步,因為科技使用者首先應全方位瞭解本課題領域的研究現狀及進展,從而準確定位研究的切入口;在課題研究中遇到技術難點時應及時請教其他技術人員對於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積累和啟發解決問題的思路。由此就產生了檢索需求。

  2確定檢索策略階段。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選擇資訊源,在資訊化、數字化的今天,科技使用者查詢資訊大多透過網路資料庫來進行,一般利用搜索引擎獲取網路上一些免費開放的資訊資源或者更多利用本單點陣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及其他公共圖書館已經購買的資料庫資源;其次是選擇檢索途徑,由於很多資料庫提供簡單檢索、高階檢索、專業檢索等多種檢索途徑,因此科技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檢索方式;最後是選擇檢索詞和檢索式,在充分理解課題主題的基礎上,科技使用者應找到與主題吻合的檢索詞,準確表達主題的內涵及外延,選取適合的邏輯組配,目前比較多會選擇單個關鍵詞或者是幾個關鍵詞之間的組配,不常使用高階檢索和專業檢索,而這恰恰是能否檢索到滿意結果的關鍵環節。

  3瀏覽檢索結果階段。很多科技文獻資料庫根據使用者輸入目標文獻的題名、摘要及正文等不同形式的內容向具有許可權的科技使用者提供相應的檢索結果,而在檢索結果輸出後,科技使用者一般會先瀏覽文章題名,再選擇合適的文章瀏覽摘要,然後進一步瀏覽全文,最後選擇將合適的全文進行下載儲存。

  4結果評價階段。檢索過程能否繼續進行的主要因素是結果評價,當科技使用者對之前檢索的文章題名、摘要或正文不滿意時,就會重新選擇或返回到前面階段,迴圈反覆,當所有檢索結果都不滿意時,科技使用者會重新界定需要,從而返回到產生需求的第一階段。很多科技使用者在得到比較滿意的檢索結果後,也還有可能返回之前的操作,因為他希望得到更確切更全面的結果。因此他可能會換一個數據庫、換一個檢索詞或檢索式重新進行檢索。同時,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科技使用者還會源源不斷的發現新的問題,也會對課題進行新的認知和發現,或者按照課題研究的邏輯發展會產生新的思路,當他發現已經獲取的資訊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時,會重新發生新一輪資訊檢索過程。根據以上所述,在進行課題研究和資訊檢索的過程中,科技使用者會面臨一系列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伴隨著一系列不確定性和需要不斷調整的決策過程。很多因素制約最終的檢索結果是否成功,其中包括資料庫使用許可權、網路環境以及使用者個人能力等。其中個人因素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同樣的資料庫系統中,擁有專業、熟練檢索技能的“專家”就能胸有成竹、遊刃有餘,全面準確得到所需的資訊資源;而那些剛剛接觸到網路資料庫的“新手”,在面對浩如煙海的資訊資源時卻可能感到無從下手,處處碰壁,屢遭失敗,這就需要“新手”不斷學習檢索知識和技能,使自己儘快成為“專家”。

  資訊檢索過程中的決策

  檢索資源決策是科技使用者資訊檢索基本模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科技使用者在海量資訊中獲取滿意結果的重要過程。解決檢索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選擇與需求相吻合的檢索資源,具體包括:資料庫選擇、檢索策略選擇、檢索式和檢索詞輸入方式選擇。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庫選擇。目前,國內大學、科研機構等圖書館引進和自建的資料庫多達數百種,按文獻型別可分為期刊資料庫庫(如Elsevier、Springer、CNKI、維普、萬方)、會議文獻資料庫(如IEL、SPIE等)、學位論文資料庫(如PQDD、萬方學位論文、知網學位論文)、電子圖書資料庫(如方正、超星等)。每種型別的資料庫所提供的服務方式和資源內容都不同,因此科技使用者要結合自身需求,善於收集檢索資源資訊,而這些資源資訊一方面來自於環境互動過程中獲得的資訊,另一方面來自於使用者自身的知識積累。所以,科技使用者對資料庫的選擇屬於一種戰略決策。

  2檢索策略選擇。科技使用者根據自身習慣及資料庫提供的檢索方式可以選擇快速檢索、高階檢索和專業檢索,也可以選擇在結果中檢索、調整檢索和重新檢索。首先,科技使用者根據資料庫特點,對檢索策略進行評估,選擇適合檢索任務的方法,例如簡單檢索詞檢索適合粗放型的檢索任務,而檢索詞多框檢索比較適合需要多個檢索詞共同描述的複雜任務。在選擇檢索策略時,科技使用者自身對檢索策略的偏好及整體認知水平會影響到最終的選擇結果,對檢索策略的最終選擇也可以認為是戰略決策。

  3檢索詞及檢索式的選擇。科技使用者依據自身的偏好與認知,根據不同資料庫的使用方法及資源,選擇恰當的檢索詞完成整個檢索過程,這是是否能夠正確使用檢索資源的重要決策環節,科技使用者對檢索詞的選擇屬於戰術決策。

  資訊檢索過程中的學習

  本文主要探討的學習問題是指科技使用者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的檢索知識與方法,並由此不斷調整、完善檢索策略的行為過程。依據科技使用者在資訊檢索模型中描述的文獻檢索過程,將文獻檢索抽象為以下三階段:需求理解(檢索詞描述)—檢索決策(資料庫選擇/檢索策略選擇/檢索詞及檢索式選擇)—結果評價。因此,在文獻檢索的過程中學習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準確理解需求。科技使用者自身的知識背景很大程度影響其對檢索需求的理解,從而決定對需求的認知及檢索式的確定。需求是科技使用者產生學習的最大驅動力,當原先的經驗、知識水平不能順利解決問題時,就會產生學習的需求。此時,學習的內容包含對需求內容的.界定、檢索詞的選擇及檢索式的確定等。然而,科技使用者在實際檢索中,輸入的檢索詞大多是對檢索目標的模糊認識,是根據自身知識背景做出的推測,因此,很難獲取全面而準確的資訊。而這種“模糊認識”有兩方面構成:①顯性,科技使用者所輸入的檢索詞包含明確的知識概念,與檢索目標間存在語義關聯關係;②隱性,科技使用者輸入檢索詞的知識定位並不一定準確,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模糊的,尤其是部分需求可能因為無法準確表達而被隱藏或忽略。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做多方面的努力,從資料庫的結構設計上來說,要注重深入挖掘科技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引導使用者把隱性需求顯性化;從用科技戶的角度來說,要認真分析和界定資訊需求,明確檢索目的和檢索課題內容,以及所涉及的主要學科範圍和相關概念,儘可能掌握課題研究背景、學科領域、發展過程和現狀,在與檢索環境的反覆互動中提高並準確把握對需求的理解,提出適合的檢索方案。

  2學習制定檢索策略。不同的資料庫系統為科技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檢索策略,不同的檢索策略在檢索功能、效率及難易程度等方面各有差異,科技使用者應根據自身需求,結合任務型別及對檢索策略的掌握程度等條件進行選擇。在選擇好檢索資料庫後,下一步需要選擇正確的檢索策略來提高資訊檢索的查準率、查全率。而有很多因素決定查準率、查全率,如選擇的檢索詞是否正確;檢索詞之間的配組關係是否恰當;主題的分析是否全面、到位;檢索表示式是否編制得當等都是影響查準率、查全率的重要因素。提高資訊檢索的查準率、查全率的方法很多,例如:增加同義詞、近義詞及相關詞;降低檢索詞的專指度(指除了選擇合適的關鍵詞外,還可以選擇比關鍵詞內容範圍更廣的尚未詞);對於已確定的檢索詞表達的主題概念間存在邏輯關係,可以透過使用布林邏輯算符和位置算符對檢索詞進行組配,編製成檢索表示式等等。

  3學習評價檢索結果。科技使用者的主觀滿意度對檢索結果的評價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科技使用者對檢索策略的調整主要是基於對檢索結果做出的主觀評價。但是,在實際的檢索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檢索結果與使用者滿意度不相符的情況,例如:檢索結果並不理想,但是使用者很滿意;檢索結果很不錯,但是使用者不滿意。因此,在科技使用者與檢索平臺的互動過程中,要減少主觀性在評價過程中的影響,要不斷學習提高對結果評價標準的把握[10]。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