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學術期刊稿件管理的論文

學術期刊稿件管理的論文

學術期刊稿件管理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術期刊;高校學報;功利性稿件;內稿;外稿;核心刊物

  論文摘要目前,學術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內稿對外稿的排擠。這種排擠對稿件流向、學術期刊和學術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要使稿件的淘汰向著合乎學術精神和學術規範的方向演進,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二是學術期刊必須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三是學術期刊特別是高校學報要轉變觀念,正確ㄎ弧

  擠出效應是經濟學的術語,意指一部分資金的投入對另一部分資金形成壓力,從而將後者擠出市場。借鑑這一術語來考查學術期刊的來稿及採用情況,會發現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對另一些稿件形成壓力,從而減少後者採用率的一種現象。

  一、稿件“擠出效應”的表現

  1.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

  所謂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確功利性目的的來稿,如職稱論文、研究生畢業或學年論文、科研任務指標性論文等等。毋庸諱言,有相當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應付之作,缺乏新見,甚至陳舊過時、模仿抄襲。這些稿件對正常來稿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其一,影響審稿。審稿人精力和時間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質次,審稿量卻多於正常來稿,造成了審稿資源的浪費。其二,影響採用。兩篇水平相當的稿件,如果只能選用其一,在知情的情況下,編輯部大多會選擇功利性稿件,顯然,這對正常來稿有失公平。

  2.內稿對外稿的排擠

  在高校學報中,內外稿有很大的分別。早些年,學報主要刊發的是本校人員的稿件,校外來稿錄用很少。內稿對外稿的排擠,充分體現在內稿的優先權上。不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內稿優先,即使是內稿稍遜一籌,如能修改後發表,也會是內稿優先,這當然是因為學報作為學校資源,“是為本學校老師辦的”。這個觀念,在作者中有,在編者中有,在學校(報)管理者那裡也有。不難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於內稿而刊髮量少於內稿,加上人情關係的影響,最後能夠被採用的正常來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內稿作者心理上存在著投外比投內更好的傾向,結果學報接受的內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質量相對較高的外稿還是要讓位於內稿。

  二、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

  學術期刊對功利性稿件與內稿的寬容或許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觀事實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對功利性稿件和內稿的寬容,是將稿件的學術水平向後退了一步,“擠出效應”對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1.對稿件流向上的影響

  這裡有兩個方向的流動。從正向說,優秀稿件、專業研究的稿件流向權威刊物及核心期刊。為了文章能被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載,研究者總是將其最好的稿件投向這些期刊。與此相對應的,從負向上說,就是由於政策的導向,加上學報內稿的優先權,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學報和一般學術期刊。

  2.對刊物的影響

  首先是對核心刊物(和一些國家級刊物)的影響。優秀稿件向優秀刊物集中,這本應是值得慶幸的事,其實不然。與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為了能被有特別意義的核心期刊所刊載,作者們早已展開“公關”了,核心期刊面臨龐大的關係稿、人情稿難以招架。其畸形發展已為人詬病。

  其次是對為數眾多的高校學報和其他一般學術期刊的影響。當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這些期刊之時,它們面臨著一種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沒有好的稿源,刊物難以進一步提高質量,其發展空間無形中受到扼制,從長遠看難免有生存之憂。學術期刊的優勝劣汰並不難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這種“擠出”,不是市場和學術的作用,而是體制的作用,是人為的結果。

  3.對學術研究本身的影響

  顧名思義,學術期刊應當是為深化學術研究、促進學術交流、推廣學術成果而創辦的期刊。在明確的定位下,學術期刊應當選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達欄目內容、有一定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學術期刊對其來稿的審理和採用,除去政治上的把關外,應該只考慮學術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一些稍有名氣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職稱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審,職稱、學歷這些非學術因素成了稿件初審的標準之一,研究者在學術期刊的門口就被擋住了。這對那些真正潛心於學術研究的人、對那些新生的學術研究的力量、對學術研究本身都是一種傷害。不難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學術”,迴避公正的“學術”,對學術研究本身有著怎樣深遠的消解、破壞意義;在“學術繁榮”的表面下,學術的貧乏、創新的缺席,對學術期刊來說又會有多麼深刻的消極影響。

  三、解決稿件“擠出效應”的對策

  顯然,出現稿件擠出效應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政策(體制)方面的,如職稱政策、學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認識方面的,如作者對一般學術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對本校學報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當,無特色欄目,編輯方針不鮮明、意圖不突出等等。

  學術期刊本身是應該存在一個擠出效應,但它應當是高水平、高質量稿件對低水平、低質量稿件的擠壓與淘汰,是那種正常的自然的擠壓與淘汰。解決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擠出效應”,筆者認為應當主要透過以下一些途徑:

  1.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

  只有進入市場競爭,用質量說話,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惡性迴圈的“擠出效應”。雖然目前學術期刊市場化條件的確還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場是大勢所趨。出版單位應當對市場進行預測與分析,明確期刊定位、作者群、讀者群;儘快建立自己的讀者資料庫,建立自己的發行隊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訂閱市場。[1]

  2.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

  一些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發行量都少得可憐。因為價效比太低,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需要,因而對個人根本沒有吸引力。要改變局面,必須先從“綜合”上動刀子,切下贅肉,丟下包袱,固定欄目,明確特色。學術期刊一定要有學術個性,要以“唯一”求“第一”,“與其開百貨公司,不如開專賣店”,寧做“焦點訪談”,不做“新聞聯播”。[1]這才是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專業化本身就可以抵擋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學科來稿的對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學報需要轉變觀念

  在學報辦刊宗旨中,有兩點是導致其處於非學術的學術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實處這就是內稿為主、內稿優先;二是綜合性,不論社科版、自科版還是綜合版,都是多學科的大拼盤,其結果就是千刊一面。學報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這個旗幟實質上是對低水平重複的鼓勵。學校是否需要這樣一個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臺,它是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在網路時代,有沒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問題令人深思。筆者認為,大學需要學報,應當是將它作為促進學校學術文化(科技)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視窗;學報應該是學校文化的一個品牌,一種文化(科技)影響力,它可以從學校本身的優勢、校內知名學者的影響、本地經濟文化歷史的特點等等眾多方面尋找適合它發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內容是什麼,重要的是它能夠代表學校的活力、反映學校的文化信念,影響受眾,併為受眾所喜愛。它的作者群、讀者群都應該以外為主,而不是自己辦給自己看,竭澤而漁。

  至於政策方面,如改變政策上對核心期刊評價角色的曲解、改變職稱評聘中對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學術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書。

  我們期待著學術期刊中的擠出效應向著合乎學術精神和學術規範的方向演進。

  參考文獻

  [1]趙志偉.期刊的發展趨勢與評價標準[J].編輯學刊,2005(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