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公共文化資訊表達圖形化功用解析論文

公共文化資訊表達圖形化功用解析論文

公共文化資訊表達圖形化功用解析論文

  一、當下中國公共文化資訊表達圖形化成因探源

  首先,形象化符合接受心理。作為生命體,人和動物都要依靠感官產生的各種感覺來感知外部世界,然後根據所接收到的資訊進行分析、判斷,並作出自己的行為抉擇,或調整下一步行為。在各種感覺中,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據科學研究的結果,人和動物所接收的外界資訊至少有80%以上是依靠視覺獲得的。透過視覺,人和動物能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等情況,獲得對機體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資訊。而在文化生活領域裡,向受眾直觀、生動、形象地提供生活圖畫,從而方便他們利用自己的視覺接收有關資訊,產生出獲知情況、啟發思想、展開審美想象等效果,被稱為視覺效應。特別是相對於其他感覺,傳播和接收資訊方面,視覺具有快速、簡單等優勢,特別適用於感知色彩、形狀、動態等方面特徵突出的事物。由於具有傾向於更加有效地傳遞資訊、輕鬆地獲得外部資訊等心理,因此在公共文化資訊傳播和接收活動中,相對於抽象的文字元號,人們還是普遍偏好形象化的圖形,特別是對帶有彩色、生動畫面的圖畫和連續、動態鏡頭的影象情有獨鍾。由此可知,當下中國公共文化資訊傳播趨向於圖形化是具有接受心理基礎的。其次,緊張化催生社會需求。公共文化資訊圖形化的繁盛除了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因素以外,更為重要的應當是社會性因素。

  上世紀中葉,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指出“我們進入世界圖景時代,世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變成一系列圖景”。文字不僅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發明,而且也是一件更加適合的工具。從圖畫發展到文字,人們能夠更準確地描述各個時代的“世界圖景”。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社會現在又開始從文字時代向圖畫時代靠攏。在當下中國,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輿論宣傳,都提出了公共文化資訊傳播圖形化的需求。特別是出於娛樂化需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願意藉助影象來反映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當下國人熱衷於此類夾雜著圖形的“文字遊戲”,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夠更好地進行表達;而醉心於輕鬆“讀圖”是因為生活過於緊張、浮躁,他們沒有時間、精力和耐心去解讀抽象、高深的文字。基於這種狀況,當下中國公共文化資訊傳播方式的圖形化存在就有了新的和堅實的社會需求基礎。再次,“傻瓜化”提供技術條件。人們不僅由於身處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過著緊張忙碌的日常生活,不願意傷神費心地閱讀充斥文字元號的抽象讀物,而且在世界進入了網路時代後,計算機軟體和網路技術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也提供了促進“讀圖文化”盛行的新的硬體基礎。隨著大型圖片編輯軟體的日益普及,使得創制圖片工作逐漸“傻瓜化”。這不僅讓沒有專業訓練基礎的普通網民能熟練、快速地製作出各種漂亮的圖片,而且也使得他們在所製作的圖片作品中可以隨意而充分地表達自己的主觀意願。另外,利用網路神奇的快速傳播能力,這些作品能迅速、大量地向他人傳遞,其鋪天蓋地之勢已經使得許多人對各種各樣的圖片應接不暇。由於接收心理、社會需求、製作技術和傳播能力實現了“四結合”,從而改變了當下中國社會上公共文化資訊傳播和接收習慣。同時,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當下中國“讀圖文化”也就借勢而復興起來,並且成為一種時髦的閱讀風尚。

  二、當下中國公共文化資訊表達圖形化功用解析

  在公共文化資訊傳播的兩大符號系統中,一般來說,文字和影象在表達上各有所長,文字更含蓄,影象更直觀;文字更簡單,影象更豐富。特別是與直觀的圖畫、影像等相比,文字最大的優勢在於能激發人的思辨力和想象力。在構築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裡,躍動的是人們的創造力;而當接收文字資訊時,則離不開想象力。文字解讀與情感有著天然的聯絡,因而劉勰提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作家的創作總是由內而外的,即先有對於客觀現實的感發而產生的內在情態,然後才會化為篇章的外在表現。寫文章是一個“情動辭發”的過程,而讀文章則要“批文入情”。夏丏尊認為讀書是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方法,“要求知識,最普通、最經濟的方法還是讀書”。他還認為在文學作品中,文字本身沒有力量,而是透過讀者在心中喚醒已有的體驗,形成情感的觸動,才能進而產生文學的力量。文字的意義是在讀者與文字的雙向互動中產生的。因此,理應注意語言符號的動態表意過程以及受眾在閱讀當中的地位和作用。受眾透過閱讀活動,在自身原有生活經驗、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與文字所提供的資訊進行互動,從而在頭腦中建立起一種新的意義建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句話被廣泛運用,既說明莎士比亞塑造的哈姆萊特這個典型人物的複雜性,同時也表示經過不同個體思維的加工之後,不同受眾會留下對於哈姆萊特的各種獨特印象。在不同讀者想象中的哈姆雷特,不是由某個演員所扮演的具象或者某張圖片所描述的姿態,而是呼叫想象工具之後,依靠自己的感覺勾畫出的獨一無二的模樣。著名旅美作家嚴歌苓說,讀書人最自由,會有一個世界讓他在裡面放開去遐想。如今,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淺閱讀”,出版商也在一步一步地退讓和妥協,如藉助文化名人的號召力、雅俗相容的圖書種類以及打折兼促銷的定價策略。這些措施總體上還是奏效的,如催生了每年7月香港閱讀的“嘉年華”。當然,不論是寫作還是繪畫,都是資訊表達的展開過程,但是更是作者對自己思想的歸納過程。因此,文章或圖畫給予資訊受眾的不僅是某些事物、現象、道理,而且還能夠啟迪自己的心智。如果想收到深度閱讀的效果,僅靠一般性的淺顯閱覽是不夠的,還必須對文字進行深層次的精細解讀。而且,這種解讀必須具有突出的文化性,能夠超越文字的'符號性和篇章的文學性,深入到根本的人類精神內質。在這種解讀過程中,受眾要融合自身在思想、情感、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經驗進行感悟,並且在思考與批判中發展出自己的新思維。這種批判性閱讀的理念,旨在透過對比、猜測、評價等活動發展批判性閱讀的思維能力。圖形化的資訊傳播表達方式能更有力地調動受眾的接收和思考公共文化資訊的積極性,進而幫助人們在接收作者傳遞的資訊時,調動起自己的思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也順著作者的思路進行延伸性的思考和探索。

  在讀圖和讀書時,人們大腦所進行的資訊接收和加工過程不同,文字是高度凝練和抽象的,處理其中的資訊不僅需要具有文字閱讀能力,而且還需要進行一定的轉換,比較複雜,因此應當調動起較多的大腦潛能,展開一系列的思維活動。而對形象化圖片的處理只需要進行簡單的資訊加工,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基本上可以省略用腦思維的過程。雖然影象是接近和顯現真理的獨特途徑,屬於感性範疇的形象,但是在把握事物的本質方面,以形象為主的視覺直觀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公共文化資訊傳播具有開放性、思辨性和創造性,而運用圖形化表達方式有助於受眾提高接收興趣,激發思維,深化認識,形成新的社會情緒,建立新的思想觀念。

  三、結語

  總之,在當下中國公共文化資訊傳播方面,基於人類心理、社會需求以及技術支援等條件因素,無論是傳統的繪本、圖文書、漫畫書,還是現代的電影、電視、動漫作品,各種影象不僅深受青少年群體的喜愛,而且也影響許多成年人,對全社會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公共文化資訊傳播方式。不過,由於此類“讀圖”接收資訊方式具有淺顯易懂的特性,極易使一般受眾陷入受人左右、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不能像面對文字時進行主動思索,特別是開展批判性的反思。由此看來,“讀圖”會帶來較大的資訊損耗和效益降低問題,而“讀圖文化”也易使人們過分依賴圖景而忽略了應有的思考,難以深化認識和拓展思維。不僅如此,過分倚重圖形的公共文化資訊傳播活動也可能迷糊部分讀者的眼睛和頭腦,使得他們偏轉註意方向,顛倒需求主次,因而也是必須防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