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積極心理學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應用論文

積極心理學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應用論文

積極心理學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應用論文

  隨著中職學校招生數量的逐年擴大,使得中職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而且使得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逐漸加大。為了更好地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管理,就需要不斷對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探究,從而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管理水平。經過實踐發現,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中職學校學生管理中,可以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的效率與質量,促進中職學校全面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相關概念

  積極心理學主要應用在對人們身上的正能量進行研究,使心理學的研究方向由病態轉變成了人們的積極行為,使心理學更具有現實意義。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從主觀的角度出發。積極心理學更重視人的主觀行為和體驗,以對人類幸福感、滿足感、快樂感等積極生活態度的探討,使人們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從而積極地面對未來生活,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想象。2、從個人成長角度出發。積極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相比,更重視對人類的積極心理進行研究,例如人類的善良、寬容、勇氣等心理狀態,從而使人類更加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問題,增強對生活的.審美體驗。3、從群體的角度出發。積極心理學主要對群體的社會性進行分析,包括人類的道德品質、奉獻行為、職業操守等,使人類更好地融入到集體之中,培養人類的社會責任心和崗位意識,從而更好地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二、現階段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問題

  1.學生管理方式較為單一。由於中職學生大多數學習成績較差,所以在很多教師的印象中,中職學校學生都較為頑劣,缺少道德品質,在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管理時,管理的難度較大。因此,在實際的中職學校學生管理過程中,常常抱有敷衍了事的態度。若是學生犯了錯誤,也僅僅是進行簡單的批評和教育。甚至一些中職學校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管理,而採取了軍事化的辦學方式。這些做法雖然看起來使學生變得乖巧和聽話,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反而使學生產生了更嚴重的逆反心理。2.缺少對學生髮展的重視程度。由於中職院校更重視學生的健康和發展,所以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會盡量避免學生出現意外事故。這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也使得學校更加要求學生的順從和聽話,反而導致學生的發展和能力受到了侷限。加之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容易出現偏差,而且評價的標準沒有與時俱進,在很多中職學校中仍保持著以“三好”來評價學生的行為,其中“學習好”是對所有同學的要求,“品德好”常常被學校認為是服從管理,“身體好”則被認為是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3.傳統心理學理念影響較多。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較為特殊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因此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引導,但是很多中職學校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使得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流於形式。及時聘請了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他們也只重視學生的心理疾病,致力於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忽視了對學生潛力的發掘。

  三、積極心理學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1.調整心理學理念,提高積極意識。積極心理學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首先就要打破傳統心理學的病態模式,對中職學校學生的管理也不僅僅是避免他們出現問題,而是在管理過程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從而以學生的優點為動力,發掘學生的優勢和特點。這就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調整心理學理念,提高對積極心理學的重視程度,從而將心理學病態模式轉變為健康模式,以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去對學生進行點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身的個人魅力。2.開設心理學課程,重視積極教育。實踐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將積極心理學與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相互融合。首先,就要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讓學生透過學習發現自身和他人的優點,從而與同學更好地相處,培養集體凝聚力;其次,學校還可以舉辦各種文體活動,並在活動中滲透積極心理學概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3.增強心理學滲透,培養積極品質。學生在學校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對積極心理學的滲透,從而使學生具備積極的道德品質。為此,學校可以重視教學內容的選擇,將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進行重點傳授,使學生感到自己與積極心理學的距離並不遙遠,還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給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要重視對師生關係的處理,讓學生將教師作為朋友,從而主動地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這不僅有利於積極心理學的貫徹和落實,更可以使學生樹立積極意識,從而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感悟到生活中的美好。積極心理學是一種較為新興的思想和理念,它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心理學的理解,使心理學界受到了極大衝擊。經過實踐發現,將積極心理學與中職學校學生管理進行有機結合,可以為管理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對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的最佳化和改革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