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ABC心理教育運用的論文
一、ABC理論簡述
ABC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的一種理論,埃利斯認為,人們通常的情緒困擾,是因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ABC理論是心理學上認知療法的一種,它是透過糾正人們的認知來改善諮詢者的情緒體驗,達到調節心理狀態的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比如,有兩個同事一起逛街,恰巧看到另外一個同事迎面過來,但是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就直接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可能有一個人是這麼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又沒帶眼鏡,沒看到我們,也可能有別的原因”,但是另外一個可能會想:“他是不是還在為前幾天的吵架耿耿於懷呢,他現在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找我茬了”。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想法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為,下一步可能前者該幹什麼幹什麼,而後者的這種情緒會讓他無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不合理的信念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不合理的信念中,就有可能產生情緒障礙。筆者透過多年的工作實踐體會到,大學生的部分不良的就業心理狀態等都是由於認知錯誤造成的,如果輔導員能夠在工作中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進行積極的引導,對於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會有促進作用。ABC理論雖然是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但是理論掌握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筆者認為,如果能和輔導員的實際工作進行融合,將會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就業形式嚴峻,大學生出現的就業心理問題單純依靠學校心理輔導的老師是不可行的,輔導員透過掌握ABC理論並能加以應用,將會大大增強學校就業工作的力量。
二、ABC理論子啊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中的應用
大學生就業心理是指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大學生出現的不良就業心理,是由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多種因素造成的,本文在這裡不再論述不良心理出現的原因,僅僅針對大學生出現的普遍的就業心理不良現象以及輔導員如何運用ABC理論進行教育和引導進行探析。
1、自卑
自卑主要表現為臉紅、低頭、出冷汗,這些大學生膽小、萎縮,面對就業單位不知所措。按照我國的學制,大學分為重點大學、普通本科、獨立學院、高職院校等,面對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多大學生面對畢業院校比自己好的大學生或者條件比自己好的大學生容易出現缺乏信心的現象,這些大學生勇氣不足,瞻前顧後,缺乏主動爭取的心理。這種現象在學歷相對比較低以及農村的學生中出現的比較多,女性出現的比例也比較大。自卑的根本原因是大學生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輔導員在面對這些大學生時,要透過引導幫助他們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自己,因為大學生的B(信念)出現了不客觀,所以他們的情緒和思維的結果C就出現了問題。面對這些大學生的.B,輔導員要讓大學生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透過自我認知,幫助大學生認清楚自己的性格、特長、優勢在哪裡,不要拿自己的劣勢去比別人的長處;另外,還要認清楚現實情況,對於應聘的崗位自己符合的條件有多少,不打無準備的仗,對於條件高的崗位不要貿然去應聘,否則失敗的次數多了勢必打擊自信心,而對於符合條件的崗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全力出擊,並及時總結應聘的經驗,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等。
2、焦慮
焦慮主要表現為大學生長期擔心、心煩氣躁、心神不寧,思想壓力大,睡眠不好等,嚴重的甚至對就業表現出恐懼心理。這種情緒的出現主要源於大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就業形勢,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工作等。輔導員面對這樣的學生應該首先讓他們認識到,焦慮的出現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適當地焦慮可以讓大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就業,促使大學生做好就業準備,但是過度焦慮就會影響大學生的情緒以及就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大學生過度焦慮甚至產生恐懼心理的情況下,輔導員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到B(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比如,有的大學生感覺自己沒有競爭的優勢,肯定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進而焦慮。輔導員要針對大學生的信念B——“沒有競爭優勢,肯定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進行糾正,透過自信心的塑造以及提高自身競爭力等方面糾正學生的認知。
3、從眾
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在就業的選擇上,多數大學生都存在從眾心理,表現為:選擇大家都看好的熱門職業;就業地區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或者大城市;趨向於選擇工資高的單位等。這是因為大學生很多人把別人的就業選擇作為自己的參考標準,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攀比,盲目從眾。這種從眾往往導致大學生扎堆找工作,造成很多人失利,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等後果。輔導員針對這種情況,同樣要糾正大學生心中的B(不合理信念)——“別人的選擇就是我的選擇”。輔導員要透過引導讓大學生認識到,每個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點,自己適合的工作和符合自己條件的工作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大學生在選擇工作的時候要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認識來選擇職業,不要盲目追求金錢、大城市和工作輕鬆等條件。而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剛開始起點的不同並不決定了每個人的生活,只要自己努力,辛勤工作,早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4、自我定位過高
這種大學生也體現為自大的心理,他們認為自身條件很好,自我估計較高,在職業的選擇上表現為職業取向太高,脫離現實,心態上自高、自傲,盛氣凌人。這種型別的很多大學生往往自己單向考慮自己的就業理想,要求就業單位工資、福利、工作環境等十全十美,對於用人單位挑三揀四,但是卻忽視了自身的素質,這種單位是否能夠招聘自己。而這種大學生一旦未能如願,則容易出現失落、煩躁、抑鬱等心理現象,這種好高騖遠的心理對於大學生的順利擇業和就業產生的影響很大輔導員面對這樣的學生,利用ABC理論糾正學生的不合理信念——“我的條件很好,我就應該去那些大型企業”。糾正這種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很多,輔導員可以利用清單法等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認識到“人外有人”,幫助他們認識到找工作不是要找所謂的“好”工作,而是要找自己適合的和適合自己的工作等。
三、輔導員運用ABC理論的注意事項
現實中,大學生的就業不良心理現象不僅僅只有以上分析的四種,但是筆者認為以上四種是受大學生認知因素影響比較大的心理現象。大學生就業認知因素是指由於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主客觀因素推理與判斷是否正確導致的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而ABC理論是認知療法的一種,針對以上四種心理現象最為妥當,因此本文不對其他心理現象進行分析。ABC理論本身是心理諮詢方法的一種,筆者認為輔導員應用於大學生就業指導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諮詢講求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輔導員工作中,輔導員一定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逐步建立學生對自己的信任。只有這樣的前提下,輔導員進行的關於認知等的溝通和交流才能產生效果。當今國內眾多學者對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輔導員是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的疏導者,但是具體怎麼疏導談之甚少,輔導員還是要經過實踐總結掌握方法。
2、ABC理論是透過糾正學生的認知來達到調整學生心態的目的。輔導員在開展工作前要認識到大學生自身已經具備的一些客觀現實條件等的不可改變性。如,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進行心理教育工作,這時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經過大學將近三年或者四年的學習已經基本確定,每個人的素質是不同的;大學生的性格經過社會化的過程也已經是基本穩定的狀態等。只有認識到這些,輔導員在開展工作中遇到瓶頸或者分析問題時才能比較全面和客觀,如一位輔導員在進行一名自卑學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導工作,他要透過交談認識到這名學生的自卑到底是因為什麼,是家庭、自身素質還是其他原因,而家庭條件等是老師不可改變的,這時在利用ABC理論進行疏導時應該把分析的重點轉移,而不應該侷限於不能改變的現實情況。
3、雖然本文研究的是ABC理論對於輔導員就業工作的幫助,但是就業工作是一個複雜的工作,輔導員在運用這個理論的過程中,還可以和其他的一些方法結合起來使用。該理論的使用也是因人而異,不一定所有的輔導員都適合使用本理論,輔導員在與大學生交流前,務必要做好準備工作,不要生搬硬套理論,注意根據學生情況隨機應變。
四、小結
輔導員利用心理學知識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干預,可以有助於培養大學生在就業過程和人生過程中的抗挫能力,可以使大學生在逆境中,控制負面影響,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綜合素質,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本文僅僅對心理學理論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進行了探析,這些就業心理的教育和指導需要和學校就業指導體系的其他工作如就業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員,就業指導課程等有效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