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探析五導法的程式設計課程群教學研究論文

探析五導法的程式設計課程群教學研究論文

探析五導法的程式設計課程群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針對程式設計課程群的教學,以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為基礎,提出基於五導法的教學模式,分別闡釋“導教、導學、導思、導用、導創”的含義和具體實施辦法,說明如何圍繞教學內容建立三維的教學資源,實施混合式教學,採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以提高程式設計課程群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程式設計;課程群;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

  1背景

  程式設計課程群包含的課程主要有程式設計基礎(C語言)、資料結構、面向物件程式設計(Java語言)、程式設計課程設計等,是計算機專業的基石。這些課程之間存在緊密的依存、遞進關係。對於廣大的地方高校來說,開展程式設計課程群的教學研究,就是研究這些課程知識的“教法、學法、用法、創法”。文章將從教與學著手,探討在教學中的所用、所感、所思、所改。

  2五導法

  所謂“五導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導教、導學、導思、導用、導創。

  2.1導教

  2.1.1知識點化繁為簡

  對於地方院校來說,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通常會先講授程式設計基礎(C語言)、再講授資料結構、最後講授最流行的面嚮物件語言——Java。在這些課程中存在大量的基本語法、原理和技巧,譬如:C語言的輸入輸出格式控制、運算子、表示式、運算規則、賦值語句等,靈活多樣;資料結構中指標的使用無處不在;Java語言中包含許可權的交叉融合、物件與引用的多型性等。對於初學者來說,教師必須採取有效的策略,比如選擇性講授,即先講授最常使用的知識、應用方式,且大量運用演示法、案例法,讓學生在例項中逐步理解、掌握、熟悉;再逐步延伸,增加深度和廣度;最後還需要有畫龍點睛的總結。在C語言教學中,若只顧及語法知識的全面性、完整性,將會導致顧此失彼、欲速而不達的結果;若只注重演算法,而輕視、忽視基本語法,將導致程式程式碼的編寫寸步難行、錯誤百出。所以,要秉持語法夠用的原則。在資料結構課程中,大量的教材在講述順序線性表時,都是直接採用動態申請連續空間的方式來儲存線性表中的元素[1]。這種方式顯著地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為什麼不先講述使用靜態的陣列來儲存元素,再過渡到動態的儲存方式呢?所以,教師講授時要化繁為簡、由易及難、逐步深入,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2.1.2思維的轉化

  雖然程式設計的演算法來源於數學,但不能照搬數學思維。譬如:三個數如何求最大值。數學思維使用的是三個單分支的if語句,且每個if語句中的表示式都是由兩個與運算子連線三個關係表示式構成的;而程式設計思維使用的是一個賦值語句、兩個單分支的if語句,且每個if語句中的表示式只是一個簡單的關係運算。顯然,後者不僅效率高,而且運用了程式設計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技巧和思維,即“假設第一個數就是最大值”[2]。數學思維向程式設計思維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一段時間,需要培養。在程式設計教學的推進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程式的main函式向多個子函式的轉變(即程式模組化)、過程化程式設計向物件化程式設計的轉變等,這是思維的轉變,也是教學的難點。

  2.2導學

  2.2.1量變到質變

  學習沒有捷徑,只有經歷大量的程式碼練習,才能保證程式設計水平質的提高。對於常用演算法必須爛熟於心,日積月累,才能熟練生巧,才能應用,才可能有創新。

  2.2.2課堂內外“三步曲”

  每一門課程,教師必然對其有著深入的研究;每一節課,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必然是豐富的,重點和難點必然是清晰的。因此,需要學生課前預習、課上專心、課後複習。只有做到了課前預習,課堂上的學習才會是有的放矢;只有做到了課後複習,才能鞏固課堂知識。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了“課前預習、課上專心、課後複習”的課堂內外三步曲,才能實現高效課堂。

  2.2.3“三動”學習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現,程式設計的初學者,在閱讀自己或他人編寫的程式程式碼時,採取的方式只是“動眼”,即用眼睛死死地盯著程式程式碼行中的各個符號。這樣僅僅瞭解單個表示式、單條語句的表面意思,而不可能清楚變數值的.變化、哪些語句被選擇或被迴圈執行了,也就搞不清變數、表示式、語句的真正作用和含義,當然不能歸納出程式的功能,也得不出程式的正確結果。正確的做法是:拿出筆、攤開紙,依照程式語句的次序,認真地手工執行程式程式碼,把每個變數當前的值記錄下來,如果存在迴圈,則把迴圈體重複執行3~5次,這樣才能清晰掌握每個變數值的變化情況、每條語句的執行情況,進而推導、得出程式的功能或結果。也就是說,對於一段程式、一個演算法,只有手工執行,才能理清其執行過程、功能。因此,在學習程式設計時,務必堅信不勞而獲是天方夜譚,務必時刻執行勤能補拙,務必每題實踐著“三動”學習法,即“動手、動腦、動眼”[3]。

  2.3導思

  2.3.1思考的廣度

  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是程式設計的原則之一。任何複雜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簡單的原理或者雛形。譬如:3個整數求最值、10個整數求最值、陣列求最值、選擇排序等。這些問題的求解包括從順序結構到選擇結構、到一重迴圈、到二重迴圈;從單一的main函式實現到使用子函式實現。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只有深刻理解求最值的雛形,才能順利向廣度推進。再譬如:使用線性表實現各種集合運算,對順序儲存來說基本操作就是元素的移動(即選擇性賦值),對鏈式儲存來說基本操作就是鏈的連線(即指標賦值)。

  2.3.2思考的深度

  在求最值的例子中,包含著這樣一個拓展的問題:如何求解一個數組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一種演算法是這樣的:max1=max2=a[0];for(i=1;i<n;i++){if(max1<a[i]){max2=max1;max1=a[i];}elseif(max2<a[i])max2=a[i];}但這個演算法存在Bug,即如果第一個數就是最大值,則求出的次大值是錯誤的。修正Bug的方式有多種。從此例可以得出:要保證演算法的正確性,必須多方測試,特別是邊界、極限、特例等問題。對於求最值的問題,如何使用面向物件的思維來求解呢?如果是在main主方法中直接對陣列求最大值,而沒有定義任何其他成員變數和成員方法。這樣的話,就完全沒有運用面向物件的思維。正確的思維是:類中包含相應的成員變數、成員方法,儘量透過成員方法去操作成員變數。問題的關鍵是類中包含幾個成員變數最合適呢?需要幾個過載的構造方法呢?解答了這些問題,設計出的類才具有普適性、重用性,才是真正面向物件的思維。

  2.3.3思考的維度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知識的不斷積累,隨之而來的是思考的深度、廣度以及維度。解答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演算法,透過多維度的思考、比較、分析,才能挑選出最清晰、最高效的演算法。譬如:1-2+3-4+...…-100解答這個問題有多種方法,如每次把符號位乘以-1、判斷當前項的奇偶性、把奇偶項分開計算、使用模運算來確定符號位、使用位與運算來確定符號位等,關鍵點在於實現各項的正負相間。這些方法中最後一種方法無疑是最“高大上”的。思考是建立在對相關知識熟練掌握基礎之上的,否則就是緣木求魚、胡思亂想。

  2.4導用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應用。譬如:在C語言中,模運算(即%)的意思是兩個整數相除,(商是整數)取餘數。基本應用有奇偶數的判別、素數的判別、整數各位數字的分離等,進一步的應用有求最大公約數、數學黑洞等,高階應用有模冪運算、孫子問題(中國剩餘定理)、凱撒密碼等[4],這些都是模運算的經典應用。在近年廣受關注的大眾化競賽“藍橋杯全國軟體和資訊科技專業人才大賽”中,也不乏模運算應用的試題。在模運算的應用從低階到中級、再到高階的過程中,往往是混合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應用,應用絕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建立在模仿、思考基礎之上的。

  2.5導創

  應用的昇華就是創新,或者說應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創新。教、學、思、用都是為創新服務的。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讓學生廣泛參與到各級各類競賽、創業、創新活動中,以賽代練,在活動中學習、思考、應用、創新。

  3教學資源和平臺

  為保證“五導法”教學方式的順利實施,構建了三維的教學資源和平臺。藉助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網路資源,進行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形成特色鮮明的校本教學資源,建設成理論教學“點資源”、實踐教學“線資源”、網路共享課程“面資源”的教學資源體系。在教學中推行分類教學平臺,實現資源聚集;在實驗教學中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的對接;利用幕課平臺和資源,實現學分認證;利用共享課程資源開展翻轉課堂學習。多維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滿足和豐富了學生多元化學習的需求和發展。

  4結語

  在實際教學中,因地制宜,將“案例式、演示式、漸進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融合在一起,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探索、協作學習與實踐、交流互動、成果報告和評價反饋中,達到知識的傳授和內化,達到能力的提升和拓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嚴蔚敏,吳偉明.資料結構(C語言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4,27.

  [2]楊路明.C語言程式設計教程[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48.

  [3]熊啟軍.基於漸進啟發式的資料結構線性表的教學[J].現代計算機,2011(6):34.

  [4]ld326的專欄.模運算[EB/OL].(2012-08-18)[2016-10-13].http://blog.csdn.net/ld326/article/details/7880429.

  作者:熊啟軍 程格平 屈俊峰 谷瓊 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