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如何搞好高中作文教學論文

如何搞好高中作文教學論文

如何搞好高中作文教學論文

  【摘要】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要搞好高中作文教學,學生必須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充分做好作文前的準備工作,要擬好文章標題;教師要充分做好作文的各項指導工作,認真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培養學生作文技能。只有這樣,高中作文教學就能結出碩果。

  【關鍵詞】高中 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語文知識的最準確表達,在語文教學中居於核心地位。一些高中語文教師為了應付高考,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語文基礎知識的鞏固上,認為作文訓練花費的時間太多,作文水平提高太慢,無法產生立竿見影之功效,認為得不償失,導致高中作文教學雷聲小,雨點稀,甚至進入無雨期,學生也因為高考的因素,認為作文費時費力,難以產生理想的效果,還不如把時間用在別的科目上划算。這就導致了高中作文教學好土不種花,功夫做得缺欠。筆者以為,要提高高中作文教學效率,必須得重視作文教學。教師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域性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透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進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積累作文材料,做好作文前的準備工作

  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並不能都寫入文章之中。但是,這種生活“素材”,如果經過作者的集中、提煉、加工和改造,並寫入作品之後,即成為“題材”了。文章對素材的需要有如魚兒離不開水,文章一旦離開了素材,就猶如巧婦面對無米之炊。高中學生生活面在不斷地擴大,尤其是網路的海量資訊,使他們能收集的素材可謂車載斗量,寫作資訊豐富多彩。無限量的寫作資訊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等的規範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資訊無意識地納入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凸顯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定作文達標規程並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作文準備工作十分重要,它是作文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生動地說明了作文準備工作的必要性。高中學生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有著“指點江山”的遠大抱負,要想使他們能夠真正做到“激揚文字”,就必須為他們的寫作明確努力的方向。教師應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有意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⑴自己對生活的感悟;⑵對傳統美德的理解;⑶青春期的心理發展變化;⑷責任與奉獻;⑸環保意識;⑹做人與處世,等等。教師應啟用學生的寫作激情,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予以觀察留意,進行自我搜集整理,以達到“博採眾長,為我所用”的寫作目的。

  二、準確擬定文章標題,為順利作文鋪路

  一個好標題有如夜色中的一道光芒,讓人眼前一亮,能夠迅速吸引讀者的眼球。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心靈窗戶,透過題目可見文章的靈魂與主旨。好的題目能引起讀者的心跳加快,能給讀者無限的聯想。優美文章題目的擬定,可從以下的角度加以思考。

  有時著文胸中有全篇而唯獨缺了題眼,有時有耀人眼目的標題而無文章佳構,這都是正常現象。重要的是在寫作過程中要能迸發情感,獲得圓滿的結果。比如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後,文章標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取捨。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卻緊扣主題、有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這時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例如,在《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這篇文章裡,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分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為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

  文章標題並非無情物,它是深具殺傷力的多情種子。所以,情真意切、情趣盈然的文章標題就能更多地感染讀者,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寫作離不開想象和聯想這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想來命題,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寫作時常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這些聯想不豐、味道不足的習作,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後天又失調養的少年,沒有生氣是肯定無凝的。聯想能加強眾多事物間的聯絡,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的濃厚和強烈的美感效應。

  朦朧之美往往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可謂是“餘音嫋嫋”。這類朦朧的題目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資訊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瞭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為:文題―疑問―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後,首先產生一定疑問,迫切地要求閱讀文章。這樣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理解感悟,方知作者命題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運用朦朧之法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為作品增添意想不到的亮度。

  三、巧妙轉換擬題,充實熟悉素材,完成作文寫作

  有些作文標題涵蓋廣、容量大,所指似乎有點不確切,初讀有點似是而非之感,但又好似指向明確。對於這樣的命題,學生多會感到無所適從。從近年的高考命題走向看,這些命題有遠離現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著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範圍難以下筆,這是現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範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並在文中充實進我們熟悉的素材,方能嫻熟運筆,寫成文章。例如,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範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有不少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記敘科學家不辭辛勞,終於完成人類記憶移植的發明過程,最後謳歌了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有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了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透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後,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了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究其原因,作者完成了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域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了重新審視,因而取得了較大成功。

  總之,高中作文教學不能走過場,耍花招,而要實實在在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教師要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習慣上下功夫,花時間,注意運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增強學生的創作靈感。寫作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學要求,探尋寫作技巧,讓學生能夠得心應手地完成寫作任務,這樣就能完成高中階段的寫作目標,提高寫作水平,從容面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