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本科院校財會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論文參考

本科院校財會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論文參考

本科院校財會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論文參考

  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是以培養財務、會計等理論基礎紮實,並具有較強業務實踐能力的高階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該目標的達成需要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發展的深入研究。因此,結合當前高校財會專業實訓課程設定的現狀,分析了其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並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勤會班”教改實踐專案為例,探討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校企合作;會計操作技能

  財會專業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其專業內容既包括完整的財會理論體系,還包括與之配套的財會專業技術方法。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財會專業教育應該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相結合,利用實踐教學中的模擬模擬訓練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養,從而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術性、創新性的財會專業人才。

  1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普遍採用“專業理論+財會實訓+畢業實習”的教學模式。在財會專業理論教學中,因其課程的專業知識比較抽象,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讓缺乏專業基礎的學生難以深入理解。財會實訓課程則透過模擬一個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過程,使學生根據模擬的具體經濟業務,完成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的過程,對財會工作有了系統全面的直觀感受。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職業操作技能,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職業有了全新的體驗和認知。同時,高校的教學質量也得到了保障與提高。

  財會實訓的教學內容可基本概況總結為三個部分:一是單項模擬實訓教學,這部分以基礎會計等教材中的章節為實訓單元,對會計理論的基礎知識進行復習鞏固與相應操作。重點要求掌握憑證的填制要求和方法,賬簿的登記規則和方法以及會計報表的編制;二是分項業務操作訓練,對真實企業的經濟業務分類別進行會計核算、成本核算的模擬練習,進一步掌握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處理方法;最後進行綜合模擬實訓,對特定企業完整年度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賬務處理、財務管理、審計分析等的模擬實訓,在提高學生的專業做賬能力的同時綜合發展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同時,在實訓教學中結合會計電算化的模擬實訓,將所學的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基礎上,掌握賬務處理系統、工資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和報表管理系統各項功能的應用操作。

  2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

  2.1實踐教學內容單一,課時比重、時間安排不合理

  實訓過程中,學生所接觸的多為單一特定企業型別,如製造型企業,而對其他行業的經濟業務處理缺乏認知。實訓的內容側重於會計記賬、算賬以及編制會計報表等方面,在審計流程、財務分析、編制預算等方面的實踐還較少。

  同時,現行教學計劃中實驗教學課時數比重雖有所提升,但相較於理論課時數一般偏少,部分主幹課程的設定安排中往往因為理論課時緊張而減少實驗課時。另一方面,大多數學校只在第六、第七學期設定為期幾周的實驗課程,時間較短。內容也不夠全面、系統,導致效果不理想。

  2.2與真實職業崗位相偏離,難以培養學生職場禮儀與人際溝通等綜合職業素養

  高校的會計實訓大多采用根據理論知識提煉模擬出的材料,這雖有助於學生理解課堂上講的內容,但畢竟是“虛假”的經濟業務,與現實中具體業務的職業情境相脫離。在最初的會計實訓中,學生對業務處理陌生,教師的講解大多圍繞“答案”開展,學生被動吸收接受案例中設定的實踐操作流程,並未真正理解實際問題中的處理思路,從而無法綜合使用掌握所學過的知識,面對新的問題往往無法舉一反三,靈活解決。同時,學生在會計角色設定上因非真實崗位操作而受到限制,無法完整感知經營過程中會計人員在各環節的作用,從而對會計業務流程缺乏清晰認知。

  在真實的工作中還需要除專業知識以外的綜合職業素養,例如職場禮儀、人際關係的交往與溝通等方面。這些是處於校園中的大學生很難從校內會計實訓課程中體會與培養的技能,從而導致進入社會工作後產生諸多問題。

  2.3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現有高校多以“理論+實踐”綜合考量評定學生,但相較於具體客觀的理論考試分數,實踐技能的考評往往更為主觀而模糊,缺少系統、標準化的考核體系。在評定過程中,因實踐技能評定的複雜性,理論知識的考核評價比重逐漸增加,更受重視。缺乏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學生們往往消極怠工,輕視實踐。

  3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改進建議

  針對應用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中的現狀與問題,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精神,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探索了獨立學院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獨立學院財會專業“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將畢業實習前實踐教學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專業核心課程實踐;第二環節:專業綜合實踐;第三環節:獨創真實崗位實踐。三個環節螺旋上升、不斷提高,形成“以企業每類業務為主體的專業核心課程實踐、以企業全部業務為主體的專業綜合實踐、以財會崗位為主體的真實崗位實踐”的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全方位提高學生會計實踐能力。

  已開展的三期“勤會班”教改實踐專案就是第二環節中的校外實訓專案,其育才宗旨是培養企業需要專業方面會幹、能幹的會計,工作態度方面勤快、可靠的財務人員。透過三年的實踐,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具體的綜合實訓改進如下:

  3.1開展多樣化“校企合作”形式,真實崗位實操,提高教學質量

  現有的校園內模擬性實訓的實踐教學形式無法滿足企業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透過多樣化“校企合作”的形式,簽訂詳細合約,避免商業機密、保證學生安全、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質量等,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崗位實習,處理真實的企業經濟業務往來,才能更好地鍛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

  “勤會班”先後與蘇州眾勤會計師事務所、蘇州金融財務人才公共實訓基地、蘇州工業園區會計服務外包示範基地的合作,使學員透過一個月的崗前培訓,內容包括會計、審計等實務操作,以及四個月的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工作,走出書本,走入企業。學生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學習會計知識、掌握會計工作規則、培養崗位適應能力。

  同時,透過“校企合作”,學校可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財會專業的教師,面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要求,不僅需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背景,更需要相應的財會工作經驗,能夠將現實企業經營中會計處理以及營運狀況分析等應用到課程講解中。

  “勤會班”專案一方面與企業合作,讓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訓實習的同時,到公司進行掛職鍛鍊,參與企業的進修、培訓與相關工作,提高會計從業實踐技能並運用到以後的教學指導中。另一方面,學校在後期理論知識相關章節的教學中,針對性地聘請企業中的相關會計師、審計師進行講解或開展講座,讓學生進一步對實訓實習中涉及的公司經濟業務進行鞏固提升。同時,學生和企業工作人員的關係“亦師亦友”,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都可就專業、就業問題進行諮詢與討論,開拓學生思維。

  “實訓+實習”的模式使學生針對財會專業的社會、企業需求自主開展知識的吸收與運用、能力的構建與發展,提高學校人才與師資隊伍的培養質量,滿足企業用人需求,保障學生就業質量,達成多方位方“共贏”的模式。

  3.2推動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完善會計職業能力體系

  在現有的財會實訓平臺基礎上,其教學內容重點設定不應僅僅停留在會計賬務處理等層面,還應向財務分析、稅務處理等方面拓展以符合的高階會計人才的需要。第三期“勤會班”專案的實訓內容在前兩期會計賬務處理的基礎上,增加了根據根據實訓單位的情況撰寫財務分析報告、進行下年度財務預算以及審計實務等內容,不斷豐富、提高財會實訓的內容目標與要求。

  校外實訓基地隨著實際教學改革的推進應當開展新的模式。“勤會班”專案目前實訓基地專注於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助理崗位,崗前實訓環節主要有事務所的審計師進行培訓,實習期間也提供完全真實的審計崗位深入各種型別的企業。在此基礎上,可以向小型生產型企業或銷售型企業的兼職會計崗位以及會計代理記賬公司等崗位進行拓寬與發展。學生將有更多實習選擇空間,熟悉更多行業的業務性質及會計處理特點,從而明確職業規劃目標,增加就業機會。

  同時在“勤會班”專案走出校園前,便加入了匯入模組,對學員就職場禮儀與人際溝通作了講座培訓,也在專案中期的返校交流版塊讓學員透過自身的實習經驗進行總結與分享。學員的財會專業理論素養與職場情商的培養都有了極大鍛鍊。

  3.3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延長實訓、實習時間

  為提高財會專業學生的實務操作技能,以達到培養高階會計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標,可適當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比重與實訓、實習時間。“勤會班”專案設定在大三,有一定專業基礎的學生透過為期四個半月的實訓、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回歸校園進行專業知識的鞏固發展,以達到螺旋式上升。在此基礎上,可以適當延長實訓、實習時間,與各實習單位進行階段性實習總結與反饋,系統安排學生工作內容,減少在不同單位學生間的實習差異,提高實習效率與效果。

  對於現行教學計劃,應當合理安排理論課時與實踐教學課時,提高後者的比重。不僅是主幹關鍵課程,從會計基礎課程開始都應設定實踐環節,即實踐教學的安排要與專業理論課同步,讓學生儘早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業務的解決與處理中,培養會計興趣,牢固掌握會計理論,提高會計操作技能。

  3.4建立具體、系統、科學的實踐評價標準體系

  “勤會班”校內專案的評價方式由原先教師主觀單一評價轉變為多層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所謂“多層次”是指對會計手工實訓的主觀評價轉變為對會計手工、電算化、excel、報表分析、審計綜合內容的評價;“全方位”是指評價體系從手工賬結果評價轉變為強調過程化的管理與全面評價;“多角度”是指由教師單一評價主體轉變為由教師、企業、競賽方等多角度的評價主體。

  實踐教學的評價標準體系不同於專業理論考核,影響評價標準的因素較多,主觀性更強。為更好的檢驗學生在實訓教學中的學習效果,避免學生利用實訓、實習消極怠工、偷懶放鬆等情況,應當明確競爭考核機制,細化、具體每一項評分標準。最終將實踐評價結果結合實習證明發放給學生,作為其求職時的素材。

  4結語

  財會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研究應圍繞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培養為根本,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透過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向社會和企業培養和輸出既有擁有紮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開發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隨著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的進一步開展,學校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透過類似於“勤會班”的實踐教學改革的深入研究,同學們鞏固了財會專業理論知識,熟練掌握了會計、審計實務操作技能,明確職業發展規劃,培養了基本的會計職業素養,為日後進一步專業的深造學習或是進入社會的會計崗位工資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弋茜,陳建西.“校司合作”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實訓探索[J].財會月刊,2013(10):127-128.

  [2]張立華.會計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11):200-201.

  [3]張雪芬,顧誠浩.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方法探索——基於蘇州眾勤會計實訓模式[J].財會月刊,2013(12):117-118.

  作者:張燁 單位: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商學院財會系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