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結算》課程雙語教學之利弊分析的論文
論文導讀:國際結算》的性質。雙語教學“遍地開花”。國際結算》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的利弊分析。
論文關鍵詞:國際結算,雙語教學,利弊分析
一、引言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同時針對一些特殊專業和方向還提出了具體的指標要求:“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資訊科技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後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至10%”。無疑,這是針對新形勢下,教育部給各高校下的“新任務”,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外向型、應用型的國際人才。隨著我國對於國際事務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國家不僅僅需要能夠掌握各門專業知識的人才,更需要這些專門人才能夠走向國際,迎接機遇與挑戰。那麼首先考慮到的就是要過“語言關”。因此,雙語教學“遍地開花”,各高校紛紛開始開發雙語課程,而雙語教學也就漸漸成為各高校進行對外宣傳,提高知名度的一件“法寶”,進而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相關基本概念
(一)《國際結算》的性質
國際結算是一項國際銀行業務,指為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係或跨國轉移資金而透過銀行來完成的跨國(地區)貨幣收付活動。《國際結算》課程教授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國際結算的工具、國際結算的方式和國際結算的單據。
(二)雙語教學的概念和起因
現在針對雙語教學的理解,一般都來源於由西格恩(Siguan)和麥凱(Mackcy)(1999)給出的定義:“‘雙語教學’這個術語教育學論文,是指一個把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體系。其中的一種語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①]那麼,在我國,這兩種語言,多數則為漢語和英語。
之所以會提出雙語教學,根據不同的課程,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兩種解釋:一種是指雙語教學是“手段”,即一般指的是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學習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時,為了提高學生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而以“雙語”作為新型教學手段;另一種是指雙語教學為“目標”,即一般認為是針對外語類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校學習的目標即為掌握外語,那麼透過“雙語”甚至於“純外語”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並達到掌握另一門語言(外語)應用方法和技巧這一目標的過程。
三、《國際結算》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之處:
1. 有利於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現行的本科《國際結算》課程教授的核心部分就是在於國際結算工具和國際結算的方式這兩大塊。其一,國際結算的工具就是票據。票據起源於歐洲,成熟於歐洲,國內有關規範票據的法律法規,包括票據的製成、行為等在國際上均以國外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其二,國際結算的方式包括三種:匯付、託收和信用證核心期刊目錄。其中任何一種方式的應用都有相應的國際慣例和規則進行約束。因此任課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的備課過程中,為了加深對於課程的理解,上好課,那麼就必須要多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雙語素質,過“雙關”——專業關與語言關。
2. 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國際結算》雙語教學從一開始就可以吸引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這部分學生之所以能夠對雙語教學產生興趣,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專業課本身的重要性。《國際結算》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本身就比較抽象,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看著厚重的課本已心生恐懼,更何況還用雙語進行教學。因此部分學生為了學好專業課會格外用心;二是源於對於英文的興趣。部分學生偏科嚴重,唯獨對於英文有興趣,因此,利用雙語進行專業課的教學,則可以透過他們對於英語的興趣來帶動專業課的學習;三是挑戰精神作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少數學生平時表現一般,但是對於雙語課程卻興趣滿滿。因為他們認為有難度的事情才值得挑戰,而雙語教學則是其中一件有難度的事。
3. 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利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一來因為提高了專業學習的難度,比如《國際結算》中票據的製作,根據案例教育學論文,或許學生可以較為順利地完成中文版的`票據製作,但是換成英文格式,很多學生則無從下手了,因此就強迫學生更加專注於課堂上的教學;二來因為雙語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吸收消化專業知識,也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裝置進行教授,因此課堂就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從而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 有利於專業與課程本身的建設
目前《國際結算》課程的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許多高校或是才剛開設此課程,或是選擇採用中文教材進行教學。為了提高《國際結算》的教學質量,學校就必須著手努力建設一支合理的師資隊伍,開發合適的配套教材、教輔,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等等,這樣就有利於這一課程及相關專業的建設。
(二)存在的問題:
1. 師資跟不上
《國際結算》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若進行雙語教學,除了類似一般課程中要求教師要具備深厚的專業基礎和英文基礎之外,還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國際結算實踐經驗。比如在講授國際結算方式之一——信用證時,就要求教師除了能夠依據UCP600解釋信用證的操作過程,實際上更需要教師能夠以實際案例為基礎,引導學生熟悉信用證應用的背景、具體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催證、審證、出貨和制單交單等等環節。前面的兩個要求已經讓任課教師備課量翻番,壓力倍增,更不用說還要兼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問題多多。
2. 能接受的學生面不廣
目前高校的在校生中,從小學開始接觸英語的為數不多,即便是後來英語學習好了,也不一定在專業方面好。所以,在進行《國際結算》雙語教學時,僅有小部分學生能夠真正聽懂並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而餘下的大部分學生或死記硬背,或一知半解,或乾脆放棄,教學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
3. 教材建設落後
“好馬配好鞍”,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雙語教學就應該搭配使用適合的雙語教材。目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中仍然是採用中文教材,或是不適合本校實際的外文教材。誠然純粹的中文教材讓學生無法確切掌握《國際結算》的國際通用表達和應用,達不到教學效果。同樣教育學論文,不同層次的高校有不同層次的教學目的,不合適本校實際的外文教材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4. 考核方法單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於《國際結算》(雙語)這門課程的考核,由於各種原因,仍然是以筆試為主。那麼如何體現雙語教學的初衷,如何考查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如何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四、解決的方法
(一)建設高素質的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
將《國際結算》課程的建設納入院校發展的總體規劃,針對上述的《國際結算》課程的特殊要求,學校就要從三大方面來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一是積極引進國內或國外高校該課程的主持人或是骨幹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同時帶動本校師資隊伍的建設;二是,定期選派參與雙語教學的教師參加培訓或是到國內,甚至國外進修學習或是交流,以提高教師的雙語以及專業素質;三是,提供教授本門課程的教師進行企業實踐交流的機會,進入銀行或是外貿企業感受學習真實的操作環境,才能為學生帶來實際生動的講解,深入淺出,提高教學效果。
(二)分院校分層次教學
《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不能一刀切,應以學校、專業、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為評判依據,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
1. 分院校選擇是否進行雙語教學。教育部,各教育廳、教育局等教育管理機構應該對於全國各所高校進行評估,針對學校型別、培養目標、專業設定、師資隊伍和學生素質等方面進行考量,選擇出已具備雙語教學素質的學校、專業和課程作為全國重點建設的試點。而尚不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以予以一定時間,到期再行評估核心期刊目錄。各院校也應該量力而為,必須具備了相應資格條件了,才可以開課,這樣才不至於使雙語教學到處氾濫。
2. 分層次進行雙語教學。已具備開課資質的院校、專業和課程在開課時還應該針對學校、系部和班級的具體情況,選擇開課的課時安排和雙語教學中雙語的比例。比如同是《國際結算》這門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或許專業較強,而英語程度較弱,那麼在進行教授的時候可以先英文少些,再逐步增加英文比例;相對地,英語專業的學生則或許英語程度較高,而專業度就不夠,那麼在進行教授的時候,英文比例就可以多些教育學論文,而側重介紹講解相關的專業背景,增進他們對於本課程的瞭解。當然不同班級也是應該區別對待的,總之,切記不可流於形式,而不注重教學效果。
(三)開發校本雙語教材
不同層次的高校可以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原版的《國際結算》教材或是本校編寫的雙語教材。目前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鼓勵教師參加編寫具有本校特色的雙語教材,這是一種好的做法。畢竟本校的教師對本校學生的情況最為了解,可以針對性編寫合適的教材,便於教學。不過需要提醒注意的一點是,如若校本教材只是一種單純的“模仿”,那就毫無意義了。因此比較好的做法就是透過《國際結算》精品課程的建設或是精品專業的建設來帶動本門課程相關教材的建設,從而既保證了教材的質量,又能充分體現各高校的自身特色。
(四)靈活設定考核方式
為了能夠充分考查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以及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從學生最關心的考核方式開始進行改革。採用多種考核方式,除了期末的筆試之外,應加大平時分的比重。比如將平時分分成考勤、課堂提問、小組表現和作業等等,綜合考查學生的成績。
總之,《國際結算》課程的雙語教學是大勢所趨,不過“萬丈高樓平地起”,或許各院校應該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尋找一條適合本校發展的道路,切不可急於求成。
參考文獻:
[1]麥凱,西格恩雙語教育概論[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2]辛立秋.地方院校《國際結算》課程雙語教學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