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師如何創新適應新時代論文
隨著網路直播的興起,“網路線上教師”這個新興職業也漸漸進入公眾視線,一些教師在直播平臺有著非常高的人氣,有的教師聽課學生甚至能達到成千上萬人,一些教師因直播授課收入頗高,更是引發不少爭議。
線上教師發展勢頭迅猛,倒逼著傳統學校教師的改革。同樣的課堂內容,為何學校教師的課不討喜,而線上教師卻能贏得那麼高的人氣?未來的教師,在利用資訊科技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過程中,如何求變創新才能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
1、“90後”成網路名師打破論資排輩
睡不足5個小時,26歲的物理教師曾珍一早從床上爬起來,準備8點鐘的網路影片直播課。影片的另一頭,來自廣西、陝西、四川,甚至臺灣的學生,等待曾珍在網上講授高中物理。從早上8點到晚上12點,曾珍都排滿了課。
曾珍是家住成都市的一位網路線上教師,目前在全國各地有40名學生。她曾經自己辦班做線下高中物理輔導,自從接觸了線上教育,準備轉戰全職線上教師。
“線下授課太累,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契機,只要教得好、有名氣,全國各地都能有學生。”曾珍說,線上教師靠質量取勝,教學功底紮實才能脫穎而出。
如今,利用某教育平臺,曾珍在網上已小有名氣,且月收入不菲。她認為,教學方法和個人魅力是線上教師的核心競爭力,“要拿得出好的內容才行。”為了吸引學生,她創新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繁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把高中物理知識12個板塊建成模型,稱為“十二宮殿”法,深受學生歡迎。
攀枝花市的高三學生趙韻暉從去年開始在網上購買曾珍的物理課。“我是藝體生,由於藝體集訓,基礎課落下不少,物理更是零基礎。”趙韻暉告訴記者,每週,她會利用晚自習放學後透過影片上曾老師的課,一節課兩個小時,不懂還可以重複播放影片,物理成績有很大提高。
“曾老師解題愛用巧方法,比較容易聽懂,而且年輕老師上課有自己的風格,不死板。”趙韻暉很喜歡自己的線上老師,她認為,線上的年輕老師並不比線下老師差。有的家長對年輕教師有顧慮,認為年長教師更有經驗,但線上教師打破了論資排輩,“只要學生喜歡,給好評,就會越來越有名氣,吸引更多學生。”
找老師學習服務電商平臺——“跟誰學”成都分公司副總經理劉文明告訴記者,該平臺目前有3萬名成都本地教師註冊,其中70%以上的教師都在進行線上授課,月收入最高的教師能達到四五萬元。平臺對入駐教師主要稽核身份真實性,並不會硬性要求教師提供教師資格證,如果教師有惡意刷單、曠課、遲到等違規行為,則會被扣除相應的分數或者被學生打差評,這都會影響其排名和生源。
“是不是好老師沒有統一標準,教得如何學生說了算,評價系統都是公開透明的。”劉文明告訴記者,線上教育打破了地域性,降低了學生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可實現個性化學習。視覺化教學將成為趨勢,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
2 、“獨立教師”增多,未來教師走向多元化
據瞭解,被炒得火熱的線上教師,一部分是依託培訓機構的教師,還有一部分是不依附任何機構的“獨立教師”群體。記者調查瞭解到,在一個教育電商平臺上的註冊教師中,“獨立教師”佔了4成,有的是曾經在傳統學校工作過,還有一些年輕教師一畢業就開始在平臺開設賬戶,一些“獨立教師”在一些大城市深受歡迎。
曾經在大學教過4年英語(精品課)的教師楊林煒在2012年離開學校,做起“獨立教師”,她很享受現在的工作狀態:“自由的同時,還能抱有教育理想,我不想一輩子只做一個‘教書匠’。”
楊林煒在成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利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授課,同一個學生也可以用這兩種方式跟她互動溝通。“線上授課對學生年齡有要求,太小的不行,而且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覺性。線下授課師生互動更多。”楊林煒說。
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的多元化,“獨立教師”有了更大的市場,學生不只侷限於本地。楊林煒表示,她平時的月收入是過去在學校的'3倍,寒暑假有時候能達到10倍左右。高收入、工作環境的自由度和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越來越多的獨立教師湧現出來,只要有市場和學生口碑,他們就能生存下去。
但成為“獨立教師”並不那麼容易,必須要有真本事。楊林煒認為,教師是需要“鑽”的職業,經驗靠積累。不管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花很多精力鑽研和備課,而不能“吃老本”。作為“獨立教師”更是如此,面對市場化的激烈競爭,“獨立教師”要不斷創新變化,才能適應各種競爭壓力。
2014年,剛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徐歡,就選擇走“獨立教師”這條路。利用網路教學,不限時間、地點和交通情況,還能克服時差問題,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給學生上課。作為“非正規軍”教師,她喜歡學生喊她“徐老師”,這讓她特別有職業自豪感。如今,她和幾個志同道合的“獨立教師”準備抱團發展,憑藉網際網路平臺將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流動到二三線城市,實現優質資源合理分配、共享。
“隨著‘獨立教師’越來越多,未來教師將呈現多元化趨勢。”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紀大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教師可能會出現多種形式,有現行制度下存在的公辦教師、民辦教師,有社會機構、組織的培訓教師,有獨立存在的非正式教師,還有不屬於教育局管理,由“獨立教師”群體組織起來的團隊師資等。
“現在處於一個探索階段,未來教師群體將會從混亂走向有序,變成有機交織的多元教育模式的融合。”在紀大海看來,學生需要融合性教育,根據不同教學方式的特點,有的可以交給線上教師,有的可以交給學校教師,還有的可以交給培訓機構的老師,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走向學生,使他們全面發展,不能一味地追崇某種單一形式。
3、學校教師應有“網際網路+”思維
教育資訊化打造了沒有圍牆的學校,也給線上教師打開了一扇窗。有專家表示,面對“網際網路+”,傳統學校教師應該出招應對,改變傳統觀念。
“早在幾年前,慕課的出現就是先兆。線上教師的出現是好事,一線教師應該感到欣慰。”成都七中初中學校資訊科技部老師夏小剛說,傳統學校的一線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和態度,接受世界的變化,擁抱科技發展,將“網際網路+”思維運用在教學中。
夏小剛認為,網際網路教學,教的是知識和操作,未來,一線教師更多是講課堂融合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線上教育有傳授知識的優勢,但傳統教育不可替代,因為老師對學生一言一行的影響和情感溝通是網際網路取代不了的,所以未來的教師要善於結合這兩種教學方式。
近幾年,不少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翻轉課堂和微影片教學,運用新技術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夏小剛表示,現在提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未來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課程融合上,讓學生進行綜合性和專案性學習。而知識型內容更多交給學生利用網際網路自學,老師重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和思辨。
對於教師自身,則要學會利用網際網路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積極實踐,豐富教學。夏小剛建議,一線教師可以多關注一些新技術動態,同時,網路慕課不僅是針對學生,也給老師提供了很多優秀的學習資源,要善於借鑑。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黎加厚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教學方式向個性化、移動化、社會化、資料化變革,對教師的技術素養、媒介素養提出新的要求。雲課堂為每一個老師和學生打造“網際網路+教育”的平臺,教師需要了解新技術、掌握新技術,並利用先進裝置、教學經驗以及熱情,將新技術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網際網路+”時代,教師要從普通話、粉筆字、簡筆畫“老三篇”轉變為二維碼的使用、APP的應用以及微課的設計製作“新三篇”。黎加厚介紹,例如,將二維碼與課程教材相結合,可以體驗多媒體影片、音樂、互動交流、即時評價、遠端連線等新型學習方式;搜尋、篩選並利用手機APP組織教學,能夠輔助課堂互動;微課的使用,使課堂設計和教學結構發生變化。
同時,探索線上課堂也是未來教師需要嘗試的新方向。四川資訊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了“網際網路+教育”模式,實施了“混合式教學”改革。學院廣泛借鑑慕課及翻轉課堂的理念和優勢,開展了30門課程上線執行,學生參與混合式學習的普及率達到63%,具備慕課開發和翻轉課堂教學能力的教師佔比達50%。透過混合式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有了較大提高。
4、倒逼學校教師培養轉向
“不管是線上教師還是‘獨立教師’,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都對教師深層次發展提供了開放的場景和機會。”紀大海表示,線上教師的火熱也折射出“網際網路+”助推著新型教育方式的改革,線上教育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也給教師提供更能主動表現真實水平的舞臺,給教師群體帶來新氣象。
紀大海指出,線上教育也有不足,比如,由於不是親身現場跟學生面對面交流,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欠缺,老師真實的人格影響無法傳給學生,達不到深層次的師生互動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味地反傳統。
“這些體制外教師的存在,對傳統學校教師帶來的最大沖擊是讓他們產生了‘鯰魚效應’。”紀大海認為,線上教育具有公開性,教師很注重自己的教學水平,在透明的大眾點評下,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良影響,這激發了他們的教學積極性。對於學校而言,新的教育形態可能產生新的教師評價管理方式,“以前是制度管理,線上教師的出現是在制度管理中丟進一團火,把整個教師群體炒成‘熱鍋上的螞蟻’。”
有這樣一個現象:在傳統課堂上講得好的老師,線上授課也不錯,反之亦然。過去是制度逼著老師成長,現在要老師自己逼著自己成長。紀大海認為,隨著線上教師群體不斷壯大,“這團火”能淘汰那些不作為、不求上進的教師,實現優勝劣汰,逼著“吃大鍋飯”的教師改變。
線上教師群體中,記者還觀察到,有的教師不是師範專業畢業,甚至非所授課的相關專業科班出身,但卻依然深受學生喜愛和好評。而一些師範學院畢業的教師,上了一段時間的課依然不能適應學生。“多元化教師的出現也對師範院校提出了嚴峻挑戰,促使教師培養模式轉型。”紀大海說,師範院校以前注重學術性,不太看重學生實習和實踐的過程,導致學不致用,這倒逼師範生培養模式轉向,包括價值觀的調整,教學模式的改變等。同時,學校在未來可能會思考如何與教師建立一種新型的聘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