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論文:儒家樂學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論文:儒家樂學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論文:儒家樂學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儒家經典《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儒家看來,一個有教養和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而且把學習視為人生的第一大快樂。學生的樂學與否已經成為影響學習效率的突出問題。確實有那麼一些學生由於素質和家庭環境因素,陶醉於狗苟蠅營的小圈子營造,熱衷於譁眾取寵的弄巧做秀。他們已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方向,更有甚者開始鄙夷學習知識、鄙薄真才實學、鄙視那些好學的學生,以自己的不學無術影響著一方風氣。哪裡還會做到論語顏淵中所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因此學校提倡“勤奮好學、學以致用”的學習風氣真是太及時了!

  儒家樂學的思想在資訊科技課堂中有很現實的借鑑意義。學習的首要在於自覺,在於習慣的自然,也就是要讓學習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勤奮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好”,要在學習中體會到高尚生活的樂趣。要讓學生樂學,這與教師以境育情,啟用思維分不開的。例如,在講解《影象資訊的採集加工》內容時,本人創設的教學情境是在一個論壇上,傳送一張圖片貼在BBS中,但是論壇限制傳送的圖片最大容量只能是300K,可圖片卻有1M,怎麼辦?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想到了很多方法,有可取的也有不可取的,這樣引導並向學生演示用常用軟體(photoshop)去處理圖片,於是學生對photoshop以及相關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做這個例子的同時,設疑讓學生利用影響圖片大小的因素之一——解析度,不利用外來軟體,直接改變螢幕的解析度,減少圖片畫素數以此改變影象的大小,也能成功完成任務,並且把影象的型別這一知識點串連起來一起講,真是一舉兩得!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讓學生覺得學能為所用,激發了他們學習資訊科技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激活了思維,提升了資訊素養。

  學以致用是儒家經典的一大要義,在今天就是解決學什麼、為什麼學的學風問題。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第十九),一個人要在社會中有優秀的表現就要學習,學好了本領就要為社會做貢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學習的目的就是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只靠自己的小聰明而不學習是長久不了的。而且在學習中“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第七),正如學習做不到舉一反三就不用再學了。我們在學習科教版《演算法與程式設計》第二章第一節《視覺化程式開發工具》的知識點時,本人引入了編寫一個袖珍計算器程式例項。初步學習了物件的屬性後,進行了例項教學。教師在教師機上演示完成了計算器中差和積的功能製作,讓學生自己完成和與商的功能製作。這個例項成功的原因不在於製作介面的多少華麗,而在於學生親手製作成功時那種喜悅和快感(我永遠忘不了學生當時那種滿足感的誇張表情),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了一個計算器,這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學生覺得學習資訊科技是有收穫的,學可為用,就連我自己都感覺這樣的'課堂教學演繹得的確很實在。   求實誠懇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識是儒家經典所強調的君子風範,也是我們課堂教學中師生所追求的學風目標。針對這門學科特點,在機房內上課,上課紀律往往比較差,這樣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尤為重要。在課堂上教師大發雷霆,面紅耳赤地去呵斥、侮辱往往還不如熱情鼓勵和引導。學生在本學科學習中需要滿足交往、溝通、探索的慾望,本人儘量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每一個主題內容時多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據理力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動其情、曉其理、端其行。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關係不斷融洽,學習氣氛愈加濃厚,學習效果自然會好!在教學過程中本人堅決制止那些自己不學習,把課堂學習看作是應付差事,不管教師所講授內容,在電腦上胡亂操作的現象發生。正如論語述而第七中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種散漫偽裝的學習,就其危害來說甚至大於不學,這種危害真是太深了!

  儒家經典把學習放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這也許是學校提倡儒家校園文化的又一大原因。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第十七),認為有知識的人高尚和沒知識的人卑賤是不可改變的。這個論斷雖然有些武斷,但還是警醒我們,只有靠勤奮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來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論語》陽貨第十七)。沒有學習的自覺性和良好的學風,就是有再好的品質、再好的願望、再高的智商,也會陷入隨意、胡為之中不可自拔。所以在教學當中,一定要先端正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學生的學習態度,這可以說是治學根本。

  儒家經典重學崇智、樂學致用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古代思想家在當時的人文環境下,思考和總結人的生活方式,解讀生命衍變過程中的意義,已經得出了寶貴的結論—學習是人生之要、之樂、之本。這和學校在著力搞好學風建設中強調“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形成了歷史連結。作為一線教師,本人會以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為指導,作一名稱職的教育服務者,讓自己的人生盡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