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課堂中的德育功能初探論文
摘 要: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取決於教學物件——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專注性。體現的是德育在創造輕鬆、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有利於學生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關鍵詞:有效課堂;知識傳授;語言;同伴互助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總量×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實踐證明,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積極性能大大提高“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
一、在學科知識的傳授中滲透德育
有效課堂中一定有學科知識與德育的機智結合。德育就像毛細血管一樣,能滲透到各種科學知識的血肉之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情感的昇華和人格的塑造。
讓學生親自動手或觸控實物代替影片教學,往往意味著你在不知不覺中滲透著用事實說話的嚴謹態度;舉正反兩方面的學生熟悉的例子,說明你在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裝置、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這些規則或法制觀念都可很自然地在資訊科技課上滲透。透過學習使用國產軟體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其立志為國爭光。如果在數學課中這樣設計應用題:“我國城鄉居民1988年末的存款達到3802億元,比1978年末存款的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就向學生宣傳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改革成就,從而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物理課中的人造衛星、“迴旋加速器”等,都是令人信服的德育內容。
文化專業課教學不同於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教師追求的是在講授中暗示某種結論,傳遞某種道理,寄寓某種思想,滲透某種觀念。事實上,施教者愈體現出教育的無意識性,那麼教育的層次就愈高,收到的效果就愈好。
二、在教師的言談舉止中滲透德育
有效課堂中師生交流不可缺少,教師在課堂上以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熾烈情感組織教學,其實這也是一種社會交往,它不僅是知識傳遞,也是一種豐富的感情交流,一個期待的目光、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句溫暖的話語,往往都能影響學生,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學生有很多情操、志趣、愛好都是直接從教師那裡模仿學習來的。
例如,學生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可以用舉手、點頭、放筆、抬頭、大喊、翻書、討論等方式表達“我完成了”,訓練學生選擇哪種方式其實體現了老師的一種德育觀;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很小的情況,有的老師乾脆換人回答,有的讓學生大聲點直到全體同學聽到為止,有的老師會走到學生身邊,俯下身子傾聽,並大聲重複學生的答案;學生回答完問題還繼續站著,就如同舞臺上的主角被晾在一邊;學生的作業本後面寫上一句鼓勵叮囑的話代替“閱”“日期”等程式化的批語,有時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學生經常在老師有條理的板書薰陶下,自然容易養成嚴謹的思維、嚴密的推理;老師的板書寫錯字了怎麼辦?花點時間用黑板擦,還是迅速用手擦,決定傳遞給學生的是整潔美觀還是隨意邋遢。有效課堂一定體現以學生為本、關心愛護學生像陽光一樣灑滿著整節課。
有位理科教師在講定理、定律的時候,忽然嘆了口氣說道:“又是以外國人命名的!”學生頓時鴉雀無聲,看到老師沉重的表情,一個個都很激動,他們完全明白老師的用心。這種看似漫不經心的愛國主義,比一大篇報告還管用。有位英語教師教學一篇美國兒童歡度聖誕節的課文時,不僅考慮單詞、句型的'要求,而且考慮到不要讓學生產生美國兒童都非常幸福的誤解,便從有關刊物上找來美國窮苦兒童寫給聖誕老人的15封信,希望聖誕老人給自己的禮物分別是:給父親找到工作、給我麵包、不要讓我露宿街頭等,並讓學生對這些信進行翻譯,使學生了解到美國社會的另一側面。像這樣隨時抓住機會,看似無意的德育,其實效果十分顯著。
三、在同伴互助中滲透德育
有效課堂中一定滲透著的教師、學生和集體三個主體之間的人際交往,是進行交流、溝通、相互作用與彼此互動的過程,是透過各種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來實現的。這裡的非言語行為主要指體勢、表情、目光、距離等。良好的班集體中,對課堂上出現的非道德行為,同學們會用語言、表情、目光等表示他們的不滿和厭惡,構成一種無形的“群體壓力”。有的學生就會在這種壓力之下改變態度。課堂上同學中一旦有發現、創造、互助、合作等積極行為時,同學們就會流露出喜悅的表情和讚賞的目光,形成一種“社會助長”。我們來看這樣的互助:分組討論解題的方法、兩三個人一起讀課文、互相給同學聽寫單詞、做仰臥起坐時互相給對方按著腳、跳繩時輪換著搖繩等,在這樣的共處中學習做人與做事的德育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在有效課堂中,學生享受的不只是智力生活,同時也是道德生活。學生一旦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新知,或解決了某一新問題,或者自己的道德行為得到讚揚的時候,一種自尊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學習的效率自然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