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語言領域論文
教育是神聖的職業,也是頭等大事,不可馬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學前教育語言領域論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一、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口語教學往往將普通話教學和文學作品的朗讀作為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口語教學中常常沿襲傳統的單向傳授法,自己語音示範傳授,學生跟示範集體練習,為了完成更多教材中指定的內容,不容許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操練。學生僅作為口語教學的接受客體,缺少師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對話,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前專業學生的口語教學目標不單是培訓普通話標準、會朗誦的教師,而是培養能勝任幼兒園語言領域教學的教師,因此,口語教學應以“實際運用能力”為基礎,並以此構建符合幼兒園語言領域教育發展需要的課程結構,改變以知識技能學習為中60刊周學教育科學2015年第2期心的觀念,改變基礎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相割裂的狀態。
二、語言領域教學能力內涵界定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幼教專業有關口語課程的要求,結合崗位需求及學生的實際崗位能力,並基於我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本文將幼兒園語言領域教學能力的內涵界定為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幼兒文學作品的解讀、誦演示範及指導能力:能解讀並講解作品的主題和教育意義、感知作品的節奏型別、藝術特點和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並針對幼兒文學作品的誦讀進行完整示範,能對幼兒的誦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第二,教育、教學活動的口語運用的反思能力:能根據教育、教學活動情境運用口語解決各類問題,並能反思和改進。第三,幼兒語言領域活動的駕馭能力:初步瞭解幼兒園語言領域教學的基本環節,能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並完整實施。
三、提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領域教學能力的途徑
根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及學生技能基礎、身心和認知規律,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變革,對原有教材進行整合,調整普通話訓練與一般口語交際、幼兒教師職業口語的內容比例,特別增設“語言領域教學能力”模組內容,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理論為基礎、以技能為重點、以能力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做了以下探索。
(一)重置口語教學內容,豐富提升
語言教學能力的載體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領域教學能力上的培養,筆者先從口語課的內容設定上進行了改變(見附表1)。從表1中,不難看出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口語教學的內容從單一的以普通話水平測試為內容和最終目的的設定改為了由普通話訓練、一般口語訓練和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訓練三部分構成,這樣的設定更趨合理,也更有利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領域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改變口語教學的模式,提升語言領域教學能力
1.構建文學作品的解讀方式,提升示範、指導能力
(1)角色分析,運用朗讀技巧正確分析和解讀幼兒文學作品,是教師應掌握的語言領域教學能力之一。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若想在幼兒園教學中具備較強的語言教學核心能力,我們就要先從如何培養幼兒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開始學習。對幼兒文學作品的主題和教育意義,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不錯的,但對角色性格的把握和表現上卻比較弱。為此,我重點加入了角色分析,運用朗讀技巧來表現角色。例如:幼兒故事《猴吃西瓜》中角色分析的運用(見附表2)。故事當中的8個角色,透過音量、音色、語氣、語速的處理,角色形象豐滿,易於學生表現。(2)增加態勢語的運用經過一年的普通話的學習,98%的學生都取得了普通話水平測試二級乙等的證書。大家的朗讀能力都比較好,但是表現力卻不足。因此,在高二第一個學期的文學作品的朗誦中,我加入了態勢語的訓練,來培養學生有聲語言的表達。例如:兒歌《尿尿》的態勢語運用“吃蘋果,不吃不吃”——雙手對著蘋果,換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動作。“玩皮球,不玩不玩”——換方向對著皮球,再換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動作。“媽媽抱,不抱不抱”——雙手交叉在胸前(做出媽媽抱的動作)換方向做出不同意動作。“嘟嘟熊要尿尿”——做出難為情的表情,雙腳交叉半蹲(做出要尿尿憋不住的.動作)“尿到盆裡是好寶寶”——露出開心的笑容,跑到臉盆旁邊做出尿尿的動作。“不像小老鼠亂撒尿”——先撕去嘟嘟熊的頭飾,然後起來做出小老鼠的動作害羞的逃跑。態勢語豐富了文學作品朗誦的形象性,更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提升,讓他們學會了在教學中加入恰當的態勢語來配合有聲語言的表達。(3)改變評價方式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口語教學大多以透過普通話水平測試作為評價的標準。筆者在培養學生語言領域教學能力方面,嘗試改變了評價方式。分年級制定了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口語的評價測量標準,明確了口語技能運用的考核內容、考核標準、考核方式以及達標的途徑,每個學期按照標準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口語測試。這樣的訓練模式,使得學生對幼兒文學作品的指導能力有了提升,從“被評價”到主動“自我評價”,進而“評價他人”,最後到“指導他人”。例如:兒歌朗誦的考核評價表(見附表3)。在考核測試時,我將這樣的評價表發到每一位學生手中,每個人都是“小老師”,需要給每位同學打分,並在最後署上自己的名字。透過這樣的考核評價訓練,每位學生都明確了在朗誦兒歌時如何去表現作品,同時也瞭解了在今後的教學中該如何去評價和指導幼兒的朗誦。
2.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反思能力
教育教學活動的口語運用的反思能力是口語教學中重點需要突破的職業技能。我在實踐中同《幼兒文學》和《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的教師通力合作,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運用“看”“聽”“講”“演”“評”五步驟,來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1)看組織學生觀看優秀幼兒教師的教學示範影片,學習規範的幼兒園語言活動過程,反思該如何組織教學活動。如看全國特級教師應彩雲的教學影片《罐子的聲音》《熊叔叔的生日派對》和《老鼠娶新娘》等,寫出看後反思。(2)聽進幼兒園聽優秀教師的公開課,找“亮點”,並與自己的模擬上課比較,找不足。反思,該如何改進、提高。如與學校的實訓基地緊密配合,挑選優秀幼兒教師的公開課,帶領學生進園聽課,指導學生寫聽課筆記,寫聽課反思。(3)講按照幼兒園語言活動課的要求,進行說課訓練。學生思考並寫反思,再根據反思改進後二次說課訓練。(4)演根據幼兒生活學習的場所,如幼兒園、公交車上、遊樂場、超市等,把班上的學生分小組進行口語交際活動,讓他們分別扮演、模擬社交活動中的人物,包括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大人、不同性別和氣質的幼兒,開展日常的口語交際活動。例如,超市購物、公交車上讓座、幼兒園裡教師處理幼兒打架等。對每一次的“演”進行反思——是否符合幼兒的性格特點,是否符合教育教學的理念等等。透過這樣的“演”,學生既對幼兒的學習生活有了瞭解,又在活動中提升了反思能力。(5)評針對每一次的活動,開展自評和互評,教師指導學生反思。例如,在高一暑假要求學生不少於一個星期的幼兒園實踐活動,並上交見習活動記錄和總結。回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評和互評交流,教師指導。
3.創設實踐演練課堂——提升語言領域活動的駕馭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領域教學能力的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操作和反覆訓練。我進行了以下探索:(1)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幼兒文學》和《幼兒教師口語》教材中很多文學作品都是一樣的,我結合幼兒園語言領域活動的方式進行了“五步模擬教學”。如選擇《小弟和小貓》《字典公公家裡的爭吵》和《猴吃西瓜》等文學作品進行訓練。第一步:請《幼兒文學》課的教師在其課上對作品從文學角度進行分析,明確主題和教育意義;第二步:筆者在口語課上對作品的朗誦和表演進行教學指導;第三步:請《活動設計》課教師指導學生對作品的語言領域教學環節、活動方式等進行精心設計;第四步:根據設計好的方案在口語課進行教學模擬實踐,學生輪流扮演“老師”和“小朋友”;第五步:請《活動設計》課教師在其課上指導學生針對口語課上的教學模擬實踐進行教學反思。透過這五步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整個教學過程。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的目的不是教會他們怎麼上課,而是透過三門課程的合作訓練達到豐富學生口語表達內容和方法,提高他們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領域活動駕馭能力的目的。(2)“個人→小組合作→個人”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模式在自主上課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先自學,然後小組合作備課,並推選“小先生”上課。在這一訓練模式中,課堂是學生做主,但教師並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要認真記錄課堂實錄,及時寫下評價,並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完善和提高。例如,在兒歌《孫悟空打妖怪》的組織教學中,我要求先個人朗誦兒歌,再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兒歌,然後在誦、演的基礎上,選出“小老師”組織語言活動。組織活動時,又分兩步,第一步是四位學生各承擔“匯入”“教學過程一”“教學過程二”“活動總結”的一部分內容,第二步是再清一位學生承擔完整的教學活動過程。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領域教學能力的途徑遠遠不止這些,值得探索和注意的問題更是方方面面。筆者在文中所提的幾條途徑只是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教學能力的一種思路,而非固定模式,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