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格式模板(紙質版)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文格式模板(紙質版),歡迎來參考!
1、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複題名中已有的資訊。比如一篇文章的題名是《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發生的研究》,摘要的開頭就不要再寫:為了,對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的發生進行了研究。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範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號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目前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戲曲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論文
〔摘要〕
隨著一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也成了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地方戲曲“一勾勾”是德州臨邑縣的地方劇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文化背景深厚。2006年3月“,一勾勾”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鑑於對非遺的保護和發展,我們把地方戲曲“一勾勾”引入學校,透過學校教育實施了對“一勾勾”的保護傳承策略,對於學校,增加了教育品牌特色,對於社會,使“非遺”得到發展傳承。
〔關鍵詞〕
“一勾勾”;學校教育;傳承;策略
隨著一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也成了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2015年7月,國家頒佈了《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強調了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的具體措施。加強地方戲曲保護與傳承,振興戲曲藝術,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地方戲曲“一勾勾”是臨邑縣的地方劇種,其發展源遠流長,文化背景深厚,是勞動人民在艱辛的勞動中自然流露的一種心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006年3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鑑於對非遺的保護和發展,透過各種渠道把新時期文化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繼承和保護中發展,在學習與創新中提高,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課題。透過學校教育的傳承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創新,使其與時俱進,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透過學校教育傳承地方戲曲的重要意義
學校教育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因為在音樂教學中穿插滲透地方戲曲的知識和內容,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加強學生對地方音樂文化的重視和喜愛。透過對地方戲曲的教學實踐,讓學生了解地方戲曲的歷史淵源及藝術特色,增強學生對地方音樂文化的責任心和自豪感。這種情感意識將促使他們在將來的音樂教學中,以傳播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為己任,這不僅在提高學生素質,傳承地方文化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還可以提升和豐富學校文化,突出學校教育的.特色。
二、透過學校教育傳承“一勾勾”戲曲文化的價值
“一勾勾”戲曲是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它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把“一勾勾”戲曲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對“一勾勾”的唱腔和表演形式進行完善與創新,從而達到傳承地方稀有劇種,有效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透過學校教育普及“一勾勾”,讓學生了解“一勾勾”學唱“一勾勾”,使地方文化得到真正的傳承發展。
三、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一勾勾”戲曲傳承的策略
1、改變師生思想觀念。對於地方戲曲音樂,我們應該本著尊重、保持、發展、弘揚的原則。“一勾勾”是德州市臨邑縣的地方戲曲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劇種。正因為它的地方性,有人認為“一勾勾”戲太土,不願意去了解也不想接受。要想“一勾勾”真正融入校園,我們必須樹立地方文化的自尊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去繼承和發展。
2、成立專門組織機構2006年3月“一勾勾”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當地臨邑師範學校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一勾勾”,成立了“臨邑‘一勾勾’研究傳播中心”和學校藝術團。該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研究、創新實踐,利用課餘時間,先後排練了大大小小十幾個表演曲目,並積極撰寫培訓材料,為縣教育局培訓“一勾勾”戲曲教師,在傳播和研究方面成績顯著。
3、課程設定到位(1)開設“一勾勾”戲曲實驗班。我們透過分年級設立實驗班,把“一勾勾”引入課堂,剛開始學唱時,能接受“一勾勾”戲曲的學生寥寥無幾,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訓練,部分學生開始喜歡“一勾勾”唱腔,從內心想去接觸和傳唱。教學為一對一和集體課的形式,主要講授“一勾勾”的歷史淵源和“一勾勾”的唱腔特點。教學中要選擇思想內容積極的戲曲片段讓學生傳唱,像《沙家浜》、《劉胡蘭》等等都是引進課堂的好劇目。還有我們自編自演的一些表演片段,如《放歌頌中華》、《德州教育譜新篇》等等,透過這些唱段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和思想品德。(2)學科設定戲曲進入校園,在課程設定方面必須有所改變。學校要把“一勾勾”作為專門藝術課程編進教學計劃,讓“一勾勾”戲曲有規律的進入課堂,並形成一種自然狀態。(3)構建有效的戲曲課堂教學模式。A、薰陶式教學模式,透過情景———感受———興趣的過程,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演,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慾望。B、探究式教學模式,透過各類戲曲的比較,來探究“一勾勾”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C、融合式教學模式。透過戲曲教學中各個學習領域的融合,掌握“一勾勾”的藝術特徵。D、口傳心授式教學模式,在戲曲界藝人們常用這種方法來教授。這種方法直觀性強,使學生能直接感受到“一勾勾”戲曲的韻味,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4、創新研究與時俱進(1)唱腔創新。創作旋律時,在原有古老的唱腔基礎上,我們結合京劇、呂劇、梆子等唱腔,豐富“一勾勾”的旋律,使其曲調明朗,更能靈活充分地表達劇情。如:我們表演的《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就融合了京劇的一些腔調。《王小趕腳》借用了呂劇中的流水板。發聲方法上,我們結合聲樂技巧,採用真假聲統一的聲音來表達戲曲情感,更能讓年輕人接受。(2)表演形式。每一部完整的古裝戲,都有固定的角色和人數,唱腔大多都是獨立完成的。為適應時代需求,在新創編的劇目中,我們可以根據劇情需要,加入合唱伴唱,古腔新唱,以集體表演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如《放歌頌中華》、《德州教育譜新篇》等都是用古今結合的方式,有十幾個演員一起表演的。(3)劇本創作。我們既要選擇內容積極健康的傳統戲和近代戲,還要創作能反映新時代氣象的新劇目,對當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能起到指導作用。也可創作以當地名人為素材的劇本,讓人們記住有影響的歷史人物,激勵後人學習和進步。如《邢慈靜》就是我校老師自己編寫的劇本,主人公是德州臨邑藉的明代末期才女邢慈靜,其詩文書畫均載史冊。本劇的主題為弘揚地方文化,緬懷古代名人。
5、加強學校與社會的交流合作(1)聘請老藝人進校講授我們可以以多種形式聘請“一勾勾”老演員及民間藝人進入學校,定期輔導上課,也可作為專門的戲曲教師長期教學。(2)邀請外界戲曲團體來校表演。“一勾勾”是臨邑縣的地方劇種,當地“一勾勾”協會是縣裡的“一勾勾”團體組織,我們可以邀請他們來校演出,讓學生主動和老演員們交流暢談,開闊眼界,激發學生學習“一勾勾”的興趣。(3)採風學習。師生們經常走出去,積極參加有關地域文化的研討會。經常組織學生走進“一勾勾”戲曲的發源地———興隆鎮,蒐集最原始的資料和唱腔。把這些民間古老的的唱腔記譜儲存,對於我們創編新的“一勾勾”戲曲旋律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6、最佳化學校戲曲環境設有專門的“一勾勾”戲曲排練場所,演出舞臺,足夠的服裝道具。成立“一勾勾”藝術節透過五一匯演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得到鍛鍊和發展。透過宣傳欄和廣播站,大力宣傳“一勾勾”戲曲的有關知識,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張貼“一勾勾”戲曲演出照,播放“一勾勾”戲曲唱腔,使整個校園呈現濃郁的戲曲氛圍。幾年來,學校排練的劇目參加各類演出和比賽成績突出,其中古裝劇《王小趕腳》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在山東省地方戲曲匯演中榮獲銅獎,在山東省農民藝術節德州賽區獲得銀獎。新編劇目《放歌頌中華》在德州市春晚中獲得一等獎,同時獲得“老德州”杯我最喜愛的春晚節目二等獎。《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等參加德州民政系統春晚演出,得到了觀眾的好評。總之“,一勾勾”戲曲透過學校教育來普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學校,增加了教育品牌特色,提高了學生素質和思想品德;對於社會,使“非遺”得到發展傳承,使地方文化免於流失成為遺憾。我們要積極推進地方戲曲在學校教育中的發展,讓民族文化紮根於每個學生的心底,把中華民族文化傳播至各地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
[2]《我國中小學民實施族音樂教育的途徑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