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殘疾人交往的特殊禮儀
殘疾人是屬於特殊的人群。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很大,所以,殘疾人的數量不可小視,約有5000多萬。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往往會遇到他們,如何正確、恰當地對待殘疾人,就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由於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的情況很複雜,殘疾部位不同,形成的原因不同,每個人的經歷差別就更大了,所以,有不少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經過艱苦的磨鍊,鍛鍊了他們的意志,培養了超過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了信心和勇氣,造就了吃苦耐勞、奮鬥不息的品格,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像我國的張海迪和美國的海倫·凱洛等就是突出的代表,她(他)們是國內外知名人物,也是我們正常人學習的好榜樣。但是,就大多數人來說,或者就一般情況而言,由於身體的殘疾,而造成了他們的心理狀態與一般正常人是不同的,如自卑感強,性格內向的人多,有的殘疾人還膽怯、害羞、怕與人交往,甚至形成了孤僻、古怪的性格特徵。因此,對待殘疾人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和具體情況,在很多地方要有不同於對待正常人的禮儀要求。
第一,在稱呼上一定要做到尊重、親切。年齡小些的,就稱呼小王、小李等;年齡大些的,就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可以稱呼李師傅、張大伯、王大媽等;年齡和自己差不多的,就稱呼趙同志、宋女士、劉大姐等。在稱呼的口氣、語調上要親切、親近。千萬不能叫李瞎子、張跛子之類,就是很熟悉的人,也最好不要這樣稱呼,即使開玩笑,在對他們的稱呼上也要十分注意才好。
第二,和殘疾人的相遇時目光很重要,必須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萬不要一看見殘疾人就顯示出奇怪的樣子或好奇的樣子來;二是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他們的殘疾部位。如果事先不知道,一看見後就很快把目光移開去;如果事先知道的'話,就根本不要看其殘疾的部位。有的人見到陌生人以後,習慣於上下打量一番,這對健全人來說關係並不算大,但是絕對不能這樣看待殘疾人,因為他們就是由於身體的殘疾而感到不如人,如果有人仔細上下打量,就等於給他們的傷口上撒一把鹽,傷害了他們的心靈。
第三,和殘疾人談話,要特別注意迴避與其生理缺陷有關的詞語和內容。如果要談及殘疾人的事時,就多談些殘疾人的事業、奮鬥精神,社會的助殘活動,個人的助殘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殘疾人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發展前景等。一般情況下,就不要涉及殘疾人的事情,就像和正常人交往一樣,談話內容可以廣泛一些,根據談話物件的愛好,天文、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文化、新聞、趣事、國際、國內都可以,使其感到人們並沒有把他們另眼看待。第四,幫助殘疾人時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在幫助他們之前,一定要徵得他們的同意後再進行具體的幫助。例如,遇到了盲人正要橫穿馬路時,就應該恭恭敬敬地走到他旁邊,說明自己的身份,然後再問“我領你過馬路好不好”?如查他同意了就幫助他穿過馬路。因為殘疾人很好強,他們不喜歡甚至反感別人對他們的憐憫,如果不徵得他們的同意,一上去就幫忙,可能會被他拒絕,或者說些不好聽的話,反而會使你陷入尷尬局面。
總之,對待殘疾人與對待一般正常人是不同的,要更多一些理解、關心和耐心,一定要用正常的心態和平等的態度與他們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