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中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班科學教案1
目標:
1.初步感知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陛。
2.嘗試利用磁鐵的特性,透過控制條形磁鐵讓磁鐵小車動起來。
3.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在玩磁鐵小車時的發現。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準備:
1.將兩根短吸管貼上在一塊條形磁鐵上,分別將兩組車輪其中一邊的輪胎卸下,將連線輪胎的鐵絲穿過吸管後,再將卸下的輪胎重新裝好,製作成磁鐵小車。
2.條形磁鐵若干,裝在筐中。
3.白紙、彩色筆。
玩法說明:
幼兒不用手觸碰磁鐵小車,嘗試用條形磁鐵控制磁鐵小車前行或倒退。
指導要點: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探究興趣:“這裡有一種魔法棒(條形磁鐵),不碰到小車就能讓小車動起來,你們想試一試嗎?”
2.觀察幼兒的探索方法。如,幼兒將條形磁鐵與磁鐵小車吸在一起,使小車動起來。,如果幼兒長時間只停留於這種玩法,可引導幼兒再試一試其他方法,嘗試不接觸就驅動的“魔法”。又如,當幼兒發現條形磁鐵一靠近小車就動的現象時,可鼓勵幼兒改變磁鐵移動速度,觀察小車行駛速度的變化。再如,一名幼兒透過探索發現兩輛小車前後排列時,移動其中一輛小車,另一輛小車也會跟著移動。只要是圍繞磁鐵特性的探索,教師不必干預,應允許幼兒有自己獨特的探索方式。
3.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用繪畫的方式進行表徵,幫助幼兒用文字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畫紙上。
4.引導幼兒手持記錄單與同伴進行經驗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延伸活動:
在大型紙盒內用即時貼貼出馬路、停車場的標誌線等,鼓勵幼兒用“魔法棒”控制車的行駛方向,將車停進車位。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中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初步瞭解老虎的外形特徵和習性,知道老虎是森林中食肉的動物。
2、使幼兒知道老虎是珍貴的野生動物,教育幼兒要保護它們。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老虎》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教學掛圖上的畫面,認識老虎的外形特徵和習性,
提問:“這是什麼?看起來有什麼感覺?”引導、教學掛圖《老虎》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教學掛圖上的畫面,認識老虎的外形特徵和習性,
提問:“這是什麼?看起來有什麼感覺?”引導
2、引導幼兒討論老虎在森林裡的作用。
提問:“老虎是生活在森林裡的野生動物,你知道它們在森林中是怎樣生活的嗎?”“你害怕老虎嗎?”(向幼兒介紹老虎的作用。)
我國有珍貴的東北虎,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現在由於森林的減少,東北虎越來越少,我們要保護老虎。
3、小結:“大自然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組成一個大家庭。缺少誰都不行。”
延伸活動
在美工活動中畫老虎。
中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蠟燭、打火機
活動過程:
(一)魔術匯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麼?(毛巾)是乾的還是溼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麼樣的毛巾啊?是塊乾毛巾。
3、教師:這是什麼呀?(杯子)老師現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裡面,然後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裡,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溼?(請你說一說)
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溼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溼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裡的,卻沒有溼,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麼?(毛巾)這是什麼?(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裡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裡,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生什麼現象。(氣泡產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溼呢?(請你說說看)
2、教師:到底毛巾溼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溼了沒有?(溼了)為什麼會溼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裡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說一說什麼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溼了。而第一次沒有溼,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乾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於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感知空氣。
1、教師:那麼空氣它在哪裡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裡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說一說我是從哪裡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首先讓孩子問一問,摸一摸,感知袋子裡沒有味道)現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後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
3、教師:現在請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你看見了什麼? (什麼也看不見),開啟袋子聞一聞,有沒有什麼味道?(沒有)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裡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
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空氣,實際上空氣是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麼感覺?說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四)與空氣寶寶做遊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讓小朋友自己總結、自己說)
教師小結:誰吹的氣多誰的氣球就大。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五)感知空氣的作用
1、將蠟燭點燃,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2、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師小結:玻璃杯罩的蠟燭很快會熄滅是因為蠟燭把杯子裡面的空氣燃燒完了,因為空氣可以支援燃燒。人沒有了空氣會很難受,呼吸困難。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保小衛士。
1、世界上除了我們人類需要空氣外,哪些東西還需要空氣呢?
2、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乾淨的空氣還是受到汙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乾淨被汙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我們該如何保護我們的環境呢?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幹淨,我們吸入乾淨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中班科學教案4
一、教材簡解:
在設計活動時,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選取幼兒比較熟悉的木耳、苦丁茶、胖大海等可泡發食品,引導幼兒透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相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二、目標預設: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引導性的作用。《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制定了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
2.能力:嘗試用熱水和泡發食品進行泡發實驗。
3.情感:喜歡和同伴一起進行泡發實驗。
三、活動重點、難點: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所以我把重點定為: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難點定為:嘗試用熱水和泡發食品進行泡發實驗。
四、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對泡發食品有一定的經驗。
2.物質準備:熱水若干,盤子六個,木耳若干,菊花若干,胖大海若干,苦丁茶若干,幼兒杯子人手一隻,影片轉換儀。
五、設計理念:
皮亞傑認知理論裡提到:“幼兒必須透過自身活動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建構,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整個活動中,我將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透過看、想、說、做中進行學習,看主要是觀察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想是猜想哪些物品可以進行泡發,說是將自己的猜想說出來,做是用熱水和泡發食品進行泡發實驗。
六、設計思路:
該科學活動開始以送禮物的方式,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觀察黑木耳的積極性。第二環節我透過兩次的探究活動,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變大的感知理解。活動最後一個環節,透過小結兩次的變大現象,讓幼兒知道深刻了解泡發。
七、教學過程:
﹙一﹚出示黑木耳,引起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份禮物,看,是什麼?(黑木耳)
2.師:這是黑木耳,我們來看看,這個黑木耳長什麼樣子呢?你可以用手摸一摸,也可以聞一聞。
3.小結:黑木耳看起來小小的、黑黑的,摸起來硬硬的,聞起來還有股香味呢。﹙二﹚實驗操作,觀察可泡發食品的變化。
1.第一次操作。
(1)猜想。
師:現在老師用黑木耳進行魔術表演,你們想不想學?我把小木耳輕輕的放進盆子裡,再請熱水朋友來幫幫忙,小心熱水燙,讓黑木耳泡一會兒。你們猜猜黑木耳的樣子會不會變呢?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
(2)驗證。
①師:小朋友們說出了這麼多答案,你們到底猜的對不對呢?現在我們來當魔術師,把木耳變一變。請小朋友把盤子裡的木耳那幾塊放到水中,仔細觀察:黑木耳在水中發生了什麼變化?看哪個小魔術師觀察的最仔細。
②引導幼兒動手泡發木耳,觀察變化。
④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比較乾溼黑木耳。
(3)小結:原來小小的、硬硬的黑木耳在水中慢慢變大變軟。
2.第二次操作。
(1)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食物,咱們去看看這些食物能不能變魔術。
(2)引導幼兒觀察認識食物,並操作將苦丁茶茶葉放到水裡,觀看茶葉的變化,說說自己的發現。再依次將菊花、胖大海等泡發食物放入水中觀察其變化。
小結:苦丁茶茶葉、菊花、胖大海等泡發食物在水中浸泡後也會變大變軟。
3.總結:像木耳和菊花等這些食物在水中慢慢變大變軟,這種現象叫泡發。
﹙三﹚結束活動。
1.師: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變了好多魔術,我們把黑木耳和菊花等食物放在水裡,他們就慢慢地變大了,小朋友的魔術棒極了!
2.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好吃的東西放在水裡也會慢慢變大呢?
中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透過對比,讓幼兒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徵,能夠區分四種幾何圖形。
2、透過創設愉悅的遊戲情節,運用多種感觀來調動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3、激發幼兒學習數學和探索的慾望。
活動重點:
知道四種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徵且能夠很好的區分。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已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本特徵。
2、物質準備:利用廢舊的紙箱、海綿紙自制的道具"魔術箱"和"魔法棒"。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一)老師帶幼兒做手指操遊戲,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二)小朋友們,今天早晨老師接到了一個電話,你們猜猜看是誰打給老師的?猜不到,那老師告訴你們是魔法王國裡的國王打給老師的,他邀請老師帶領我們小朋友去魔法王國做客,你們想不想去,那我們一起坐上小火車出發吧!
二、中間部分:用遊戲的方式讓幼兒感知四種幾何圖形。
(一)遊戲
1:摸一摸"魔術箱"
小朋友們,魔術王國到了,魔術王國裡有一隻奇妙的箱子,你們看,就是這隻魔術箱?(出示魔術箱)你們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麼秘密嗎?好了,我們來看看這隻魔術箱會給小朋友們變出什麼有趣的東西。
1、教師念兒歌:"魔術箱子東西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出來看看是什麼?"摸出圓形,幼兒仔細觀察圓形的基本特徵,然後引導幼兒說說在幼兒園或家裡有什麼東西長的和這些圖形寶寶是一樣的。(啟發幼兒說出)
2、教師再念兒歌,當幼兒摸到後,讓幼兒仔細觀察三角形的基本特徵,然後引導幼兒說說在幼兒園或家裡有什麼東西長的和三角形寶寶是一樣的。遊戲反覆進行。
3、總結:圓形:圓溜溜的,沒有角,滾來滾去真能跑:三角形:三條邊,三個角,像坐小山立的牢;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長方形:對面的兩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
(二)遊戲2:魔法棒變、變、變
1、教師用魔法棒"變"出有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組成的圖片,請幼兒找出其中的圖形寶寶。
小朋友們,魔術王國裡還有好多有趣的東西,你們看,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會變出好多的東西。變!變!變!咦!魔法棒變出什麼了?(邊說邊出示其中的一幅圖畫)原來是一幅漂亮的圖畫。現在,小朋友們來找一找,這幅圖由哪些圖形組成,比比哪個小朋友的本領大。
2、教師用魔法棒依次"變"出另外的兩幅圖畫,請幼兒分別找出各種圖形。
(三)遊戲3:給小動物找家
魔法棒的本領可真大,它還會邊出小動物呢!變!變!變!小朋友們,你們看是誰啊?(小鴨子)教師模擬小動物的聲音,引導幼兒給小鴨子建一個家。
三、結束部分:讓幼兒鞏固對四種幾何圖形的認識。
四、活動結束。
天也黑了,我們小朋友也該回家了,開起小火車回家嘍。
活動反思:
針對中班上半學期的幼兒已有了粗淺的幾何概念,這一階段的幼兒能正確地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們不是從這些形狀的特徵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因此,我設計了《漫遊魔術王國》的活動,讓孩子在遊戲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並透過觀察、比較、想象、動手等,感知不同圖形的不同特徵。
《漫遊魔法王國》這節課,從一開始我就帶領幼兒走進魔法王國這個夢幻的世界裡。透過向幼兒呈現奇妙的魔法箱、利用魔語從魔法箱變出物品來吸引幼兒,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幼兒也能爭先恐後地說出生活中與圖形有密切聯絡的物品。我用鼓勵、啟發性的語言,建立激勵鼓舞的環境,讓幼兒不受任何的限制,保持開放的心態,使幼兒個性化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透過對比,讓幼兒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能夠區分三種幾何圖形,初步理解三種形狀的簡單概念。同時,我也十分注意圖形和物體的區分,當幼兒說到西瓜等球體時,我能及時的糾正,並正確引導。告訴他們,當我們將西瓜切成兩半時,中間的那個面就是圓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也是如此,強調物體的面。
本次活動我透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活動目標預設的要求。在活動中,枯燥的認知活動變成了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讓幼兒在遊戲中掌握知識。透過幼兒的'探究活動,培養了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為幼兒認識各種圖形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在活動中每個環節都能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環節與環節之間也較緊密,好像真的在漫遊一般。
當然,活動也存在很多問題。本次活動雖然進行的很順利,課堂氣氛也很好。但是,每節課都需要精益求精,活動的前兩個遊戲都用到了ppt展示,正是在執教過程中我發現ppt的製作沒有周全的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只是完成任務式的。就如第二個遊戲,請小朋友們找一找,圓形寶寶、三角形寶寶、正方形寶寶都躲在這兩幅畫的哪裡,依次找出三個圖形。我只是運用繪畫工具畫出兩幅由各種形狀組成的畫。畫是靜態的,如果能製作成動態的,孩子透過用滑鼠點選正確部分,該部分就能放大或跳動,讓孩子們能更清楚地發現藏在畫裡的圖形寶寶。我也相信此時的課堂氣氛會更好。這也說明了我製作課件的水平存在侷限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努力向電腦方面擅長的老師學習製作課件的技能技巧,是自己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活動中我還存在很多經驗方面的問題,比如:上課的激情還達不到最佳狀態、存在背教案的現象、語言還不夠精煉、合理安排活動時間的同時要真正體現出活動的重點等。
透過本次活動,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學經驗需要慢慢地積累,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不斷學習和改進。不管是教案的設計,還是活動的組織,都應該在不斷地實施和反思中成長。
中班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用各種感官感覺事物,喜歡科學探究。
2、瞭解感知器官的重要性。
3、能用語言清楚描述各種感覺,發展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音樂、糖果、香水、毛絨玩具等。
活動過程
一、遊戲匯入。
——教師和幼兒玩《小手拍一拍》的遊戲,邊念兒歌邊用手指相應的五官。
二、活動過程。
——請幼兒閉上眼睛,然後睜開眼睛。請幼兒說一說,閉上眼睛和睜開眼睛有什麼不一樣?(閉上眼睛看不見,睜開眼睛才能看見)
——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沒有眼睛就變成了瞎子,什麼也看不見。
——教師拿出一塊糖果,提問幼兒,要想知道這塊糖果是什麼味道的需要用我們什麼器官?(嘴巴)請其中一個幼兒嘗一嘗這塊糖,並告訴大家味道。
——嘴巴是用來吃東西的,沒有嘴巴,世間的美味就無法品嚐。
——教師播放音樂,提問幼兒,我們用什麼聽美妙的音樂?(引導幼兒說耳朵)教師請幼兒閉上眼睛,並模仿幾種動物的叫聲,請幼兒說一說教師模仿的是什麼動物。
——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沒有耳朵就會變成聾子,什麼也聽不見。
——教師在教室的某個角落噴灑一點香水,帶領幼兒聞一聞,說一說聞到什麼味道,找一找香水味道來自哪個角落。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沒有鼻子就沒有了嗅覺,什麼都聞不到了。
——準備一些物體如冰塊、毛絨玩具等,讓幼兒用手摸,感受觸覺。並請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摸到的物體。
小結: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沒有眼睛什麼都會看不見;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各種各樣的聲音需要耳朵來分辨;嘴巴是用來吃東西的,各種美食都要經過嘴巴才能被身體吸收;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沒有鼻子也不行。皮膚也可以讓我們觸控到各種事物,也是身體接受外界資訊的重要器官。
三、找茬遊戲。
遊戲規則:教師說一句器官作用的話,幼兒糾錯。例如:
——師:我能用眼睛吃蘋果。
——幼:錯錯,我能用眼睛看蘋果。或者我能用嘴巴吃蘋果。
教師總結:眼睛、鼻子、舌頭、耳朵、皮膚都有各自的用處,所以我們要愛護它們。
活動應變
糖可以用其他的食物替換。
活動延伸
讓幼兒到幼兒園周圍進行感官調查,記錄用各種感官感受到的事物,進一步瞭解感覺器官的用途。
區角活動
益智區:教師準備一個大箱子,把各種各樣幼兒熟悉的物體放入箱子,請幼兒來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摸到的物體。
環境創設
張貼幼兒的感官調查表,讓幼兒利用自由時間進行觀察、分享。
家園同步
請家長和幼兒一起玩摸、聞猜物的遊戲,鍛鍊幼兒的觸覺和嗅覺。
隨機教育
提示幼兒有些東西不能隨便亂觸碰,例如電插座等,學會自我保護。
中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買賣遊戲,體驗貨幣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2、認識不同國家的貨幣,並能簡單說出其特點。
3、瞭解錢來之不易,初步懂得合理消費。
活動準備
玩具貨幣若干、活動中可以進行買賣的物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人民幣。
——師:如果你們想要買一些東西回家,需要用什麼買?(錢)
——師:你們有沒有用錢買過東西呢?你用過多少錢買呢?
——教師出示各個面值的人民幣,請幼兒說一說它的面值、顏色,鼓勵幼兒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教師小結:人民幣正面的人物是毛澤東主席,背面印的主要是中國最重要的景點, 面值不同印的景點也不同,主要顏色也不相同。
二、開拓視野。
1、教師出示電子大書《形形色色的貨幣》,請幼兒觀察並說一說它們的特點。
——日元:採用日本特有的物產“三亞皮漿”為原料,紙張堅韌有特殊光澤,為淺黃色,面額越大顏色越深。
——美元:是現在各國之間錢幣兌換的基礎貨幣,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貨幣。
——英鎊:英鎊的正面是英國女王的頭像,根據面值的不同背面的人物不同,大多數都是對科技發展有關的重要人物,分為硬幣和紙幣兩種。
2、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喜歡的貨幣,並說一說為什麼。
3、開心遊戲。
——教師準備形形色色的貨幣紙樣,遮住一部分,請幼兒說說它是哪一個國家的貨幣,有什麼樣的特點;或者教師說特點,請幼兒說出是哪一個國家的貨幣。
三、學習合理消費。
——師: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到錢,像買玩具、買零食、去遊樂場玩等,都要付錢。你們知道錢是哪裡來的嗎?
——師:錢主要是爸爸媽媽工作賺來的`。銀行裡的錢也是爸爸媽媽工作賺來的,只不過是爸爸媽媽把錢存在銀行,讓銀行幫忙保管,等爸爸媽媽要用的時候才從銀行取出來。
——師:錢是爸爸媽媽辛苦工作賺來的,爸爸媽媽愛我們,所以我們花了很多錢,那我們是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呢?
——教師小結:我們應該合理用錢,用錢買需要的東西如學習用品、生活必需品等,少花錢買零食等。
四、體驗活動。
——教師把準備好的貨幣紙樣發給幼兒,教師扮演售貨員,請幼兒排好隊來買東西;幼兒告訴教師想買哪一樣物品,教師就要告訴幼兒需要哪一個國家的貨幣和相應的錢數,請幼兒對應付錢。
——鼓勵幼兒說一說遊戲後的感受。
活動應變
第四環節也可以改為判斷遊戲:教師舉一些生活中消費的例子,讓幼兒判斷對錯,用例項讓幼兒瞭解如何合理消費。
活動延伸
美工活動:請幼兒設計一樣屬於自己的遊戲幣,用美術的形式展示出來,並說一說設計的想法和意義。
角色活動:在進行超市等角色遊戲時,貼上價格標籤,請幼兒挑選物品,並根據價格標籤,付相應的貨幣。
區角活動
科學區:
1、投放形形色色的貨幣,鼓勵幼兒觀察並說說特點。
2、擺放貨幣紙樣和物品,鼓勵幼兒進行買賣活動,感知貨幣和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
環境創設
教師列印各國的貨幣紙樣,張貼在主題牆內,鼓勵幼兒主動觀察瞭解。
家園互動
親子活動:請家長跟幼兒一起了解中國貨幣的發展歷史,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引導幼兒合理消費,節約用錢。
相關連結
網頁搜尋“中國貨幣發展史”。
附錄:紙幣
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是中國,時間約在公元9世紀。首次在歐洲使用的紙幣是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的,不過那時發行紙幣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是作為真正的貨幣。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開始發行銀單。銀單最初是手寫的,後來才改為印刷品。印刷的銀單一經公眾接受就成為真正的鈔票了。
目前世界上共有兩百多種紙幣,流通於世界193個獨立國家和其他地區。作為各國貨幣主幣的紙幣,精美、多側面地反映了該國曆史文化的橫斷面,溝通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經濟交往。目前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紙幣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等。
中班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瞭解彈簧的特性,培養探究意識。
2、運用彈簧原理製作跳跳蛙,體驗活動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彈簧一根、跳跳蛙範例一個、兩根同色的紙條、自制紙彈簧愛心卡一張。
2、學具:兩根同色紙條、小青蛙圖片人手一份。
3、雙面膠、背景音樂,影片錄影。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師出示彈簧:這是什麼?下面我們就和小彈簧一起來玩遊戲。
二、透過玩一玩、說一說、演一演的形式,瞭解彈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彈簧,讓幼兒自由探索彈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彈簧,你會發現什麼?壓一壓小彈簧,它會怎樣呢?壓得輕與重,會有什麼不同呢?
師小結:小彈簧,真有趣,拉一拉,會彈回去;壓一壓,會跳起來;壓得輕,跳得低;壓得重,跳得高;說明它是有彈性的。
2、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裡面有彈簧的。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彈簧,鞏固彈簧特性。
三、根據彈簧特性,製作紙彈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紙彈簧跳跳蛙,激發製作興趣。
2、讓幼兒猜測摺紙彈簧的方法。
提問:猜一猜,紙彈簧是怎麼做成的?(幼兒猜測)
3、教師示範講解制作跳跳蛙。
4、幼兒動手製作跳跳蛙。(輕音樂)要求:兩根紙條要交替折,邊線一定要對齊。
5、玩一玩跳跳蛙。
四、活動延伸。
師: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請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來了,誰呀?紙彈簧小人,紙彈簧愛心卡,什麼地方是紙彈簧做的?漂亮嗎?紙彈簧還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會兒我們區域活動時,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中班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發現鏡頭能將物體變大縮小的現象。
瞭解凸透鏡的原理。
活動準備
大自然小科學、塑膠袋、塑膠杯、橡皮筋(本期學具)。
相機、水、透明杯、保鮮膜、布偶、鈕釦或錢幣、鏡子、玻璃紙、湯匙。
活動過程
1老師拿著相機用伸縮鏡頭對幼兒拍照,老師不停的發出驚訝聲音說:「哇!變大了,哈哈!又變小了」。請幼兒猜猜看,老師用相機發現了什麼神奇的事。
2播放剛拍的照片,與幼兒討論為什麼照片的人會有大有小,是不是還有什麼物品也能像相機同樣的效果。
3翻開大自然科學P.44~48「變大變小」畫面,請幼兒指出還可以將物品變大、變小的工具有哪些(望遠鏡、投影機……)?
4引導幼兒進行以下實驗,看看水能不能也將物品變大或變小:
(1)將鈕釦或錢幣放入塑膠杯裡,再將杯口蓋上保鮮膜,綁上橡皮筋固定,用手輕壓保鮮膜,使它形成凹陷狀;再把水倒上去觀察鈕釦有何變化。
(2)再取一個布偶,放在桌上,拿塑膠袋放在眼前,透過塑膠袋瞧一瞧布偶,觀察布偶的變化。
(3)改將塑膠袋裝入 1/3 的水,再看看布偶,布偶會變大嗎?試試看。
(4)再將八分滿水的透明杯靠近布偶,會看到什麼景象呢?此時再將透明杯拿得遠一點,布偶又會有什麼變化呢?
(5)最後請幼兒試試其他的方式,如拿玻璃紙、湯匙……照一照,是否也會出現變大的現象,完成P.48記錄。
活動結束:
1能指出物體的變化。
2能操作器材讓物體變大或縮小。
中班科學教案10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粗細,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1、長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木棒3根,每根棒的兩端儘量一樣粗。
2、黑板上高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圓柱體兩個。
活動與指導:
1、教師同時出示兩根木棒,把木棒兩端對齊拿手裡或立在講臺上,讓幼兒觀察木棒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粗細的概念。
2、把3根木棒兩兩經較,用目測找出最粗和最細的木棒,特別強調中等粗的比最粗的細節,比最細粗些。從而使幼兒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3、讓幼兒觀察黑板上的圖形。師生小結粗細的特徵,讓幼兒說出,粗些、細些、最粗、最細等詞。
4、按由細到粗把3根要棒排序。
5、指導幼兒做幼兒用書第8、9頁的練習: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目測比較物體或者物體某部分的粗細,分別把最粗,細些,最細的物體某部分的塗色。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中班科學教案11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戶外遊戲時發現飄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隨著水波飄蕩,孩子們便產生了疑問“為什麼花瓣會浮在水面而樹枝沉在水底呢?”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設計本節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並對沉與浮的現象的觀察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培養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使用簡單符號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體沉下去的方法,體驗探索遊戲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實驗活動中,探索物體的沉浮,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石頭、塑膠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臉盆、記錄單、彩筆。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認識沉與浮
1。創設情境,認識實驗材料,激發幼兒探究慾望。
來了許多的物品寶寶,我們認識一下它們:石頭、塑膠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它們要到水裡玩,玩一個“沉浮”遊戲。
2。猜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講解沉浮符號
結合材料,讓幼兒猜測物體的沉浮。認識記錄沉浮的符號“↓”和“↑”。
二、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並記錄結果
1。幼兒分組進行試驗,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材料實驗,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記錄結果。
(規則要求:小朋友們捲起袖子,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實驗結束後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結果
實驗的結果和剛才猜測的是否一樣?剛才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小結:在操作中,我們發現樹葉、海綿紙、塑膠瓶蓋、木質積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屬螺絲、石頭會沉到水底。
三、引導幼兒嘗試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1。探究:怎樣使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
幼兒操作嘗試:現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寶寶,它們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讓我們來幫幫它們,想辦法讓它們沉下去
鼓勵幼兒嘗試使用輔助材料
2。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結:把比較輕的物品用捆綁、壓、裝袋等方法變重,它們就能沉下去。由此我們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
四、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應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教師總結: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回家後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遊戲,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讓浮上來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透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秘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中班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交流各自的記錄,感受天氣的變化。
2、學習根據觀察記錄表上的內容進行統計,積累有關統計的經驗。
活動準備:
1、幼兒分組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觀察天氣的記錄。
2、白紙、記號筆。
3、材料包“晴雨表”。
活動過程:
一、觀察交流。
(1)提問:小朋友這個月每天早上都會看看自己小組的晴雨表,誰能告訴我,你從晴雨表裡看出了什麼呢?
小結:我們三月份是有21天的,每個星期有7天。
(2)提問:下面我們來看看每個組畫的晴雨表我們是不是都能看懂,看不懂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小結:因為晴雨表是用來告訴人們今天天氣是怎麼樣的,所以在畫畫的過程中一定畫的清楚些,讓人們看了你的晴雨表以後,就馬上知道哦啊天氣的情況。
二、小組統計。
過渡:為了更好的知道我們3月份整個月的天氣情況,我們請小朋友們來進行一下“統計”,數一數3月份一共有幾個雨天、有幾個晴天。(將每組的記錄表放在全體幼兒前面,請各組的小朋友根據自己小組的記錄情況進行統計,組長最後進行書寫)
(1)提問:小組和小組之間的統計的結果是不樣的,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小結:記錄的時間可能是造成統計結果不一樣的原因,下次我們還可以讓每組的小朋友同時進行記錄。
(2)提問:小朋友在統計的時候是用什麼方法來數的呢?(一個一個數)還有沒跟著個方法不一樣的呢?
小結: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了一個一個數以外,還可以兩個兩數,也可以先數出晴天的天數,然後用減法推算出雨天的天數。
中班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感知洋蔥、大蒜的外形特徵,比較他們之間的異同。
2.瞭解洋蔥、大蒜的特殊氣味,找出和他們有相似氣味的蔬菜。
3.知道這類蔬菜營養好,教育幼兒喜歡吃這些蔬菜。
活動準備:
1.課件、洋蔥炒蛋的菜一盤。食物菜及蒜頭做的菜圖片。
2.洋蔥、蒜頭、蒜苗、蔥、韭菜、蘿蔔、菠菜、青菜等蔬菜若干。
活動過程:
一、多種感官感知洋蔥
師:出示洋蔥,小朋友這是什麼?你想知道洋蔥的秘密嗎?
1.看一看洋蔥長什麼樣?剝一剝、聞一聞,你會發現什麼?(在桌子上操作)
2.幼兒操作,教師交待安全要求(剝了洋蔥不要用手去揉眼睛)
3.幼兒回座位說說自己的發現。
4.小結:洋蔥的外形、顏色、剝開來是一層一層的。剝、切洋蔥時,洋蔥身體裡有一種東西會刺激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剝洋蔥時眼睛會流淚。
二、比較洋蔥和蒜頭的異同點
師:小朋友真棒,發現了洋蔥身上的秘密,但是老師發現小朋友在吃洋蔥做的菜時,好多小朋友都不要吃洋蔥,不願意跟它做朋友,所以洋蔥很難過,它要找朋友。
1.小朋友你們看,誰會願意和洋蔥做朋友呢?(出示課件)
說:嗨,洋蔥,我是蒜頭,我願意做你的好朋友。
2.為什麼蒜頭願意和洋蔥做好朋友呢?老師帶來了蒜頭,請你們去解開這個秘密吧。
看看蒜頭長什麼樣?摸一摸、剝一剝、聞一聞,再和洋蔥比一比,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桌子上操作)
3.幼兒操作,講解安全要求(剝了蒜頭後也不要用手去揉眼睛)
4.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5.老師小結:蒜頭和洋蔥的異同點
不同點:洋蔥的外面的皮是紫色的,蒜頭的外面的皮是白的;洋蔥剝開來是一層一層的,蒜頭剝開來是一瓣一瓣的;剝洋蔥時會刺激眼睛,剝蒜頭時不會刺激眼睛;洋蔥的個兒大,蒜頭的個兒小。
相同點:洋蔥摸上去硬硬的,蒜頭摸上去也是硬硬的;洋蔥身上有特殊的氣味,蒜頭身上也有特殊的氣味;洋蔥可以做菜吃,蒜頭也可以做菜吃。
三、探索和洋蔥有相似氣味的其他蔬菜
師:原來洋蔥和蒜頭身上的氣味差不多的,所以它們就做好朋友了。但洋蔥還想找更多的蔬菜好朋友,小朋友一起幫洋蔥找找吧。(出示蒜苗、蔥、韭菜、蘿蔔、菠菜、青菜等蔬菜)
1.講解要求:和洋蔥身上的氣味差不多的蔬菜才是洋蔥的好朋友。
2.幼兒從老師的籃子裡拿一種蔬菜,找出洋蔥的好朋友,並說說理由。
3.今天小朋友幫洋蔥找到了好多蔬菜朋友,這些蔬菜朋友都有特殊的氣味,還有豐富的營養,而且還有殺菌的特殊功效,小朋友不要怕這些氣味,應該多吃這類蔬菜。今天葉老師用洋蔥做了一盤菜,(出示菜),我們小朋友回班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去品嚐好嗎。
中班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 親近自然,培養髮現能力和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2. 找昆蟲、放昆蟲,培養愛心。
3. 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 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把幼兒分成5—8人一組。
(2)每人一個動物頭飾,一隻小紙盒或膠捲盒。
特別提醒:
1、事先和農民聯絡好,以免活動時受到阻礙。
2、田野的周圍沒有大河和深水塘,儘量離居住區近一些,以免發生安全事故。
活動過程:
1、幼兒每人戴一個動物頭飾,拿一隻小紙盒。教師提出要求:今天,我們這些小動物要自己去尋找食物,我們的食物就是草地上的小昆蟲,老師要看看哪些小動物本領最大,能找到食物。
2、每組幼兒在組長帶領下去尋找小昆蟲。
特別提醒幼兒:
1、為了保證安全,各組應共同商量,集體活動,千萬不可一人單獨行動。
2、要愛護小昆蟲,捕捉時小心,不可把小昆蟲弄死。
3、幼兒以教師為中心圍成圈,每一組先互相交流,觀看各自找到的食物。然後,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站到圈中間,以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我們找到的食物是××”。教師對找得多、說得好的小組給予表揚獎勵。
4、教師帶頭把小昆蟲全部放歸大自然,同時鼓勵幼兒也效仿,並注意不踩死一隻昆蟲。
活動延伸:
1、幼兒利用雙休日繼續尋找各種昆蟲,然後帶到幼兒園給大家看。
2、編一些有關昆蟲的兒歌、故事,互相講述。
3、畫“我最喜歡的昆蟲”。
注意事項:
1、天氣要求:在雨後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泥土稍稍有點溼潤,適宜昆蟲生活,幼兒容易捕捉到。
2、捕捉螳螂、蚱蜢等昆蟲時,注意相互合作,必要時教師可以幫忙,以免幼兒因捕捉不到而失去信心;
3、把昆蟲放歸大自然時,可能有些幼兒會捨不得,提出要帶回家養著。應儘量引導幼兒放歸,如果他實在不願意,可以讓他帶回家或放到幼兒園自然角飼養,以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和愛心。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從幼兒興趣出發,結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滿足了幼兒發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在活動中也有個別環節由於知識性強而導致部分幼兒難於理解。如何把幼兒掌握知識的環節遊戲化,更好激發幼兒的興趣,將是下一個主題中應探索的課題。
中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大膽想象、猜測故事內容,感受繪本畫面中幽默、有趣的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瞭解地底下的常見植物和小動物,在“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的語言遊戲中體驗觀察、探索、交流活動的樂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簡單瞭解小鼴鼠的生活習性。
物質準備:ppt課件《啪啦啪啦—砰》;紅薯、蘿蔔實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電子圖書第1頁:熟悉故事主角“小鼴鼠”。
1、觀察:它是誰?我們叫它什麼名字呢?(小鼴鼠)
2、猜測:小鼴鼠在幹什麼呢?
師:小鼴鼠使勁在挖泥土,發出“啪啦啪啦,啪啦啪啦”的聲音,它在找什麼呢?
二、集體翻閱電子圖書,瞭解地底下的常見植物。
1、觀察畫面細節
①:猜一猜,這一種植物可能會是什麼呢?
2、知識豐富與拓展
①:地面上的紅薯綠葉、地面下的紅薯果實
師:紅薯的葉子綠綠的,長在地面上;紅薯的果實紅紅的,長在地底下,我們的小眼睛看不見。秋天的時候,人們把紅薯的果實挖出來,可以把紅薯做成甜甜的紅薯湯喝,也可以把紅薯做成烤紅薯吃,味道又香又好吃。
3、遊戲情境體驗
①:嘗一口香噴噴的紅薯,喀嚓、真甜哪!
4、觀察畫面細節
②:猜一猜,這一種植物又會是什麼呢?
5、知識豐富與拓展
②:地面上的蘿蔔綠葉、地面下的蘿蔔果實。
師:蘿蔔的葉子綠綠的,長在地面上;蘿蔔的果實也是長在地底下,我們的小眼睛也看不見。秋天的時候,人們把地底下的蘿蔔挖出來。蘿蔔的品種很多,有白蘿蔔、大紅蘿蔔、胡蘿蔔。蘿蔔的營養也很豐富,可以放在湯裡煮,做成蘿蔔湯,也可以把蘿蔔炒著吃,又好吃又有營養,我們小朋友要經常吃蘿蔔,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會長得壯壯的,變得更健康。
6、遊戲情境體驗
②:咬一口大大的蘿蔔,啊嗚!好辣!呸呸!
7、知識豐富與拓展
③:原來,紅薯、蘿蔔,它們都生長在地底下,我們小眼睛看不見,只能看到綠綠的葉子,看不見果實。那麼,哪個小朋友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實也是生長在地底下的呢?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