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熱門】科學教案彙總7篇

科學教案

【熱門】科學教案彙總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槓桿尺的探索性實驗,從而瞭解槓桿尺的工作原理。

  教學重點:掌握槓桿尺的探索性實驗,從而瞭解槓桿尺的工作原理的學習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分析整理資料、合理運用科學方法的指導。

  能力目標:透過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觀察記錄槓桿尺的狀態,學習使用圖示法簡化問題。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資料中,透過分析整理,發現槓桿省力的規律。

  學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鑷子夾東西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經驗的積累,學生可能並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等臂條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認識,藉助學生的經驗,以槓桿尺作為研究材料,採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髮現槓桿省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能夠合理解釋身邊槓桿工具的工作原理;滲透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思想。

  課前準備:

  1.學生自帶的工具:剪刀、開瓶器、木棍、鐵榔頭等。

  2.分組實驗器材:槓桿、鉤碼、鐵架臺、刻度尺等。

  3.演示實驗器材:桿秤、石子、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槓桿尺、鉤碼、科學記錄表、相關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引入新課

  1、老師這裡有一塊大石頭和一根棍子,請問:你能利用這根棍子,比較省力地抬起這塊石頭嗎?(指名演示撬石頭)

  2、為什麼棍子能撬起這塊石頭呢?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1.認識槓桿

  (1)分組實驗1(用直尺撬磚)。

  實驗時先讓學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磚,然後組裝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磚。

  (2)講解。(出示槓桿三點示意圖)

  當這根棍子,按實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時,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槓桿。(板書課題)

  在槓桿上有三個著力點。槓桿上被小石頭支撐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槓桿兩端圍繞支點轉動。被重物壓的那一點叫做重點。手對於槓桿用力的那一點叫做力點。(邊講解邊在示意圖上出示名稱)

  (3)分組指出槓桿三點位置。

  分組組裝好撬磚的槓桿,每人在槓桿上指出三點的位置

  2.指導學生認識扛杆的作用

  (1)討論:

  透過以上的實驗,你知道了槓桿有什麼作用(省力)

  談話質疑,使用槓桿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麼情況下才能省力呢?

  (2)分組實驗2(用直尺橇磚)。

  移動支撐小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位置或改變力點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壓槓桿有什麼感覺?

  實驗後討論:使用槓桿一定省力嗎?什麼情況下省力?

  (3)分組實驗3(槓桿尺定量實驗)。

  講解:為了準確地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師:為了更準確地測定出力的大小和槓桿省力的規律,我們在力點上懸掛鉤碼使槓桿尺平衡,來測定力的大小。

  講解:距離按格記量,力的大小按鉤碼數量記量。按表中規定進行實驗。

  實驗可分成哪三種類型?

  實驗1: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2: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3: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記錄表:

  實驗次數物重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拉力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請分析對比資料,看有什麼發現?

  三組實驗的結果:

  實驗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費力)

  實驗2:重物(力)<拉力(費力)

  實驗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據以上的分析,誰能找出使用槓桿工作的規律?

  3.指導學生認識槓桿的應用

  (1)分組觀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幾個槓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時力的關係。

  (2)分組觀察鑷子。

  思考:鑷子是由幾個槓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鑷子工作時力的關係。

  (3)你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利用槓桿原理設計的?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觀察哪些裝置應用了槓桿原理:分析它的三點,研究它是省力槓桿,還是費力槓桿?

  思考:為什麼有的工具設計成費力的?

  板書設計:

  槓桿

  力點支點重點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不省力`不費力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費力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省力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中我以學生熟悉的蹺蹺板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發現了其中所蘊含的科學規律,激發了學生進行深層次科學研究的興趣。

  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樂於探究,大膽想象的意識。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原有基礎上幫助幼兒分辨各種聲音。

  2、體驗尋找、猜測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聲音:日常生活中聲音、說話聲、水聲等

  2、聲音來源圖片。

  活動過程

  一、聲音匯入

  1.播放聲音引起幼兒興趣。

  2.請幼兒猜猜看是什麼聲音?為什麼認為是這種聲音?

  二、圖片對照法。

  1、播放各種聲音請幼兒辨認,請幼兒先閉上雙眼,仔細聆聽聲音。

  2、鼓勵幼兒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若幼兒無法分辨聲音來源,教師給予簡單的提示。

  3、最後展示圖片讓幼兒對照,加深印象。

  三、語言描述法

  1、請幼兒描述各種聲音的特色或聽起來的感覺。

  2、組織幼兒感受各種各樣的聲音。

  活動延伸

  繼續尋找、收集各種聲音。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2、能夠在多個題目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題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於對四周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題目的看法。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四周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回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預備:按組預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佈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於聲音,你想知道些什麼?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麼現象?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麼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麼?

  四、小結

  板書設計 3 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探討光和影子的關係

  活動準備:

  1、圖書<<熊的影子>>

  2、手電筒、蠟燭

  3、粉筆

  活動流程:

  講故事《熊的影子》——引導幼兒在室內做出影子——去室外找光和影子的關係——觀察光源和影子距離的關係——遊戲:〈〈捉影子〉〉

  活動過程:

  1、給幼兒講故事<<熊的影子>>。(這是一個講一隻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提問:

  (1)你知道影子是什麼嗎?

  (2)你在什麼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影子?

  2、引導幼兒在室內做影子。

  (1)教師啟發:你在教室裡看見過影子沒有?那怎樣才能在教室裡看到影子?

  (2)鼓勵幼兒嘗試自己的想法:教師為他們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電筒、蠟燭等。

  3、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關係

  (1)帶幼兒去陽光下,讓他們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老師觀察他們怎麼做。

  (2)提問: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裡會怎麼樣?在遊戲場的陰涼處呢?

  (3)啟發幼兒動腦:怎麼改變自己的影子,讓自己的影子變得大些、小些、瘦些、寬些?怎樣改變影子的形狀?並讓他們試著用不同的物品製作影子,如傘、書等.

  4、觀察光源和影子距離的關係,並學習記錄。

  讓幼兒結對在走道上游戲觀察,並互相記錄對方的影子。每2~3小時回到同一點,看看影子是否發生了變化,是變大了、變小了、還是變寬了、變長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麼樣子?

  5、遊戲:<<捉影子>>。

  一個幼兒試著透過踩另一個幼兒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去碰別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別人的影子等。

  3你認識我嗎?

科學教案 篇5

  一、設計意圖:

  顏色的變化是所有幼兒都十分喜歡的一項活動,它能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願望。《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的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中班的幼兒對顏色有了初步的認識,可是在對於顏色之間的有趣關係不是很瞭解,所以色彩的美妙變化會令幼兒驚歎不已,幼兒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會成為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本次活動重點是紅黃藍三色的配對變化難點是幼兒操作調色。

  二、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對色彩變化產生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透過實驗,知道兩種顏色混在一起會變化另一種顏色。

  3、能用簡單的表格記錄顏色的變化。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三、活動準備:紅、黃、藍色卡,水粉顏料紅黃藍,繪畫紙,記錄紙,彩色筆四、活動過程:

  (一)、猜猜會有什麼變化1出示三種色板.教師:"你們認識它們嗎?它們是漂亮的顏色寶寶.它們三個是好朋友,喜歡在一起做遊戲."

  2說一說它們是什麼顏色。

  3猜一猜把其中兩個顏色合在一起會有什麼新變化?

  (二)、操作活動:顏色對對碰

  1、幼兒第一次操作請幼兒將自己喜歡的兩種顏色放在一起,看發現了什麼?(提醒幼兒倒入的兩種顏色一樣多.)

  2教師出示滴管,介紹滴管的使用方法

  3幼兒操作,請幼兒講講發現了什麼

  4小結:原來把兩種顏色放在一起會變出另外一種不同顏色。

  5現在請小朋友用其他的顏色放在一起試一試,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把變化記錄在紙上

  6出示記錄紙,教師介紹記錄方法。

  反饋結果紅色+黃色=橙色紅色+藍色=紫色藍色+黃色=綠色原來我們用紅色、黃色、藍色其中的兩種顏色放在一起會變成另外的顏色。所以,我們把紅、黃、藍這三種顏色叫"三原色"。

  7、教師再次出示色卡,兩種顏色的'色卡合在一起時什麼顏色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

  1、出示西瓜、葡萄、橘子等三個沒有顏色的水果,出示紅、黃、藍三種顏色今天,顏料寶寶到我們班來做客了,你看來了誰呀?

  聽說顏料寶寶來了,西瓜、葡萄、橘子想來染一下顏色沒,穿件漂亮的衣裳,你說西瓜應該穿什麼顏色?葡萄呢,橘子呢?

  那他們想要的顏色有這裡有嗎?

  沒有該怎麼辦呢?(調顏色)

  2、幼兒操作調色,塗色,教師指導。

  活動反思:

  這節課是讓幼兒透過自己動手操作了解到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成了另一中顏色,也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顏色變化帶來的快樂。

  活動使幼兒大膽的去動手、動腦,發揮自己的天性。讓幼兒在實踐中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並在每節課後都有及時總結經驗,認真反思,為今後的科學活動奠定堅實科學的基礎。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斷的完善和提高教學水平,使自己的業務素質更上一層樓。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觀察、認識西瓜的外形特徵。

  2、知道西瓜是夏季水果,並喜歡吃西瓜。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習慣

  2、課件:圖片-西瓜切面

  3、西瓜(供幼兒品嚐)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西瓜。

  (1)教師:小朋友,在炎熱的夏天,我們可以吃些什麼來防暑降溫呢?

  (讓幼兒結合已有生活經驗大膽講述。)

  (2)教師:西瓜就是一種很好的夏季水果,有哪些小朋友喜歡吃西瓜舉起小手讓老師看看。

  2、觀察、認識西瓜。

  (1)西瓜是什麼樣的?

  出示圖片:西瓜

  (2)請幼兒觀察、講述西瓜的外形。

  小結:有的西瓜是圓圓的,有的西瓜是橢圓的,有的瓜皮是深綠色的,有的是淺綠色的,

  還有的是帶花紋的。西瓜是滑滑的、涼涼的、硬硬的,敲一敲會“砰砰”地響,推一推還會滾動。

  (3)西瓜裡面是什麼樣子的?

  讓幼兒猜測後,出示圖片。

  3、引導幼兒瞭解無籽西瓜

  (1)出示圖片:有籽西瓜,無籽西瓜的切面。

  請幼兒觀察後說出,兩個西瓜有什麼不同。

  (有籽,無籽)

  (2)教師:無籽西瓜又沙又甜,吃的時候不需要吐籽,很方便。

  4、品嚐西瓜

  (1)你喜歡吃西瓜嗎?為什麼?

  小結:西瓜水分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還能防止生痱子呢!

  (2)幼兒透過品嚐,感受西瓜的味道。

  5、畫西瓜

  (1)教師:小朋友,今天我們認識了西瓜,知道西瓜有有籽西瓜,無籽西瓜,

  還品嚐了甜甜的大西瓜,現在,我們來畫一個大西瓜好不好?

  (2)幼兒塗色:西瓜

  要求:西瓜皮用深綠色或淺綠色,西瓜瓤用紅色,瓜子用黑色或棕色。

  活動自然結束。

  小班常識活動:輕和響

  一. 活動目標

  1. 知道聲音有輕有響,並能加以簡單區分。識字:“輕”、“響”。

  2. 在看看、聽聽、玩玩的過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裡搖晃的不同聲音。

  3. 樂意參加常識探索活動,並學會在生活中主動探索。

  二. 活動準備

  1. 易拉罐若干(多於班級人數),半數裝有釘子或者豆類,半數裝有紙或者小木棍。

  2. “響”“輕”立式字卡各兩份。

  3. 錄有伴奏音樂的磁帶,錄音機。

  三. 活動過程

  1. 引題。教師直接出示四隻易拉罐。並對其進行一定的解釋。

  2. 透過聽聽、看看來進行觀察。

  ①教師搖一搖裝釘子的易拉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麼聲音?(響)請幼兒對聲音進行模仿。

  ② 教師搖一搖裝紙的易拉罐,提問這是什麼樣的聲音?(輕)

  ③ 教師展示“響”,“輕”字卡,並將兩隻易拉罐分別放在相對應的位置。

  ④ 教師將另外兩隻易拉罐分別搖一搖,結合幼兒的意見對其進行區分擺放。

  ⑤ 開易拉罐。教師引導:“這些易拉罐裡面到底裝的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看吧!”教師分別開啟四個易拉罐,並把裡面裝的東西倒出來,分別在幼兒面前進行進距離的觀察。

  ⑥ 小結: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放在易拉罐裡面搖一搖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

  3. 透過親身操作進一步感知輕和響。

  ① 教師引導:老師這裡有這麼多的易拉罐,我一個人玩不了那麼多,我請小朋友跟我一起來玩,好嗎?

  ② 教師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時候不要隨便的搖,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師請小朋友們操作的時候才可以搖。小朋友搖一搖以後,聽聽這個聲音是輕的還是響的,是響的,就站在響字寶寶旁邊,是輕的,就站在輕字寶寶一邊。

  ③ 幼兒操作,找到相應的字寶寶並站在旁邊。

  ④ 教師檢查,糾正。

  4. 用易拉罐來給音樂配伴奏。

  ① 聽音樂一遍,區分響的一段和輕的一段。

  ② 幼兒和教師一起根據音樂輕響來給音樂伴奏。響的一段由拿響罐的小朋友搖,輕的一段由拿輕罐子的小朋友搖。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實踐,引導幼兒區分幹泥和溼泥,瞭解他們的效能用途,感知他們的不同特性。

  2、增強幼兒玩土的安全和衛生意識。

  3、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1、玩過挖土:尋找過泥土裡有什麼。

  2、玩土區;塑膠小鏟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動背景:輕音樂。

  4、手機電話一部,老師佩帶的小型麥克風一部。

  活動過程:

  一、介紹活動任務,引出活動。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後,帶入場地--玩土區。

  1、引入活動:透過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交待今天的任務:找泥土的秘密。

  2、討論:"我們在找泥土秘密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3、交待規則:看誰先找到泥土的秘密,聽到電話鈴響後,快點回來告訴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評價: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次活動由找秘密引出,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進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活動一開始我以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內容,為幼兒佈置任務,開始了今天的活動。因為幼兒在玩土時常常處於無休止的狀態,所以我透過以蚯蚓先生為主線貫穿活動始終,來引導幼兒進行活動收放各環節的銜接。)

  二、感知幹泥土的特徵。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帶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發現泥土有什麼秘密?"

  (1)為什麼用玩具小熊做出來的小熊一碰就沒有了呢?

  (2)兩處的(翻過的泥土和沒有翻的)泥土有什麼不同?(軟、硬)

  (3)泥塊為什麼用手拿就沒有了?(易碎、松)(評價: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細心地觀察,根據幼兒的操作及時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幼兒從無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決問題,由此,幼兒對泥土的"硬、軟、松、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親身感知後也有了基本的理解。)

  2、幼兒講述。

  師問:"你發現了什麼秘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引導幼兒集中。)我發現乾的泥土很鬆。

  我發現泥土很軟。

  我發現那邊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鏟子輕輕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溼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往乾的泥土裡加一點水,你會發現什麼?水到哪裡去了呢?我問:加了水的泥土怎麼樣了?為什麼會粘在手上?你繼續加水,再試試看,泥土又是怎樣呢?

  (評價:本環節主要引導感知溼泥的特徵,由幹泥到溼泥的變化,誘發幼兒去探索。在我一邊和幼兒玩一邊引導幼兒的過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兒的緊張和顧慮,幼兒在輕鬆的環境中探索,尋找秘密,正如《綱要》中所說"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平等寬鬆的氛圍",同時教師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進。)

  2、幼兒講述。

  師:你發現了什麼秘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加水後泥土的秘密吧。引導幼兒集中。)泥土會吸水。

  泥土中加水後會變的軟軟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後,我把塑膠的螃蟹拿起來,螃蟹還是好好的,泥土沒有松。

  加水後,泥土會變形,想做成什麼形狀的都可以。

  四、瞭解泥土的作用。

  1、討論:小朋友在生活中見過泥土有什麼用嗎?

  2、請幼兒講述。

  可以泥土種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種樹。

  泥土可以種莊稼。

  泥土可以可燒成磚瓦蓋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還可以做玩具,我們家有的。

  泥土還是小蟲子的家。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清洗玩土時用的工具。

  活動總評:

  本活動在選材上,充分考慮了幼兒的興趣,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有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以往玩土時缺乏目的性的狀態,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把時間、空間大量的留給幼兒,讓幼兒透過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們在相互交流、操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構建積累經驗,完成了活動目標。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