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九篇

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九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瞭解有關彈性物體的特徵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

  1、大型玩具彈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橡皮筋、皮球、籃球、乒乓球、海綿、布玩具、跳跳球、扇子、鋼琴、風琴、鼓、鑼、碰鈴等)收集生活中有彈性的物品擺放在活動區內。

  3、鐵絲、紙、易拉罐、筆、棉花、布、石頭、木塊等。

  4、大螢幕、投影儀。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彈跳墊之後進入室內。

  (1)小朋友在玩跳跳床時身體有什麼感覺?

  (2)你們知道身體什麼會向上跳嗎?

  2、幼兒自由探索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1)請幼兒玩帶有彈性的物體,自我探索,教師巡迴指導。

  小朋友,老師帶來了許多玩具,請小朋友試著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扔一扔,看看有什麼變化。

  提問:

  請小朋友說一說你玩的什麼玩具,怎麼玩的,玩具怎麼樣了?

  你剛才玩的是什麼東西?有什麼特別的發現?(它們會改變形狀。)

  這些東西為什麼會變長變短?變大變小?變高變矮?還能彈擊出聲音?(因為它們有彈性。)

  你是怎樣使它變化的?做一遍給大家看一看。(對彈性物體用力拉、壓、吹後可改變大小、形狀,不用力時又恢復原狀;敲一敲、彈一彈會發出不同聲音。)

  (2)鼓勵幼兒再嘗試一次,並把發現用符號記錄下來,來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請小朋友再玩一玩剛才沒有玩過的玩具,並用你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下來。

  (3)請小朋友講述自己的記錄(把記錄投影到大螢幕上)。

  請小朋友互相講講自己的記錄及發現。

  (4)小結:這些東西真有趣,用力壓或拉它時它會變形,手一鬆,它又會變回來。

  3、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的認識和理解

  (1)找找你身上什麼是有彈性的東西?

  (2)找一找我們幼兒園內和活動室內有哪些有彈性的東西?

  (3)想想、找找你家裡有哪些彈性物品?(引導幼兒總結出彈性的東西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作用很大。)

  4、請幼兒自己製作彈性玩具

  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紙、鐵絲、棉花、石頭、木塊、皮筋等東西,請小朋友動動腦筋把它們製作成彈性玩具。

  5、結束。

  請小朋友把自己製作的玩具放到科學區。

  到外面去找一找哪些東西有彈性。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①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②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③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④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誌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誌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

  第1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幻燈投影儀、電腦

  作 業:見自測

  板書設計: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共同基礎:人類的創造力

  共同目標: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向:

  1、導語:

  運用多媒體播放或解釋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永珍”。

  2、揭示目標:

  ①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②學會用研究、討論的方法就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③理解“科學”“藝術”“創造力”“真理”這些標誌人類文明進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

  二、自學:

  1、自讀課文後,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在黑板的左邊,認識的同學就把拼音註上去。

  闡(chǎn) 嬋(chán) 奠(diàn) 輻(fú)

  2、積累下列詞語:

  ①潛意識②嬋娟③共鳴④依賴⑤奠定⑥鑑賞⑦意境⑧跨越⑨狹義⑩廣泛

  2、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簡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於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佈德埃獎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萊獎章(1979)、義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1986)、埃.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等。

  背景資料: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徵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係作了精彩的闡述。

  3、感知內容:

  ①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透過理解,在頭腦裡形成具體的事物。

  ②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麼?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為什麼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

  ④再次速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註,然後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科學與藝術有哪些相同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舉李白的《把酒問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是為了說明什麼?是為了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這就是藝術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定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自測:

  1、(1)簡要說說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是一致的?

  2、(2)細讀下面的句子,並結合例項談談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範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②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

  六、自結:

  學習本課時你有什麼收穫?

  略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用科學思維的方法開展調查,並對各種現象進行解釋。

  (2)初步運用圖畫、圖表、書面報告等形式,交流調查研究活動的方案和結果。

  (3)能初步運用實驗方法,說明水汙染的危害。

  2.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家鄉水資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資源已被汙染的情況。

  (2)知道水汙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小魚在汙水中的表現,體驗水汙染對生命的危害。

  (2)透過查閱資料,感受水汙染對人類生存環境、人體健康所造成有破壞和影響。

  (3)經歷考察家鄉水的過程,積極提出保護水源,減少汙染的建議。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準備學校附近一些水資源的圖片資料。準備一些汙水。

  2.學生準備:自帶一些洗滌用品。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複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2.引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說說周圍的水資源情況:

  (1)在你家或我們學校附近,你觀察到的這些水資源,你對他們有什麼瞭解?或者說你對這些水有想說些什麼?

  (2)學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問題:

  (1)教師根據回答列出幾個小專題:

  A.家鄉水資源狀況;

  B.汙水對動物的影響;

  C.汙水給工農業生產、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

  D.水汙染的原因。

  3.4人小組選擇研究課題並制定研究計劃:

  (1)根據以上的幾個問題,選擇一個,4人小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計劃。

  4.外出考察: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外出考察並完成考察報告。

  5.整理階段。

  課後把自己考察的情況,做認真的分析,可以查閱一些書籍等資料,結合自己的研究寫出自己的研究性報告。報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況分析、各種建議等。

  6.完成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各組將研究報告貼在班級黑板報中。

  (三)課後延伸:

  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考察專案,繼續查閱有關資料,完善自己的研究報告。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使用鑷子解剖種子;能設計對比實驗進行研究並作記錄。

  2、喜歡探究種子的奧秘,養成認真細緻、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3、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教學重點:觀察發芽的蠶豆,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在課前10天左右提供蠶豆種子、發放記錄表,用於觀察蠶豆發芽時的吸水量和蠶豆發芽情況。 課堂上準備: 分組觀察材料──培養皿、鑷子、小刀、放大鏡、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學生準備好觀察記錄表以便彙報; 剛發芽的蠶豆、棉花,為第三部分實驗做準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植物媽媽利用各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種子經過一段旅途之後,如果找到合適的環境它就開始萌發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蠶豆發芽時的吸水量 討論:種子萌發需要哪些條件?

  出示一些蠶豆種子:這些蠶豆種子有沒有具備發芽的條件?缺少哪些條件?

  彙報蠶豆發芽時吸水量的觀察記錄。

  計算:10粒蠶豆種子的吸水量大約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觀察發芽的蠶豆 激發研究興趣

  討論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示範用鑷子剝蠶豆皮的方法,強調要領:a.不要著急;b.把剝了皮的蠶豆從開口的那邊小心掰開,放在培養皿中。

  分組研究:蠶豆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 認識種子的各部分。

  推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在蠶豆種子生長過程中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尋找證據證明各部分的作用。

  觀察發芽天數不同的蠶豆,歸納種子各部分作用。

  3、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子葉有什麼作用?找到證據了嗎?你有什麼疑問產生嗎?

  討論研究操作步驟。

  分組將蠶豆如33頁插圖所示做好實驗裝置 設計蠶豆發芽情況記錄表。

  你們能完成這項研究嗎?

  各研究小組討論各自的研究計劃。

  彙報交流研究計劃。

  4、若干天后,各組歸納實驗結論並彙報。

  三、小結

  板書設計: 2.6 萌發的種子 1、觀察蠶豆發芽時的吸水量 2、觀察發芽的蠶豆 3、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科學教案 篇5

  階段

  教師活動引入。

  學生活動傳粉讀圖、分類、填空、出示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圖片和實物標本填空、討論、比較。

  引入

  由春天的景象引入。

  受精

  演示花粉的萌發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和幻燈片。

  觀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過程並交流討論。

  果實、種子的形成。

  引導學生觀察

  讀花的結構圖、觀察、回憶、認知。

  小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春天來了,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到處繁華似錦。請你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花的形態,你注意到它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嗎?你能說出這些變化嗎?(由花蕾到開放,再盛開,再萎謝。)為什麼會這樣?

  二、新課

  (一)傳粉。

  定義:植物開花後,雄蕊中的花粉。

  會從花葯中散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叫傳粉。

  分類:看掛圖,瞭解豌豆花和棉花的傳粉情況,填書上的空。小結:傳粉可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引導學生討論:1。你認為哪種傳粉方式最普遍?說明理由。2。你認為異花傳粉的途徑主要有哪些?教師小結: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也不是絕對的。

  蟲媒花:演示一組蟲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做過的探究:“是什麼將蝴蝶吸引到花上的?”談談你認為蟲媒花是靠什麼吸引昆蟲的。說說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

  風媒花:演示一組風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與蟲媒花比較並討論:說說風媒花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對植物傳粉有什麼作用?

  (二)受精和果實、種子的形成

  演示被子植物的雌蕊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回憶已形成的表象,建立新的表象。

  演示花粉的萌發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或幻燈片,引導學生觀察、認知。

  根據學生以往的觀察,引導學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的變化。教師小結並板書。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若水稻、蘋果樹等作物在開花期間傳粉受阻或開花期間出現天氣連續下雨、颳大風或無風等,對農作物的產量會不會造成影響?為什麼?”從而讓學生了解人工受粉,並進行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情感教育。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說說人們對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利用情況,並讓學生了解我國對野生植物馴化種植的悠久歷史;暢談當前全球性的大問題:糧食問題,我們還需要做的工作。

  (三)教師小結:

  透過學習我們知道了被子植物開花後,傳粉、受精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密切相關;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全球面臨的糧食緊缺問題。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或相反的、有一定依據的觀點,進行調查和探究。

  教學反思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進入胚囊後,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融合後,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就要發生變化,它們變化的同時,也就是子房發育的過程,子房發育的結果,就意味著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都非常抽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學生易於接受。書上沒有提到受精極核,也沒有講它的發育,我認為應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片面的。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討論無籽西瓜和無核蜜橘的形成,瞭解現代的農業科學技術。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透過玩滑梯的啟示,指導學生認識摩擦力,瞭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情分析

  透過問卷調查知道學生平時只是愛玩滑滑梯,對其中得道理沒有探究過。

  學生的基礎較差,透過實驗,多媒體演示等比較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對摩擦力理解不夠深。

  教學目標

  1 、科學探究

  (1)能夠根據各種現象提出問題並解答問題,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有關現象或結論。

  (3)能夠正確使用物品進行實驗,會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

  (2)願意與人合作,喜歡與人交流;

  (3)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應用實際,改善生活;

  3、知識技能

  使學生獲得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提高探究意識和實驗技能,形成科學思維以及科學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學難點: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動物體的重量

  教學過程

  一、匯入部分

  1、多媒體出示滑梯圖片(一個滑梯為普通滑梯,而另一個表面很粗糙)。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有兩組同學分別用這兩個滑梯進行比賽,哪一組會贏?引導學生談出表面粗糙的滑梯會對向下滑的人產生一種比較大的阻力,從而引出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什麼是摩擦力。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學習新課

  (一)指導學生認識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遊戲圖片(一個同學蹲在地上,然後另一個同學拉著他前進。)。同學們做過這個遊戲嗎?這裡面有沒有摩擦力?經常在什麼時候玩?為什麼平時不玩?你願意拉一個體重輕的還是重的?為什麼?

  2、教師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問:這裡面是否有摩擦力?試一試輕推和重推有什麼感覺?這說明了什麼?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無處不在,但裡面的知識也不少。這節課你想研究與它有關的哪些問題?對學生的提問進行適當處理,歸結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二)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讓學生猜測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根據學生的猜測情況適當進行引導,讓他們想到可能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動物體的重量有關。

  2、驗證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1)引導學生在各小組內設計一個可行的實驗方案。

  (2)全班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並做出恰當的選擇。

  (3)學生分組實驗。

  (4)彙報實驗結果,並上臺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被拉動物體的重量有關

  (1)小組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

  (2)全班交流,並選擇出恰當的實驗方案。

  (3)學生分組實驗。

  (4)彙報實驗結果,上臺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被拉動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動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4、回顧做過的兩個實驗,總結出比較系統的結論。

  (三)設計實驗:設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1、分組進行實驗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減小的方法。

  (四)尋找生活中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現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時會給人們帶來方便,需要增大;有時又有危害,需要減小。你能找出身邊有哪些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現象嗎?

  1、學生自由發言。

  2、教師出示有關的圖片,認識更多有關的現象。

  (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1、引導學生進行縱向的自我評價:談談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現的比較突出或有所進步。

  2、評價一下身邊的同學:你認為哪位同學表現的特別好?為什麼?

  三、拓展活動

  多媒體出示圖片:一個小女孩站在覆蓋著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著急。

  教師介紹:一個大雪過後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裡的小女孩去上學,當她走到這個大山坡的時候,怎麼也爬不上去。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斜坡的啟示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知道簡單機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規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說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探究科學素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規律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斜面省力規律,斜面是變形的螺旋。

  教學準備:1、分組實驗材料:測力計、平板兩塊、重物、實驗記錄、

  2、演示實驗材料:平板、測量器、小車、50本書、多媒體。,

  3、學生準備:螺絲釘、鉛筆、三角形紙。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出示:

  1能夠幫助人們()或()的工具裝置都可以稱為機械。

  2、有些機械較複雜,它是有()或()的簡單機械構成,這些複雜的機械通常叫做()。

  3、槓桿是()的機械,腳踏車是()的機械。

  二、情景匯入:

  1、觀看錄影。

  2、談話:工人師傅推著摩托車上這麼高的臺階,遇到了困難,我們班哪位同學最聰明,能幫他出個主意?

  3、學生回答。

  4、觀看錄影。

  5、講述:通過錄像情景,我們發現用木板斜搭在臺階上,省力了許多。像這樣斜搭的木板裝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

  6、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斜面。

  7、板書:斜坡的啟示。

  三、實驗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談話:

  工人師傅用木板斜搭在臺階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車推上去,那麼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呢?

  2、介紹實驗材料及注意事項。

  3、學生分組實驗並記錄。

  4、彙報實驗結果。

  5、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規律

  1、談話:剛才有哪組測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樣,為什麼?你能發現其中的秘密嗎?

  2、學生猜想。

  3、談話: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

  4、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對小車拉力影響的實驗

科學教案 篇8

  訓練主題:本單元以“科學家”為主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阿基米德愛動腦筋、熱愛科學的精神,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和對科學的熱愛。

  3.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事件,表現人物特點的。 4認識5個生字,正確書寫8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體會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精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知識連結: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後來阿基米德成為兼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流傳於世的數學著作有10餘種,多為希臘文手稿。

  第一課時

  【預習案】

  1.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默讀課文,邊讀邊把課文中的生詞畫出來讀。

  3.通讀全文後,弄清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阿基米德的幾件事。

  5.自由地朗讀課文,圈畫本課的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對不理解的詞語結合語句可透過反覆讀、聯絡上下文理解,或藉助工具書弄懂意義。把喜歡的詞語抄在積累本中。

  【探究案】

  1、從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樣?

  2、怎樣才能讀出他的沉著、冷靜、果斷?怎樣讀才能體會到人們戰勝羅馬軍隊的喜悅? 3.通讀全文,畫出文章的中心句。

  【檢測案】

  一.讀拼音,寫詞語

  yě mán chuài kāifān péng wéi gǎn ( ) ( )( ) ()

  jiū zhùdāo jiàn wēn dù xiào mī mī() ( ) ( )()

  二.選詞填空

  平靜安靜鎮靜冷靜寧靜 1、我們應當( )地對待別人的批評

  2、阿基米德推開羅馬士兵,指著地上的圖形,十分()地說?? 3、夜,()得想一池春水,燈光朦朧,樹影婆娑。 4、他很( ),入黨時的誓言還響在耳邊。 5、熱鬧了一天的會場,漸漸( )下來。

  第二課時

  【預習案】

  1、再讀文,從每件事中可以體會出阿基米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探究案】

  1、畫出阿基米德愛動腦筋的特點並談談你的感受 2、畫出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特點並談談你的感受 3、等一下殺我,這幾條几何定理我還沒有證明完呢!” 這句話讓你感動嗎?為什麼讓你感動? 4、再讀全文,說說從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麼啟示?

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思路:

  幼兒的一些無意舉動,讓他們突然發現:鏡子能夠反射光。在隨後與幼兒的交談中我發現,由於鏡子是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日常用品,所以,幼兒往往會產生片面的瞭解,鏡子就是照照而已,別無用處。基於幼兒的原有經驗、興趣及需求,我決定支援他們繼續探究鏡子。

  因此,活動設計就從鏡子的用途開始,讓幼兒回憶鏡子的用途,然後透過“找一找”的`遊戲,使幼兒逐步感受“鏡子可以反光,人們利用這個原理將其擺放在各個需要的地方,使其發揮功用,為人類服務”。

  遊戲“找一找”是讓幼兒在不轉身的情況下,從鏡子中觀察身後的玩具。由於受到遊戲規則的限制,幼兒需要不斷地調整鏡子的角度與方向,從鏡子中觀察身後的情況。遊戲開始前,教師先以遊戲者的身份,親歷了整個遊戲過程,完整、清晰地瞭解幼兒遊戲時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以及遊戲帶給幼兒的啟發。由於教師有了親身體驗,所以能發現:要擺弄手上的鏡子去觀察身後的玩具,其實是有難度的;而且,用鏡子照自己的正後方要比照自己的左後方和右後方更難:因此,需要有明顯的層次結構來支援幼兒玩遊戲“找一找”。由此,設計時我牢牢把握幼兒的學習難點,幫助幼兒層層梳理和歸納,使遊戲順利開展。

  活動目標:

  1.瞭解鏡子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體驗鏡子為生活帶來的方便。

  2.在“找一找”的遊戲中,嘗試透過改變鏡子的擺放位置,觀察身後的景象。

  活動準備

  PPT、鏡子、玩具。

  活動過程

  一、生活中的鏡子

  1.關鍵問題:你家裡有鏡子嗎?鏡子擺放在什麼地方?它有什麼用處?

  2.小結:每個家庭都有鏡子,鏡子是我們生活中普通但又非常有用的生活用品。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充分感受鏡子在生活中的用處。】

  二、玩遊戲:找一找

  【設計意圖:從“用鏡子觀察自己”到“用鏡子觀察自己身後的玩具”,雖然只是移動一下鏡子,但這個跨度對於幼兒來說是個挑戰。而且,用鏡子觀察自己的正後方要比觀察左後方和右後方更難。因此,遊戲“找一找”需要有明顯的層次結構,以支援幼兒的學習過程。】

  (一)第一次遊戲

  1.遊戲玩法:利用鏡子找到“雪娃娃”和“溜冰娃娃”。但是,只可以使用鏡子,要想辦法從鏡子裡找到這兩個玩具。

  2.遊戲規則:

  (1)不能轉身,也不能回頭,只能借用手中的鏡子。

  (2)在規定的時間內,誰能從鏡子裡找到玩具“雪娃娃”和“溜冰娃娃”,誰就獲勝。

  3.幼兒在規定時間內遊戲。

  【設計意圖:第一次遊戲的目的是讓幼兒初步感受鏡子除了可以照自己,還可以從鏡子裡觀察自己身後的物品。因此,遊戲前教師要告訴幼兒:遊戲中會出現兩個玩具及玩具的名稱,並將玩具擺放在便於幼兒觀察到的左後方和右後方。在激發幼兒遊戲慾望的同時,鼓勵幼兒能夠帶著目的進行遊戲。初次操作,幼兒還是會按照原來的習慣使用鏡子,為了能從鏡子裡觀察到身後的玩具,他們會下意識地移動自己的身體或是移動鏡子。這時,教師需要了解幼兒的各種觀察方法,解讀幼兒行為背後的各種想法,透過與幼兒的互動,促進幼兒的探究行為。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關注座位比較偏的幼兒,適時給予他們一些幫助,因為他們的觀察可能會難度稍大些。】

  4.關鍵提問:

  (1)你們從鏡子裡找到這兩個玩具了嗎?它們分別在哪裡?

  (2)你們用了什麼方法找到這兩個玩具的?

  5.小結:雖然我們不能回頭看,但我們可以左右移動手中的鏡子,透過鏡子來觀察我們身後的玩具。

  【設計意圖:透過關鍵提問與小結,幫助幼兒梳理遊戲中所獲得的一些關鍵經驗,使幼兒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利用鏡子觀察身後的景象。】

  (二)第二次遊戲

  1.遊戲玩法:幼兒身後擺放六個玩具,運用第一次遊戲的玩法,想辦法從鏡子裡找到這六個玩具,並分別記住它們的方位。

  (這裡教師需要鼓勵幼兒運用先前的好方法來進行第二次遊戲,使幼兒能不斷地鞏固、積累新經驗。)

  2.遊戲規則:

  (1)不能轉身,也不能回頭,只能借用手中的鏡子。

  (2)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從鏡子裡找到全部六個玩具,就算獲勝。

  3.關鍵提問:

  (1)在你們身後有哪六個玩具?它們分別在哪裡?

  (2)要從鏡子裡找到這六個玩具,你們用了哪些方法?使用的方法一樣嗎?

  4.小結:身後玩具擺放的位置不同,手中的鏡子也要隨之改變方向,不僅可以左右移動,還可以上下移動,這樣才能看到擺放在我們身後不同方位的玩具。

  【設計意圖:第二次遊戲是第一次遊戲的遞進,幫助幼兒再次鞏固建立新經驗,使幼兒瞭解,想要從鏡子裡觀察自己身後的玩具需要運用一些方法。因此,這次玩具的擺放數量可以從原先的兩個增加到六個;擺放的位置,也可有所調整,不僅有左後方、右後方,還可增加較難觀察到的正後方。第二次遊戲的關鍵提問與小結重點在於幫助幼兒梳理與總結尋找的方法,特別需要交流的是,如何觀察自己正後方的玩具,讓幼兒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感悟。】

  三、有用的鏡子

  1.關鍵提問:

  生活中你們會運用剛才的方法來使用鏡子嗎?

  2.播放錄影“汽車上的後視鏡”。

  【設計意圖:錄影的內容是專門針對前面的遊戲而攝製的,凸顯車上的三面後視鏡及其功用,使幼兒感悟到可以運用先前建立的相關經驗來理解與解釋安裝後視鏡的重要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3.關鍵提問:

  (1)哪一個是“後視鏡”,它有什麼用處?

  (2)汽車上為什麼要安裝三面“後視鏡”?

  【設計意圖:三面“後視鏡”安裝的位置不一樣,所能看到的物件也不相同。觀看錄影時,教師要鼓勵幼兒與先前的遊戲建立相應的聯絡,加深幼兒對先前概念的理解。】

  4.小結:改變鏡子的擺放位置,能夠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東西。人們就是利用鏡子的這個本領,將它們安裝在我們需要的地方,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活動延伸

  我們使用的鏡子始終擺放在我們的面前,如果這面鏡子擺放在我們的上面或是下面,鏡子中又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