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旅遊文化學課件

旅遊文化學課件

旅遊文化學課件

  旅遊的行為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旅遊文化》課程作為旅遊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通常開設在第二學期。學生在此之前學過了《旅遊學概論》、《中國旅遊地理》等前導課程,對旅遊有了一定認識。《旅遊文化》課程是對各種旅遊景觀背景文化的深入閱讀,同時為後續的《導遊業務》及《旅遊線路設計》等課程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

  課程選用的教材內容覆蓋面廣、知識點龐雜且可操作性不強,因此我們結合導遊崗位實際調研的需求分析、學生職業發展需要等進行二次開發,並補充與江蘇旅遊有關的知識,設計與工作情境相一致的課程內容。

  將原來泛講的章節重新整合為七大模組,以提升學生的文化鑑賞和講解水平、激發學生對人文旅遊景觀的興趣為目的,開展專案教學。其中建築文化模組設計了三個專案:專案1走進宮殿,專案2探訪帝陵,專案3尋訪X民居。其中,專案2由兩個任務組成,任務(1):瞭解陵墓建築形制變遷,任務(2):探究陵墓建築文化內涵。本次教學設計選取的是專案2探訪帝陵中的任務2探究陵墓建築文化的內涵,2學時。

  2.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宮殿建築文化賞析的內容,但是帝王陵墓建築的選址、地面建築佈局和建築樣式又隱喻著怎樣的文化取向?如何改變遊客把遊覽文化意蘊深厚的陵墓建築景觀簡單等同於“看墳頭”的想法?他們一知半解,而且對陵墓旅遊資源不感興趣,但陵墓建築文化內涵感知難度較大,因此嘗試藉助他們感興趣的資訊化手段完成本單元教學。

  3.教學目標。

  由教學的內容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了學習單元的教學目標:理解陵墓建築基礎構件、選址佈局的文化內涵和旅遊價值;掌握陵墓建築旅遊文化鑑賞的一般方法;形成在旅遊服務過程中傳播和傳承文化的意識。

  4.重點難點。

  隨著旅遊經驗的成熟,遊客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對文化欣賞的需求越來越顯著,導遊人員也面臨向文化型導遊轉型的挑戰。因此確定了教學重點為探究陵墓建築選址、佈局的文化內涵,難點為導遊服務人員應如何正確推介和引導欣賞陵墓建築旅遊文化。

  (二)策略選擇

  陵墓建築旅遊文化教學單元文化內涵感知難度大,不便於現場實踐,而且課堂用時有限。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最最佳化,教師在課堂上採用任務驅動、情境創設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種資訊資源和手段,以明孝陵為切入點解讀深厚的陵墓建築旅遊文化,解決學習困難、啟發學生找到文化鑑賞和講解思路,進而舉一反三,達到教學目標。

  學生則依託《旅遊文化》課程學習平臺,共享資源,進行學習交流、線上評價等活動,並融入了明孝陵虛擬導覽互動動畫及趣味遊戲,使課堂突破了時空限制,將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識多樣化、生動化呈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過程實施

  根據學生的一般學習和認知規律,將整個過程實施分為三個階段:課前準備階段、課中學習階段及課後拓展階段。本次課中學習為2課時,透過完成兩個子任務學習本節內容,共計90分鐘。其中包括創設情境、實施任務和歸納總結。

  1.課前準備――瞭解任務,構建小組。

  首先,學生在課前透過學習平臺獲取工作任務,組建學習小組,查閱相關資料,觀看明孝陵有關影片資料,同時熟悉與配合課程製作的《明孝陵虛擬導覽》的.操作,進行知識準備。小組成員交流討論,蒐集歷代帝王陵墓佈局圖片,對孝陵裡各單體建築的建築構件按型別進行梳理形成表格,完成代表性帝陵差異分析。

  2.創設情境――角色扮演,動畫匯入。

  課堂上,透過動畫匯入任務,創設導遊工作情境:假設你就是本次重訪明孝陵文化之旅的導遊員,怎麼把明孝陵所體現的建築禮制和文化內涵介紹給客人?從哪些點切入,喚起遊客重遊興趣呢?透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課題。

  3.實施子任務一。

  (1)師生互動,初識文化。

  借鑑前節宮殿建築所學,教師引導學生可從建築構件如臺基、屋頂等入手探究陵墓建築的文化意蘊,接著學生對課前梳理好的建築構件型別分小組進行討論和文化註釋。根據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不同建築構件型別如須彌座臺基、重簷廡殿頂、脊獸等所反映的凸顯等級的禮樂精神,完成對陵墓建築文化的初步認知。

  (2)課堂遊戲,鞏固新知。

  為了更好地掌握單體建築的文化符號特徵,學生在學習平臺透過趣味遊戲(如選屋頂、數門釘等)鞏固知識,不僅複習了前節所學的古建築構件的內容,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自查對陵墓建築基本構件的文化內涵的掌握程度。

  (3)模擬練習,遷移應用。

  之後設定知識應用測試環節,學生按要求對學習平臺中圖片資料如十三陵的長陵的各單體建築進行文化符號解讀,寫出建築構件文化內涵解說詞,及時上傳並選出小組代表展示,根據導遊講解規範師生共同點評。

  至此,子任務一完成。以上是從單個“點”的微觀層面分析陵墓建築的文化內涵。那怎樣才能引導客人全面系統地欣賞陵墓建築文化內涵,則必須從點到面,從宏觀視角解讀,由此引出子任務二。

  4.實施子任務二。

  (1)分析選址,尋訪文化。

  回憶課前所學影片,就“朱元璋令靈谷寺遷址”設問,請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明確兩個文化解讀方向,一為選址,一為佈局。帶著問題,由學生根據虛擬導覽動畫提供的對應的知識連結,分析討論陵墓選址與風水的關係,並透過小組協作嘗試在明孝陵區域的衛星圖底圖上對其風水特徵進行標註,進一步熟悉帝王陵墓建築選址上獨特的文化內涵。

  (2)研究佈局,品讀文化。

  讓學生開啟學習平臺中課前完成的秦漢―明清時期帝王陵墓建築佈局,總結明孝陵獨特的佈局特徵。為了幫助學生深入解讀佈局內涵,學生完成明孝陵建築佈局圖片拖動趣味遊戲,並將結果與北斗七星圖比對,提示學生帝王陵墓多采用天宮、星宿圖的一般規律和隱喻“魂歸北斗”的文化意蘊。

  繼續透過虛擬導覽的導航,引導學生與故宮建築群佈局對比,發現明孝陵陵墓主體建築區三進院落特徵,進而歸納出“前朝後寢”、“事死如生”的陵墓佈局思想。

  (3)解說文化,及時互評。

  各組學生嘗試根據前面所學完成明孝陵選址文化或佈局文化的解說詞,並派出1名代表配合影片進行解說。其他同學根據課上所學的陵墓建築文化鑑賞思路進行即時評價。學生相互借鑑、彼此啟發、協作探究,共同建構起陵墓建築文化賞析的思路和體系。至此,子任務二完成。

  5.歸納練習。

  (1)自我小結,解說錄製。

  以上任務完成後,每位學生根據各自掌握程度的不同,選擇明孝陵景區的某一景點創作300字左右的文化導遊詞,配合課前各自完成的明孝陵PPT利用錄屏軟體錄製講解後上傳學習平臺。

  (2)互聽解說,師生共評。

  課後師生登入平臺,觀看影片,並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並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深度。此外可以將推選出的優秀的作品保留並最佳化整合,進一步豐富旅遊文化教學資源庫。

  6.課後拓展――下載練習,分析比較。

  此外,學有餘力的學生可繼續完成一次能力拓展任務,嘗試將明清帝王陵墓文化的解讀方法應用到其他帝王陵墓―清西陵、偉人墓―中山陵、名人墓―筠園(鄧麗君墓)的文化解讀之中,並撰寫文化之旅推介文案,從而歸納出陵墓建築類人文景觀的文化鑑賞和推介技巧,構建完整的講解知識體系。

  (四)效果反饋

  本次教學實施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為輔,結合多元化的評價使之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課程學習平臺、虛擬導覽動畫軟體及趣味遊戲整合了學習資源,以資訊化手段化解了枯燥的文化課程教學的困難,拓展了教學時空,提高了教學效率,破除了學生的畏學情緒,同時滿足了智慧旅遊和文化旅遊背景下旅遊從業人員向文化型、專家型轉型的要求,實現了教學目標。總的來說,透過資訊化教學設計使晦澀的文化知識更加生動、立體,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有效幫助學生掌握陵墓建築文化鑑賞的一般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高階思維,為後續的導遊講解、線路設計課程學習奠定了基礎,體現了資訊化手段的優勢。

  二、教學設計後的反思

  (一)領會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內涵

  技術的發展使得課的“結構”和“形態”都發生了改變,同時“教”、“學”和“評”的工具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真正領會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內涵是資訊化教學實施的關鍵。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內涵包括樹立現代教學觀念,運用系統方法、恰當使用資訊科技、最佳化學習效果等方面。資訊化教學設計是以資訊科技為支援的,因此必須認識到資訊科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是學生進行認知的工具,資訊科技可以突破傳統教學的不足,加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改變單一的學習形式和交流模式,但不能為了追求資訊化而盲目地將技術與內容嫁接,教學設計才是資訊化教學的核心。

  (二)提高師生的資訊科技素養

  資訊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對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新要求。作為資訊化教學設計的主體,教師在通曉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首先要掌握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以資訊化思維進行課程分析,才能確保對教學知識點、技術點和技能點的正確提煉;其次,要掌握以資訊科技為支撐的教學過程的設計,如選擇恰當的媒體表現教學內容,藉助最佳的功能實現教學互動等,將數字化教學資源與單元內容有機融合,才能促進教學過程的最佳化,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提高教師的資訊化素養能力是完成資訊化教學設計的重要保障。此外,與傳統的教學設計相比,資訊化教學設計更強調學生的“學”,關注學生是否能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3]。因此,學生也應該具備相應的資訊科技素養,學會在資訊環境下自主學習,並在學習方法和認知調控方面不斷積累和反思,促進他們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主動創造,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強調教學設計的差異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單元的資訊化教學設計中,我們運用系統方法進行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確定重難點、制訂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但是並非所有課程內容都適合採用這一流程步驟。資訊化教學設計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數字化資源,在教師、內容、方法、互動和評價方面有別於傳統課程,並有所創新,從而實現教學過程最佳化的重要方式。在設計過程中要本著最佳化教學、提高效率的宗旨,充分考慮不同學科課程及課程內容之間的差異,根據教學要求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恰當的技術手段和資源,強調設計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