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術課件
近數十年來歐美各國已不大使用“美術”一詞,往往以“藝術”一詞統攝之。小編收集了走進美術課件,歡迎閱讀。
教材分析:
教學中美術作品的選擇是以國內優秀藝術家作品為主,同時結合其他國家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促進學生對人類優秀美術文化傳統的美好情感、積極態度的養成以及重視 它們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的價值,同時認識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和社會的豐富性。在重點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與廣泛的文化情 境聯絡在一起,才能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提高人文素養。 中學生由於性格、文化修養方面的差異,會有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價值標準,審美意識也就逐漸形成。在教學中,要善於觀察學生,瞭解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欣賞活動。 課前課後做一些相關文字、圖片的收集,使學生透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慾望,同時培養髮現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三維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美術的主要種類及藝術特點。
2、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和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瞭解美術不同種類的特點及區別。
教學難點:掌握美術的類別及不同角度的分類。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美術作品的圖片和實物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欣賞、討論
教學過程:1.匯入油畫作品《父親》,學生感受發言。
先用《父親》匯入是因為此作品的寫實功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自覺而積極地參與到欣賞和評述活動中,才會產生從藝術形式上分析、探討美術作品的積極性,從自發的欣賞進入到自覺的欣賞,從而有意識地按照一定的欣賞程式,使欣賞從視覺的直觀層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
教師引導學生從作品的美術語言的角度,側重於觀察和分析作品的線條、色彩、構圖、明暗、肌理等是怎樣圍繞著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說作品的主題進行組織的。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多角度的欣賞意識,對一幅美術作品從美術語言的角度、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從美術家的生平或創作心理的角度進行欣賞。
2.和中國畫《粒粒皆辛苦》比較。
學生討論、發言。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創作的同一題材的美術作品放在一起欣賞,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髮現藝術作品有什麼不同的特點。可以從題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對中國畫、油畫進行比較分析。
3.出示一組不同題材的中國畫、油畫作品,進一步比較、區別,加以鞏固。
4.其他畫種:版畫、水彩畫。
側重於介紹不同的材料、技法產生特殊的畫面肌理效果。
5.雕塑。
啟發學生回憶生活周圍的雕塑,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體積和材質。
6.混合所有繪畫和雕塑作品,讓學生辨別、歸納,感受藝術家是如何發現、表現美的。
7.學生把自己收集的圖片根據要求進行分類貼上,或者根據自己收集的作品進行分類展示。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如果發現學生帶有藝術設計類的圖片,可以提示下一節的內容和課前準備的'要求。
8.提示學生在課後按小組調查小區等公共場所的雕塑藝術情況。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與生活非常貼近的藝術設計作品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進行小組發言,說說雕塑藝術的調查情況。
由貼近學生的廣告匯入(如播一則麥當勞的電視廣告),教師引導學生的思路:在上學路上、在商場購物時,不知不覺地可獲得許多資訊。
反思:
中學生由於性格、文化修養方面的差異,會有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價值標準,審美意識也就逐漸形成。
由學生歸納出標誌、廣告設計等藝術設計作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展示一組視覺傳達設計的圖片,透過識別,得出視覺傳達設計的範圍。
3.透過學生對學習用品的選擇,引導學生認識工業設計以及範圍(包括傢俱、服裝、紡織品和交通工具等設計)。
設計是指對工業產品的功能、結構、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裝飾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設計,從而創造出符合實用和審美需要的產品。
4.啟發學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紹的藝術設計種類,還有哪些設計類別?
5.一組綜合所有藝術設計的圖片,讓學生辨認分別屬於哪類設計,以明確各自的特點,加深理解。
另外,讓學生了解因藝術設計佔據的空間狀態不同,可分為平面、立體、空間等設計。
6.回到前面的電視廣告,引出現代媒體設計。
7.複習兩節課的內容,總結你認為美術應包括哪些種類。
美術: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載體,塑造可視的、靜止的、佔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式。
8.佈置課後內容:調查某項藝術設計的情況,作簡單的評價。
課後小結:
教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