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應用文說課課件

應用文說課課件

應用文說課課件

  應用文說課課件應該要怎麼寫呢?我們不妨一起來參考下範文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以下是小編為您蒐集整理提供到的應用文說課課件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應用文說課課件

  第一課時

  書信和信封

  教學目標:

  1.認識書信的作用,掌握書信的一般格式,學寫書信集。

  2.欣賞書信範例,觀察書寫運筆方面的特點,臨寫書信。

  3.學習信封的寫法並臨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書信作為一種親朋好友之間傳遞資訊和增進友誼的方式,現在雖然已不常用,但作為一種應用文,我們小學生應該掌握它的寫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書信的寫法。

  二、介紹書信的寫法

  (一)書信的構成一般包括稱呼、問候語、正文、祝福語、署名、日期等要素。

  1.稱呼 ,也稱“起首語”,是對收信人的稱呼。稱呼要在信紙第一行頂格寫起,後加冒號。

  2.正文的開頭空兩格。通常是先寫問候的'話,要說的事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3.祝福語要規範、得體。“祝”“此致”等語,或緊接正文之後,或單獨佔一行,空兩格寫,後不加標點;“敬禮”“健康”等語,在另起一行頂格寫。

  4.在書信最後一行,署上寫信人的姓名。署名應寫在正文結尾後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寫給的親屬、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兒、弟、兄、侄等,後邊寫名字,不必寫姓。如果是寫給組織的信,一定要把姓與名全部寫上。

  5.寫信的日期可寫在署名後,也可另起一行寫。

  (二)出示書信範例,讓學生邊觀察變鞏固書信的格式。

  三、欣賞寫字書上的書信範例,臨寫書信。

  (一)信是寫給別人看的,書寫要規範,不可敷衍潦草,以免對方因誤解誤讀而產生麻煩。

  (二)欣賞範例,觀察範文中漢字的運筆及結構。

  (三)臨寫書信。

  四、學寫信封

  (一)出示範例,瞭解信封的寫法。

  (二)臨寫信封。

  第二課時

  日記

  教學目標:

  1.掌握日記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寫日記的興趣,並能按照正確的日記的格式,學寫日記。

  2.臨寫日記,並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3.欣賞武威文廟匾額,掌握書法文化常識。

  教學過程:

  一、以榜樣,激興趣

  展示上屆學生留下來的優秀日記。介紹小作者勤觀察,勤動筆,長期堅持寫日記的故事,激發學生寫日記的興趣。

  二、複習鞏固日記的寫法

  (一)將寫字書翻到十九頁,閱讀日記範例,瞭解日記的一般格式。

  (二)學生討論日記的一般格式,並交流。

  (三)教師強調日記的格式 日記首行寫時間、天氣等,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正文。日記形式自由,一般不用題目。

  三、觀察欣賞日記範例,臨寫日記

  (一)閱讀日記範例,觀察日記格式,欣賞字型。

  (二)臨寫日記,教師巡迴指導。

  四、欣賞武威文廟匾額

  武威匾額,洋洋大觀,遺存豐富,內容龐雜,其中不乏名人大家之作。民族英雄林則徐1842年秋被貶從西安赴新疆途經武威時,在與武威地方名流酬唱應和時,為陝西會館書寫了“浩氣凌霄”一塊贊匾,筆力遒勁,正氣浩然,愛國之情溢於筆端。

  1941年,于右任先生來武威題寫了“陝西會館”門匾,於體大草,龍飛鳳舞,大氣磅礴。1992年,趙樸初先生在武威逗留期間,為文廟藏經閣題寫了“頂禮文宗”匾額,超然灑脫,挺然大度,更顯得彌足珍貴。同年,江澤民視察武威時所題的“銀武威”匾額,更激勵著武威人民重振雄風、再創輝煌的前進步伐。

  當代武威匾額儲存最完美、聚集最多者,當數文廟桂籍殿殿前廊簷下的46塊匾額,其文辭之優美,書法之俊逸,雕刻之精良,儲存之完整,堪稱西北之最。這批從清康熙年間到民國末年的匾額之所以能儲存至今,實屬一種歷史的偶然。

  桂籍殿內的匾額書法風格各異,落款題名五花八門,官職尊卑不同,是研究地方官制、鄉宦、學制、名門望族難得的資料。匾額中現存最早的是大殿正門題為“萬世文宗”的一塊,為清康熙五十七年無名氏所作,筆勢雄健樸拙,遒勁挺拔。清代掌管籍祿的學政又稱文宗,喻文昌為“萬世文宗”,與“萬世師表”的孔子並駕齊驅,可見世人對文教帝師的尊崇。匾額中最為珍貴的當屬“聚精揚紀”和“書城不夜”兩塊,現已被列為中華名匾。前一塊是清嘉慶十一年甘肅按察使、前分守甘涼兵備道劉大懿題寫,書法俊逸渾厚,筆力遒勁,有磅礴之氣勢。另一塊“書城不夜”作於清嘉慶十三年,書法俊逸流暢,惜無書家名諱。涼州歷來文風極盛,此匾即是頌揚涼州“燈火輝煌不夜天,書聲朗朗甲隴原”的盛況。

  此外,值得一提的匾中,還有清嘉慶進士、詩書畫三絕的甘肅名家張美如於道光元年書寫的“雲漢天章”,筆力雄奇,瀟灑樸拙,為書法佳品;有清道光十年武威書法名家趙永年書寫的“貴相太常”蒼勁挺拔,渾圓秀麗,為名家之作;有清道光十九年兩江總督牛鑑書寫的“天下文明”,樸拙俊秀,筆力雄健,為不可多得的佳作。距今最近的匾額為1932年“武威學款委員會”敬獻的“為斯文宰”,堪稱文廟匾額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