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2.積極參與探索種子傳播方式的活動。
3.樂意與同伴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瞭解的知識。
4.能在情景中,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幼兒事先收集了許多種子並在自然角中進行了展覽;各種實物:蒼耳、鳳仙花、蒲公英等;種子傳播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1)師:我們已經收集了一些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於種子的資料。
(3)師:種子有什麼用?
小結:種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實裡的種子種到地裡,就會長出新的植物。
(1)出示農民播種的圖片,討論。
(2)師:小朋友,我們吃的菜和米飯扥等食物是農民伯伯播種種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誰來播種呢?
(3)幼兒討論,論述自己的猜測。
2.瞭解種子的傳播途徑。
(1)閱讀幼兒用書p10頁,請幼兒猜猜小狗、風、水、小鳥和植物有什麼關係。
小結:我們已經知道有些種子是靠動物進行傳播,如蒼耳子,此外種子還有三種傳播方式,分別是:風傳播、動物傳播、水傳播和彈射傳播。
(1)教師逐一介紹種子的四種傳播途徑。
(2)請幼兒看幼兒用書p10頁,說說小狗、風、水、小鳥分別傳播了哪種植物的種子。
小結:水傳播來荷花的種子,風傳播了蒲公英的種子,小鳥傳播了櫻桃的種子,小狗傳播了蒼耳子的種子。
3.瞭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1)師:小朋友,荷花生長在哪裡?櫻桃有生長在哪裡?
(2)師:原來荷花用水傳播種子師因為荷花生長在水裡,小鳥喜歡吃櫻桃,吃剩的櫻桃核吐在地上。所以這些植物的傳播是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係。
(3)師:為什麼蒲公英的種子會隨著風兒去旅行呢?為什麼蒼耳子會將動物當“馬”騎?
小結:因為蒲公英的種子長得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藉助風力傳播。蒼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動物的毛,讓動物帶著它到處跑。還有豆莢這類植物,是因為它們的殼成熟後會自己爆開,種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動延伸
1.圖書區投放一些關於種子傳播的繪本,讓幼兒閱讀。
2.瞭解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活動反思:
如何透過教學學生們瞭解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並找到果實或種子形狀結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規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思考良久的問題。雖然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過《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短文,但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很少,對很多種子的傳播方式都不瞭解。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對教學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絕佳的效果,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能夠直觀演示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影片,透過擷取整理,蒲公英種子的滿天飛舞,鳳仙花、噴瓜的勁爆彈射,蒼耳種子的勾掛之旅,椰子的隨波逐流以電影的方式清晰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極具代表性植物的種子傳播讓學生興致極高驚歎不已,紛紛感嘆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透過觀察、討論讓學生了解了植物果實或種子的形狀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有切的關係。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2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2.積極參與探索種子傳播方式的活動。
3.樂意與同伴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瞭解的知識。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幼兒事先收集了許多種子並在自然角中進行了展覽;各種實物:蒼耳、鳳仙花、蒲公英等;種子傳播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1)師:我們已經收集了一些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於種子的資料。
(3)師:種子有什麼用?
小結:種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實裡的種子種到地裡,就會長出新的植物。
(1)出示農民播種的圖片,討論。
(2)師:小朋友,我們吃的菜和米飯扥等食物是農民伯伯播種種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誰來播種呢?
(3)幼兒討論,論述自己的猜測。
2.瞭解種子的傳播途徑。
(1)閱讀幼兒用書p10頁,請幼兒猜猜小狗、風、水、小鳥和植物有什麼關係。
小結:我們已經知道有些種子是靠動物進行傳播,如蒼耳子,此外種子還有三種傳播方式,分別是:風傳播、動物傳播、水傳播和彈射傳播。
(1)教師逐一介紹種子的四種傳播途徑。
(2)請幼兒看幼兒用書p10頁,說說小狗、風、水、小鳥分別傳播了哪種植物的種子。
小結:水傳播來荷花的種子,風傳播了蒲公英的種子,小鳥傳播了櫻桃的種子,小狗傳播了蒼耳子的種子。
3.瞭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1)師:小朋友,荷花生長在哪裡?櫻桃有生長在哪裡?
(2)師:原來荷花用水傳播種子師因為荷花生長在水裡,小鳥喜歡吃櫻桃,吃剩的櫻桃核吐在地上。所以這些植物的傳播是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係。
(3)師:為什麼蒲公英的種子會隨著風兒去旅行呢?為什麼蒼耳子會將動物當“馬”騎?
小結:因為蒲公英的種子長得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藉助風力傳播。蒼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動物的毛,讓動物帶著它到處跑。還有豆莢這類植物,是因為它們的殼成熟後會自己爆開,種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動延伸
1.圖書區投放一些關於種子傳播的繪本,讓幼兒閱讀。
2.瞭解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活動反思:
如何透過教學學生們瞭解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並找到果實或種子形狀結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規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思考良久的問題。雖然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過《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短文,但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很少,對很多種子的傳播方式都不瞭解。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對教學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絕佳的效果,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能夠直觀演示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影片,透過擷取整理,蒲公英種子的滿天飛舞,鳳仙花、噴瓜的勁爆彈射,蒼耳種子的勾掛之旅,椰子的隨波逐流以電影的方式清晰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極具代表性植物的種子傳播讓學生興致極高驚歎不已,紛紛感嘆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透過觀察、討論讓學生了解了植物果實或種子的形狀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有切的關係。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3
活動目標:
1、發現植物的種子,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2、對種子的傳播方式有繼續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帶領幼兒參加尋找秋天的遠足活動。和幼兒一起收集農村比較常見的植物。(蒼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窩”、臭草、紅菱、牛膝、薊……)
2、多媒體課件。
3、幼兒有一定播種的經驗。
評析:教師能根據幼兒園所處環境,選取鄉土教材作為活動內容,活動內容來源於幼兒生活,體現了活動生活化的原則。
評析:活動準備既有教具等物質材料的準備,又有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能考慮讓幼兒在已有經驗上獲得發展,符合維果茲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動,感受好玩。
1、談話匯入,那天,我們去田野裡尋找了秋天,你看見些了什麼?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窩……
回來時你帶了些什麼?
幼:蒲公英、麻雀窩、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們藏在哪裡?
幼:田野裡
評析:當幼兒回答田野裡時,(而實際上是在活動室裡)教師沒有作出恰當的反應,可見教師對幼兒回答的傾聽、及應變能力還較弱。
出示蒼耳、蒲公英、麻雀窩。
2、讓幼兒玩蒼耳、蒲公英、麻雀窩。玩過後教師提問:
⑴剛才你玩了什麼?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窩
幼3:蒼耳
⑵它們長什麼樣呀?⑶你是怎麼玩的?
麻雀窩為什麼飛起來,還有什麼也飛起來了?為什麼蒲公英也會飛?
為什麼蒼耳可以粘在頭髮上?
評析:“你看見些了什麼?”“回來時你帶了些什麼?”“剛才你玩了什麼?”這三個問題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語過於羅嗦,應注意提問語的準確性、科學性和精練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動,發現種子。
1、引導幼兒發現種子。蒲公英、蒼耳和麻雀窩的種子在哪裡呀?
2、幼兒發現種子。把它們的種子找出來,每人找一粒種子,找到後放進盤子裡。
3、幼兒互相交流。
⑴剛才你找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
⑵蒼耳的種子藏(麻雀窩的種子長)在哪裡?它們的種子是什麼樣的?(咖啡色的,橢圓形,扁扁的……)
⑶那他們的種子為什麼長得這麼特別呀?
4、逐步展示課件。
⑴看第一段。誰帶蒲公英去旅行?為什麼風能幫它?它的種子最後怎樣了?
⑵經驗轉移。蒼耳渾身長滿刺,誰會幫它傳播種子?
⑶看第二段。師:蒼耳傳播種子需要誰的幫助?教師出示相應(動物)的標誌。
評析:教師原想借助於影片展示儀幫助幼兒更好地觀察種子的特徵,但影片儀調的顏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擾了幼兒觀察,給了幼兒認識錯誤的認識。充分的準備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教師能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但在選擇時應考慮到課件是為了活動服務,該課件製作較粗糙,與活動的配合不夠緊密,並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組探索活動。教師出示另外一些植物。這裡還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們傳播種子需要誰的幫助呢?(……)
活動反思:
如何透過教學學生們瞭解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並找到果實或種子形狀結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規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思考良久的問題。雖然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過《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短文,但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很少,對很多種子的傳播方式都不瞭解。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對教學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絕佳的效果,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能夠直觀演示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影片,透過擷取整理,蒲公英種子的滿天飛舞,鳳仙花、噴瓜的勁爆彈射,蒼耳種子的勾掛之旅,椰子的隨波逐流以電影的方式清晰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極具代表性植物的種子傳播讓學生興致極高驚歎不已,紛紛感嘆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透過觀察、討論讓學生了解了植物果實或種子的形狀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有切的關係。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4
活動目標:
1.瞭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並根據不同傳播方式進行分類。
2.能與同伴共同探究,用適當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
3.培養幼兒喜愛大自然的感情,產生繼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關於種子的各種圖片和資料帶領幼兒到野外實地觀察體驗,收集種子,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
2.實物準備:蒲公英,蒼耳,蓮蓬等各種種子,幼兒形象直觀的瞭解探究的物件、展板。為下面的分類活動做好準備。
3.課件準備:網上搜集到了《種子的傳播》。
活動過程:
1.透過觀察,引發幼兒對種子外部形態及傳播方式的興趣。
(1)匯入談話。
教師:你們見過植物的種子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帶來了一些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我們一會去看一看,這些種子是長什麼樣的,你還能發現哪些關於種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講一講。
請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於種子的資料。
(2)觀察後談話。
教師:剛才我們看了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你看到了什麼種子?它是什麼樣子的?關於種子,你還知道它們的哪些事情?
教師小結:這些種子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也不同,有的是帶毛的,有的是帶鉤的,還有長刺的呢。種子有什麼用呢?
教師:種子除了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來種植,傳播,長出新的植物來。那野地裡的植物,沒有人去種植,它們的種子是怎樣來傳播的呢?
(收集種子的過程為幼兒做好了課前知識準備。而觀察法是科學活動中最常見的方法,在第一環節中老師讓幼兒從感知中激發興趣,從而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幼兒透過觀察瞭解一些種子的特徵,為下一環節中瞭解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作好了鋪墊。)
2.觀看錄影,瞭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方式。
(1)教師播放錄影,幫助幼兒瞭解幾種種子傳播的方式:①風力傳播(蒲公英);②人和動物的傳播(蒼耳、野葡萄);③水力傳播(蓮蓬);④彈力傳播(鳳仙花)。觀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學說一些種子的名稱。
(2)教師透過提問,出示相應的種子圖片和傳播方式字卡,並讓幼兒學做動作。開始的風力傳播可以跟老師做,水力、動物和彈力傳播可以讓幼兒自己創作動作。
教師:剛才你看到了什麼種子?它是靠什麼來傳播的?
教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蒲公英種子傳播的樣子。風來啦,小種子快飛起來吧……(其他種子同上。)
師幼小結:植物的種子一共有幾種傳播方式呢?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3)瞭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教師:為什麼蒲公英的種子會隨著風兒去旅行呢?(因為它的種子長得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藉助風力傳播。)
教師:為什麼蒼耳的種子能靠動物來旅行呢?
教師:為什麼蓮子的種子能靠水來旅行呢?
教師小結:原來種子的傳播方式和它長的樣子有很大關係呢。
(種子的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傳播的含義,我從網上下載了現成的錄影。幼兒觀看了種子的四種傳播方式之後提問,根據幼兒回答,教師逐一出示傳播方式圖卡,並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它會用這種方式來旅行呢?從而初步解決了形態與方式之間的關係問題。這是本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在瞭解種子的四種傳播方式時,教師藉助動作幫助幼兒記憶,又起到了動靜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識,瞭解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
(1)幼兒討論。說說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教師:除了錄影中看到的,生活中你還認識哪些植物的種子?它們靠什麼來傳播的?
(2)拓展介紹。出示幾種典型傳播方式的種子圖片(噴瓜、椰子、無花果種子等)。
教師:你們知道它們的傳播方式嗎?老師進行適當講解。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老師在此環節中提出發散性的問題來聯絡生活:你還知道種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嗎?讓幼兒回憶生活經驗,透過討論交流、幼幼互動,說出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為了拓展幼兒知識面,教師還準備了一些比較奇特的種子傳播方式圖片,來激發幼兒對種子傳播現象的興趣。)
4.根據種子的外形特徵進行種子傳播方式的分類。(老師先讓幼兒認識展板上簡筆畫的傳播方式標記圖。)
教師:老師在每一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圖片,請你看看這些圖片上的種子是怎樣傳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然後按照它的傳播方式貼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種子的傳播方式,將小圖片在展板上按標記圖分類貼上,最後師幼共同進行講評糾錯。
(老師在這一環節運用了操作法,讓幼兒與材料互動,讓幼兒拿著圖片說一說、分一分、貼一貼,透過動手動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5.延伸活動。
教師: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可以回去問問爸爸媽媽,還可以和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嗎?
(最後的提問:你們知道種子為什麼要去旅行嗎?引導幼兒懂得種子的旅行是為了繁殖後代,同時讓幼兒知道很多種子是依靠人類來傳播的,透過這個問題和活動延伸自然銜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及觀察。)
教學反思: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尤其喜歡擺弄實物,這樣可以更直觀地來認識這些實物,來親手觸控、觀察、發現。孩子們興趣大增,有的孩子在活動後還想了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達到了教學目標。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5
活動中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本、靜、安的態度與種子結果的關係,瞭解種子的生長規律。細緻地觀察畫面中本、靜、安種花的狀態並對三個小和尚進行模仿表演。享受不同閱讀方式帶來的樂趣。
設計意圖
現在社會讓幼兒快速成長太過急功近利了,往往為了結果而不擇手段。為了比別人更快,用各種違反規律的方法。這一次活動也是讓幼兒瞭解生長都是有規律的,如果不按規律進行反而沒有結果。但只要按規律,有耐心,就能取得很好的結果。
活動目標
1.主動探索本、靜、安的態度與種子結果的關係,瞭解種子的生長規律。
2.細緻地觀察畫面中本、靜、安種花的狀態並對三個小和尚進行模仿表演。
3.享受不同閱讀方式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本、靜、安的態度與種子結果的關係,瞭解種子需要按規律生長。
難點:觀察本、靜、安的狀態後對三個小和尚進行模仿表演。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提前瞭解和尚的生活狀態。
物質準備:
《安的種子》20本、PPT、圖片、記錄表、20個裝有口袋的種子
活動過程
一、觀察封面,猜測故事的主要線索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我很喜歡的圖書想作為禮物送給小朋友,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安的種子》。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封面上面有些什麼?
(根據已有經驗引導幼兒說出和尚手裡捧著東西)那捧著的你們覺得會是什麼呢?(種子)
那究竟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我們接下來一起來開啟這份禮物吧。
二、幼兒自主閱讀本、靜、安種蓮子的過程並利用表格進行記錄猜想。
1.教師出示第一幅寺廟的圖片,引出故事中的主題。
師:這是什麼地方?(寺廟)
寺廟裡有誰?(老和尚和小和尚)
師:猜猜他們在幹什麼?看看他們的表情是什麼樣的?
師:老和尚的手裡是什麼?(種子)
那接下來本、靜、安三個人拿著種子會做什麼呢?
2.教師提出自主閱讀要求,出示並表格。
(1)請小朋友根據表格提示分別記錄三個和尚種植蓮子的過程和結果。
(2)請幼兒自主閱讀觀察繪本。
閱讀結束。教師進行提問:誰種出了蓮子?為什麼有人種出了有人沒有?
三、教師引導幼兒集體閱讀觀察本和靜種蓮子的過程。
(1)教師使用ppt講述本、靜種蓮子的過程
師:本在幹什麼?為什麼在追小狗?這個時候他的心裡可能在想些什麼?最終他的種子發芽了嗎?
(2)觀察靜種蓮子的過程並嘗試模仿。
仔細觀察繪本:靜拿到種子後是怎麼做的?(挑出最好的花盆)(把種子放進了房間)(靜用了藥水和花土)
教師:那最終靜種出來了嗎?請幼兒嘗試描述。
引導幼兒發現沒有陽光和氧氣植物會死掉。
(沒有種出來,因為沒有陽光和氧氣,沒過幾天就枯死了。)
四、小組合作閱讀安種蓮子的過程並進行模仿。
(1)請小組再次閱讀安種蓮子的`過程,小組討論為什麼安可以種出蓮子。
(種子發芽需要在春天播種,還要適當的陽光,雨水,氧氣。按照事物的規律去做,要有耐心。)
(2)小組對繪本進行表演。
師:如果你們就是故事中的本靜安,請你們小組來學一學三個和尚是怎麼做的?表演的時候注意他們的的表情和動作。
五、給你一顆小種子
師:小朋友們,如果你們得到了一顆種子,你們會怎麼對待它呢?
師:現在請你們把自己桌子下面的小袋子拿出來,看看你認識這個種子嗎?如果不認識裡面有一封信,請你好好照顧這顆種子,然後明年發芽了帶來班級裝點我們的植物角吧。
活動總結
在這個活動中,特別的運用繪本來代替傳統以為的科學活動,從這個淡淡的故事中瞭解到種子植物都是需要按規律生長的,在三個和尚對種子的生長的過程中也瞭解了植物生長需要一些什麼條件。其中閱讀方式比較重要,從我們的自主閱讀到集體閱讀再到小組合作閱讀,不同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樂趣,也鍛鍊了幼兒的合作能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內容,如果您覺得不錯請轉發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哦!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6
科學就是讓幼兒在不斷觀察,發現中積累經驗,此次活動中幼兒透過觀察,討論等形式,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種子傳播方式的活動並樂意與同伴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瞭解的知識。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2.積極參與探索種子傳播方式的活動。
3.樂意與同伴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瞭解的知識。
活動準備:
幼兒事先收集了許多種子並在自然角中進行了展覽;各種實物:蒼耳、鳳仙花、蒲公英等;種子傳播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1)師:我們已經收集了一些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於種子的資料。
(3)師:種子有什麼用?
小結:種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實裡的種子種到地裡,就會長出新的植物。
(1)出示農民播種的圖片,討論。
(2)師:小朋友,我們吃的菜和米飯扥等食物是農民伯伯播種種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誰來播種呢?
(3)幼兒討論,論述自己的猜測。
2.瞭解種子的傳播途徑。
(1)閱讀幼兒用書p10頁,請幼兒猜猜小狗、風、水、小鳥和植物有什麼關係。
小結:我們已經知道有些種子是靠動物進行傳播,如蒼耳子,此外種子還有三種傳播方式,分別是:風傳播、動物傳播、水傳播和彈射傳播。
(1)教師逐一介紹種子的四種傳播途徑。
(2)請幼兒看幼兒用書p10頁,說說小狗、風、水、小鳥分別傳播了哪種植物的種子。
小結:水傳播來荷花的種子,風傳播了蒲公英的種子,小鳥傳播了櫻桃的種子,小狗傳播了蒼耳子的種子。
3.瞭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1)師:小朋友,荷花生長在哪裡?櫻桃有生長在哪裡?
(2)師:原來荷花用水傳播種子師因為荷花生長在水裡,小鳥喜歡吃櫻桃,吃剩的櫻桃核吐在地上。所以這些植物的傳播是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係。
(3)師:為什麼蒲公英的種子會隨著風兒去旅行呢?為什麼蒼耳子會將動物當“馬”騎?
小結:因為蒲公英的種子長得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藉助風力傳播。蒼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動物的毛,讓動物帶著它到處跑。還有豆莢這類植物,是因為它們的殼成熟後會自己爆開,種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動延伸
1.圖書區投放一些關於種子傳播的繪本,讓幼兒閱讀。
2.瞭解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7
設計意圖:
種子對於幼兒來說並不陌生,隨著秋天的到來,很多的種子都成熟了、豐收了。同時針對秋天這個季節幼兒園也會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如:《各種各樣的種子》等,幼兒已經接觸過很多的種子,但是幼兒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農作物的種子,是靠人類來種植的。在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他們有各種各樣奇特的種子,能借助於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佈世界。這對於幼兒來說相對就比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為幼兒在這方面經驗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兒產生更濃厚的探索興趣。農村幼兒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可以供他們去探索。《種子的傳播》這一活動,透過讓幼兒收集種子實物和關於種子的圖片,透過各種途徑積累相關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錄影資料,讓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秘密。並透過這一活動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頑強的生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根據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把這個活動放在大班上學期結合秋天主題進行。
活動目標:
1.瞭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並根據不同傳播方式進行分類。
2.能與同伴共同探究,用適當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
3.樂意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4.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不做“禁止”的事。
活動重難點:
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瞭解種子不同的傳播方式並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關於種子的各種圖片和資料帶領幼兒到野外實地觀察體驗,收集種子,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
2.實物準備:蒲公英,蒼耳,蓮蓬等各種種子,幼兒形象直觀的瞭解探究的物件、展板。為下面的分類活動做好準備。
3.課件準備:網上搜集到了《種子的傳播》。
活動過程:
1.透過觀察,引發幼兒對種子外部形態及傳播方式的興趣。
(1)匯入談話。
教師:你們見過植物的種子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帶來了一些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我們一會去看一看,這些種子是長什麼樣的,你還能發現哪些關於種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講一講。
請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於種子的資料。
(2)觀察後談話。
教師:剛才我們看了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你看到了什麼種子?它是什麼樣子的?關於種子,你還知道它們的哪些事情?
教師小結:這些種子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也不同,有的是帶毛的,有的是帶鉤的,還有長刺的呢。種子有什麼用呢?
教師:種子除了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來種植,傳播,長出新的植物來。那野地裡的植物,沒有人去種植,它們的種子是怎樣來傳播的呢?
(收集種子的過程為幼兒做好了課前知識準備。而觀察法是科學活動中最常見的方法,在第一環節中老師讓幼兒從感知中激發興趣,從而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幼兒透過觀察瞭解一些種子的特徵,為下一環節中瞭解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作好了鋪墊。)
2.觀看錄影,瞭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方式。
(1)教師播放錄影,幫助幼兒瞭解幾種種子傳播的方式:①風力傳播(蒲公英);②人和動物的傳播(蒼耳、野葡萄);③水力傳播(蓮蓬);④彈力傳播(鳳仙花)。觀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學說一些種子的名稱。
(2)教師透過提問,出示相應的種子圖片和傳播方式字卡,並讓幼兒學做動作。開始的風力傳播可以跟老師做,水力、動物和彈力傳播可以讓幼兒自己創作動作。
教師:剛才你看到了什麼種子?它是靠什麼來傳播的?
教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蒲公英種子傳播的樣子。風來啦,小種子快飛起來吧……(其他種子同上。)
師幼小結:植物的種子一共有幾種傳播方式呢?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3)瞭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教師:為什麼蒲公英的種子會隨著風兒去旅行呢?(因為它的種子長得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藉助風力傳播。)
教師:為什麼蒼耳的種子能靠動物來旅行呢?
教師:為什麼蓮子的種子能靠水來旅行呢?
教師小結:原來種子的傳播方式和它長的樣子有很大關係呢。
(種子的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傳播的含義,我從網上下載了現成的錄影。幼兒觀看了種子的四種傳播方式之後提問,根據幼兒回答,教師逐一出示傳播方式圖卡,並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它會用這種方式來旅行呢?從而初步解決了形態與方式之間的關係問題。這是本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在瞭解種子的四種傳播方式時,教師藉助動作幫助幼兒記憶,又起到了動靜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識,瞭解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
(1)幼兒討論。說說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教師:除了錄影中看到的,生活中你還認識哪些植物的種子?它們靠什麼來傳播的?
(2)拓展介紹。出示幾種典型傳播方式的種子圖片(噴瓜、椰子、無花果種子等)。
教師:你們知道它們的傳播方式嗎?老師進行適當講解。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老師在此環節中提出發散性的問題來聯絡生活:你還知道種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嗎?讓幼兒回憶生活經驗,透過討論交流、幼幼互動,說出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為了拓展幼兒知識面,教師還準備了一些比較奇特的種子傳播方式圖片,來激發幼兒對種子傳播現象的興趣。)
4.根據種子的外形特徵進行種子傳播方式的分類。(老師先讓幼兒認識展板上簡筆畫的傳播方式標記圖。)
教師:老師在每一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圖片,請你看看這些圖片上的種子是怎樣傳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然後按照它的傳播方式貼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教師引導幼兒根據種子的傳播方式,將小圖片在展板上按標記圖分類貼上,最後師幼共同進行講評糾錯。
(老師在這一環節運用了操作法,讓幼兒與材料互動,讓幼兒拿著圖片說一說、分一分、貼一貼,透過動手動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5.延伸活動。
教師: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可以回去問問爸爸媽媽,還可以和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嗎?
(最後的提問:你們知道種子為什麼要去旅行嗎?引導幼兒懂得種子的旅行是為了繁殖後代,同時讓幼兒知道很多種子是依靠人類來傳播的,透過這個問題和活動延伸自然銜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及觀察。)
活動反思: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尤其喜歡擺弄實物,這樣可以更直觀地來認識這些實物,來親手觸控、觀察、發現。孩子們興趣大增,有的孩子在活動後還想了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達到了教學目標。
教案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8
教材分析
種子的傳播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風傳播、動物皮毛傳播等傳播方式令幼兒感到好奇。他們有時會撿起路邊的蒲公英吹一吹,有時會追著飛舞的柳絮奔跑。為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豐富幼兒關於種子傳播的知識,特設計本次活動。本次活動透過啟發討論、課件演示,引導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種子傳播的過程及方式。
活動目標
1.瞭解種子靠風、水、動物皮毛、鳥類糞便等途徑傳播並能進行簡單分類。
2.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對種子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種子奧秘的興趣。
4.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收集種子,帶到幼兒園佈置“種子展覽會”。
2.種子的實物及圖片,“幼兒學習材料”——《秋天多美好》,《幼兒素質發展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包》課件10。
3.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種子傳播的相關知識,有條件的家長可帶幼兒觀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動建議
1.引導幼兒參觀種子展覽會,認識不同種子的特徵。
(1)請幼兒自由觀察、討論。
提問:這些分別是什麼種子?它們長什麼樣?它們有什麼不同?
(2)請幼兒說出常見種子的名稱,重點引導幼兒認識幾種特殊的種子(如蒲公英、蓮蓬、蒼耳等)。
提問:這些種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3)幫助幼兒瞭解種子的用途。提問:這些種子有什麼用途?
小結:種子不僅可以繁殖,還可以食用,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2、播放課件《種子的旅行記》,引導幼兒瞭解種子的傳播途徑。
(1 )請幼兒觀看課件,瞭解種子的風力傳播途徑。
提問:為什麼風能吹著蒲公英去旅行?風還能幫助哪些種子去旅行?為什麼?出示蒲公英實物,請幼兒吹一吹、試一試,感知蒲公英種子“輕、飄”的特鉱
(2)結合實物與課件討論種子的其他傳播途徑(如水、動物皮毛、鳥薬便、人類等)。出示蓮蓬、蒼耳、櫻桃、豌豆等,引導幼兒討論:它們的種子怎樣去旅行?還有哪些種子和它們旅行的方式一樣?
小結:蓮蓬像小船一樣能浮在水上,它的種子可以靠水傳播;小蒼耳身上有軋可粘到動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種子被鳥吃掉後不消化,能隨糞便排出來;有些種子成熟以後,果實外皮裂開,種子透過自身彈力把自己彈出去旅行。
提問:人類可以幫助哪些種子去旅行? 3、玩遊戲“幫助種子去旅行”,引導幼兒進行種子傳播方式的分類。
(1)出示種子的圖片,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種子。
(2)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拿到的是什麼種子、是怎樣傳播的,然後將圖片想到相應的傳播方式背景圖中,引導幼兒互相檢查是否放正確,進一步鞏固幼兒友種子傳播途徑的認識。
活動延伸
請幼兒和家長一起閱讀《秋天多美好》第26—27頁,說一說種子旅行的方式
教學反思: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尤其喜歡擺弄實物,這樣可以更直觀地來認識這些實物,來親手觸控、觀察、發現。孩子們興趣大增,有的孩子在活動後還想了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達到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