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鴨發酵床養殖技術論文論文
1.鴨舍建造
可採用移動式塑膠大棚和簡易磚混石棉瓦2種結構形式。鴨舍東西走向,坐北朝南。每棟長30~55米、跨度6~9米、頂高2.5~3米,拱形結構。鴨舍外牆開挖排水溝,設定棚舍通風口、照明、供水、供暖、噴霧裝置等設施;棚頂覆蓋薄膜、氣泡膜隔熱層或稻草、遮陽網,兩側安裝搖膜裝置,便於調節舍內溫溼度。在鴨舍內圈外側可留2米左右的空間用於堆放飼料和儲存工具。鴨舍圍欄高40~60釐米,用絲網或塑膠網圍成。料槽設在鴨舍發酵床中部,飲水槽設在鴨舍兩側邊緣。將飲水槽安裝在漏縫地板上方,有利於將鴨飲水或嬉水時灑落的水及時、充分地排出,以防止床面潮溼。發酵床的建造方式有地上、地下和半地上式3種。飼養肉鴨的發酵床深度一般40釐米為宜,因此地下式發酵床應下挖40釐米,鋪上墊料後與地面平齊,床底部為自然土層。四周用水泥預製板、磚塊、木板等材料砌擋土牆,以防止泥土坍塌。地上式發酵床則在四周砌成略高於墊料的矮牆,床底部為自然土層。地上式發酵床也適用於舊鴨舍的改造,地面要求是泥地;若為水泥地面,可開鑽直徑為4釐米左右的孔,每平方米6~10個。半地下式發酵床,可參照以上2種方式,只需下挖20~30釐米,利用相應材料砌擋土牆。
2.發酵床墊料製作
根據惰性強、透氣性好、吸水效能強和無毒害等原則選擇墊料原料,鋸木屑是發酵床墊料首選,同時結合當地資源情況,選擇稻殼、花生殼、玉米芯和幹稻草粉進行適當比例的替換。墊料成分比例為:鋸木屑50%~60%、稻殼(或粉碎的玉米秸稈、玉米芯和花生殼等)40%~50%、米糠1%。按每立方米墊料新增固體生物發酵劑0.1~0.2公斤,發酵劑主要成分為乳酸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有效活菌含量大於100億個/克,新增前用水攪勻稀釋發酵劑預先復活和擴繁。將發酵菌種均勻噴灑在發酵床墊料上,混合過程中要邊攪拌邊噴水,使含水量控制在35%~40%之間(以手握緊墊料能成團不滴水,鬆手能散開為宜)。混合好後的發酵床墊料需透過堆積發酵熟化,堆積高度為1~1.5米,每堆體積至少10立方米,鋪上草氈或麻布袋。2~3天后,在墊料快速升溫時翻堆,以使其發酵完全,墊料層溫度達到35℃以上即說明發酵床已形成。發酵成熟時間一般是夏天4~6天、冬天7~9天,氣溫越低所需時間越長。採用分層法鋪設發酵床,先將未粉碎的稻穀殼、花生殼、棉籽殼或粉碎的玉米秸稈、玉米芯等鋪在發酵床最底層,厚度為5~8釐米,再由內往外翻耙平整發酵成熟的墊料,然後在墊料表面鋪設10釐米左右現配的未經發酵的墊料原料,經過24小時後即可進鴨。發酵床墊料厚度以40釐米左右為宜,不得低於30釐米。
3.發酵床日常維護
使用發酵床育雛,要提前12小時預先升溫。如果不在發酵床中育雛,則進鴨後的前10天為觀察期,防止墊料表面揚塵。若墊料太乾,有揚塵出現,應根據其乾燥程度向墊料表層噴灑清水。每週根據墊料溼度和發酵情況翻墊料2~3次,隨肉鴨日齡和群體密度的增大應適當提高頻率,可採用人工或小型翻耙機翻料。一般8~15日齡每3~4天翻料1次,16~42日齡每2~3天翻料1次。每批肉鴨出欄後,在墊料中摻入適量的菌種,重新堆積發酵,待下批肉鴨進場。
4.肉鴨飼養管理
發酵床養鴨和常規飼養方式在飼料配製、溫度、溼度、光照等日常管理方面類似,但在育雛期管理、密度控制、通風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①育雛期管理。發酵床飼養肉鴨可採用雛鴨在專用育雛舍、生長育肥期轉至發酵床飼養的兩階段飼養模式,也可採用育雛至出欄全部於發酵床飼養的模式。前一種模式在專門的育雛舍育雛;後一種模式則在較小的育雛區內進行,在育雛區內育雛時,周圍用塑膠薄膜與外界分隔開。隨著肉鴨的生長,育雛區逐步擴大,直至佈滿整個發酵床鴨舍。
②飼養密度。發酵床養鴨密度相比傳統飼養方式略小一些。一般發酵床飼養肉鴨每平方米密度為:1周齡30~35只、2周齡10~12只、3~5周齡6~8只、成年中鴨6~7只、成年大型肉鴨4~6只。
③通風管理。對半封閉鴨舍通風的目的在於調節舍內溫度與溼度,而對於全封閉鴨舍則還有排出舍內汙濁的空氣,流通新鮮空氣的作用。相比傳統飼養方式,因發酵床自身產熱,對鴨舍通風的要求更高。
④防暑降溫。高溫季節,特別是夏季氣溫和發酵熱構成了高溫、高溼的環境,極易導致鴨群熱應激反應。全封閉房舍宜採用適當的水簾、冷風機和噴霧降溫,加強通風、降低飼養密度等綜合措施來緩解高溫、高溼對鴨群的影響。對於半封閉鴨舍,可採用噴霧和架設遮陽網等方式緩解鴨群的熱應激。
⑤飼餵管理。有益微生物可將糞便發酵分解為菌體蛋白質,同時發酵床墊料長時間不清圈,墊料中的銅、鐵、鋅高度富集,因此應適當降低飼料中粗蛋白質和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採取把幹喂改為溼喂或採用顆粒飼料,增加採食量,並增加飼餵次數,儘量避開天氣炎熱時投料,夜間加喂1次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