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微課教學分析的論文
“微課”是指以微型影片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援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路課程資源。對於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合理運用“微課”教學濃縮和整合教學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的“微課”教學理念
(一) 注重邏輯主線,突出“三個選擇”
本課程注重歷史與邏輯相結合,透過對歷史現象的剖析,揭示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學習這門課程的重心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對這一段歷史程序進行規律性認識,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邏輯線索。這一點也是貫穿於“微課”教學的主軸。本課程分上中下三編,每編分設綜述,而各編綜述是在世界歷史視野和中國文化傳統的視野下對這一時期的中國國情、歷史規律的宏觀介紹,也是本課程的邏輯主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資訊量大,而大部分學生缺乏相關知識,尤其對世界歷史知識瞭解匱乏,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更缺乏理解。要在有限的時間把綜述的邏輯線索講清楚,學生首先需要明晰這一段大的'歷史背景以及基本的歷史脈絡,合理運用發揮微課的濃縮和整合歷史場景的特點,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形成歷史在場感,為教師進一步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分析認識歷史現象提供較為有效的鋪墊。
(二) 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英勇奮鬥的歷史。”在教學活動中,只有讓學生“學生自覺‘設身處地’地反思中華民族在每一個歷史關鍵時刻所作出的選擇,才能讓學生在思想深處與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前赴後繼的仁人志士產生精神共鳴。”從課堂教學的經驗來看,學生常常更為注意對於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些人物,具體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評價。本課程每編綜述之下都設有不同的專題,也是本編內容的要點,而且這些要點在高中初中歷史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相對熟悉。在微課教學中,可以選擇某一重要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縱深和拓展,並且以此為切入點,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討論式、參與式、問題式等教學方法,營造課堂氛圍,積極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二.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微課”教學設計
(一) “微課”的選題多樣化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涉及人物眾多,事件複雜,線索紛繁,對於非歷史專業、特別是理工專業的學生來說,由於知識背景和結構的不同,在學習中往往難以把握住歷史主線。學生通常是對某一個人物或某一個歷史事件感興趣則聽,不感興趣則課堂教學往往流於形式。因此,“微課”的設計應圍繞本課程的主題、主線、重點、難點,針對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展開;同時注意避免將“微課”內容固定化、模式化,在瞭解學生的知識背景與結構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微課”教學內容。具體來說,一是透過影片編輯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線索複雜的歷史場景,讓學生宏觀上把握歷史主線;二是透過影片展現學術界對某一歷史問題、事件或人物的評價,使學生理解如何以歷史唯物主義客觀看待不同觀點;三是參照以往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習中經常性的問題製作“微課”;四是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將“微課”內容與時事政治相聯絡,讓學生能夠站在現實看歷史、回顧歷史看現實,真正思考。
(二) 內容上連續性、互補性和實效性
本課程的微課教學內容應與教案編寫,課件製作,微影片的選題保持連續性、互補性,體現微課的實效性。首先,針對主線、主題、重點、難點,每節課的“微課”可根據教學內容分為1-3個部分,每部分時間控制在8-10分鐘;其次,控制授課內容、課件以及微影片之間在內容上的銜接;第三,教案的編寫與課件製作與微影片三者之間的時間、內容、主次要根據教學實際內容合理安排,使三者教學中體現優勢互補;第四,教案的編寫與課件製作與微影片注意增強學生課堂參與。
三.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微課”教學效果評估與改進
(一) 微課”教學與課後作業、課後閱讀以及教學實踐手冊的完成相結合
“微課”在較短的時間內融入了較多的資訊量,雖然易於學生宏觀瞭解歷史線索,但因為缺乏自主分析處理這些資訊,仍然會出現課堂聽、課後忘的情況。教師應針對教學內容,開列相關書籍,佈置相關作業,結合教學實踐手冊,讓學生消化課堂教學內容,擴大學習視野。
(二) 進行調查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
“微課”教學的效果如何?如何進一步改進、完善,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課後和同學進行直接的交流;也可以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對本門課程“微課”教學的建議和意見。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不斷調整,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