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中的科學小論文分享
在科學實踐哲學看來,實踐是第一位的,實踐塑造著人,也塑造著世界,因而被傳統科學哲學視為表象的知識。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行動中的科學小論文分享,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傳統的科學哲學包括邏輯經驗主義、批判理性主義、歷史主義都認為理論有無上的地位,然而新興的科學實踐哲學則以科學實踐為本位,對理論與實踐的關係進行重構。文章著重對科學實踐哲學對實踐優位所做的論證進行梳理,並進一步給出自己的觀點:科學實踐應與理論相結合,它們應像雙螺旋一樣相互糾纏而共同發展變化,以最終促進科學哲學的繼續向前發展。
關鍵詞:科學實踐理論實踐重構
科學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表象(例如,文字、思想或者圖表等等),而是一種當下和在世的實踐性互動模式,即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科學概念和科學理論只有作為更廣泛的社會實踐和物質實踐的組成部分,才是可以理解的。作為當代科學實踐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勞斯更願意把科學視為活動,他把科學看作是實踐領域而不是命題陳述之網,科學首先不是表徵和觀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操作、介入世界的方式,亦是一種作用於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觀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那麼,具體的科學哲學家們是怎麼論證實踐是第一位的呢?
一、科學實踐的地方性
科學實踐哲學認為,科學知識及其活動一定是地方性的,這表現在所有的科學知識都產生和需要:特定的實驗室、特定的研究方案、特定的地方性共同體、特定的研究技能。所謂科學知識的普遍化不過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已;其轉移被理解成為走向另一個地方,而所謂去語境化實際上應該是標準化(制定標準,使得各個地方的科學研究遵循某種地方性標,從而使得這種標準下的科學知識成為標準的科學知識)。事實上,我們經常在當前的技術競爭中看到不同國家的技術標準成為世界標準,發展中國家受到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中技術的和政治的雙重製約的情況屢見不鮮。
二、實驗有自己的生命
在科學實踐哲學,特別是在新實驗主義科學哲學的視野中,實驗常常有自己的生命,實驗也常常有許多種類的生命。實驗不是為明確的理論所導引,而是為值得研究的事物的暗示以及對如何開展這樣的探索的把握所導引。科學實踐哲學更重視實驗,因為在科學實踐哲學中,科學是作用於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觀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實驗一直擔當著知識論的重任”。這樣,實驗或者觀察與理論在品格方面就有了重要的區別。因此,在科學實踐哲學中明顯地表現出更為重視實驗的特徵:實驗目標、實驗設計、實驗所採用的手段及儀器和獲取的現象,都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視。就是說勞斯認為實驗不僅僅是理論的附屬物,而且還在科學發展中扮演著獨立的、重要的角色,實驗室場所是科學的經驗特徵得以建構的地方,並透過實驗人員的地方性、實踐性技能來實現。實驗室產生的知識被拓展到實驗室之外,這種拓展並不是對普遍規律的概括,而是透過把處於地方性情境的實踐適用到新的地方性情境來實現的.。
三、對“實驗室”的重新解讀
實驗室在科學實踐哲學中被賦予了新的認識論地位和意義,是一個認知概念,而不僅是認知的場所而已。諾爾—塞蒂納甚至認為這個代理過程如下:實驗室研究成為事物被“帶回家中”的自然過程;它使自然物件得到“馴化”;使自然條件受到“社會審查”。實驗室的重要意義還在於提升了“社會秩序”和“認知秩序”。新的科學實踐哲學認為:(1)實驗室是建構知識的研究場所與情境。由於知識是地方性的,因此知識作為其實踐的維度必定含有實驗室特徵,物件經過巨大改造之後已經不再是純粹自然的東西。(2)實驗室的作用是:隔離—操縱物件,使得被研究事物清晰化。(3)實驗室以工具、裝置和技能介入研究,實驗室本身就是研究活動的組成。(4)實驗室還提供了追蹤實驗過程的全程性認識。(5)提供新科學資源的實踐性理解、文化性理解。[2]在庫恩之後,科學論的視角發生了轉換:“我們都關心獲得知識的動態過程,更甚於關心科學成品的邏輯結構”“要分析科學知識的發展就必須考慮科學的實際活動方式”。
四、語境中的機會主義
皮克林用語境中的機會主義來對科學實踐進行解釋,他與塞蒂納將實驗室中的科學家比喻成修補工類似,皮克林用機會主義來解釋實驗室中科學家的選擇。他指出:“研究戰略是根據科學家個人以享有的資源在不同的語境下做出創造性探索的機遇而定的。”正像塞蒂納所做的比喻“修補工是機會主義者。他們瞭解自己在特定的地方遇到的重要機會,並且利用這些機會來完成他們的計劃。同時,他們認識到什麼是可行的,並且相應的調整和發展他們的計劃。當行動起來時,他們不斷從事生產和再生產某種中用的物品,使其成功地符合他們暫時決定的目的。”[3](P26)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所做的工作與織補工類似,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資源、技能和機遇。科學家個人在面對選擇時,不可避免會受到原有學術背景等文化資源的影響,但是這種原有學術背景的影響不是完全決定性的,在面臨新的語境時,他們會努力使自己的文化資源與現有的語境相適合。[4]在語境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動機,在語境中不斷調整使自己的資源發揮最好的效用。
當然,科學實踐哲學論證了科學實踐的主導性、決定性,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科學哲學觀,用實踐優位代替了理論優位,但是從最終結果上看,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哲學家都強調實踐比理論更優,有那麼一些人給出了一種綜合的見解。拉圖爾提出了對稱性原則,即: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都不能解釋科學知識的形成,既不能像實證主義者一樣把科學知識看作在本質上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證明為真的命題的集合,也不能像布魯爾那樣一味訴諸社會因素尋求科學知識的成因,而是應該把科學當作活動或實踐過程的集合。活動不只在思維中進行,更主要的是在科學家的語言交往、實驗室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想真正把握知識的本性,就要研究知識是如何生產的。因此,應該“把科學理解為動詞”,而且是處於進行時態的動詞,亦即拉圖爾所說的“行動中的科學”。拉圖爾提出的新的對稱性原則就是拉圖爾科學實踐觀的精髓,進而在某種意義上去說,新的對稱性原則就是科學實踐觀本身。針對科學研究中理論與實踐“二律背反”的現實,拉圖爾尋找到了一條新的途經,即是把哲學理念與社會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去實現一個新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行動者網路”,[5]這就是拉圖爾綜合的科學實踐觀的建構理念。
比較之下,筆者更同意拉圖爾的綜合性的、協調性的觀點,即對待科學實踐我們應該採取辯證地觀點、演化的觀點、過程的觀點和多樣性的觀點,這樣才能較為正確地、全面地反映了實踐(觀察/實驗)與理論的真實關係,就是說不僅實踐有自己獨立的演化,而且理論也有自己的生命,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雙螺旋一樣是相互糾纏而共同發展變化的。這才是科學實踐對理論與實踐關係的最合理的、真實的重構。
參考文獻:
[1]戴建平。約瑟夫勞斯的科學實踐哲學方案[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7―10。
[2]吳彤。科學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科學實踐――兼評勞斯等人的科學實踐觀[J]。哲學研究,2006,(6):85―91。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王娜,吳彤。皮克林的科學實踐觀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7):33―36。
[5]劉世風。試論拉圖爾的科學實踐觀[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