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才的精魂經典美文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宇宙萬物皆有氣。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有人氣。氣是潛在的,無形的,但卻充盈著活力。誠如《管子》所云:“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其氣。”
1752年,盧梭寫了一部歌劇《鄉村卜師》,該劇在王宮中上演後。大獲成功。國王為之感動,遂決定賜給盧梭一份年金。這對於當時居無定所、靠抄樂譜為生的盧梭來說,可謂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盧梭拒絕了,因為接受了年金,就意味著戴上了枷鎖。“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也完蛋了,勇氣也完蛋了。從此以後怎麼還能談獨立和淡泊呢?一接受這筆年金,我就只得阿諛奉承,或者噤若寒蟬了。”——(《懺悔錄》)盧梭視人格的獨立為生命,因此,他寧肯過窮日子,也決不被權貴招安。
一個人有才並不難,有“氣”則不易。“氣”這個東西說起來很抽象,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內容,用古人的'標準衡量,大約就是孟子筆下的“浩然正氣”。但什麼是“浩然正氣”?孟夫子也只可意會難以言傳:“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這東西好像很難捉摸,但你又覺得離你很近,比如文天祥、史可法,比如聞一多、朱自清,比如任長霞、叢飛。真的,有了這些人歷史就顯得很厚重,民族精魂就在跌跌撞撞中得到了延長;少了這樣一些人,歷史就似乎顯得很蒼白,顯得很虛無。
人之一生,至關重要的是,品行操守要有正氣,立身處世要重和氣,成就事業要揮灑銳氣。正氣是一種剛正不阿、大義凜然,體現了我們民族對雄健剛勁的人格精神的崇尚。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就是憑著這股正氣跨越無數艱辛才走到輝煌的今天,併為後來者提供了至可珍貴的啟迪與昭示;銳氣是一個人的卓越學識、內涵教養的自然流露。著名畫家劉海粟認為,有了銳氣,力文、為書、為畫、為一切事業,就有了動力。銳氣,使人勇於進取,勇於開拓,善於創造;和氣,存在於萬物變化之中,和則興,不合則衰。《漢書·劉向傳》中有云:“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乖眾者其國危。”
用當下的標準來衡量。“氣”的內涵要豐富得多了,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操,一種價值觀念,一種文化人格。它還是一種獨立思考的品質,一種不為世俗左右的風範,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直面批判現實的立場,甚至是一種超越現實的信念。
“氣”這東西,說到底,是一種生存態度,一種道德取向,一種處世原則。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活著,凡事只從個人利益出發,那他身上散發出來的只能是俗氣市儈氣,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不乏其例,在歷史上也不乏其人。只有真心實意地為天底下大多數人謀福、出力、說話的人——像海瑞、包拯、馬寅初、梁漱溟等等,才會真正不朽,因為他們的“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融注在每一個有血性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