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之後才是成功美文摘抄
什麼是成功?就是個人在生活中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的過程。它有兩層含義:一是社會對個人價值的認可;二是自己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但大多數人,比較看重前一種,而不是個人對自身的衡量。
那麼成長呢?現在有句流行的話:成功要趁早。其實,教育以德為先,即成長,成功只是副產品。
如果以老師的說法,於智博離成功差得很遠,他非常同意老師對他的評價,他不認為自己是成功,但他堅持認為自己成長了。成長與成功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於智博現在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總裁高階助理。他是80後,被媒體喻為輸在起跑線上哈佛男孩兒。他這人小學留級、中學排名倒數。16歲赴美留學後,就讀學校只有50名學生的鄉村中學。然而他卻在21歲時,被當時全球最大的電腦公司聘用,200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成為全球領袖計劃成員之一。
現在有些家長在孩子剛開始會跑,就進鋼琴班、美術班、音樂班……孩子是不願意去學的。特長班是發現你有這方面特長,然後進行挖掘、延伸,把特長最大化發揮出來,可是多數家長把這個特長班弄成個必需班,不管孩子是不是這塊料,人家學就得跟著學,要不然就落後了。於智博小時候,也曾在少年宮學手風琴,去了兩三次後,回家的路上把手風琴扔了。回家後,對爸爸說,手風琴丟了。爸爸說手風琴那麼大個東西你怎麼能丟呢?知道是兒子騙他,也沒打也沒罵,知道兒子不是這塊料。後來發現他喜歡打球、愛跑步,於是培養兒子體育方面的興趣。於智博說他的成長過程要感謝父母的寬容。沒把這些強加給他,而是說你去試試,不行換一個。
他從小跟家長學到的是德,比如他奶奶從小教他做人要厚道,先想別人的'好,後想別人的不好。這點不是老師能教的,考試能考的,得用心去體會,透過無數次事件的發生,吸收到這些養分。這也是情商的一部分。這些事反映到孩子先人為主,如果這個孩子已經是18歲、20歲、甚至30歲了、你再去教他,已經晚了。
成長的特徵是不僅智商高,而且還要情商高。在任何領域裡面,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兩倍,在管理層當中,情商要比智商高9倍。於智博35歲去管理40多歲的或者比他更大的人,這個情況不是很多見。有人曾經問他,你職位這麼高、年齡這麼輕,手下人服不服你?他說,我並不是這個領域裡的專家,但我的專長在於我瞭解他們做什麼,我能把這幾位專家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這幾位專家擰成一股繩,讓他們集體發揮出最大的能力。我不見得比他們每個人都聰明,但是我能把他們每個人最聰明之處都引發出來。於智博真的“成長”了,這就是成功的管理者,這就是情商比智商高9倍的原因。
但,有些孩子的情商教育是欠缺的,有些研究的人說,其實這是情商發揮作用,你快樂地開心地解每道題,會很快找到答案;往往那些揹著很沉重的包袱,帶著爸媽的期許考到清華北大,目標壓著他就發揮不出來。這也是情商的一種表現。
成功是做成某件事的過程,而實現這個過程需要“成長”的支撐,對個人來說可以簡化成尋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把你的所長、所好發揮到極致,就達到了那個階段的成功。而且這個成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與時俱進的,是階段性成功,往往可能是下段的起點。很多年輕人也許在同齡人當中是走得比較靠前的一位,但對於他自己來說,只能說是階段性目標。下一步怎麼走,距另外的成功還有很長的路。成功是一瞬間,而成長是相對漫長的過程,真正享受人生的過程,享受成長的過程,享受人生快樂時光會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