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文作品賞析
你讀書了嗎
媒體突然關心起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了,發出如此終極一問。
國人到底讀不讀書呢?
教育大國嗎,可不是白給的。現在義務教育就到初中了,誰不讀書?還有不讀書的嗎?
想把書讀好的孩子,甚至不吝千金讀所謂的貴族學校。每年一度的高考為什麼越改革越千軍萬馬的擠啊?因為想讀書要讀書的孩子太多了!設這一高壓線的目的就是要讓相當一部分要讀書又讀不好書,走糊塗運少心眼的孩子死心!也就是告訴你,到此為止,你不用讀書了,不準再讀書了。好比阿Q,有人告訴他,“不準革命”。曾經這一高壓線設定在小學畢業,後來設定在初中。如今,算是進步了。
所以,“你讀書了嗎?”這住話真心不是希望你讀書,而是因為讀書的人太多了。
那他們又是問什麼呢?目的又是幹什麼呢?
‘你讀書嗎?’象是責備。
言下之意,你就算讀了書的,你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嗎?怎樣才算讀了書的呢?
是中國人都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說這話的人,當然千古流芳,萬代風流。
可是,你敢說嗎?就算你敢,你也不會說。現在不是那樣的風雲時代,說了也沒人信。
從古至今,讀書進身,恐怕是讀書人的主要奮鬥目標。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多實在。為實在而讀書成功的人物,你可別指望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會“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不憂。”看今朝,無數貪官競風流!你便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些人,因為讀書而“聰明”了,所以香車,美女“真牛充棟”。(對於這些人,“汗”字改為“真”字更確切些。)
不過,讀書也有讀出了名堂而倒黴的。秦有“焚書坑儒”,清有“文字獄”。還是當今的時代開放,包容。各種思潮衝擊,各種價值觀並存,雖表象和諧,社會總體倒也安定。現在遇到“你讀書了嗎?”這純潔的一問,真讓人幸福得淚流(淚奔)。
“你讀書了嗎?”,問的人肯定讀了不少書,問之切切,期望深深。
那麼,怎樣才算讀了書呢?該不會僅僅是要國民修身養性這麼簡單吧。我們文明古國的國民其實是用不著另外“修身養性”的。面對大海的海子讀書修養至死,就是明證。
可見,“修身養性”之外,生活還是要繼續的。生活才書是主流。為了討生活,我們得拼命的讀書,找好工作,努力餬口。用忙碌的背影回答我們親愛的媒體:生存是我們的第一修養。
閒下來時,我相信大多數國人會有和我一樣的信念:不餓的時候,精神食糧多多益善!是的,讀書是我骨子裡的東西,不用別人多此一問。
我願意用讀書的方法休閒,自由自在地接收精神的洗禮。並願意因讀書而傻傻地思考,蠢蠢地行動,為中國夢撿一根乾柴,添一顆火星。
讓靜思的小鳥飛臨我心靈的書屋吧。
冬日記憶
今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晚,眼看著“大雪”即到,還沒見到半片雪花。隔三岔五的綿綿細雨,凋零了枝頭,染得滿地金黃,到處溼漉漉,髒兮兮的,讓人無處下腳,陰冷潮溼的空氣,讓人心裡也彷彿結上了一層薄霜。
忽然非常懷念故鄉的冬天。
故鄉的冬日是安靜的。雪花喜歡在夜裡降臨,在人的睡夢中悄悄落下,不動聲色地把山野染白,一切都沉沉地睡著了。清早,麻雀是最耐不住寂寞的傢伙,早早地飛來報信,在屋簷下“嘰嘰喳喳”地聒噪著,攪擾了清晨的美夢。睜開眼,窗戶紙白得刺目,貪戀被窩裡的溫暖,任由思緒起伏,直到母親在火塘裡燃起旺旺的柴火,才懶洋洋地鑽出被窩,起床穿衣。
故鄉的冬日是潔白的。山坡,樹杈,屋頂都蓋上了一床潔白的雪被。熟悉的小路不見了蹤跡,只能從零星的,或深或淺的腳印上來辨認,哪裡是路,哪裡是坑。取水的水潭被一層薄薄的冰面所覆蓋,溪水在冰下汩汩的流淌,遇到石頭迂迴前進,發出悅耳的“叮咚”聲。掃出一塊空地,撒上幾把苞米,雞們雀躍著,爭搶著,尖尖的嘴巴在冰凍的地上啄得“梆梆”響,麻雀想趁機吃一口,未等落地,卻被公雞抬頭挺胸的樣子嚇得飛到樹梢上,踩得雪粉撲簌簌落下,濺起一片晶瑩。
故鄉的冬日是寒冷的,冷得徹骨。雪過天晴,午後,燦爛的陽光融化了屋頂的積雪,雪水順著屋簷嘀嗒嘀嗒的向下滴著。不久,地面上就匯成了“小河流”,再加上其他地方流來的雪水,地面溼漉漉的,泥濘不堪,無處下腳。傍晚,屋簷下就凝結起長長的冰溜子,在落日的餘暉下晶瑩剔透,架上梯子,爬上去掰下一根,咬到嘴裡“嘎嘣”一聲,冰得呲牙咧嘴。“小河流 ”結冰了,地面也重新上凍了,上面佈滿深深淺淺的腳印,夾雜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圖案。哈口氣想暖下手,白氣不等觸到手,卻瞬間消失。
故鄉的冬日又是溫暖的。屋外冰天雪地,屋內爐火融融。橘黃色的火苗跳躍著,反覆地舔著鍋底,鍋裡雖是粗茶淡飯,卻熱氣蒸騰,香味濃郁。屋頂上的那縷炊煙,隨著微風嫋嫋升騰,飄向遠方。烤著爐火,捧本喜歡的故事書來讀,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身子雖然還沉浸在溫暖中,心卻早飛到九霄雲外雲遊去了。
故鄉的冬日是慈愛的。晚上,母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穿針引線,為我們縫補著衣裳,我則躺在熱熱的被窩裡,在收音機的故事或音樂聲中,安然入眠。
童年的時光就像數九天哈出的白氣,瞬間消逝。長大後,我們一個一個離開了故鄉。故鄉安靜了,沉寂了,母親則在那裡長眠了。
那個少了喧鬧的山野,在冰雪的覆蓋下,也和母親一樣沉睡了。
寂寞的街
一條古色古香街道,沐浴在初秋的暮色中。
一陣陣秋風,一場場秋雨,頓感涼意漸濃。在一家酒樓樓上的.窗邊閒坐,我在等人,也在看風景。目光所至,心馳八荒,一絲落寞也莫名其妙地襲上心頭。
這家酒樓叫稻香居,是清末始創的百年老字號,其名氣已經享譽省內外。以豫菜為特色,因鍋貼而知名。這條街道叫宋都御街,名字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雖是一條仿宋建築風格的街道,但開封千年不變的城市南北中軸線,使她的下面,掩埋著北宋都城東京那條華貴的御街——這條街道已有超過一千年的名氣。街道北端緊連著的,便是北宋的王宮——龍亭,還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潘楊二湖日日盪漾的湖水。
畢竟是坐落在御街,酒店的房間裝修得古味盎然,字畫也是少不了的,這是歷史文化薰染的結果。幾碟菜蔬,一罈老酒,幾個文人在此處把酒話桑麻。故友自遠方回來,幾年不見,猛然已是白髮滿頭……時光匆匆催人老,世事滄桑也無情。加上友人某些方面的不如意,不知不覺,我的情緒也被感染,黯然神傷。
其實,悲涼的僅僅是人嗎?這條街道,不也寂寞如斯?想當年,御街是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關大道,她從皇宮宣德門起,向南經過裡城朱雀門,直到外城南燻門止,長達十餘里。稱其為“御街”,那是因為她是皇帝祭祖、舉行南郊大禮和出宮遊幸往返經過的主要道路。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御街寬約二百米,中間為御道,皇家專用;兩邊有河溝,河溝內種滿了荷花,兩岸種桃、李、梨、杏樹;河溝以外的東西兩側是御廊,是平民活動的區域,臨街開店鋪,老百姓買賣於其間,熱鬧非凡。每逢皇帝出遊,老百姓聚在兩邊,爭相觀看皇家的尊嚴和氣派。
可如今,世事變遷,帝王將相何在?王子皇孫何在?笙簫歌舞何在?若不是今人為旅遊之需而復建了這條仿宋街道,此處當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尋常人家,吃喝拉撒,雞毛蒜皮,縱萬家燈火,誰知這千年之前的恢弘和排場!
別說街道,就是所在的這座城市,不也一天天失落了很多嗎?北宋,開封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東京汴梁,風光旖旎,人物薈萃,城郭恢弘,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城內民風活潑恣肆,勾欄瓦舍隨處可見,商鋪酒樓鱗次櫛比,達官貴人流連於花衢柳巷,富商巨賈絃歌在茶坊酒肆,就連市民百姓也大多養花溜鳥,醉心於安泰與歡樂。歲月滄桑,一切還不都是過眼煙雲?發展到今天,開封城人口僅僅80萬,失去了千年之前那種世界級的繁華與風度,從一代王朝的都城、國際大都市,淪落為一個省會,以至於今天成為一個地級城市……至今,空餘一臺恢弘的實景歌舞演出《大宋·東京夢華》,在清明上河園裡反覆引人追尋輝煌的舊夢。
當年宋徽宗樂得逍遙的樊樓還在,在稻香居北側百餘米。可京中名流李師師已經遠去,紅塵伴輕煙,空餘一段美妙的傳說;滿腹才情的周邦彥,早已被看破紅塵世事,孤舟簫韻,江湖飄蓬,“地僻無鐘鼓。殘燈滅,夜長人倦難度”;“奉旨填詞”的柳永,早已醉臥舟中,吟誦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尚不知何時能夠甦醒;清純才女李清照,也已不無惆悵地徘徊在那個叫做南宋的王朝,“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此時,我更羨慕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家蘇軾,他可以與朋友月夜盪舟江上,把酒臨風,共享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何等瀟灑!
夜色中,酒酣,罷酒,偕友人下樓。雨後的街道,行人稀少,車輛不多,而空氣格外清新。抬眼望,街道兩旁的古建築正端坐在茫茫的蒼穹之下,陪伴昏黃的路燈,似乎在無言地期待。
十月,滿城菊花綻放,這裡又將迎來熱鬧的季節……
那些年,錯過的青春
那些年,狂放不羈的年華里,總會在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留下些有或木有的遺憾,這些遺憾隨著時間落寞遠去,慢慢在心底變成思念。當思念不僅僅對於地點和人,還有當時的時間,這種感覺便是刻骨銘心,畢竟時間,已經回不到開始的地方。
有時候一段熟悉的旋律或者一股熟悉的味道或是一種貌似熟悉的場景,就能將我們的思緒驟然帶回到從前,那些我們安放青春的邊緣。
這些日子以來,一直繼續著枯燥而忙碌的生活與工作,每天或枯坐一地細數著鈔票與欠條,或東奔西跑掛著勉強的笑容穿梭在大事小情的應酬裡,我以為工作以後就是這樣,只是目前為止,兩年來我還沒能適應這次人生定義轉變之後的生活。
藉口忙碌而沒有了時間看書,沒有時間讓心靈徜徉在純淨的世界裡,所以才會感覺對於有些感受,曾經敏感的行雲流水,早已漸漸不知不覺的凋零失落,而這,竟是最可惜的。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繁華的時代裡,每個人在生命裡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一些不願示人的心事,深深的藏在心底的某個角落,當繁華落幕,歲月枯寂了喧鬧,心底的這個地方才會悄悄的奏響回憶的旋律,去回放那些曾經的彌足珍貴。
像是倉央嘉措的短暫一生,我們記住的是他在佛前的浪漫悽美和對於現實的無奈,永遠不會再有人知道他當時的心境,和曾對佛祖的竊竊私語,只是讓那個少年和他悽美的詩句,在那一天那一世裡靜靜流傳。
如今錯過的那些年,錯過的故事或者情緣,會是遺憾嗎?一生就這麼短暫,又何必再去牽掛那些早已無關的思戀,又何必再去空洞的享受那詩意裡的纏綿。
無掛礙故,遠離顛倒夢想,一切隨緣,遊離的靈魂,徜徉在人世,去陪伴佛前的孤單。
死
客機又失事了,雖然機上絕大多數乘客很幸運保全了生命,但是死神還是霸氣地震懾到了飛機上每一個人。好吧,今天的話題有點“沉重”,我們來談談關於死亡的話題,另起一行。
對於這個與愛情一樣永恆的話題,很多話我不想多說,什麼每個人到臨命終時都會死拉;不論你什麼身份,擁有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最後都逃不脫死神的追捕啦等等,因為大家都清楚。那麼…今天小鬼想說些什麼呢?我想,我還是來談談我們對“死亡”的態度吧,應該對死抱有一種怎樣的態度,再文鄒一點,就說是我們的死亡觀吧。好,問題已經丟擲來了,親愛的讀者其實現在您就可以捫心自問一下:對死亡,我是持怎樣的觀點或態度的呢?
也許你並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沒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也相信在這個社會上,很多人都是這樣,不會去考慮死亡這種不太吉利的事情,即使有,也多認為死亡於自己無關,或者很遙遠。這其中也許有種僥倖的因素在裡面,因為好像自己不會那麼快臨到死亡吧。這好比什麼?好比我們在動物園的虎舍外面窺探老虎一樣,當自己處於高牆之外,遠觀那老虎,很坦然,沒有那種危險性。但是一旦我們在野外突然碰到一隻斑斕猛虎,我們會怎麼樣?
怕是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一下癱倒在地?那麼——死亡,是那隻老虎嗎?佛教裡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佛陀有一天問他的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長的時間?有的弟子說多少年的事情,有的說一天一夜的事情,還有的說一頓飯的事情,佛陀都不置可否。最後有一個小弟子說生命在呼吸之間,佛陀聽過微笑予以認可。看看,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這說明什麼?說明死亡隨時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而且可以在一瞬之間奪走你的生命,就在你那一口氣還沒上來之前!這個在佛教當中用一個詞就可以解決了,什麼?就是“無常”。
無常隨時降臨,今天到遙遠的他們,明天可能就到眼前的自己。問題是,我們都不信,這點很糟糕啊。其實這些都不遙遠,每天我們開啟電腦網路、開啟電視、翻開報紙,都可以看到關於“死”的事情,這個災難啦那個意外啦還有戰爭啦,雖然受害者是他們不是自己,但是我們能保證自己不上那個網路那個電視那個報紙嗎?誰都保證不了。好了大家都清楚的廢話不多說,馬上再回過去,死亡,是那隻老虎嗎?答案很明顯,死亡並不是高牆裡的那隻老虎,而是在野外被我們突然撞見的那隻!所以,對於死亡,我們首要的態度應該是:死亡對於自己來說,是隨時隨地的事情,而不是我們所想的不會那麼快臨到那樣。有了這樣的態度,僥倖的因素就應該被無情的拋棄,我們不能報以僥倖的態度。
接下來,對於死亡,既然它是無常,隨時隨地可能會光臨到任何人包括我自己頭上,對此我們無法抱以僥倖的心態,那麼,既然無法迴避,問題來了,我們又該如何正面面對它呢?小鬼以為,時刻做好準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我們接著舉之前的那個案例,野外的老虎,當老虎還沒有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在明知道它隨時隨地會出現的前提下,我們該如何面對它?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做好準備。
比如鞋帶系得緊一點,火把握得牢一點,怎麼樣?必要的時候能跑就跑,能趕就趕嘛。但是,換做死神,它比老虎厲害啊,一旦被“絕大多數的我們”碰上,我們只能束手就擒,不管願意與否,最後都得乖乖去死,聽從死神的召喚呵呵,這個好比我們無法反抗,最後只能被老虎追上丟掉手中的火把然後被老虎吃掉。看來,一般的準備,鞋帶系得再緊,火把握得再牢,對於死亡這隻老虎,是沒有用的。現在問題又來了,那我們究竟該做什麼準備呢?你思考一下,我另起一行。
小鬼以為,對於死亡這隻老虎,我們最明智的選擇是時刻做好準備。而最明智的準備,莫過於信佛唸佛。這倒不是說我自身信佛才這麼說,那是因為,對於死這個事情,在這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也相信在未來無量劫以後,再沒有任何一個人比得過佛陀對死亡的闡述,也再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比得過佛教對死亡的理解。這說明,佛陀對死亡了知最為透徹,佛教對死亡認識最為清楚。
而且,不僅如此,佛陀佛教提出了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戰勝死亡給自己帶來的恐懼的方法。既然如此,話說到這份上,在對死亡所做的準備當中,我們怎能缺少佛法?為什麼我前面說“絕大多數的我們”,因為很少人會用佛教來做準備。 所以,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只能束手就擒,極少數用佛法武裝自己的人,是不會束手就擒的,因為他能籍佛法超越生死。至於佛法的準備究竟能夠如何幫助我們很好地面對死亡甚至戰勝死神超越生死最終達到佛所說的究竟涅盤的安樂境界,這個話題講起來又有很多,這裡就不再展開了。而且,我想只有首先當你有做這個準備的意願和打算的時候,我再來說這個話題可能更好。
死,其實我們已經經歷過無數次。
落葉戀情
最喜歡在深秋的季節裡,一個人來到河邊,樹林下,找一個人遮陽背風地方,或靜坐或仰面躺在長椅上,望天上雲捲雲舒,看樹上葉落葉飛。心也伴著秋的脈搏一起跳動,情隨著秋的微醺氣息舒喘,這個時候,心裡是一種平淡卻又踏實的美,世界的一切都是我的,我屬於這個世界的,萬類霜天競自由。
輕輕的微風從西天邊吹過來一朵朵白雲,那是一匹匹戰馬,成吉思汗在彎弓射大雕;瞬然間,白雲騰舞,化作千軍萬馬如卷席,百萬雄師過大江;一會兒,又神奇般地變幻為天安門的閱兵式,神九飛天,嫦娥奔月……
風大了,白雲飄遠了。一片片黃葉稀稀拉拉地落了下來,有的落在地上,有的飄在空中,有的落在河水中,更多是落在我的身上,臉上,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黃葉如蝶,亂花迷醉眼,落葉歸根,思緒如潮。
拾起一片鵝黃的落葉,仔細地看著這上面的葉脈,拾來了一份回憶。這葉裡看到了春日裡的生機,夏日裡的濃綠,白晝裡沐浴的陽光,黑夜中微風的雨露。它躺在我的手心上,向我訴說那一段段不平常時光,不平常感悟。靜靜的看著它,是在讀著歲月的詩書,攪動起沉澱的年華。
白駒過隙,恰同學少年時的我們,曾經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裡,風華正茂,揮斥方遒;在春天的故事裡,留下了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畫面。在走向新世紀的征程中,下崗再就業,當改革的鋪路石,讓前進的列車風馳電掣。大浪淘沙,成敗論英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今,夕陽無限好,雖近黃昏時,滿目青山夕照明。
曾幾何時,我向往著秋日的天空與秋日的晴朗。
曾幾何時,我渴望著秋空的沉靜與秋陽的清靈。
如今,在這秋天裡,我都看到了,也都感受到了,卻沒有當初的那份欣喜了,但是,依然是那樣地樂觀從容。每個人對秋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人悲秋,有人喜秋,可能,歲月雕刻刀在我的身上刻得深一些,重一點,望著眼前的樹木雖然脫去了夏日的綠葉,只有根根枝條指向藍天,有些單調和孤寂,同時,也感覺到天高了,地闊了,陽光更明媚了,心更暖暖的。
遠處傳來那熟悉的音樂:《我們走在大路上》、《學習雷鋒好榜樣》、《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尋聲望去,這是老年合唱隊在樹蔭下排練節目,歡樂在重陽的菊香中。
池塘邊,一朵朵不知名的小黃花在怒放著,蜂蝶還在戀戀不捨地吻著花香,蜻蜓也來湊熱鬧,青年重愛,老年重情,戀秋的情結連小精靈都懂。
江邊,幾隻小舟散落地靠在岸旁,孤零零地拴在鐵柱上,可憐巴巴的,打魚的人不知道出那裡了。使人一下子就想起來那首小詩:“小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在仕周圍皆朋友,歸田誰能記我人。人生如這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人情更像這落葉紛紛。
仰躺在秋陽下,憶流年彈指的瞬間,感慨萬千。可聽遠逝旋律的音符,可看今日落葉的翩翩,心隨白雲悠悠,情在秋風中,心裡暖,精神爽,夢在明年的春天裡……
雪舞我心
今年的第一場雪花飄舞而來的清晨,我驚呼一聲“下雪了!”欣喜地撲向視窗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輕盈。雪花大朵大朵地飛旋,像是得到了一種指令,紛紛揚揚,漫天飄飛,宛如從天而降的仙女,輕靈曼妙,無聲無息。就那麼佔據了天空,大地,枝條以及人家的屋頂,抬眼望去,一片爽心悅目的白。
“燕山雪花大如席”望著漫天的大雪,腦海裡湧現的,就是這麼一句。這麼多雪花,像一個個潔白的精靈,很久以來,她們在何處安身?她們是否也經過了一年的等待?她們是否也一直盼望著降臨人間凡塵?如果她們有一個住處, 那一定是一個無比聖潔無比寧靜之地吧?她們是修得了怎樣的教養,使得她們如此的嫻靜,淡雅而從容呢?
這一場雪,滋潤了許久以來乾涸不堪的田野,滋潤了人們久盼甘露的心靈。漫步霏霏飄落的雪裡,不會感到寒冷,相反地,會有一股溫暖溫馨的感覺。細碎的雪花,無聲地飄落,慢慢覆蓋高高低低,錯錯落落的萬物,輕輕落進發絲,脖頸,讓肩頭漸漸鋪滿冰做的花朵,那種潔淨,安寧,淡泊,真的會陶醉人的心,靜養人的心,洗滌人的心……
如果我是她們中的一朵,我也應該有一顆冰清玉潔的心,我也應該綻放一抹素雅清淺的笑容。那麼,行走在滾滾紅塵,我該不計得失,不看名利,悄然地來,不驚擾安睡的草木和早起的鳥雀,不驚擾休眠的河流和田地,我只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行者,只願給紛繁的世間輕輕灑落幾許溫潤,灑落幾瓣清新。悄然地去,我的離開的足音,將化作一江柔波盪漾的春水,將是春枝上的一抹淺淺的鵝黃新綠。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那令我每每想起,就飽含著熱淚的鄉下,那一處簡樸的民居,風雪裡,家兄能不能歇一歇四季不停奔忙的雙腳?房間的一角,有沒有一盆燃燒的炭火溫暖他滄桑的臉頰,慰燙他一顆勞苦的心?這時候,是否還有未收拾回家的農事丟在自家的田園?雪花飄舞,該同樣擦亮他一雙因多年勞作而累花了的眼睛,雪花飄舞,該同樣滋潤他盼望來年五穀豐登的希冀。雪天裡,我的家兄家嫂,那一對勞碌多半生的貧賤夫妻,你們是否也懂得圍爐而坐,盤算盤算現在,聊聊往後,看看電視,安享片刻農閒的時光?
雪花飄舞,是不是捎來遠方的一片素錦?萬水千山,雲海茫茫,途中是否曾與伊人相遇?為什麼雪花這樣輕柔,貼著耳邊訴說悄語?雪花落入掌心,無聲融化的,是不是伊滾燙的相思的淚滴?你一定記得,就是雪花飄落的時候,雪花作為愛的天使,她指引了我們……
朵大如席的雪花淹沒不了萬丈紅塵,有好多東西,比雪花更頑固堅硬。可柔軟的雪花昭示了一種精神,當我們一定要做什麼的時候,就注重追求和奉獻的過程。凜然地投入,哪怕跌到粉身碎骨;專注地愛戀,哪怕將心融化,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