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

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

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

  時間自由三分鐘的朗誦適合朗誦哪些美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歡迎參考閱讀!

  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1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夢嗎?寒冷孤寂中,她懷抱著一個信念取暖,等到春歸大地時,她會以兩片綠葉問候春天,而那兩片綠葉,就是曾經在雪地下輕輕的夢囈。

  候鳥南飛,征途迢迢?在遠方,再視野裡,那是南方湛藍的大海。她雖然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奮飛,因為夢又賜給她一雙翅膀。

  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雲的詩?還是做一隻蝶的畫?

  風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隻鷹,與天比高,還是做一條壯闊的長河,為大地抒懷?

  我喜歡做夢。夢讓我看到窗外的陽光;夢讓我看到天邊的彩霞;夢給我不變的召喚與步伐,夢引我去追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沒有淚水的人,他的眼睛是乾涸的;沒有夢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陽總在有夢的地方升起;月亮也總在有夢的地方朦朧。夢是永恆的微笑,使你的心靈永遠充滿激情,使你的雙眼永遠澄澈明亮。

  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2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靈魂,滋潤著你的生命。只是因為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才掩蔽了她的環佩妙音,朦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闌人靜,天籟無聲。每逢這個時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園的柵欄,真實地審視自己,在生命的深處,你終於傾聽到一絲悠然的脆鳴。這是一首真善美的詩。像甘霖,像春風,柔慢而雋永。

  月隱星現,露重風輕。每逢這個時候,你才能正視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靈魂的高處,你終於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動。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陽,淡泊而寧靜。

  逆風逆旅的你,每當回望身後的坎坷與泥濘,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湧……終於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淚,失敗也並不意味著扼殺成功!世上沒什麼永恆的僥倖讓你永遠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麼永恆的不幸讓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輝煌,拒絕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風得意時多些緬想,只要別背叛美麗的初衷;窘迫失意時多些憧憬,只要別虛構不醒的苦夢!

  用心泉熄滅如火的嫉妒,用心泉衝盡如塵的虛榮,生命才會獲得無限的輕鬆。絮絮低語的心泉明白地告訴你:人心並不是你想像得那樣險惡叢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遠離卑劣的傾軋,躲開世俗的紛爭,走近丁冬的心泉,傾聽心泉丁冬……

  重溫一抺美麗的心情;撫慰一顆疲憊的心靈;回首一段巷涼的人生。

  傾聽心泉,讓思想走向深刻純淨;傾聽心泉,讓生命愈加豐盈生動。

  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3

  遠遠的地方吹過來一股涼風。

  風裡夾著呼呼的響聲。

  側耳仔細聽,那像是某一種音樂,我分析了很久,確定那是嫡子的聲音,因為蕭的聲音沒有那麼清晰,也沒有那麼高揚。

  由於來得遙遠,使我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有什麼人的笛聲可以穿透廣大的平野,而且天上還有雨,它還能穿過雨聲,在四野裡擴散呢?笛的聲音好像沒有那麼悠長,何況只有簡單的幾種節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鄉下的農田,左右兩面是延展到遠處的稻田,我的後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樂顯然是來自麻竹林,而後面的遠方彷彿也在迴響。

  竹林裡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時候我覺得所有的林間,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竹林。因為所有的樹林再密,陽光總可以毫無困難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葉,有時連陽光也無能為力;再大的樹林也有規則,人能在其間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無規則的,有時走進其間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親就告訴我們“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況有的竹林中是有亂刺的,像刺竹林。

  這樣想著,使我本來要走進竹林的腳步又遲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來,獨自聽那一段音樂。我看看天色尚早,離竹林大約有兩里路,遂決定到竹林裡去走一遭——我想,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它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湧,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於和竹葉的關係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發現,原來竹子灑過了小雨,上面有著水漬,互相摩擦便發生尖利如笛子的聲音。而上面滿天搖動的竹葉間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風,發出許多細細的聲音,配合著竹子的笛聲。

  每個人都會感動於自然的聲音,譬如夏夜裡的蛙蟲鳴唱,春晨雀鳥的躍飛歌唱,甚至颳風天裡濤天海浪的交響。凡是自然的聲音沒有不令我們讚歎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靜的夜裡聽到遠處的春雷乍響,心裡總有一種喜悅的顫動。

  我有一個朋友,偏愛蟬的歌唱。孟夏的時候,他常常在山中獨座一日,為的是要聽蟬聲,有一次他送我一卷錄音帶,是在花蓮山中錄的蟬聲。送我的時候已經冬天了,我在寒夜裡放著錄音帶,一時萬蟬齊鳴,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無數的蟬在盤飛對唱,那種經驗的美,有時不遜於在山中聽蟬。

  後來我也喜歡錄下自然的聲籟,像是溪水流動的聲音,山風吹撫的聲音,有一回我放著一卷寫明《溪水》的錄音帶,在溪水琤琮之間,突然有兩聲山鳥長鳴的銳音,盈耳繞樑,久久不滅,就像人在平靜的時刻想到往日的歡愉,突然失聲發出歡欣的感嘆。

  但是我聽過許多自然之聲,總沒有這一次在竹林裡感受到那麼深刻的'聲音。原來在自然裡所有的聲音都是獨奏,再美的聲音也僅彈動我們的心絃,可是竹林的交響整個包圍了我,像是百人的交響樂團剛開始演奏的第一個緊密響動的音符,那時候我才真正知道,為什麼中國許多樂器都是竹子製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的植物能發出像竹子那樣清脆、悠遠、綿長的聲音。

  可惜的是我並沒有能錄下竹子的聲音,後來我去了幾次,不是無雨,就是無風,或者有風有雨卻不像原來配合得那麼好。我瞭解到,原來要聽上好的自然聲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變化無窮,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沒有風,竹子只是竹於,有了風,竹於才變成音樂,而有風有雨,正好能讓竹子摩擦生籟,竹子才成為交響樂。

  失去對自然聲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當有人說“風景美得像一幅畫”時,境界便低了,因為畫是靜的,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而除了目視,自然還提供各種聲音,這種雙重的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創造的境界。世上有無數藝術家,全是從自然中吸取靈感,但再好的藝術家,總無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為自然是有聲音有畫面,還是活的,時刻都在變化的,這些全是藝術達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藝術一定有個結局。自然是沒有結局的,明白了這一點,藝術家就難免興起“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繪下長江萬里圖令人動容,但永遠不如長江的真情實景令人感動;人能錄下蟬的鳴唱,但永遠不能代替看美麗的蟬在樹梢唱出動人的歌聲。

  那一天,我在竹林裡聽到竹子隨風吹笛,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陽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經停了,我卻好像經過一場心靈的沐浴,把塵俗都洗去了。

  我感覺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沒有自暴自棄的理由。

  三分鐘抒情美文朗誦稿4

  鳥兒飛過曠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鳥兒接連不斷地飛了過去。

  有時候四五隻聯翩飛翔,有時候排成一字長蛇陣。看,多麼壯闊的鳥群啊!……

  鳥兒嗚叫著,它們和睦相處,互相激勵;有時又彼此憎惡,格鬥,傷殘,有的鳥兒因疾病、疲憊或衰老而失掉隊伍。

  今天,鳥群又飛過曠野。它們時而飛過碧綠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陽照耀下流瀉;時而飛過叢林,窺見鮮紅的果實在樹蔭下閃灼。想從前,這樣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處都是望不到邊的漠漠荒原。任憑大地改換了模樣,鳥兒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們繼續打這裡飛過。

  不要認為鳥兒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飛翔的。它們為什麼飛?它們飛向何方?誰都弄不清楚,就連那些領頭的鳥兒也無從知曉。

  為什麼必須飛得這樣快?為什麼就不能慢一點呢?

  鳥兒只覺得光陰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們不知道時間是無限的,永恆的,逝去的只是鳥兒自己。它們像著了迷似地那樣劇烈,那樣急速地振膈翱翔。它們沒有想到,這會招來不幸,會使鳥兒更快地從這塊土地上消失。

  鳥兒依然忽喇喇拍著翅膀,更急速,更劇烈地飛過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悄然流淌。這裡有鳥群休息的地方,儘管是短暫的,但對於飛越荒原的鳥群說來,這小憩何等珍貴!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這樣,一天過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鳥兒在清泉旁歇歇翅膀,養養精神,傾聽泉水的絮語。鳴泉啊,你是否指點了鳥兒要去的方向?

  泉水從地層深處湧出來,不間斷地奔流著,從古到今,閱盡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榮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鳥兒應該飛去的方向。

  鳥兒站在清澄水邊,讓泉水映照著身影,它們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樣,它們終於明白了鳥兒作為天之驕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鳥兒想隨處都能看到泉水,這是困難的。因為,它們只顧儘快飛翔。

  不過,它們似乎有所覺悟,這樣連續飛翔下去,到頭來,鳥群本身就會泯滅的,但願鳥兒儘早懂得這個道理。

  我也是群鳥中的一隻,所有的人們都是在荒涼的不毛之地上飛翔不息的鳥兒。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遮蔽了它的聲音,當你夜半突然醒來,你會從心靈的深處,聽到幽然的鳴聲,那正是潺諼的泉水啊!

  回想走過的道路,多少次在這曠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這個時候,當我聽到心靈深處的鳴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進的標誌。

  泉水常常問我:你對別人,對自己,是誠實的嗎?我總是深感內疚,答不出話來,只好默默低著頭。

  我從事繪畫,是出自內心的祈望:我想誠實地生活。心靈的泉水告誡我:要謙虛,要樸素,要捨棄清高和偏執。

  心靈的泉水教導我:只有捨棄自我,才能看見真實。

  捨棄自我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語的泉水明明白白對我說:美,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