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

  一、課文悟讀

  北京城為何“四方四正”?這要從我國古代城市的佈局理論講起。我國古代城市佈局十分講究“方正”。《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意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邊長九里,各有三個門。城中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各九條。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南面建宮殿,北面設市場。這一城市佈局理論自古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國城市的佈局形式和佈局規劃。最符合《考工記》設計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兩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是一種封閉的佈局形式,必然導致居住格局的封閉性,進而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的封閉、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佈局,其目的是為了突出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尊卑長幼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因此,講究“方正”,便是講究等級,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居住在衚衕、四合院中的大都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在那種等級森嚴的社會里,他們任人宰割。許多人奔波勞碌一生,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餬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間破屋,一口殘羹,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呢?正所謂知足常樂。“窩頭是貧苦的象徵。”(梁實秋:《雅舍小品·窩頭》)許多人窮苦一生,不就是為了“窩頭”嗎?有了窩頭,自然就該滿足了。如果還能有“小醬蘿蔔”,那還會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那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那還有什麼不順心的呢?即便是理應優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幾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離。如果還能用蝦米皮來熬白菜,那簡直就是美味佳餚。一般人家絕對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聲“嘿!”道出內心的驚喜,美滋滋,樂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備。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難保,又哪有能力去關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乾淨、清爽,不讓自家人受凍捱餓,就很了不起了。對於他人的“瓦上霜”、別家的冷暖飢寒也就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於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芸芸眾生來說,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因為,他們的命運捏在人家手裡,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即使突遭橫禍,也只能忍氣吞聲,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無法保全自己,何況一介草民?不隨遇而安,又能怎樣?想抗爭?門兒也沒有!對於自家禍福,尚且如此,而對於與己無關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觀了。否則,你又能要求他們咋樣?如果你要求一個過江的泥菩薩去普度眾生,不僅無理,而且是相當的殘忍了。

  這種“方正”,也使得人們的內心世界呈現封閉性。人與人之間缺乏真心實意、開誠佈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禍從口出”,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所謂“隨一點份子”,便是“隨大流”,裝裝門面而已,禮到即可,很難說是真心實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當難求,足見人心之封閉。而在行為方式上,更是獨來獨往,缺乏真誠的團結與合作。

  值得慶幸的是,封建時代畢竟已經過去。其遺留下來的這種“方正”,這種封閉,這種等級觀念,也必將被人摒棄。平等、自由、尊嚴,心靈的交融,真誠的合作,畢竟也是人與生俱來的執著追求。正如衚衕的衰敗、沒落不可逆轉一樣,從禁錮走向自由,從等級森嚴走向人人平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因此,“再見吧,衚衕”就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告別語或文章的結束語。告別衚衕,就是告別等級思想,告別保守,告別心靈的封閉,其中也蘊涵著作者對已逝和即將逝去的文化的無限悵惘。

  二、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麵,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眯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著,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三、選題設計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閱讀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說和散文。

  (2)閱讀汪曾祺傳記及有關介紹汪曾棋的文章。

  (3)選擇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點作較為詳細的介紹。

  參讀書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說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2)汪彬《老頭汪曾祺》,人民大學出版社。

  (3)陳建華《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4)汪曾祺《悠閒的生活藝術》,貴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屬馬》(“京味文學叢書”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民居建築風格的變化。如,建築用料、框架結構等方面的變化。

  (2)分析、歸納,從中反映出人們思想意識、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3)寫成相應的調查報告。

  參讀書目:

  (1)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2)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3.飲食與文化的關係。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的風味小吃。如品種、口味、製作方式等等。

  (2)調查當地有關的飲食風俗習慣。如,逢年過節的飲食習慣,平常待人接物的飲食習慣等等。

  (3)思考這些習慣的形成、演變與當地經濟、文化和思想意識的關係。

  參讀書目:

  (1)《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說卷、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並能對衚衕文化談出自己的看法,《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2、學會抓住關鍵語句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教學重點:

  概括、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

  教學設想:

  1、1課時完成。

  2、突出學生的讀書、思考與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3、重點在課文後半部分,並向課外延伸。

  課前準備:

  印發《北京的衚衕》、馮驥才《文化眼光》。

  學生預習:1、熟悉課文。2、閱讀印發的材料。

  教學程式:

  一、匯入:

  我們班同學的研究課題中有一個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研究》,(課前印發的材料中馮驥才的《文化眼光》一文談到)其實“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處不在”,衣食住行無不具有文化內涵。我們單來看--住的文化!

  居住方式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性格、行為,我們稱之為一種文化。

  我們來一起學習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衚衕文化》,看看北京胡同對老北京市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 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先來看幾幅北京胡同的照片。

  (展示圖片)

  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呢?

  請同學們開啟書瀏覽課文1--5段,勾畫出關鍵詞語。

  交流。(兩生髮言)

  (重點詞語:方正、取名趣俗、多、安靜、和四合院一體)

  三、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一)、衚衕到底對北京市民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也就是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呢?還是再來看看汪老先生怎麼寫的吧!

  自由朗讀6--12段,勾畫重點語句,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學生讀自己勾畫的語句。(兩生讀,其他補充)

  提示:我們找的語句大多在文段什麼位置?(段首)

  因此我們把握文章內容的時候要抓住關鍵語句,又特別要注意段首句。

  (投影:封閉、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二)、給你印象最深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朗讀品味兩處語句。(根據具體情況,融在其中或單獨提出來品味。)

  1、8段:“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極其滿足的心態。

  指名讀。(要讀出韻味,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

  齊讀。

  這個地方如果改成:“……較好,……好,……更好,……很好,……最好。”如何?讀一讀,體會一下。

  2、12段:“‘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指名讀,齊讀。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我的意見是有調侃,更有無奈。)

  四、對衚衕文化的態度、認識

  (一)、衚衕在經濟大潮衝擊下呈現怎樣的景象?隨著北京現代化推進,衚衕逐漸衰敗、沒落,為高樓大廈所代替。請看幾幅圖片。

  衚衕文化將何去何從呢?

  對衚衕文化,作者的感情和態度如何呢?

  齊讀後3段,找相關詞句,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

  “毫無生氣”、“懷舊”、“傷感”、“無可奈何”、“總有一天會消失”、“悵望低徊”、“再見吧”……

  (二)、課堂小結:課文思路衚衕特點——衚衕文化內涵——感情、態度

  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句概括內容

  (三)、對衚衕文化,你怎麼看?

  學生交流,發表各自意見,教師適當引導。

  請課外練筆的時候,寫篇文章,闡明你的看法。

  要求:有標題,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與要求: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學難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文化”這一引入,讓學生感受文化這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二、解題:(見多媒體)

  三、新課:

  1、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

  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由“什麼是衚衕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鬍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衚衕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3)“衚衕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2、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3、第三步:細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 留戀 理解)

  4、第四步:拓展訓練:衚衕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麼?它一定會滅亡嗎?

  四、課堂總結:

  《衚衕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並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衚衕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

  五、作業:

  1、課外閱讀汪曾祺的代表作《逝水》(自傳體散文)《大淖記事》(風情小說)《沈從文和他的<邊城>》(評論)

  2、自讀《文學讀本?沈從文:?菜園?》體會沈從文和汪曾祺在語言風格上的相似之處。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汪曾祺

  北京胡同的特點

  衚衕文化的內涵

  衚衕在衰敗,沒落

  作者的感情:

  留戀 傷感

  也有批判

  有反思

  封閉的表現:

  安土重遷

  易於滿足

  愛瞧熱鬧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語言特點:樸素 親切 大眾化 口語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概括內容要點

  2、瞭解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3體味本文樸素、雅緻的語言

  【重點難點】

  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語文課比起其他的學科來更容易培養一個人的個性、靈性、悟性、創造性。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

  2、衚衕文化就是在詮釋著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衚衕文化》放在第三單元“要點概括”之下,我們正好透過它來作概括要點的練習。

  【學習方法指導】

  ①找關鍵語句;②無關鍵語句的找出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概括;③分清層次。

  段落關鍵句要點概括備註

  衚衕

  (1)北京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識)

  (2)衚衕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種來源)源於生活

  (3)衚衕的寬窄大小(區分階層)數量(數不清)

  (4)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方便而安靜)影響生活

  (5)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形成文化影響思想

  文化

  (7)封閉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話概括(6)(7)兩段的內容。從一些關鍵詞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遷”,“獨門獨院”,“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說“封閉”。

  (8)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感情

  (13)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14)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懷舊”、“傷感”“無可奈何”幾分留戀,幾分清醒。

  (15)“再見吧,衚衕”

  文章的(11)(12)段分別舉“我的小說”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因此,沒有要點可直接畫出。

  3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一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一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焦急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沒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寫到衚衕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的傷感的情緒。

  4作者賦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麼樣的內涵?用原文的話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5北京胡同文化建築特點與文化特點有何關係?

  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裡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資訊,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6作者在文中對衚衕文化流露出一種複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作者對衚衕文化在否定的同時又有幾分嚮往留戀。例如在寫到衚衕取名的來源時,列舉了很多衚衕名字,這些名字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說明北京人的內心,有一種鄉土情結;下文又寫了北京胡同人們生活方式的安寧、平和,閒逸恬談,寫了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懂禮數,寫了他們的飲食習慣,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樸的風俗和田園式的生活,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嚮往懷戀之情。但由於這種文化有封閉守舊一面,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是可貴的。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末尾用句號而非感嘆號,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7本文的語言有的樸實,有的典雅。兩者互相結合,富有表現力。品味下列語句的豐富內涵。

  (1)蝦米皮敖白菜,嘿!(幾個同學範讀,體味“嘿”的表情)

  一個“嘿”字,充分表現了北京市民吃了蝦米皮敖白菜之後的那種極其滿足感,證明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著,別煩躁,彆著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對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最後“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調侃。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8仿(3)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現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然,窗明几淨,老輸參天。

  9拓展

  (1)“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相比,哪一個更封閉?

  (2)我們身處在怎樣的居住文化中/

  10積累詞語儲存安土重(zhòng)遷喧鬧挪窩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紀逆來順受煩躁熬(o)白菜憑弔衰草離披無可奈何席捲沒(mò)落蝦(há)蟆陵低佪(huái)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麵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聖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②北京人的“禮數”

  北京人特別講“禮數”,這是一種文化教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對外地人的態度。老北京人不歧視外地人。向老北京人問路,得到的幾乎都是清楚、詳盡、和氣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別歧視外地人,特別歧視穿衣不體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顧人情面子,人緣好,如課文所說。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簡樸,但決不會因為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酒,也會慢喝細品,那情態,那氣度,那派頭,簡直像面對一桌滿漢全席。

  這體現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風。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④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裡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著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鹹菜就著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著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牆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裡想著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著童心帶著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北京民居建築的特點及其中體現的文化、民族心理,領會作者對傳統建築、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態度。

  2. 引導學生從建築的風格思考其體現出來的觀念、文化,思考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識。

  3. 訓練學生抓關鍵詞概括要點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點。

  三.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四.教學方法

  1. 自學輔導式為主,兼以發現式、討論式。以略讀——精讀——仿寫的教學流程開展教學。

  2. 音畫欣賞式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靈動的唯美風格讓學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聆聽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強音。

  六.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或哪些內容有價值。

  2、分組研究某一種建築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一. 匯入(2分)

  有人說,建築是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曾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量遺產。”課前,已經請大家上網或看書去了解衚衕,現在請一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二. 自讀課文,概括衚衕特點及衚衕文化內涵,理清文章思路。

  1、 朗讀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點。

  (找關鍵句。分析:首先排除舉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講的是整個北京的特點,目的在於引出“衚衕”這個話題。第二句講的是本段的主要內容,但從全篇看,他只寫出了表面現象,沒有深入揭示文體的實質。最後一句才適合。要點: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擇取關鍵詞。)

  2、師問:本段最後一句說:“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還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如何影響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樣的思想?(即文化。)

  3、學生自讀,分組討論。

  **找出各段關鍵句子,提取要點:建築特點:方正、名稱來源多、數量多、安靜、獨門獨院(盒子);

  文化內涵:總的來說,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1) 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2)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2) 北京人講究“處街坊”,“合禮教”,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棋友、酒友、鳥友有些來往之外,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3)北京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教師指導整理:衚衕特點:方正、名稱來源多、數量多、安靜、獨門獨院(盒子);

  衚衕文化:封閉。表現出的心理是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的衚衕就有這樣的市民文化呢?請結合文章,談談衚衕建築和衚衕文化之間的關係。

  (如因果關係。方正的建築影響了人們的思維:中規中矩,安分守己。獨門獨院的居住方式養成了封閉、自私的心態。……)

  6、理清思路

  衚衕特點――衚衕文化內涵――衚衕及衚衕文化的衰落

  (衚衕的特點:方正,來源,數量,安靜——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作者觀北京胡同的衰落,抒發感情)

  三、思維訓練: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分組討論)

  (1)作者對於走向衰落的北京胡同及其文化持何種態度?

  (留戀,傷感,無奈,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等是汪曾祺所推崇的。當然也認識到它必將衰敗、沒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作者對於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懷著一份清醒的,有一定的批判性意識。如。如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也有消極的意義。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進,中國也在前進!所以我們也可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和衚衕再見吧。)

  **插入一系列衚衕圖片及《送別》的背景樂。

  (2)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是這種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傳統文化一定會滅亡嗎?

  (衚衕文化的衰亡還有其自身原因,封閉、保守、自私、易滿足、忍耐等特點使其其失掉了吸收外來養料,發展進步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文化註定了只能在消耗盡自身的儲備之後走向衰亡。如一些落後的風俗、封建迷信意識等。

  但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積澱,如國畫、武術、戲劇、民間工藝。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最好是傳統和現代兩者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吸收,不斷創新,不斷髮展,才不會滅亡。)

  四、遷移練習:仿照《衚衕文化》的寫法,介紹你喜歡的一類民俗建築,並談談這類建築表現了人們怎樣的生活習俗和心理特點。

  五、佈置作業

  一、 課後練習一、二。

  二、 仿照《衚衕文化》,以民俗建築為話題寫一篇800的作文。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透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容

  1、 透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說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資訊網路。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說明文,但在說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於一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資訊篩選也是高考在閱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閱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透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衚衕的特徵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衚衕的大小、衚衕的寂靜、衚衕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衚衕文化的基礎,如果說衚衕文化是上層建築,那麼衚衕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係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衚衕和衚衕文化認識的辯證關係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一。

  衚衕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後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說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於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說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衚衕命名方式說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衚衕、惜薪司衚衕(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衚衕原名羊尾巴衚衕。大概因為這條衚衕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乾淨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採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後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說,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衚衕的衰退。

  認識到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透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說是複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衚衕溫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複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說是一種什麼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衚衕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衝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衝擊。

  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於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係。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 小結:

  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衚衕,他更從衚衕的特點中揣摩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衚衕和衚衕文化,但他更知道,衚衕與其它傳統事物一樣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臺,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一

  衚衕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衚衕大小是文化形態封閉的文化易於滿足“忍”

  衚衕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衚衕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於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於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醃蘿蔔,就不錯——乾脆利落

  說明方式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準確

  《衚衕文化》細案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體味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體味說明性的語言訓蘊含的作者豐富的感情色彩。

  2、培養學生根據語境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能力。

  3、理解課文中“衚衕文化”豐富內涵。

  4、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

  2、 “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

  教學難點:

  辯證看待問題的方法。

  教學步驟: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1到5自然段,歸納概括“衚衕”的特點。

  本過程注意培養學生透過表層深入挖掘深層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意識。

  讀後引導學生篩選能夠概括衚衕特點的形容詞,明確概括特點的語法限制。

  明確:

  方方正正、命名來源豐富、衚衕的靜(以動襯靜的方式突出)

  2、 思考:“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聯絡起“衚衕”和“衚衕文化”兩者,自然過渡到對“衚衕文化”內涵的揭示。

  3、 學生泛讀課文6至12段,採取資訊篩選的方式,捕捉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來的“衚衕文化”的內涵。

  重點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即相信遠親不如近鄰,又“各人自掃門前雪”;

  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上面篩選出來的資訊進行歸納,從中概括出“衚衕文化”本質。

  明確: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 學生閱讀課文剩餘的部分。

  思考一:課文的標題是“衚衕文化”,到第12自然段,衚衕文化的內涵已經清楚了,為什麼還要寫下面的文字?

  明確:儘管前文已經揭示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但是,在“內涵”中,我們能夠較為清楚地知道作者含有的複雜心境,這種複雜並非模稜兩可,而是有一定傾向性的,他的好惡還是能夠區分得開的。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表露出這種思想,就是因為要表達出傳統文化比如“衚衕文化”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之下所面臨的選擇,這是文章的主旨,是表達一個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認識的。

  教師挑出下面三段文字,讓學生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消逝的態度: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聲氣”是對衚衕淡去的真實寫照;

  “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這也是對衚衕淡去的真實心境的流露;

  “再見吧,衚衕”萬語千言凝成最普通的一句話,有無可奈何,有豁達率直,有悵惘迷茫,也許還有其它的什麼在裡邊……

  思考二:結合自己的認識,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安分守己”?

  明確:任何事物可能都會有它的兩面性,再積極的事物也會成為人們常說的“雙刃劍”。“安分守己”既造就了人們的遵紀守法,又培養了人的生活、工作進取的惰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閱歷、識聞,見仁見智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5、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課文的語言特色。

  這是篇在語言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參見總案的“重點難點解決步驟”中的重點二。

  小結:文章多處引用北京俗語方言,樸實、直白、富於口語化,富於生活氣息,富有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6、 作業: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後的問題。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趙孟頫,他的書法確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卻嶙嶙峋峋地有著許多前人風範沉澱。因寫《藝舟雙楫》而出名的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說,見過一幅趙孟頫的墨跡,乍看全是趙孟頫,但細一看,這個過於純淨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趙孟頫學過二王,學過李北海,學過褚河南,沒有這些先師們的痕跡,趙孟頫就只剩了一種字形,顯然是贗品。

  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像趙孟頫這麼複雜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結構會聚和溶化的結果:已經會聚、溶化成了一個卓然獨立的大家,竟還可以一一尋其脈絡,並在墨跡中指認出來。這種現象,與人們平時談藝術時津津樂道的“溶匯百家而了無痕跡”正好相悖。這裡,展露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特徵。

  這就是可敬而可嘆的中國文化。不能說完全沒有獨立人格,但傳統的磁場緊緊地統攝著全盤,再強悍的文化個性也在前後牽連的網路中層層損減。本該健全而響亮的文化人格越來越趨向於群體性的互滲和耗散。互滲於空間便變成一種社會性的認同;互滲於時間便變成一種承傳性定勢。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生命的發射多多少少屈從於於群眾惰性的薰染,剛直的靈魂被華麗的重擔漸漸壓彎。請看,僅僅是一支毛筆,就負載起千年文人的如許無奈。

  1、 第二段開頭說:“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其中“這個論斷”指什麼?

  2、 第二段末尾說:“這裡,展露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特徵。”請簡單說明這種“重要特徵”的內容。

  3、 最後一段說:“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請用原文詞語回答這“兩種力量”的具體含義(不超過計劃5個字)

  4、 最後一段開頭說:“這就是可敬可嘆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這裡指什麼?“可敬”是因為書法遺產累聚成一座深幽重疊的迷宮,為什麼又說是“可嘆”的?請摘錄原文加以簡要說明。

  “中國文化”指的是:

  “可嘆”指的是:

  參考答案:

  1、“這個論斷”指過於純淨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

  2、書法遺產極其豐富,即使力圖創新也擺脫不了傳統影響。

  3、社會性認同和承傳性定勢。

  4、“中國文化”指書法。“可嘆”是因為:文化個性在傳統的統攝下層層損減,越來越趨向於群體性的互滲與耗散。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透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透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路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路"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眾多特點裡,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裡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透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衚衕。"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弔,意在說明什麼?"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麼?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衚衕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消失。

  (2)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後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又可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確:衚衕文化也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日趨消失,這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3)從"再見吧,衚衕"一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衚衕和衚衕文化將一起隨著商品經濟改革的大潮而逐漸消失,改革之後新思想新文化將會興起。

  7.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六、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的《金嶽霖先生》一文,進一步體味其語言特色。參見第一冊語文《讀本》第194頁。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概括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衚衕文化的基本方法。

  2:體會汪曾祺對衚衕文化所懷的情感。

  3: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教學難點

  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形成自己的見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欣賞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圖片,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衚衕京歌》。

  l同學們,知道放的圖片是哪裡嗎?

  答:北京

  l具體點。

  答:北京胡同。

  l有同學去過北京嗎?提起北京,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答

  l那,去過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三絕。

  這第一絕,就是古老精緻的石獅子。威猛的獅子,總是會令人肅然起敬。我國最有名的石獅子,當數北京天安門前的兩對巨型石獅,莊嚴威猛,與端莊的華表共同映襯雄偉的城樓,象徵中國古老的文明。

  第二絕是北京的小吃。去北京旅遊,有句話:“到北京,不吃北京小吃,那不白來了嗎?”其中又已北京烤鴨最為著名,我國著名相聲演員姜昆的他的作品《冒號》裡面這樣形容:這個北京烤鴨啊,烤的焦黃焦黃,咬一口滋滋冒油。

  北京的第三絕就是——衚衕也有文化。有人說,沒去過北京的衚衕,算不上真正的瞭解北京。今天,在我們的課堂上,雖然沒辦法目睹北京石獅子,也無法品嚐北京小吃,但我們可以透過汪曾祺先生的小品文來感受北京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l在分析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pp顯示)

  汪曾祺:(1920—1998)現代作家。先後曾任《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編輯,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後改為北京京劇院)任編輯。主要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沙家浜》,評論《沈從文和他的〈邊城〉》。

  三、字詞分析

  攝(shè)影鑷(niè)子房檁(lìn)稜(léng)角網路(luò)

  蛤蟆(háma)陵醃(yān)摞(luò)噌(cēng)的一聲

  四、課文分析

  (1)默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特點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衚衕的原意,衚衕取名的來源有很多種。

  第三段:衚衕的寬窄。

  第四段: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

  第五段: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pp板書)

  (2)學生朗讀6—9段,教師範讀10—12段

  概括住在衚衕裡的人有怎樣的特點。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遷。

  第七段:北京人願住“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舉例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pp板書)

  (3)討論課堂高潮

  l提問:我們剛才概括了北京人的特點,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北京人易於滿足表現在哪?

  明確:第8段。

  請學生朗讀重點語句,(pp顯示),並指導朗讀。

  重點指導:蝦米皮熬白菜,嘿!

  l討論:說出北京人的“忍”的事例,談談你對“忍”的人生態度?

  學生討論

  l提問:汪老對“忍”的態度?

  “睡不著眯著……真有你的!”

  (4)品位語言

  學生對話朗讀,找出對話中有感觸的句子。教師範讀,體會。

  概括本文的語言特色:平淡樸素口語化,表現力強。

  (5)思考:衚衕和人的關係

  l提問:前面我們分別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和生活在衚衕裡的人的特點,

  那麼,衚衕和人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l提示,板書(pp顯示)

  l進一步深化。(pp顯示,教師語言概括)

  (6)衚衕文化的沒落

  學生齊讀最後三段。

  l思考: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

  l明確:傷感,無奈,堅決告別

  舉例:

  西風殘照。。。。。。傷感

  在商品經濟大潮。。。。。。無奈

  再見吧,衚衕。。。。。。堅決告別

  五、佈置作業

  “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你更喜歡哪種居住氛圍,為什麼?試闡述理由。寫一篇小短文,不少於200字。

  六、板書設計

  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封閉:

  原意(水井)居住環境:安土重遷

  取名(多種來源)飲食條件:易於滿足

  寬窄(區分階層)處世哲學:明哲保身

  作用(方便、安靜)

  l衚衕與四合院一體——形成文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透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匯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裡。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裡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明確】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裡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設疑討論】“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小結】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著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裡,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裡。衚衕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裡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閱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嶽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 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細膩感情

  3、品位文化的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

  1、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 概括要點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論語》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0。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其實,不僅僅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在旅遊逐漸風靡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把山水聖地作為他們旅遊的首選。我們旅遊看的是什麼?

  請學生回答後,明確旅遊看的是當地的文化,出示幻燈片:

  1、 江南水鄉圖片

  2、 張家界山的圖片

  明確:不同的風景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內型)再出示兩張同樣是亭子的照片(一張是蘇州園林的照片,一張是頤和園裡的照片)

  明確:兩座亭子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皇家園林中亭子給人的感覺是“雄”,而蘇州園林給人的感覺是“秀”。將內容引進課文:

  北京,大家並不陌生,請說說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築(學生大多都會說天壇、地壇、故宮、天安門、長城),今天我們就隨著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進北京,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衚衕文化。

  打出課件主頁,顯示課文標題,作者等。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介紹有關序的知識。(這部分請學生朗讀)

  序是一種文體,是附加於著作或書畫等並與它們有一定關聯的評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為書序和贈序(寫出來送人的文章),多放在書後,後來一般放在書前,所以也叫前言,在專業著作裡還叫導言;而把放在書後的叫做“跋”,或叫“後序”或“後記”。序和跋的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這種文體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介紹式、評價式、闡發式和隨感式等幾種。

  本文的標題為《衚衕文化》,我們剛才也說了那麼長時間的文化,那什麼是文化呢?(接著介紹有關文化的概念、分類)

  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0》。他可以分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精神文化產品就是。(2)物質型的。主要指凝聚著人類文化的物質產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較為複雜,主要指人們透過某物某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定式。

  我們首先來看看衚衕文化它屬於哪一種文化:齊讀課文第五段,思考什麼是衚衕文化?請學生回答。

  衚衕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應該是一種心理型的文化。

  那麼它的內涵是什麼,指導學生找出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的詞語——封閉。

  這種封閉性的表現是什麼(老師示範朗讀第6段,指導學生概括其內容,其餘部分由學生自己默讀概括)板書如下: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那麼,作者為什麼會對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們還是來看看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裡,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筆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種濃濃的“京味”,在本文當中,在描摹北京人易於滿足時有一段對話(“有窩頭……嘿”),以及《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就極其富有京味,首先讓學生醞釀,再由他們推薦代表朗讀,最後聽有關音訊朗讀。

  匯入到對衚衕特點的學習當中: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作者筆下的衚衕文化之所以稱之為衚衕文化,而沒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為這種文化與北京的衚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接下來我們看看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閱讀課文1~5自然段,概括衚衕的特點):正、多、名稱俗、靜

  多媒體展示衚衕的圖片,引導學生從直觀視覺去印證衚衕的特點,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圖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點,那就是破舊,作為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居民,面對著衚衕的衰敗,作者心中有何感想?聽課文最後部分的朗讀,說說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但是總的來說,作者顯得還是比較灑脫的,正如他在《日子就這麼過來了》中所說的“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無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長”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教學用書《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學會梳理文章思路。在對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京味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此外,透過本文,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查閱資料,對廣州本土文化進行深入瞭解和反思,這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加強實際語文應用能力訓練來說,是很好的材料。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基礎一般,具備初步的概括能力,進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學生對北方的風土人情不是很瞭解,但透過與廣州本土文化做對比學習,對作者複雜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鳴;學生運用網路工具搜尋資料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有助於共同提高查閱資料的應用能力,培養新的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閱讀全文,瞭解北京胡同的有關知識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

  透過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透過誦讀與討論,體味本文京味語言特色,培養審美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透過拓展研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觀察生活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學會辨證地評價“衚衕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訓練學生查詢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教法學法】

  教法擬採用任務驅動法、跳讀法、討論法;學法採用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環境與資源】

  多媒體課室

  【課時安排】

  二課時(80分鐘)

  【課前準備】

  1、自讀課文,找出各段的關鍵句,並思考以下問題:

  (1)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2)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3)作者對衚衕有怎樣的感情?

  2、分組合作:提前一週左右佈置並安排好學習小組,教師給與適當指導

  以“西關文化”為主題,利用網路資源查詢資料,,每個小組一項具體任務:可以圖片展覽、放映多媒體資料等形式展示成果,並選派一名同學進行解說。

  參考選題:陳家祠、茶文化、飲食文化、西關大屋、騎樓宅居文化、花市風情、粵劇風俗文化等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5分鐘)

  易中天老師的《讀城記》說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在他的筆下,北京是一個大氣的城市,廣州則是一個生猛鮮活的大市場。

  提問: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學生討論,提出長城、故宮、圓明園、衚衕、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訊評彈《說唱衚衕》,投影衚衕的圖片資料。

  教師:衚衕、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們就像廣州的騎樓、西關大屋一樣,也成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載體。

  讓我們來看看北京的衚衕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特點?衚衕裡的文化又有什麼特點?

  二、作者簡介(5分鐘)

  請同學們簡要介紹你所瞭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當代作家。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紀事》等。寫的內容大多是他對已經逝去的歲月的回憶。作品中展示的是蘇北水鄉優美的自然風光,誘人的地方風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與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舊時代的下層人民身上的善與美,把人引入歷史文化境界,討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說具有一種散文美,並不著意於小說的結構,而是以樸實自然的文筆,抒寫生活的內在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思路(20分鐘)

  1.衚衕文化

  請引用作者的一句話回答什麼是“衚衕文化”?

  明確:第5段中“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環境——衚衕。

  2.篩選有關“衚衕”及“衚衕文化”的資訊。

  (1)哪幾段寫衚衕?

  明確:1-4段。

  (2)衚衕的特點是什麼呢?(速讀,並搶答)

  明確: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築格局的特點)。

  第2段衚衕的取名。

  追問:第3段具體寫了什麼特點?到底是哪一句?

  明確:文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那就必須用自己的話將兩個意思同時歸納進去,想想看該怎麼說?

  第3段衚衕的大小和多少(寬窄、數量)。

  第4段方便,安靜(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

  小結:以上在概括內容要點時,我們主要採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摘錄文中語句,另一種是根據理解由自己組織語言。

  提示概括要點的方法:

  ①找關鍵句,如總起句、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

  ②對沒有關鍵語句的,找出全段圍繞其闡述的規律性的內容加以概括。

  (3)依照這兩種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點。

  第6段封閉,安土重遷。

  第7段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

  第8段易於滿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別舉“我的小說”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沒有要點可以直接畫出。

  明確:這裡具體介紹了“衚衕文化”的特點。

  3、根據概括出來的各段要點,分析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絡,劃分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交際、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對衚衕文化沒落的感受與思考。作者寫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傷感的情緒。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的?體會文章的結構整體安排的匠心。

  明確: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本文的樞紐,它連線著“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兩部分。先說衚衕,再說文化,最後扣住“沒”字,寫今日衚衕衰敗的現狀、必然消失的前途,順理成章抒發作者對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感受,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也符合人們的認識心理。

  四、突破難點,探究學習,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10分鐘)

  普普通通的衚衕,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這種文化內涵表現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筆端。

  1、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向我們展現“衚衕文化”的?

  討論明確:先寫人們的生活習慣,再寫他們的人際交往,然後寫到處世哲學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獨門獨院”,而且安土重遷,捨不得挪窩兒;飲食條件上有窩頭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為人處事上愛熱鬧不愛管閒事,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閉保守的種種表象,其實質是什麼呢?衚衕文化的精義是什麼?

  “忍”,用書上的八個字概括:“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這樣一種封閉保守,易於滿足的文化形態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深入探討

  教師解讀:1北京城的建築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歷史。

  衚衕文化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其實這不僅是北京人的一種傳統心態,試想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所以封閉守舊是一種民族心理,慣於忍耐更是一種民族性格。

  林語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德,凡對中國有所瞭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德走得太遠,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老北京的“忍”勁。“睡不著眯著”這話形象地活畫出一個“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著”,就是本來睡不著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閉上裝睡。“北京小市民”對社會上一些醜陋現象本也看不慣,但非把眼微微閉上假裝看不見,求的只是自家門前乾淨而已。

  五、品味語言,體驗情感(10分鐘)

  1、課文中語言富有京味,這些語言既寫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態,也表達出作者對這種“封閉”“忍”的文化的情感,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朗讀。以下句子重點品味: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北京人極其滿足的心態。

  (2)‘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有調侃、嘲諷,更有無奈。)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書面語表現出衚衕之沒帶來的惆悵傷感的悲涼。

  明確作者本文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2、比較朗讀(用普通話和廣州話分別讀下面的句子):

  “有窩頭,不錯。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很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OK。蝦米皮熬白菜,耶!”

  學生討論與原文的區別,評價:呆板,單調,無生活氣息。兩廂對比,還是原句京味兒濃。

  3、衚衕離我們遠去,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集中體現在哪幾段?(展示幾幅衰敗的衚衕的照片)

  學生齊讀最後三段,注意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衚衕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六、拓展遷移,綜合活動(25分鐘)

  衚衕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鄉文化,“衚衕、草原、水鄉”構成了文化誕生的生活環境。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廣州市民文化的環境——

  請同學們選擇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西關騎樓、東山洋樓、城中村、恩寧路、獵德村、陳家祠、飲食文化),進行實地調查或利用網路資訊,整理蒐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闡述自己對這些舊民居的認識和看法;也可以將其製作成簡報(PowerPoint),可以展示廣州西關文化的全景或多樣風貌。

  (任務課前佈置,課堂展示)

  學生展示,教師評價。

  參考內容:

  1、以陳家祠為標誌,體現書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樓、艇仔粥、中藥行為標誌,體現茶文化、飲食文化、中成藥文化和中西結合的飲食醫藥文化;

  3、以西關大屋、騎樓為標誌,體現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粵劇為標誌,體現風俗文化、風情文化。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5分鐘)

  1、請同學們回顧本課所學的學習重點:概括要點,梳理思路的方法。

  2、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衚衕的沒落,是歷史變遷的必然結果。保守封閉的衚衕文化終將隨著衚衕的衰落而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牆碧瓦,古老的廣州騎樓也將煥發新的容顏,獵德村將會變成廣州新的商業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希望同學們能在時代的變遷中記住傳統!

  3、佈置作業:將小組合作的作業形成文字,談談自己對廣州文化的認識與看法。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概括北京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方衚衕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重點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應是精品》中說:

  “近幾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興起。散文有讀者。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說、電視連續劇氾濫的時候,也還有一些人願意一個人坐下來,泡一杯茶,看兩篇散文,這是為什麼?原因可能是:一、生活顛簸,心情浮躁,人們需要一點安靜,一點有較高文化味的休息;二、在粗俗文化的擾攘之中,想尋找一種比較精美的藝術享受。這些年,把語言看成藝術,並從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漸多起來,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素養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徵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現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寫得較多也較好的有兩種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頭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覺比較細,這是她們寫散文的優勢。有人說散文是老人的文體,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閱歷較多,感慨深遠。老人讀的書也較多,文章有較高的文化氣息,多數老人的散文可歸入“學者散文”。老年人文筆大都比較乾淨,不賣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較枯瘦,不滋潤,少才華,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說家的散文有什麼特點?我看沒有什麼特點。一定要說,是有人物。小說寫人的,小說家在寫散文的時候也總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寫遊記,寫習俗,乃至寫草木蟲魚,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們就體會一下作者寫的散文的風格特點,看他屬於哪一種風格。

  二、自讀課文,分析,討論。

  按照課文由表及裡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透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內涵,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直白、樸素、富有表現力和樸實雅緻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2、理清思路,歸納主旨,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教具準備】

  幻燈片、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展示北京故宮、天壇、天安門、鳥巢與水立方五張圖片。)

  同學們,當我們還在為這些建築物感嘆不已的時候,我們是否關注過北京城內還有這樣的建築物,(展示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圖片)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一首詩,它無聲地傳達著人們的各種思想。建築更是一種人文符號,一種文化。今天我們不能親自到衚衕走走看看,但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用樸素真切的文字打開了另一扇品味文化的窗,使我們得以走進衚衕,走進衚衕文化。

  二、進入新課

  1、作者介紹

  汪曾祺,當代著名作家,江蘇高郵人,他久居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他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別有京味兒。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本文是他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

  2、學習重點、難點及方法指導

  學習重點: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理清思路,歸納主旨,體會作者情感。

  學習難點:品味文章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

  方法一:找出文中關鍵詞、關鍵句(中心句)。

  方法二:自己組織語言概括大意。

  3、解題——衚衕文化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

  關於“衚衕”:巷,小街道。北京的衚衕,實質上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一個緊挨一個排列起來的四合院之間的通道。

  何謂“文化”:“文化,就廣義而言,是個複合的整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習慣。”——〖英〗泰勒《原始文化》

  簡單地說,文化是人們生活意識、習慣、觀念等的集合。

  三、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披文入情)

  1、請閱讀1—5自然段

  提出問題一:衚衕有什麼特點?

  點明讀音:衚衕(tòng)石老孃(niang)狗尾巴(yǐba)約(yāo)二斤。

  明確: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識強)

  第二段:取名來源:(計數、物件、人名、行業、形狀,不知何所取義)。

  第三段:寬、小;數量:多。

  第四段:環境:方便,安靜。

  第五段:和四合院:是一個整體。

  (展示關於衚衕的圖片,使學生對衚衕的特點有進一步認識)

  2、理清思路:何謂“衚衕文化”?(請學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衚衕的特點——“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文化形態。

  北京的市民文化——衚衕文化。

  3、請閱讀6—12自然段

  (1)提出問題二: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請在課文中找出揭示衚衕文化內涵的語句)。

  點明讀音:安土重(zhòng)遷舊房檁(lǐn)處(chǔ)街坊。

  陸潤庠(xiáng)摞(luò)起來。

  明確:衚衕文化:封閉——精義是“忍”。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渴望獨門獨院。

  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知識卡片:安土重遷。

  成語釋義:安,安心,習慣。土,本鄉本土。重,重視,不隨便。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不願輕易搬遷。

  成語出處:《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2)提出問題三: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作者透過哪些事例來體現?

  明確:《茶館》———忍做“順民”。

  《八月驕陽》———“易忍”、“易滿足”。

  電梯事件———“忍著吧”。

  (3)探究:作者在13段開頭提到“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體現在哪裡?

  衚衕的宅門——挺著房屋——殘破地基——下沉。

  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弔。

  4、請結合13—15段思考: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感情上:懷舊、傷感。

  理智上:批判。

  無可奈何。

  在現代文明進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漸漸沒落,作為北京重要象徵的衚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腳步。

  四、研讀課文,品讀語言特色(方法:比較法、朗讀法)

  1、①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比較:

  ②有窩頭,較好。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確:特徵:易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1、方言,京味兒;

  2、語言平白、樸實、口語化,富於表現力。

  探究學習(方法:朗讀法)

  桂林方言:有米粉,可以!脆皮鍋燒,要得要得!豆角酸筍,這個蠻好!撒些花生豆子,很好!生剁辣椒醬,嘢嘿!

  2、西風殘照,衰草離披,

  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明確:典雅,通暢,將古典語言與現代漢語巧妙融合貫通,有很深的中國古典文學底蘊。

  五、課堂小結

  衚衕——衚衕文化——情感態度

  (語言特色)

  作者用賦有表現力,充滿韻味的文字為我們介紹了北京胡同的特點與文化內涵,但讓這位老人感到無可奈何的是衚衕終究還是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腳步。作者對於衚衕、對於衚衕文化,乃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都有著至深的情感。也讓我們得以感受一篇優秀文章的魅力,得以走近傳統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而是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只要用文化的眼光來看,文化便無處不在。

  六、課堂延伸

  談談桂林特有的文化現象。

  展示:桂林古建築圖片,啟發學生課外用文化的眼光看待這座城市的建築。

  七、課後作業:(課後練習第三題)

  作者敘述的衚衕文化,不僅表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共同心態、對這樣的文化形態,你怎麼看呢?比如:“易於滿足”,有人說知足者常樂,有人說不滿足才有追求;如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現在很多人因為不能容忍而為些許小事爭鬥,等等。深入想想,與老師交流討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2、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難點】本課學習的難點是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想】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中心意思的表現比較含蓄,內容要點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關鍵語句或語句的共有含義,先概括段落的要點,然後梳理段落間的關係,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點。

  從標題看,“衚衕”是表象,“文化”是內涵,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髮現“衚衕”的特徵,進而認識到它對“衚衕居民”的影響。最後,還要品味作者對有著“衚衕”色彩的心態的審視和批判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展示一組北京胡同的圖片,讓學生對北京胡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準字音,體會朗讀感情。

  三、指導自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概括各段要點。

  按照課文由表及裡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透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2、提問後,教師分別作引導,力求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概括,並做明確: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安土重遷”只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並非惟一表現,這可以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據。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裡。

  第八段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說“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說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透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著衚衕文化。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寫了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說,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著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

  3、小結。

  四、全文的中心意思歸納:

  1、從四個方面解讀“忍”:

  (1)“忍”是衚衕文化的精義。

  (2)“精義”是相對於“表現”而言,衚衕文化的表現是封閉。

  (3)“封閉”滲透於北京人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安土重遷,如渴望獨門獨院,如對物質生活容易滿足,如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

  (4)作者對“忍”的態度基本是否定的。

  2、總結歸納:以封閉保守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這一切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過去。

  五、作業:完成課後習題。

  附板書:

  方正(方位意識)

  取名來源(記數、物件、人名、行業、形狀)

  衚衕特點

  寬窄(區分階層)

  網路(方便、安靜)

  和四合院是一個整體

  (封閉為表現“忍”為精義)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匯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物件)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資訊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閱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著眯著”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閱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裡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

  (汪曾祺等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附板書:

  胡

  衚衕特點:方正

  概括要點:

  衚衕文化特點:封閉

  1、化繁為簡,抓總起句、同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語言特點:樸素、口語化。

  2、對若干事物從高一層次文有味兒……說明其共同點感情:無奈中有懷念,化汪批判中有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