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9篇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9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1

  《有趣的發現》寫了生物學家達爾文對海洋中一個小島上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體現了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課文內容框架:考察發現——觀察比較——得出結論。為了讓孩子們透徹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為什麼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沒有翅膀,我採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板書演示幫助理解

  二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在不斷增大,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所以每篇課文的教學我都設計有效的板書,教學《有趣的發現》也是如此。應該來說,這篇課文的複述更有賴於板書。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問孩子:達爾文在小島上發現了一個怎樣有趣的現象?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我相機板書了:

  發現

  特大翅膀

  沒有翅膀

  小翅膀

  接著,我讓孩子們自學第三小節,自己去找原因。在一起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又相機板書了:

  大風吹來 結果

  能頂住 生存下來

  不會飛 不大可能被淹死

  能飛卻頂不住 逐漸消失

  再根據板書重述一遍課文內容,顯得比較容易,孩子們也理解了剛才的疑問。

  二、說話訓練加深理解

  根據板書,讓孩子們用文中的“因為……就……”、“因為……也……”來進行表達,孩子們表達的過程就是再理解的過程,表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情境表演強化理解

  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礎上,我讓6個小組的孩子自由選擇任意一種昆蟲,進行大風吹來時的不同結果的表演,並進行了相關的提示,比如一人表演風,一人解說,其餘人表演時注意表情、手臂等,孩子們進行了彩排,然後分組上臺表演,盡情的情境表演,不僅讓孩子們享受到了歡樂,同時也是強化理解的過程。

  後記:後來佈置孩子們回去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父母們都反饋過來,說將得很到位,表述與課文內容相差甚少,而且還有動作表演。所以說,語文課堂應該是活動的課堂,在快樂中提升理解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有效的過程,一個綜合發展的過程。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課文寫了生物學家達爾文對太平洋踐個小島上昆蟲的觀察,發現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體現了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全文共4個小節,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第一自然段,簡要介紹達爾文是什麼人。第二小節寫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考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第三小節寫達爾文由觀察到的現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質聯絡,發現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能否適應生存有著密切的聯絡。這就是“有趣的發現”,即“適者才能生存”,從而點明題旨。第4小節,指出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生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並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知識鋪墊。

  1、小朋友,在我們地球上生存著許許多多的昆蟲,它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蟲圖),老師這兒就有許多,認識他們嗎?

  2、指名學生說。

  3、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昆蟲有一些相同之處。

  4、是啊,這些昆蟲有的翅膀特別大,有的翅膀特別小,還有的沒有翅膀。(教師用筆圈出同類,並分別標上“翅膀大”“翅膀小”“沒翅膀”)

  (二)揭示課題,引發疑問。

  1、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讀一個與昆蟲有關的小故事,名字就叫——(出示課題:有趣的發現)

  2、指名讀題,注意輕聲“的”。

  3、讀了題目在你腦中是否出現了一些小問號呢?

  4、學生質疑:(誰發現?在哪發現?發現什麼?怎樣發現?……)教師相機板書。

  (三)初讀課文。

  1、自由輕聲練讀課文。要求:(1)標好小節號。(2)讀準生字字音。(3)讀通課文中的長句子。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詞。(出示下列詞語)

  有趣 達爾文 小島 昆蟲 翅膀

  觀察 比較 因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帶讀,正音後,再指名帶讀,開火車讀。

  (2)去拼音後,指名帶讀這些詞語,開火車讀。

  (3)問: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點指導讀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試讀課文。評議。

  3、範讀課文。

  (四)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讀一讀,鞏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麼樣記住每個生字的?指導分析生字的結構和偏旁。

  上下結構——容、易、究。

  左右結構——較、研。

  半包圍結構——達、存。

  3、指導書寫:你在字形上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給這些生字組詞或用它來說一句話嗎?

  5、集體書空這些生字。

  6、學生描紅。

  (五)佈置作業

  1、課堂上完成《習字冊》。

  2、課後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入題

  1、揭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誰獲得了有趣的發現嗎?指名說。

  (二)指導學文

  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師:達爾文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呢?請小朋友快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讀思考,師巡視指導。

  3、交流: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誰再讀?達爾文看到了幾種昆蟲?指名說。

  ②奇怪什麼意思?你覺得奇怪在哪兒呢?(看圖:從哪裡看出達爾文很奇怪呢?)

  ③質疑:是啊,讀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要問?

  為什麼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蟲呢?真是奇怪!

  ④你覺得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誰來讀?小朋友一齊來用動作演示讀一下。

  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將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來。

  交流: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指名讀。

  ①引讀:(出示課件)原來 ……指名讀。

  ②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島上的昆蟲各種各樣,有(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可因為島上:(出示句子)島上經常颳大風。

  聽風聲,用語言描述,想象颳大風時的情景,樹葉會怎樣?海上的風浪呢?一般的昆蟲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怕嗎?讀好“經常”。

  2、(出示課件)句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怕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讀給大家聽。

  你想它們會被風颳到海里去嗎?能生活下來嗎?風來了,想想它們可能生活在哪裡?(草叢、泥土、石縫)讀好“不大可能”。像小螞蟻、小螳螂多幸運,為它們感到高興嗎?你覺得應怎樣讀?評議。動作演示讀。

  ( 同法學習句3和句4。)

  ④句三:翅膀大的昆蟲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說。像蝴蝶,也比較幸運,它們也不容易被淹死,為什麼呢?引讀這句話。誰再讀?評議。翅膀大的昆蟲真勇敢!(強調翅膀大,力氣大)

  ⑤ 句四:有一類昆蟲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它們是……引讀:可憐的是……

  一種昆蟲的消失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書上說——逐漸消失

  是呀,它們可憐就可憐在長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長得小,所以它們只能滅亡。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同情。

  3、角色演示讀。剛才我們學習了不同翅膀的昆蟲情況,現在讓我們親自來到這個小島上,體會體會做昆蟲的感覺好嗎?分小組,(大翅膀、小翅膀、沒翅膀)聽!大風來啦,你揮動你的翅膀感覺一下――你怕嗎?(指名接著說。)

  4、齊讀這幾句。

  5、師小結:(我們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過渡:那達爾文是怎樣找到這些答案的呢?你從哪句看出來的,指名回答。

  1、根據回答出示句子比較: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2、誰再讀?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麼?

  3、交流:

  從“許多、反覆、終於”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一個很長又很難的過程中,達爾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麼樣?很高興,那我們讀的時候心情應該怎樣?

  5、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師:從這裡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渡:達爾文透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終於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

  1、引讀這一自然段: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像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覆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讀。

  (三)總結延伸

  希望我們像達爾文一樣,平時養成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很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好習慣,看,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示故事。牛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四)板書設計

  7 有趣的發現

  達爾文

  沒有翅膀

  翅膀很大

  終於找到答案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學生非常投入。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自然而活潑。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十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課文二、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具準備:電腦光碟、小黑板、每人課前準備一個科學家的小故事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揭示課題,簡介達爾文。讀通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讀準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詞語的含義

  教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瞭解達爾文有趣的發現是什麼。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含義。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課文二、三自然段。瞭解達爾文有趣的發現是什麼。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第三段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二、精讀訓練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讀,提問:達爾文是誰?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

  2、什麼是“著名”?你能換一個詞來代替它嗎?

  (有名,對,達爾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國,他第一個對生物的進化作出了科學的解釋,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謊言。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了“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規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鉅著《物種起源》,對生物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記著他的名字,這就是“著名”)

  3、齊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句: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達爾文的一個小故事。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插圖,達爾文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他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考察)

  2、簡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積達17968萬平方千米。

  3、什麼叫“考察”?(就是觀察、調查)

  4、你怎麼知道這是一個小島?

  (四周是望不到邊的海洋,達爾文站著的地方是一片陸地。所以這是在一個小島上。)

  5、那麼,小島上的氣候怎麼樣?(經常颳大風)

  你怎麼看出來的?(花草樹木在風中擺動得很厲害,海上的風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研究昆蟲)

  對,他面前就飛舞著許多大蝴蝶。那麼。他在這個小島上發現了什麼現象?

  (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

  7、達爾文覺得很奇怪,你覺得奇怪嗎?為什麼?大家討論討論

  (討論後小結:除了“翅膀特別大”和“沒有翅膀”的昆蟲,就沒有翅膀小一點的昆蟲,這不是很奇怪嗎?)

  8、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

  “要麼要麼”兩個連在一起用,表示在這兩中情況中選擇,你可以說一句這樣的話嗎?(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麼讀書,要麼背詩。)

  8、齊讀第二自然段

  過渡句:接下來我們去看一看達爾文有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讀,用筆標出這一段有幾句話。(四句)

  2、指名分句朗讀

  3、出示一組句子,比較一下有什麼不同。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討論後小結:第一句只是說了這麼一件事,到底這項工作是容易還是困難,並沒有說具體。第二句中的“許多”告訴我們達爾文捉的昆蟲數量多、種類多。“反覆”說明他觀察比較了很多次,非常認真。“終於”說明他研究的時間很長,克服的困難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他仔細觀察,認真研究,愛動腦筋。)

  5、達爾文找到的答案是什麼呢?請讀下面的三句話,看看介紹了幾種情況。

  (一邊指導學生讀好這三句話,一邊根據學生的歸納板書)

  翅膀颳大風結果

  沒有的不會飛不大可能淹死

  發現特大的能頂住能生存下來

  小的頂不住逐漸消失

  (討論討論“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漸”等詞語的含義)

  6、齊讀第三自然段

  7、討論;你能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什麼?什麼樣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8、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這段有幾句話?(只有一句)

  指導讀好這句話: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象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覆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總結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你覺得達爾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三、拓展練習

  你還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偉大成就?

  四、作業

  1、練習複述課文

  2、準備好有關科學家的一個小故事,下堂課開一個小故事會。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複述課文,進行寫字指導,講講科學家的小故事

  教學過程:

  (略)

  附板書:7、有趣的發現

  翅膀颳大風結果

  沒有的不會飛不大可能淹死

  發現特大的能頂住能生存下來

  小的頂不住逐漸消失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身邊事物,自覺去發現、捕捉、感受生活中的樂趣。

  2、交給學生觀察方法,使觀察有目的,為自己的習作服務,學生“有東西可寫”。

  3、透過肯定和激勵,展示和交流,點燃學生習作的激情,獲取可持續性發展的語言運用能力。

  4、學會使用簡單的修辭和積累的好詞、好句子。

  5、消除學生習作的心理,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擁有放鬆的習作心態,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教學重點:

  明確作文基本要求,把“趣”事講出來。

  教學難點:

  抓住“趣”,把文章寫通順,意思表達清楚。

  課前準備:

  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再觀察或者在探究,得出詳細情況或結論。老師準備作實驗的東西。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有趣的發現》“趣”就是樂趣、興趣。“發現”就是自己觀察瞭解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二、引導說趣:

  1、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有趣的發現嗎?開動腦筋,回憶一下,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很感興趣?這些趣事可以是你最近觀察到的,也可以是你以前觀察到的,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你在電視中觀察到的,可以是有關動物、植物的,還可以是有關風雪雷電的,還可以是春夏秋冬的。總之,只要是真實的有趣的發現就可以。

  2、學生用一句話介紹自己有趣的發現。

  3、怎樣才能給大家介紹清楚自己的發現呢?你希望介紹的同學從哪幾方面介紹自己的發現呢?

  (在哪兒?發現了什麼?到底是怎麼回事?……)

  4、理清順序:觀察發現——探究——結果、啟發

  (有趣、疑問)(再觀察、釋疑)

  三、演示舉例引導說趣:

  1、做鹽水浮雞蛋的試驗。

  2、共同討論介紹方法。

  3、解決問題辦法有:問、查、再觀察、也可藉助觀察工具等。

  4、找學生介紹剛才的實驗,評價,修正,補充。

  四、相互說趣:

  1、先自己練說。2、同桌互說。3、全班交流,評價。

  五、趣事感想:

  透過你的觀察和聽同學介紹,你有什麼感想?

  第二課時

  一、寫作要求:

  1、寫出自己的發現。給自己的文章起個有趣的名字。

  2、內容緊扣題目。突出“趣”,讓別人覺得有意思,樂意讀。

  3、觀察的經過是重點,要寫具體。

  4、寫出自己觀察後的感受或者結果。

  5、用上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用適當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

  6、注意分段,加標點。

  二、學生快速打草稿,老師巡迴幫助習作有困難的學生。

  三、自己修改,要考慮到怎樣寫更有“趣”。

  四、同桌互改,欣賞對方寫得好的地方,同時給對方提出好建議。

  五、全班交流,讀出自己文章中最得意的內容,共同分享。

  六、自己再改——摘抄。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生物學家達爾文透過對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昆蟲的考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體現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學風。全文依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按照事情的順序,抓住“有趣的發現”這條主線,從現象到本質,展示發現的內容和過程揭示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旁“車”字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學會透過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對三個因果複句的朗讀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

  以弘揚學生“主體性“為宗旨,由老師問向學生問轉變。讓學生透過讀書發現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在品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尊重學生獨特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簡案)

  一、匯入

  板書課題,指導學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勵學生讀題目質疑:是什麼有趣的發現?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學習。

  二、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讀通順,讀流暢。

  2.指導認讀生字詞。

  3.指名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說說課文大意。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指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達爾文是一個怎樣的人。老師再相機補充達爾文的資料。讀好“著名”。換詞“有名,聞名”等理解達爾文科學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導寫字。

  第一課時(詳案)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透過對重點句子的朗讀,讓學生了解達爾文的有趣發現。

  2.指導學說讀好三個因果關係的複句,從而領悟適者生存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對三個因果複句的朗讀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間的關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複習。

  1.聽寫生字詞。

  2.填空:達爾文是( )年前()國著名的( )。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達爾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1.老師:有一次,達爾文出去考察,來到了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達爾文是在哪兒,他在島上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奇怪的現象呢?

  2.學生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學生回答,交流,理解:“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導讀句子,突出“要麼……要麼……”指導理解島上的昆蟲只有兩種形態,不是翅膀特別大,就是沒有翅膀,沒有第三種形態的。

  4.指導句式練習:要麼,要麼。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隊伍中,你看到這現象,你會覺得怎樣?指導讀好“奇怪”一詞。

  【設計意圖:本段教學旨在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反覆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達爾文透過研究發現了規律。

  1.老師:達爾文看到這奇怪的現象,是怎樣做的呢?

  2.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標出一共有幾句話,用符號標明。

  3.指導理解:

  (1)指導學生透過重點詞語“許多、反覆、終於”認識達爾文做研究的認真態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達爾文會捕捉多少蟲子,怎麼捕捉?為了找到有力的證據,達爾文一詞又一次進行觀察考證,反反覆覆若干次。)

  (2)經過反覆的研究,達爾文找到答案沒有?答案是什麼呢?學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並用“”畫下相關句子。

  (3)指明學生交流,老師相機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讀,說一說每句話意思。

  (4)模擬表演,理解句子。

  學生分成三大組,一組翅膀特別大,一組翅膀小,一組沒有翅膀。

  老師扮成猛烈吹來的狂風,吹向第一組:第一組學生不動,老師問:你們怎麼還沒有掉進大海里去?第一組回答:我們翅膀大,能頂住大風,所以不會被你吹走的。

  類似方法吹向第二組第三組,幫助學生感受小翅膀的頂不住大風,被吹進大海,而沒有翅膀的根本沒有飛行,藏在地上草叢裡,自然也不會被吹走。

  (5)學生再次回憶,老師板書,幫助學生深刻識記:

  翅膀小的頂不住大風淹死

  翅膀特別大的頂住大風生存下來

  沒有翅膀的不會飛不大可能淹死活下來

  4.指導學生朗讀時對翅膀大的昆蟲和無翅膀昆蟲能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而感到高興,對小翅膀的昆蟲因不能適應生存環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導學生認識到:這就是達爾文透過反覆觀察比較,認真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課題中的“有趣的發現”。老師簡要介紹:適應大自然的就活下來,即所謂適者生存。

  【設計意圖:達爾文又怎樣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麼呢?緊扣這兩個問題,課堂以讀為主。學生在讀中能得到情感體驗:對翅膀大的昆蟲和無翅膀昆蟲能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而感到高興,對小翅膀的昆蟲因不能適應生存環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師生模擬表演,是讓學生結合已經獲得的語言經驗對已經熟悉的課文內容進行的個性加工,進一步得知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能否適應生存有著密切的關係。】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達爾文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1.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就是達爾文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後來的科學研究有什麼作用嗎?老師談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正是從達爾文的這次研究開始的,所以這個發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圖片,瞭解達爾文的科學研究程序。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科學研究故事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走進科學。】

  板書:

  翅膀小的頂不住大風淹死

  翅膀特別大的頂住大風生存下來

  沒有翅膀的不會飛不大可能淹死活下來

  適者生存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學風。

  教學重點:進行詞和句的訓練

  教學方法:緊扣課文主線“有趣的發現”,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習本課

  課前準備:生字卡 課文錄音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 板書課題:有趣的發現

  2 解題:“有趣”是什麼意思?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

  1、範讀課文

  2、自由輕聲朗讀課文

  3、自讀課文闖三關 (1)抽讀生字卡片 (2)試讀課文 (3)指名讀文

  三、細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讀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

  2、給著名找個近義詞

  四、學習部分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生詞

  2、回憶已學內容,鞏固“考察”詞義,冠以全班考察員頭銜

  二、瞭解現象,發現問題

  1、考察員們,你和達爾文在島上發現了什麼現象?自讀課文說一說

  “要麼……要麼……”換成“不是……就是……”幫助理解有趣現象

  2、出示句子: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麼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面對這種有趣的現象,你會發現什麼問題?

  3、為什麼島上只有翅膀大的和沒有翅膀的昆蟲,而沒有翅膀小的昆蟲呢?同學們說說應該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

  請研究員們組成研究組研讀地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自主展示

  1、小組研讀地三自然段解決問題。

  教師點撥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思考:“經常颳大風、不會飛”“翅膀大、頂住”“翅膀小、能飛、頂不住”(相機板書)

  2、自主展示結論。

  學生自由選擇方式展示結論。可能會採用的方式有:講解、表演……

  指導用句式“因為……所以……”練習說話

  最終評學生們為“科學家”,得出適者生存的終極結論。

  3、品味感受,感情朗讀。

  四、朗讀全文談收穫

  教師介紹達爾文,聯絡課文第四自然段激勵學生從自然界中發現有趣的現象,研究這些有趣的現象。

  第三課時

  一、朗讀課文

  二、複述課文

  1、指導複述課文

  只要把主要課文的主要內容說出來就可以了,不必背誦課文。

  2、指名學生課文

  3、學生自由讀課文,練習複述

  4、指名複述

  三、寫一寫

  板書:

  有趣的發現(適者生存)

  翅膀大

  因為 翅膀小 大風 所以……

  沒有翅膀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7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揭題 :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7、有趣的發現》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誰獲得了有趣的發現嗎?指名說。

  二、指導學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師:達爾文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呢?請小朋友快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讀思考,師巡視指導。

  3、交流: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誰再讀?達爾文看到了幾種昆蟲?指名說。

  ②奇怪什麼意思?你覺得奇怪在哪兒呢?(看圖:從哪裡看出達爾文很奇怪呢?)

  ③質疑:是啊,讀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要問?

  為什麼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蟲呢?真是奇怪!

  ④你覺得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誰來讀?小朋友一齊來用動作演示讀一下。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將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來。

  2、交流: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指名讀。

  ① 引讀:(出示課件)原來 ……指名讀。

  ②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島上的昆蟲各種各樣,有(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 可因為島上:(出示句子)島上經常颳大風。

  聽風聲,用語言描述,想象颳大風時的情景,樹葉會怎樣?海上的風浪呢?一般的昆蟲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怕嗎?讀好“經常”。

  ③(出示課件)句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怕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讀給大家聽。

  你想它們會被風颳到海里去嗎?能生活下來嗎?風來了,想想它們可能生活在哪裡?(草叢、泥土、石縫)讀好“不大可能”。像小螞蟻、小螳螂多幸運,為它們感到高興嗎?你覺得應怎樣讀?評議。動作演示讀。

  ( 同法學習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蟲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說。像蝴蝶,也比較幸運,它們也不容易被淹死,為什麼呢?引讀這句話。誰再讀?評議。翅膀大的昆蟲真勇敢!(強調翅膀大,力氣大)

  ⑤ 句四:有一類昆蟲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它們是……引讀:可憐的是……

  一種昆蟲的消失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書上說——逐漸消失

  是呀,它們可憐就可憐在長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長得小,所以它們只能滅亡。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同情。

  3、角色演示讀。剛才我們學習了不同翅膀的昆蟲情況,現在讓我們親自來到這個小島上,體會體會做昆蟲的感覺好嗎?分小組,(大翅膀、小翅膀、沒翅膀)聽!大風來啦,你揮動你的翅膀感覺一下――你怕嗎?(指名接著說。)

  4、齊讀這幾句。

  5、師小結:(我們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B、渡:那達爾文是怎樣找到這些答案的呢?你從哪句看出來的,指名回答。

  1、<根據回答出示句子比較>: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2、誰再讀?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麼?

  3、交流:

  從“許多、反覆、終於”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一個很長又很難的過程中,達爾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麼樣?很高興,那我們讀的時候心情應該怎樣?

  5、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師:從這裡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渡:達爾文透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終於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

  1、引讀這一自然段: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像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覆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讀。

  三、總結延伸:

  希望我們像達爾文一樣,平時養成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很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好習慣,看,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示故事。牛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類似於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採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颳大風的聲音,然後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颳大風時,你在幹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後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颳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課文重難點在學生的表演練說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講達爾文在島上發現昆蟲,昆蟲要麼是沒有翅膀的,要麼是大翅膀的,經過達爾文認真的研究得到了島上的昆蟲為什麼會是要麼沒翅膀,要麼是大翅膀的真正原因。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堂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確良10個字只識不寫。認識破1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和關鍵: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讀中貫穿詞語訓練。

  四、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

  問學生:“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嗎?”

  (出示達爾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你對達爾文有什麼瞭解簡介達爾文和《進化論》。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是講述達爾文關於發現的一個故事的,這就是《7。有趣的發現》教師邊述邊板書課題。

  解題。

  (1)"有趣"是什麼意思

  (2)看了課題,你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學生邊講教師邊在題目旁打小問號。

  (3)齊讀課題。

  初讀課文

  自由練讀文章。

  要求(1)讀準生字字音和多音字。(2)讀通文工中的長句。(3)標出文中的小節號。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一類生字詞)

  一百達爾文反覆比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讀讀詞。

  2你在字音上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讀平舌音。

  "容"聲母是"r"

  "易"","研":讀整體認讀音節。

  3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4 去掉拼音齊讀詞語。

  5。你能給這些生字組詞或組成語,或用生字說一句話。

  (2)(出示二類生字詞)

  1、自已讀讀生字詞。

  2、學生齊讀生字詞。

  3、去掉拼音後,會讀的同學站起來齊讀。

  4、把生字詞帶入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長句子多讀幾遍。

  5、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評議。

  重點指導讀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齊讀課文

  初步理解課文匯報內容

  1、剛才我們提的小問號有哪個可以擦去了

  剩餘的問號我們下節課來解決。

  2、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故事

  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讀一讀生字詞,鞏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筆順表,自學生字。

  (2)有熟字記憶生字。

  鳥---島交----較窮-----究在-----存開----研

  (3)哪個字難寫,哪個同學可以當小教師教教大家

  3、指導書寫。

  易:上下結構,上小下大,最後兩撇要平行,最後一撇比前面一撇長。

  達:裡面的"大"最後一筆捺改為點。

  較:"車"做偏旁時最後一筆應是提。

  "存":半包圍結構,看準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師範寫生字,學生描紅,仿影,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小結課文要點:

  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 相關內容: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假如》教學實錄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7》教學設計《有趣的發現》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雲房子》教學實錄《狐假虎威》教學設計談《祖國在我心間》教學思考《木蘭從軍》教學設計檢視更多>>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課例研修心得

  《有趣的發現》這篇文章,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我們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為此,設計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提供實物,搭建平臺

  文章是理論性相對有趣。但小學生由於年齡小,受知識,生活閱歷的限制,對昆蟲和學者的陌生,從而影響了他們對課文的認知、理解。《有趣的發現》所要講的是我們要善於發現、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和研究總結,因此,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合適的平臺,提供一定的實物來縮短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如出示學者的頭像和昆蟲標本等。

  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現在都在進行課改,對現代的孩子不能一堂罐,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在教與學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教學時用實際的實物來引導學生學習和開發思維,由課文聯絡到現實生活面對的各種動物及生物我們不理解時怎麼辦?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因為重視挖掘教材資源,活用了課文,使教學完成從課內到課外,從點到面,從已知到未知的延伸,要打破了封閉的一堂教教學格局,要使教學深入教材又超越教材,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三、在讀、寫、說中讓學生抒發情感。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讀、寫、說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學生直抒胸臆的重要方式。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抒發自我情感和思想,在教學設計裡要設計了一些讓學生直抒內心情懷的問題。如:“你們對昆蟲害不害怕啊?如果沒有昆蟲我們怎麼辦呢?面對現在許多人在殺害昆蟲你想說點什麼呢和做什麼呢?”這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感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有:實物展示少,對學生的思維力度開發不夠等。總之在一次次的教學中我不斷的成熟,為了孩子的未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促進自己專業成長,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國培總結

  在本次網路研修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平臺。為此,我十分珍惜這次不斷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機會,積極認真地參與了培訓的全過程。在學習的日子裡,許多優秀的教學課例,讓我更加貼近了課堂;專家們精闢獨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學中該注意什麼,該拋棄什麼。透過學習讓我不斷提高自我的能力,現將本次學習收穫總結如下:

  1我更深的瞭解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

  2、我更加明確了教師的角色和地位。長期以來,教師被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師道的尊嚴、“程門立雪”被視為教師的規範和模範。影片裡各位專家指導的風采、老師的精彩授課使我領悟到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更是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參與者。所以,在設計教學時,不要把自己當做“導演”,而是把自己當“演員”,與學生打成一片,有意地把自己也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中,以寬鬆和諧為主色調,教學內容注重開放性又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和引導,避免給予。這才是真正的教師!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 相關內容: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假如》教學實錄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7》教學設計《有趣的發現》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雲房子》教學實錄《狐假虎威》教學設計談《祖國在我心間》教學思考《木蘭從軍》教學設計檢視更多>>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3、我體會到了一定要改革教法,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以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種只按照教科書原版複製,學生被動地接受,沒有創造、沒有靈性、沒有活力、沒有激情的、機械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了。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透過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協調發展。改革教法,真的勢在必行!

  4、我更加註重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是為了給學生下一個結論或排一下隊,要發展性的評價學生、分析學生的優勢和不足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5、我更加熱愛學生。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特別是一些學困生,他們之所以成為學困生,一定有各自的故事,我們應該懷著一顆“大愛”之心去走近他們,瞭解他們,熟悉他們,才能開啟他們的心靈,因材施教,從而使之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總之,本次國培讓我拓展了教育視野,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讓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有了真真切切的轉變。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兩條綠線內的10個生字只識不寫,學寫五個生字。

  3、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嗎?蔡倫(造紙) 、沈括(印刷術)、張衡(地動儀)、祖沖之(圓周率)......愛因斯坦(相對論)、牛頓(萬有引力,力學學說)、愛迪生(發明大王)、麥克斯維(電磁)、諾貝爾(炸藥)、達爾文(進化論)

  (出示達爾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小朋友對達爾文有什麼瞭解嗎?(簡介達爾文)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是講述達爾文關於發現的一個故事。這就是《有趣的發現》(教師邊述邊板書課題。)

  解題:

  (1)"有趣"是什麼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愛)

  (2)看了課題,你們有什麼要問的?(學生邊講教師邊在題目旁打小問號。)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自由練讀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字音。

  (2)讀通句子。

  (3)標上自然段序號。(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三、檢查自讀效果。

  出示生字:

  1、自讀、正音:

  2、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去掉拼音齊讀詞語。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長句子多讀幾遍。

  6、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評議。(重點指導讀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7、我們一起聽聽課文的範讀。

  8、齊讀課文

  四、初步理解課文匯報內容

  1、剛才我們提的小問號有哪個可以擦去了

  剩餘的問號我們下節課來解決。

  2、下面請同位互相檢查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故事。(指名回答)(課文記敘了生物學家達爾文透過對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昆蟲的考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體現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學風。)

  五、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讀一讀,鞏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觀察、自學生字。

  (2)交流記憶生字。

  3、指導書寫。

  易:上下結構,上小下大,最後兩撇要平行,最後一撇比前面一撇長。

  達:裡面的"大"最後一筆捺改為點。

  較:"車"做偏旁時最後一筆應是提。

  "存":半包圍結構,看準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師範寫生字,學生描紅,仿影,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佈置作業:

  1、生字口頭擴詞。

  2、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

  教後反思:

  一、設計意圖:

  1、豐富語言積累,拓展課外知識。

  《新課標》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 語言的過程。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我就是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有關課外知識,積累有關詞語。如果每節語文課前,我們語文老師都能花上兩三分鐘的時間,做這樣一件事情,相信學生日後將終身受益。

  2、重視朗讀,重視整體綜合感知。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透過問題的設定讓學生讀中思,讀中。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我執教了《有趣的發現》第一課時。回顧執教的過程,自覺得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教學中雖然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讀書要求,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但課堂中總感覺到缺乏讀書的氛圍,讀書不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 所謂“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課程資源,促進學生體驗成功的過程。“生成”源於學生的獨特感受,是學生透過積極的個性化閱讀和思考所領悟到的。很多時候,教師的大腦轉動還趕不上學生的奇思妙想,我們多麼需要及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亮點,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品讀感悟。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我要不斷地學習、更新、充實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