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總九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屬於計劃類文書的一種。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幼兒園大班數學遊戲:10以內的數
●序數
1、找座位--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車,分別編上1、2、3號。幼兒每人一張編號的車票,如第三列火車第五節車廂就寫3-5。幼兒在音樂中學開火車,音樂一停,幼兒依照車票號碼找座位坐下,教師當列車員查票,看誰找得又快又對。(可分小組進行)
●10以內數的組成
2、碰球--交代遊戲要求,如兩數合起來是8。師"我的一球碰幾球",幼"你的1球碰7球"(拍手7下)。遊戲速度逐漸加快。
3、猜紐扣(可用其他東西替代)--教師告訴幼兒紐扣總數後分別把紐扣放在兩隻手上,先看一隻手中的紐扣數量,然後請幼兒猜一猜另一隻手裡有幾粒紐扣。
4、湊數遊戲--教師任意發出一種聲音(或出示手指或跺腳等),如動物的叫聲,幼兒隨即附和,要求兩人發出的聲音次數(或手指數、跺腳數等)合起來是某一總數。該遊戲也可讓幼兒兩兩一對合作玩。
●順數與倒數
5、拍電報--三人一組,每人以右手食指在桌上敲的動作比擬為拍電報。先以石頭、剪子、布的形式來確定拍的先後,然後按確定的先後順序或順或逆拍出1-10的自然數,拍的同時嘴裡發出"嘀"聲。
●相鄰數
6、接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1-10的撲克牌分發,每位幼兒5張。由一幼兒任出一牌,根據相鄰數出牌,三張牌組成相鄰數後放一邊,遊戲繼續進行。最後以誰手中的牌最先出完者為勝。
7、數學娃娃找朋友--幼兒戴上數字頭飾並相互觀察,知道自己是幾號數字娃娃。以數字娃娃5為例:幼兒拉手圍成圓圈,老師按一個固定位置點數:"一、二、三",被點到"三"的數字娃娃5,立即跑到圓心處站好並拍手,其他幼兒按順時針方向邊走邊朗誦兒歌:"一二三.我是5;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裡?"朗誦完畢,數字娃娃4和6迅速跑到圓內.並拍手一起說兩遍兒歌:"三二一,我是4(6);七六五四三二一,我是你的小(大)朋友。"
●單雙數
8、造房子--在地上畫有數字的樓房一幢,三角形的房頂上放一隻盒子,上插小紅旗若干。
玩時從格子"1"開始,每個格子都要走到,可以不按順序。走時,碰到單數必須單腳跳進這格,碰到雙數則雙腳跳進這格,最後一個若是單數則單腳站立取紅旗。在此過程中,若跳錯動作則主動退出。
●數量對應或匹配
9、扔釦子--將廢舊盒子或空罐頭放在地板上,在地板上劃一條線,這條線離空罐有適當的距離,可以事先試驗一下,找出適當的距離,對孩子說:"站在這條線後面,一次扔1個釦子,看你能把多少顆釦子扔到盒子裡去。"當所有的扣子扔完後,數數盒子裡的扣子,那就是孩子的成績,然後,把所有的扣子倒出來放在一起再玩,看孩子最多能扔中多少個釦子。
●認數字
10、按行進路線跳格--在地上畫三至四個格子組,每個格子裡寫上幼兒剛認識的數字(每組書寫順序可不同但不能有重複,幼兒易認錯的多寫些)。幼兒分成三至四組扮演小兔等會跳躍的動物,分別站到要跳得格子前。請每組幼兒隨機抽取本組所有幼兒的行進路線,如8376,並讓本組全體幼兒準確記住。
聽口令同時從格子行動,跳錯必須回到起點重跳,跳完者跑回來輕輕擊本組下一位幼兒的手心後下一位幼兒開始行動,先跳完的一組為勝。
●10以內數的加減
11、猜猜少了多少--教師出示實物若干,讓幼兒記住數量,然後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拿掉一部分後再請幼兒看看現在還有的數後猜猜少了多少?並說說怎麼猜的。
12、扣碗猜數--先請一幼兒數一數釦子說出總數,然後將其釦子一隻碗下,同時從碗中摸出若干顆給幼兒看,然後請其猜一猜碗中還有幾粒釦子,說一說是怎麼算出來的。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P47—49三角形的面積,“練一練”及練習十第1—3題
教學目標:
1、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 透過操作、觀察、比較,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怎樣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具學具準備:
1、 若干個完全一樣的按比例放大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一套多媒體課件。
2、 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形、兩個平行四邊形,一把剪刀。
一、匯入課題: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板書:三角形的面積),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可能出現:a、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什麼?b、三角形面積是怎樣推匯出來的?c、學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作用?]
2、解決方案:
師:要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積怎樣求,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你是怎麼想到的?
(前面我們剛學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是把平行四邊形透過分割、平移、拼補轉化成長方形研究的,所以我想到了轉化的方法。板書:轉化)
師:今天這節課讓老師陪著大家運用轉化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積。
[評析:談話式匯入,學生看課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參與了課堂學習目標的制定。課堂匯入找準教學起點,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讓學生明白本課的學習也是運用轉化的方法進行研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為新知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新授
(一) 實驗一:剪
1、師:下面讓我們做幾個實驗,好不好?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形,兩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上畫好底和高。)
2、(1)師:請大家拿出準備好的三個圖形,平放在桌上,用剪刀沿虛線把它們剪開,剪開後一對一對的放在一起。(標上1、2、3號)
(2)反饋。師:你沿虛線把平行四邊形剪開,得到了什麼圖形?(讓學生把得到的兩個三角形舉給大家看。)師:其他的兩個平行四邊形剪開後能得到兩個三角形嗎?
(3)師:透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大小、形狀怎樣?你怎麼知道的?(學生演示重合的過程)
師:重合了,在數學上叫“完全一樣”(板書:兩個完全一樣)
師:現在你能用“完全一樣”說一說我們剪到的三角形嗎?(學生說1號是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2號、3號是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
學生演示重合過程,課件演示剪、重合的過程。
師:誰能說一說根據剛才的實驗,你想到了什麼?
小結並出現字幕: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
(4)師:這兩個三角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課件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課件閃動演示,學生回答,出現字幕: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透過剛才的實驗,你得出什麼結論?看字幕說: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說一說1號、2號、3號各是什麼三角形?(板書: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評析: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透過剪一剪、比一比、議一議,使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理解“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為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指明瞭思維的方向。]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
3.有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寫字。
2.抓住描寫景色美麗的句子,瞭解小潔的行為美,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感知美。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特意準備了一份禮物,想送給你們,看一看吧。
(出示課件)禮物——幾張清澈湖水的風景圖片。
師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答)
提示課題
板書課題:清澈的湖水
學生齊讀課題( 讀好“清澈” )
二、初讀課文,感受美。
1.師:面對這清澈的湖水,你們想知道些什麼?大家快開啟課文27課,自由的、放聲的讀一讀!讀的時候把句子讀順,同時勾出你不認識、或者讀音拿不穩的字寶寶和詞寶寶。
2.檢查學習情況,出示課件:讀一讀,認準生字。寫一寫,會讀並會寫字詞。
過渡句:這些字寶寶啊孩子們都認識了,現在它們跳進了小潔姐姐的船裡,和小潔姐姐一起去欣賞那美麗的風景,我們也去看一看吧。
三、品析課文,欣賞美。
1.第二自然段,(出示課件)學生欣賞兩岸的風景,師問:你們看到什麼?覺得這裡的山石怎樣?誰能把你看到的美景讀出來?
2.第三自然段,讀課文。師問:小潔姐姐想把麵包紙丟進水裡,丟了嗎?(沒有)為什麼不丟呢?你能找出描寫湖裡美麗景象的句子嗎?(出示課件)抽生讀,自由讀,為什麼小潔覺得自己像在天上飛,又像在水裡遊?
師旁白(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這時,你盪舟湖上,與湖水貼得那麼近,湖水是那麼的清,而天上的藍天、白雲、山巒又如此的清晰。此時你們有什麼感覺呢?
3.第四自然段,師讀課文,學生勾出喜歡的句子。
師問:小潔姐姐還想把麵包紙丟進水裡嗎?(教師抓住“攥著”和“生怕”理解句子)她為什麼害怕麵包紙掉進水裡呢?(小魚)誰來讀一讀寫小魚的句子,從這個句子你有什麼體會?帶著體會讀句子。
孩子們,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小魚嬉戲,你們覺得這裡的景色怎樣啊?板書:景色優美。景色多美啊,小潔姐姐從想扔麵包紙到攥著麵包紙到生怕掉進湖裡,孩子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小潔是個怎樣的孩子?(生說)是啊,小潔姐姐才不會把這美好的的景象破壞呢!看,那邊的孩子在幹什麼?(讀四自然段的後面部分)師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美麗景象被破壞了,體會小潔的心情。)孩子們,你們喜歡哪個孩子呀?為什麼不喜歡扔香蕉皮的小孩呢?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怎麼做?孩子們,你們想知道小潔姐姐是怎麼做的嗎?
4.第五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小潔姐姐是怎麼做的。(抽生用表演的形式上臺飾演小潔姐姐)
5.學到這兒,孩子們,(出示課件)如果你是湖面的遊船、水中的小魚或是岸邊的景物,你的感受會怎樣?發揮你的想象,幫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四、拓展延伸,培養品質。(出示課件)
想一想,怎樣才能讓所有的人都來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段。
2、積累表示顏色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觀察天上的雲,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
4、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複習生字詞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同學默寫的詞語,這位同學是個馬大哈!寫字總是缺胳膊少腿的。
1、出示含有錯別字的詞語:
師:你們這些小老師們誰來幫幫他?
2、指名到前面來修改。
(設計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樂趣中記住了詞語的寫法。)
3、齊讀。
二、複習第一段
1、回憶第一段講了什麼?
板書:
上來了
2、齊讀。
三、教學第二段
過渡:
火燒上來了,地面上的一切都變了,真神奇呀!那火燒雲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板書:
變化
1、默讀第二段,思考:
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寫火燒雲的變化?
板書:
顏色形狀
2、教學第二自然段:
⑴ 聽錄音。
(觀察圖片)
⑵ 聽了這一自然段,火燒雲的變化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板書:
多快
⑶ 從哪兒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嗎?
(指名圈出)
出示:
照樣子,找出其他表示顏色的詞語:
紅通通 ______ ______ ______
茄子紫 ______ ______ ______
(講練結合,拓展延伸,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同時,能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掌握運用知識的方法。)
⑷ 又從哪兒看出顏色變化“快”呢?
(一會兒……一會兒……)
⑸ 天上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中的“燒”可以用什麼詞語來換呢?那作者為什麼不用“?”而用“燒”呢?
(“燒”寫出了動態,表示了顏色,點明瞭課題。)
(讓學生反覆推敲文章中的語言文字,體會精確的語言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⑹ 指導朗讀。
(喜悅語氣)
3、教學第3~5自然段:
過渡:
火燒雲的顏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斕,瞬息萬變,那麼它的形狀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⑴ 指名讀,思考:
這3年自然段寫火燒雲形狀的變化,那它變成了什麼形狀呢?
板書:
狗、馬、獅子
⑵ 齊讀第3自然段,思考:
① 馬出現時是什麼樣子的?
② 馬是怎樣變化,又是如何消失的?
⑶ 自學第4、5自然段。
⑷ 檢查自學情況,師生共同交流。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本處設計讓學生自學,與老師共同交流,體現了這一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⑸ 聽錄音,小結:
誰能用《黃山奇松》中的一個詞來概括火燒雲的狀變化?
板書:
千姿百態
(回憶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四、指導背誦
師:火燒雲真是太美了,讀了課文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麼美的景觀你們願意背誦下來嗎?選擇一段你喜歡的景色背誦下來吧!
(此處設計是為了調動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變教師要求的被動為學生自己選擇的主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1、學生選擇背誦。
2、指名背。
五、作業
觀察天上的雲,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寫一段話。
(作業的設計,為了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寫法,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板書設計】
上來了
顏色 多 快
火燒雲 變化
形狀 千姿百態 快
下來了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組裝滑輪組,掌握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
2、能進行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計算。
3、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觀察、思維等能力,增強團結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
1、滑輪組的繞線組裝,
2、重物上升的距離和繩子自由端所透過距離的測定。理解S與h的關係。
3、會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實驗器材
1個定滑輪和1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2個定滑輪和2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刻度尺,鉤碼(或重物),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鐵夾,細繩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什麼叫機械效率?計算公式?
為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二.預習提問
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
3、實驗步驟。
三.實驗指導
1、在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測量應該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在測量中,彈簧測力計應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必須在拉動中讀數。為了避免實驗時顧此失彼,同一實驗組的同學要分工合作。
2、鉤碼上升高度的測量,可先量出鉤碼到
桌面(或鐵架座面)的距離h1,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升高後,再量出鉤碼到桌面(或鐵架面)的距離h2那麼h2-h1就是鉤碼升高的高度h 。為了測量和計算方便,鉤碼前後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數。
3、彈簧測力計透過距離的測量,可以仿照測量鉤碼提升高度h的方法進行,或者事先在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做個帶色的記號,再拉彈簧測力計,量出記號到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的距離,這就是彈簧測力計透過的距離s 。
4、在實驗中要求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記錄測得的資料,不能湊數。實驗結束,要整理儀器,並放回原處。
透過提問,檢查學生複習和預習情況,匯入新課。
啟發實驗
回顧已學知識,明確實驗內容,瞭解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以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為動手實驗做準備。
四.強調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安排實驗分工
四人小組成員好分工:一人負責操作,一人負責測量,一人負責記錄,一人負責觀察、指揮。
安排實驗
學生“各盡其職”,相互合作,學會合作學習。
五.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記錄並分析資料
1、分組實驗: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資料。不能湊數,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資料而抄襲他人實驗資料和結果。
2、資料分析:
①由於W總總是大於W有用,所以η<1;
②從實驗可見,不同的滑輪組,η的值一般不同;
③在實驗中,對於已經組合好的滑輪組,只要用尺測出了鉤碼上升的高度h,數出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n,彈簧測力計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來,即s=nh。
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記錄;教師巡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觀察、動手、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尊重科學的態度,掌握實驗方法。
能透過實驗資料做簡單的分析。
六.學生實驗情況小結
總結實驗中的優缺點,及時糾正。
七.習題和實驗探究(內容見《實驗報告》)
1、習題講解:(略)
2、實驗探索:
①即使沒有刻度尺,h和s可以不測出具體的數值,因為彈簧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與重物上升的高度h的比值為:s:h=n,n是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再結合測得的重力G、拉力F就可以計算出η。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可表示為:
②同一滑輪組,機械效率並非是固定的,η的值隨滑輪組所提升的重物的質量的增大而增大。
③用不同的滑輪組來提升同一重物,越省力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④為了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一般採用的主要方法是:A.減小動滑輪的質量;B.減小整個裝置的摩擦。
分析、討論,對知識再探索。
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拓廣學生的視野和實驗內容。體會“發展與創造”的樂趣。實驗創新
八.實驗設計或改進建議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發現實驗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根據實際,提出實驗設計的方案或實驗改進建議。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瞭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並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註。朱注四書,後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註。(第45頁)
二、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註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註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三、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註,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 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麼喜歡它。
四、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⑴ 用於學習態度: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 用於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⑶ 用於思想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⑷ 用於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⑸ 用於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⑹ 用於日常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五、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於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 掌握本課的六個生字,理解文中的詞語。
2、 能正確、流利讀通課文。準確讀通長句。
3、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知道課文主要寫了笑談腿疾 旋轉板書 放風箏三件事。知道課文是從劉老師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兩方面的典型事例來突出人物品質的。
教學重點:
掌握生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歸納出課文的三大事例。
教學過程:
一、課題匯入
1、(板書:理想)老師的理想是當一名學生尊敬,信任,喜愛的好老師,願意談談你們的理想嗎?同學們的理想是遠大的!(板書:風箏)看到這個詞,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心情如何?(板書:的)理想與風箏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為什麼放在一起?
教學反思:學生對於理想,對於風箏顯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但兩者如何有機融合,似乎解決得並不巧妙。這種無須回答的問題是否有著存在的必要呢?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齊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呢?
教學反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順著學生的思維整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方面還考驗著我的課堂駕馭能力。
3、是呀,這篇課文到底寫的是什麼呢?風箏中寄託著怎樣的理想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初讀感知
1、出示自讀要求:
(1)在文中圈畫出生字,自己喜歡的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想想這些詞語是什麼意思.
(2)課文中寫了劉老師的哪些事?
(3)劉老師留給你怎樣的印象,假如請你用一個詞表達你的感受,你想用什麼詞語?為什麼?
(4)文中哪些句子寫得細膩感人,畫出來,認真讀一讀,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
設計意圖:以這四個問題統領全課,既解決生詞,又把握了課文中心,且抓住重點語句讀好了課文。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出示生詞:風箏 眯眼 蜈蚣 倘若 連翹花 翹尾巴 撒脫 撒謊 急速一轉 旋轉 酸澀
舒展腰身 仰望天穹 圓木柺杖 女媧造人 擎著風箏 翩翩起舞 翱翔盤旋 氣喘吁吁 功德無量
(1) 讀準字音:指讀正音。注意三個多音字,幫助學生區別好。
(2) 認清字形:倘 敞 箏 掙 睜
(3) 理解詞義 A酸澀 文中是酸澀的感情,什麼情況下你的心裡是酸酸的,心裡很難受呢?文中為什麼而酸澀?B 看到功德無量這個詞,你想起了哪些偉人?課文中指的是什麼呢?為什麼那根圓木棍是功德無量的呢?C誰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詞語說一句話,如果你能用上幾個詞,那就說明你運用語言的能力很棒喲。當然也可以結合我們的課文內容來談說話。
(4) 指導寫字:字會讀、會認、理解了,我們還要寫好它。在寫字之前,一定要先認真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體佈局,還要看清每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這叫讀帖,讀完帖後,要一筆一畫認真書寫。這六個生字中,哪個字最難寫?我們一起來寫它。請看老師板書。請大家認真在書上119頁描紅。注意寫字姿勢,一定要做到一筆描成,筆筆到位。
教學反思:對於生詞的教學,我常常採用這樣的方式。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太多的新意,但應該做到了紮實。高年級學生字詞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詞義的理解,及積累運用詞語的能力。因而在設計時我著重關注了這一點。對於多音字的教學,從思想上重視了,但或許因為對學生學情的不瞭解,在後面的教學中發現部分學困生對於字音並沒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況下,字音教學應該是針對學困生。
2、課文主要寫的是劉老師,寫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笑談腿疾 旋轉板書 放風箏)指讀第四、五、八、九自然段。這三件事構成了文章的主體部分,那麼文章是怎麼引出對劉老師的回憶的呢?指讀第一段。文章的結尾又寫了些什麼呢,你們覺得最後這兩自然段表達了作者怎麼的情感?
老師小結:課文開關透過春天放風箏的景象,引出了對劉老師的加快;中間第四至九自然段透過三件事,表現了劉老師的人生態度,最後又回到現實中,表達了對劉老師的懷念與讚美之情。
教學反思:這部分讓學生說事,部分學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既讀了課文,又概況了課文大意。對於分段,概括大意,個人認為不是教學的重點,因而直接用語言引導,讓學生有個大體印象即可。或許這樣的設計仍有牽著學生走的痕跡,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3、誰來回答第三個問題:劉老師留給你怎樣的印象,假如請你用一個詞表達你的感受,你想用什麼詞語?能用書中的語言來解釋你為什麼這麼說嗎?
教學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實際教學中,效果還是比較好的。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4、你找了哪些細膩感人的句子,願意讀給我們聽嗎?學生讀後,追問: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心中湧起怎樣的情感?
教學反思:這一設計也是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學生自主地感受與表達。無論學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後一問題或許學生表達得不那麼好,但向其滲透這樣的讀書要求,還有非常有必要的。邊讀邊思的習慣應該逐步培養並落實。
二、作業佈置
1、 將生字在田字格中書寫四遍,生詞抄寫兩遍
2、 認真反覆朗讀課文,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讀三遍)
教學反思:在最後我特別強調的“讀”這一項作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由於是借班上課,真正的落實還得有賴於課任老師。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展示積累
選擇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誦給同桌聽。
賞讀“可愛”,晶“情”動“情”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從哪些方面感受到“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又是從哪些描寫體會到作者對小貓的喜愛之情的?
2、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a、觀察插圖,體會小花貓的可愛。
b.將課前收集的有關老舍先生酷愛花草的資料與他“放任”小花貓淘氣的描寫進行對比, 以加深感受。
c、聯絡語境理解“開闢…‘生氣勃勃”。
3、有感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把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
總體梳理,迴歸全文
1、小組討論:老舍先生筆下這隻既古怪又可愛的花貓,為什麼能在我們的腦海裡留下難以抹去的印象?
2、各組代表發言,師生共同梳理:
(觀察細緻入微、描寫真實具體、將貓視為朋友、字裡行間處處留情)
3、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自主選擇,積累詞彙
1、用喜歡的符號圈劃出自己最欣賞的詞語、句子,有感情地多讀幾遍,再摘抄在“採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閱讀連結,拓展延伸
1、讀一讀課後“閱讀連結”中的兩段話,想一想:同樣是關於貓的描寫,這兩段話與老舍先生的《貓》一文,在觀察與表達的角度上分別有什麼不同?
(提示:第二段話與課文《貓》相似,側重於用擬人的手法側面描寫貓的生活習性,並於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第一段話則從正面直接描寫貓的外形特點。)
2、小組交流。
3、課後留心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幫它拍攝一張相片或畫一張畫像,然後為相片或畫像配一段旁白。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的:
1、學會前鼻韻母Bn en in和整體認讀音節yin及其四聲,能夠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能正確認讀由聲母和Bn en in組成的11個音節,會讀拼音詞。
教學重點、難點:
1、前鼻音n的發音。
2、三拼音的拼讀,特別是介母i和韻母Bn 的拼讀。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小朋友,我們已經學了6個——(單韻母),9個——(複韻母)。誰能大膽地把6個單韻母來背一下。(指名背)
2、(邊出示卡片邊說)9個複韻母有沒有記住?(開火車抽讀卡片)
過渡:小朋友們的本領У謎婧謾=裉歟頤竊倮囪滷玖臁G臚?們看圖。
二、觀察語境圖,引導看圖說話。
1、(投影示圖)圖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小弟弟把遙控器一摁,熒屏映出了什麼?(天安門)色彩非常鮮豔。同時傳來了美妙的音樂聲。編書的叔叔們給這幅圖編了一首兒歌,你們想不想聽?
2、(聽錄音)想不想學?我們跟著錄音機一起來唸一遍。
遙控器,摁一摁,熒屏映出天安門,色彩鮮豔音樂美,小朋友越看越開心。
三、揭示課題,學習 前鼻音n。
1、根據語境歌中“摁一摁”的“摁”,“天安門”的“安”,“音樂 美”的“音”就引出今天我們要學的前鼻韻母Bn en in (貼卡片)
2、找共同點,學習 前鼻音 n 。
A 同學們找找這三個韻母都有一個什麼字母?(用紅筆描出)
B 師:在這裡,它不是聲母 n ,而是一個前鼻音 n 。這個鼻音 n 怎麼發呢?
C教發音方法:我們只要把舌尖頂住上牙床(用手指上牙床),鼻子出氣發音。(師示範,學生模仿,個別讀)聲音是從鼻子前部發出的,我們叫做前鼻音。(開火車讀,抽讀)
過渡:學會了發前鼻音 n 後,再來學今天的韻母就很容易了。
四、教學 前鼻韻母 Bn en in 。
1、(指圖上的天安門)問:這是什麼?
2、出示卡片 Bn,今天 學的前鼻韻母Bn就是讀“天安門”的“安”。
3、指導發音。Bn是由哪兩個字母組成的?(師用手先遮住 n,再用手遮住B) 發音時,我們先擺 B的口形,然後把舌尖頂住上牙床發前鼻音 n。(教師用手勢演示)
(師示範,領讀,開火車讀,抽讀)
4、學習 en。
A、按照我們剛才的發音方法,en 先擺什麼口形?然後......?
B、en就是摁遙控器的“摁”的發音。
5、學習 in。
A、學會了Bn en 的發音,你能按我們學習 Bn en 的發音方法,自己來發第三個前鼻韻母嗎?
(學生 自己練讀,抽讀檢查)
B、師:in 就是發“音樂”的“音”。
C、你是怎麼發這個音的?
6、 說得真好。讓我們用這種方法一起再來讀一下這三個前鼻韻母。
集體抽讀,指名讀,開火車讀,一個學生抽讀3張。
7、小結:剛才同學們讀得都不錯。我們知道n (單個卡片)單個出現的時候,它是聲母n 。它和單韻母一起出現的時候(出示Bn)就不是讀 n,而是一個前鼻音 n。我們今天學的三個韻母都有一個前鼻音n ,所以我們把它們叫做前鼻韻母。(抽讀,開火車讀)
8、小組活動,標四聲。
師:在你們的課桌上有許多的蘋果,背後寫有我們今天學的三個前鼻韻母,你能給它標調嗎?
(1)先分工。
(2)再標調。
(3)後練讀。
9、遊戲:“摘蘋果”
同學們學得這麼認真,老師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做個遊戲,好嗎?名字 叫“摘蘋果”。
師:誰來摘蘋果?
生(齊):我來摘蘋果。
摘到蘋果反過來領讀。
五、學習聲母和Bn en in 組成 的音節。
過渡:Bn en in是韻母,它和聲母在一起就組成了音節。
1、出示書上聲母與Bn en in組成的音節。
2、用“找朋友”的遊戲認識音節bBn
3、小組自由練讀音節。
4、遊戲:“坐飛機”
師:“bBn”的飛機在哪裡?
生:“bBn”的飛機在這裡。
六、讀書、寫字。
1、今天,我們學的漢語拼音13課在書上第45頁,請同學 們把書開啟,讓我們一起跟著錄音機來把我們今天教的內容讀一下。
2、Bn en in 這三個前鼻韻母怎麼寫呢?
師範寫,學生描紅。
七、總結。
今天 這堂課,我們學會了前鼻韻 母Bn en in ,還學會了Bn en in和聲母相拼的音節,一些帶有介母的音節比較難讀,回家要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