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

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

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增強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絡和區別。

  教具準備:課件、兩個相同的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和紅薯、橡皮泥一塊、飲料瓶、茶葉桶和水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探究《體積與容積》這一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為什麼烏鴉最後能喝到水呢?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生自由發言)

  師:老師這裡有石頭、量杯和水,誰願意上來演示一下?

  師:把石頭放入水中,出現了什麼情況?水面為什麼會上升?

  生1:石頭佔了水的位置;

  生2:石頭把水擠出來了;

  生3:石頭把水壓出來了;

  生4:石頭佔了水的空間;……同學們說出了各種有趣的想法。

  (二)新授

  (1)認識體積

  1、初步感受空間。

  師:老師往水裡放一個蘋果,蘋果佔空間嗎?放一枚硬幣,硬幣佔空間嗎?橡皮佔空間嗎?還有什麼東西佔空間?說得完嗎?也就是說,所有的物體都佔空間。在水裡佔空間,拿出來呢?(也佔空間)板書:空間。

  2、空間也有大小。

  師:橡皮與鉛筆盒比誰佔得空間大,誰佔得空間小?桌子與凳子呢?板書:大小

  3、體積的概念。

  師:每個物體都佔一定的空間,且有大有小,這就是體積,體積是什麼呢?誰能說一說?

  出示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

  (同學齊讀2遍)

  師:蘋果的體積是什麼呢?(蘋果所佔空間的大小叫蘋果的體積)。石頭呢?(石頭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石頭的體積)。

  4、誰的體積大?

  師:同學們的桌子上放了許多物品,與你同桌的作比較,說一說我的體積大,你的體積小

  5、物體的位置、形狀發生大小,體積不變。

  師叫一位同學上臺,問:“你有體積嗎?老師有體積嗎?誰的體積大?”

  接著請這位同學變換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問:“它的體積變了嗎?他的什麼變了?說明了什麼?”(物體的位置變化了,但體積不變)

  師:“橡皮泥是什麼形狀的?(長方體。)把橡皮泥捏成球體,同時問:“它這時是什麼形狀?(球體)它的體積變了嗎?他的什麼變了?(形狀)說明了什麼?(物體的形狀變化了,但體積不變。)

  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事情嗎?

  (生:媽媽把一團面擀成一個薄餅。生:爸爸把一個黃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6、實驗法,比較體積大小

  師拿一個紅薯和一個土豆。

  問:“誰的體積大?”(同學爭論不休)

  師:看來有時用眼睛看是無法分辨出誰得體積大,誰得體積小,你能想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嗎?(同學獨立考慮想方法,並指名說。)

  生1:把土豆和紅薯分別放入一個裝有水的量杯中,看哪個放入水中後,水面升的高。

  生2: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到相同的兩個量杯裡,放同樣多的水,哪個水杯水漲得高,哪個體積就大。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老師認為第二種方法能夠看的更清楚,你們認為呢?(第二種方法好)但要注意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位來。下面咱們就來做這個實驗。(請一名同學做實驗,另一名同學幫助。)

  師:請大家在下面注意觀察,兩個杯子的水面分別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土豆的杯子裡的水升得多,放紅薯的杯子裡的水升得少。

  師:那說明了什麼?(土豆的體積大,紅薯的體積小)

  師:在我們今後的數學學習中,動手做實驗是個重要的學習方法。

  (2)認識容積

  1、出示:飲料瓶,水杯,茶葉罐。

  師:請迅速給這三個物體按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

  2、認識容器。

  師:他們是用來幹什麼的?(生1:裝飲料。生2盛水。生3:裝茶葉)

  師:也就是可以——容納東西(板書:容納東西)

  師:還有什麼能用來裝東西?(生口答)

  師:像臉盆、油桶、水杯這些能容納東西的物體,我們稱之為容器。

  (板書:容器)

  3、感受物體容積。

  師:飲料瓶,水杯,茶葉罐)這三樣容器誰容納的物體多?

  生:水杯容納的物體多,茶葉罐容納的物體少。

  師:不同的容器盛東西有多有少,但每個容器容納物體的體積是一定的。板書:物體的體積

  飲料瓶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飲料瓶的容積。水杯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水杯的容積。茶葉罐呢?

  師:生活中的容器有很多,誰能像老師這樣說一說?

  師:給水杯裡裝一半水,水的體積就是水杯的容積,老師說的對嗎?(不對)為什麼?(生:應該把水裝滿)那應該怎樣說?(生:給水杯裡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水杯的容積。)

  4、出示容積概念

  師:剛才咱們研究的就是容積的概念,他到底是什麼呢?指明同學說一說。

  出示概念: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同學齊讀2遍)

  5、比一比。

  鉛筆盒與桌鬥。

  牙膏盒與電視機盒。

  出示:高瓶子和矮瓶子,說一說誰的容積大?(又一次爭論)

  師問:“怎麼辦?”(生一:給這兩個瓶子都裝滿水,然後分別倒入相同的量杯中,看哪個倒得多。生二:給其中一個瓶子裝滿水,然後把水倒入另一個瓶中,看是裝不滿,還是溢位來。……方法很多)

  師:“那一個方法簡便容易操作?(第二種)誰願意來做實驗?(請一位同學上臺做實驗。)

  師:結果怎樣?(矮瓶子裝的水多,它的容積大。)

  (三)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體積於容積,他們一樣嗎?有什麼區別?

  生1:不一樣。

  生2:容積說的是裡面,體積說的是外面。

  生3:容積是所容納物體的多少,體積是佔空間的大小。

  生4:菸灰缸的體積大於它的容積。……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

  1、從概念上說,體積指的是物體自身的大小,容積所裝物體的多少。

  2、從丈量方法上,體積是從物體外部丈量的,容積是從物體內部丈量的。

  3、同一物體,它的體積大於容積,當容器壁很薄的時候,容積近似等於體積。(出示課件)

  (四)複習鞏固,昇華主題

  1、出示課件。誰搭的體積大?

  2、出示課件。那一個的體積大?

  3、出示課件。

  小明和小紅各有一瓶同樣多的飲料,小明倒了2杯,而小紅倒了3杯,你認為有可能嗎?為什麼?

  4、數學日記。

  今天,老師安排的數學作業是做一個長方體,我(小麗)覺得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找來一根鐵絲,量出它的長度,這根鐵絲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體的()。然後,計算出它的長、寬、高,依照算出的長度,折出了長方體的框架。再找來一張紙,剪成合適的大小,把這個框架包起來,剪好後紙的大小就是這個長方體的()。這個紙盒不大也不小,裝在書包的側面正好合適,它所佔空間的大小就是長方體的()。既然做好了,怎樣把它利用起來呢?當垃圾盒不錯,他所能容納垃圾的體積,就是長方體的()。

  (五)、總結評價

  師:你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對自身的表現進行評價。

  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體積與容積”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體積與容積》的學習。這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積單位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感知體積單位。

  【學生分析】

  這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透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學習時可能遇到的疑問是:體積和容積差不多呀,怎麼分呢?測量體積是不是從物體的外圍量,而容積是不是從容器的裡面量呢?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體積、容積的意義。

  ②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

  ③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換算。

  ④會進行體積和容積之間的換算。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②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都看見過動畫片《貓捉老鼠》吧?為什麼每到一個地方,小老鼠能輕易的透過,而貓卻被撞的非常慘?

  2.生活中你還見過這樣的例子嗎?

  3.比較一些容易看出大小的物體。

  (師手中拿著兩個不一樣大的鉛筆盒)

  問:這兩個鉛筆盒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師:誰能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比較大?哪些物體比較小?

  師: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完的。老師手中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看一下哪個大?(請同學猜一猜)

  師:用眼睛看很難做出判斷。想想看能用什麼辦法解決?(生想辦法,說一說)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體有多有少。

  二、實驗

  (師出使兩個有刻度的量杯,裡面盛有同樣多的水)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現在的水在哪個位置?

  先把蘋果放入水中,同學們觀察發生什麼變化。

  水面上升了,說明什麼?(蘋果佔了空間,把水往上擠)

  把梨放入水中,水面也上升。

  師:觀察比較兩個杯子的水位,你有什麼發現?為什麼?

  小結: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兩個果都佔有一定的空間,但所佔空間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其實,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如:某某佔有一定的空間,課桌佔也有一定的空間。你還能舉出例子嗎?

  師:物體佔有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揭示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比一比,老師的體積與某同學比誰大?像這樣的例子你會舉嗎?

  結論:這說明蘋果或梨佔有一定的空間。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

  設計意圖:採用直觀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解決蘋果和梨的“大小”問題,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讓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明白體積佔空間的大小不一樣。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隨後揭示體積概念。

  三、想一想

  (出示盛水的杯子)

  師:這是一個裝水的容器。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容器?

  (出示杯子和碗)

  師:杯子和碗誰裝的水多?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討論,說辦法。選擇一種全班實驗

  實驗:將杯子和碗裝滿水,然後將水倒入同樣大小的有刻度的杯子中,觀察水位的刻度。

  師: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杯子裝的水比碗多,我們就說杯子的容積比碗大。

  師:什麼是容積?說說你的理解?

  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再倒滿,此時杯子所容納的最大容量才是杯子的容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體積”和“容積”,你對它們的定義有什麼不理解,可以提一提。

  問:杯子有體積嗎?杯子的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實驗操作使學生直觀感知什麼是容積,從而得出容積的概念,這樣就會從一種感性認識很容易昇華為理性認識。)

  四、習題設計

  1.42頁“試一試”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你有什麼辦法知道?

  怎樣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

  2.玩玩橡皮泥(伴樂)。

  要求:用一團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如果捏成任意形狀的物體,體積有沒有變化?

  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同一物體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

  3.“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充分觀察討論。

  (同樣10枚硬幣,第一堆與第二堆比,因為一枚1元硬幣比一枚1角硬幣大,所以第一堆體積大;而第一堆與第三堆比,都是同樣的硬幣,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體積不變。)

  3.“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

  (如果每個杯子的大小不同,那麼3杯就可能等於2杯)

  五、全課總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