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後註釋及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詩的大意、

  2、課內外結合,激發對詩歌的興趣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大體把握詩歌含義,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

  在賞析中瞭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學習古詩興趣,培養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準備:

  課件資料

  教學方法:

  自讀自悟為主,點播為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裡,詩歌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閃耀在文學的王冠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我們就隨著詩人王昌齡的筆跡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匯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瞭解“塞”的意思、

  簡介作者: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後又先後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後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學古詩,瞭解詩意

  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說詩的意思、個別字意指導、

  教師小結:我們是怎麼初步讀懂古詩的?

  學習古詩的方法:藉助課文的註釋,瞭解詩歌的大意,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後透過朗讀,進上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併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

  三、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出示資料: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為什麼徵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你還從哪裡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出邊塞戍邊的徵人,為什麼不見回家呢?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放古代戰爭的影片,學生觀看,談感受、 師:是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戰爭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無家可回和永遠不能回家啊、

  指導讀這兩句詩 徵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麼?(同情徵人)該怎樣讀呢? 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徵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無數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嘆生命的卑微……讀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失去親人的悲痛,作者感嘆人生的無奈……讀 指導讀 想一想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詩中沒有說徵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徵人們可能會做些什麼呢?

  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一輪明月照著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徵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這徵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徵人們在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同在一輪明月照耀下的徵人的親人可能會做些什麼呢?

  ① 徵人白髮蒼蒼的父母……

  ② 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

  ③ 徵人無依無靠的孩子……

  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髮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是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每個徵人盼回家,每個徵人的親人盼徵人回家、詩人寫出這樣的詩句該有何等的悲天憫民的情懷啊、板書:思親盼歸 徵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唐· 陳陶《隴西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n ——北朝民歌《木蘭辭》

  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寫話。指名讀讀自己寫的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學生讀詩。 這兩句詩講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蹟,幫助學生理解。

  塞下曲 盧綸

  林暗草尺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學生彙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整體讀全詩。

  然而,戰爭停止了嗎?“你認為有李廣將軍在,戰爭就可以平息嗎?就會有和平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

  學生齊誦全詩。

  三、閱讀思考拓展昇華 寫一篇讀後感,可以談對戰爭的看法,也可以寫對徵人生活同情,或者寫一個調查匈漢戰爭的論文資料一: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於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後,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後,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瞭解古詩大意。

  3、 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味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資料卡片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引入,提示課題

  1、師導語: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又學習了不少古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兩首邊塞詩嗎?(《磧中作(唐·岑參)》、《涼州詞(唐·王翰)》)來我們一起背誦一下吧。

  2、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大家有興趣嗎?

  4、板書課題。(指導“塞”的讀音,理解其意)齊讀課題。(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有的題目)

  5、簡介作者。(課件出示)

  二、 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出示自學提示

  自學提示

  1、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

  2、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聯絡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師: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詩文,老師準備了自學提示,誰願意來讀一讀?

  2、學生自由讀文。

  3、檢查初讀情況:

  1) 同學們,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還”“將”“教”,再指名讀】

  2) 詩是有節奏的,所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標註的節奏提示)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奏來呢?【指名讀,評價——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

  3)聽古詩錄音。咱們再來聽聽這首詩的錄音吧。讀得怎麼樣?咱們也像這樣試著讀讀。齊讀。

  3)小結:其實,讀詩不在於語調的高低,也不在於搖頭晃腦,在於把詩的節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三、 細讀古詩,入境悟情

  (一) 品讀第一、二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這二行,邊讀邊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畫面。誰來說說這畫面描繪了什麼?(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涼的原野,遠處有一座雄關,)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麼?(邊塞)

  3)“秦時”和“漢時”分別指什麼?

  4)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以至萬里長征人未還。

  5)從“萬里”一詞中你體會到什麼? 這裡的“人”指的是誰? “人未還”是什麼意思?他們為什麼不回家?(板書:人未還)(他們還在戍守邊關,還在打戰,不能回家;他們已經戰死沙場,回不去。邊關的戰事接連不斷,不能回家。)

  師:他們想回家嗎?(想)

  6)補充資料。這些將士們多麼想回家啊,可是他們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嗎。我們來看資料。(課件出示)

  讀了這份資料,我們看一個“未”字包含著多少辛酸與失望啊!讀到這裡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悲涼、淒涼)

  7)指名讀。讀出你的感受。

  8)齊讀。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讓我們懷著這樣複雜的心情一起齊讀——(一二行)

  8)此時,假如你是那些將士中的一員,你會想些什麼?

  9)是啊,當那些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將士們,渴望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輪明月下,遠在故鄉的親人同樣也會思念他們。“人未還卻心相繫”,讓我們感覺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天倫之樂不能享,兒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這該死的戰爭啊!同學們,讀到這裡,你們的心情僅僅是悲哀嗎?從這裡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板書:痛恨、同情)

  12)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這句。

  (二) 品讀第三、四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結合註釋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李廣將軍的簡介。

  3)理解“但”

  4)瞭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句詩,誰來說說這兩行詩寫了什麼?(板書:飛將在)

  5)是啊,要是漢朝的李將軍在,胡人——(不敢度陰山)陰山也就安定了,那麼邊關也就會——(安寧了),邊關安寧了,將士們也就不用萬里征戰了,他們——(就能回家鄉),和家人團聚,那麼國家——(也會更太平)。

  6)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良好的願望呢?(期盼有良將,期盼和平)(板書:期盼)

  7)期盼有良將,難道朝廷真的沒有像李廣將軍這樣的良將嗎?(有)為什麼他們不到前線殺敵呢?(有的不願當將領,有的則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經有過輝煌與繁榮的時期,人們也過著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時期,皇帝昏庸無能,朝廷無能,將領們醉生夢死。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就寫出這樣的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課件出示)詩人寫這兩行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朝廷用人的不當,將帥無能的不滿。(板書:不滿)

  9)指名讀。誰能來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評讀,再指名讀。聽錄音。再讀。

  10)引讀:詩人王昌齡懷著對祖國的滿腔熱情,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在大聲地呼籲,他希望——

  這不止是詩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的希望,他們希望——

  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三) 小結,並嘗試練筆

  1)透過剛才的學習(師點板書),我們明白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既有對戍守邊關戰士的同情,對戰爭的痛恨,也有對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對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兒女……你想說些什麼,請寫出來。(課件出示)

  四、 賞讀古詩,背誦古詩

  1) 是啊,你們說的這些都表達了將士們的親人渴望早日結束戰爭,渴望親人早日團聚,然而戰爭結束了嗎?(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有著濃濃愛國情懷的詩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願望,再讀讀這首詩,試著背下來。

  2) 學生試背。

  3) 指名背、齊背(配樂)。

  五、 拓展延伸,昇華感情

  1) 出示介紹李廣的詩。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結識了飛將軍,唐代的詩人盧綸也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讚頌飛將軍的,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

  2) 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卻反映了中國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美好願望,讓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爭,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們的國家兵強將廣!

  《出塞》原文欣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絡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藉助註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溫故知新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了邊塞詩的名篇——王之渙的《涼州詞》,誰來背誦?

  我們一起背誦《涼州詞》。

  (出示該詩,並配邊塞圖片)

  誰來說一說學了這首詩後的體會嗎?(邊塞的的荒涼、孤獨、寂寞)

  師:是啊,邊塞,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茫茫戈壁、荒涼孤寂。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輕的詩人來到西域遊歷,看到了邊塞的風光,見證了邊塞的金戈鐵馬,於是,他揮筆寫下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位詩人就是27歲的王昌齡。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歌(點選課件,板書課題:出塞,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整首詩

  師:請大家開啟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把詩歌讀通順。

  師:好,誰來讀一讀《出塞》。請你,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唸錯。

  師:讀的字正腔圓,請坐。(讀的真不錯,讀出了節奏……)

  師: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奏,而且要儘可能地讀出詩的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師評價)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出詩的味道。(生齊讀)

  師:同學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怎樣的畫面?(配樂《涼州曲》朗讀)

  (預設:明月,邊關,師板書)(講解: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的寫法,秦漢時期的明月照著秦漢時期的邊關)

  師:這是怎樣的邊關?(荒涼,冷清,孤獨,寂寞)

  師:夜深了,一輪明月照耀著清冷荒涼的的邊關,提起這明月,我們就會想起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描寫明月的詩句,請看:

  (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師:大詩人李白這樣寫明月——

  大詩人杜甫這樣寫明月——

  詩人白居易這樣寫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這樣寫明月——

  大家一定能夠發現,詩人筆下的明月與什麼聯絡在一起?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5、師:是啊,遠離家鄉和親人,守衛邊關的將士們把思鄉之苦,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這一輪皎皎的明月上。他們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嗎?他們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嗎?(不能)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萬里長征人未還。(生齊讀)

  師:從秦朝到漢朝再到唐朝,經歷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將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漢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師: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時光穿越千年,不變的是什麼?(明月,邊關)

  在遙遠的邊塞,還有什麼沒變?(引導說出,還有戰爭沒變)

  這就是邊塞的戰爭,出示: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唐)陳陶《隴西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你讀懂了什麼?(戰爭的殘酷,守關將士的痛苦)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詢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教學

  (一)相機匯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徵》,讓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複習方法,交流資料

  1、複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麼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彙報,品味詩句。

  A、彙報前兩句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麼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麼感覺?

  (2)反覆吟詠,熟讀成誦,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成積累的習慣。

  (4)聯絡課外,連結知識。

  B、彙報後兩句

  (1)彙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瞭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昇華情境

  (一)憑藉情境,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練習題

  (一)解決書後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鼕鼕的問題,理解多數古人選擇戰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