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高中生物細胞器的認識教學設計範文

高中生物細胞器的認識教學設計

高中生物細胞器的認識教學設計範文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回首這段時間的教學歷程,我們收穫了成長和感動,讓教學總結為這一年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吧。但是教學總結的思路你學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細胞器的認識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1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學習了高倍鏡的使用及本章第一節的有關細胞膜的知識以後,再進行本節內容的學習,就有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範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2、能力目標

  透過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佈。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透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於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②製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籤,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製作:製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透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麼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複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並參與交流。

  ①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②透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製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然後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佈和形態。

  ②植物的葉子為什麼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佈和形態。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佈於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於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綠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佈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製作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並參與交流。

  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透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②訓練了學生製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佈和形態;

  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並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

  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

  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後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機物進入細胞後以什麼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現,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透過複雜的氧化反映產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

  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並進行歸納。(問題如:為什麼選用酵母菌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溶液的作用是什麼)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生co2;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

  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並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

  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麼?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為引導: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上有什麼區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麼物質。

  以幻燈片為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為40%左右,其餘60%左右轉變為熱能。

  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並回答相關問題,並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並進行分組討論後,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別

  分析有機物產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

  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

  練習略

  小組討論,完成概念圖

  (五)無氧呼吸

  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

  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為例子,講授發酵的概念。

  透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

  舉出生活中遇到的無氧呼吸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