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寫在前面:

  同樣是小說。所以最根本的,還是把握情節中孕育的另一個故事。而且和《故鄉》相同的是,這個故事發生在人物的內在。對於景物描寫的理解,也就應該建立在這個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從中,似乎能聽到一個孩子精神滋滋生長的聲音。

  初讀:

  劃出“刺你眼”的詞語(憑感覺,不需要理由)

  一、旅程——

  讀課題。嘗試各種語氣。

  談談對課題“孤獨之旅”的理解

  引導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什麼?

  從油麻地到蘆葦地;從小鴨培養到下蛋;從已經失學到復學有望;從脆弱敏感到勇敢堅強……而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有孤獨相伴。

  引導2:

  交流所劃的詞語,想必寫人物內心的詞語較多:

  回家、永恆、前方、茫然、恐懼、回頭、陌生、寂寞、振奮、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託、重複、害怕、綠色的浪潮、萬重大山、逃不走、膽怯、慌張、安靜、清香、家、孤獨、單調、乾巴巴、注滿了的孤獨、想家、迫切、大哭、哭、沒有哭……

  (重新理解課文標題)

  引導3:

  交流勾畫的心得——所可勾畫的詞語越來越少。

  任憑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風肆虐,我們也看不到他內心的波瀾。

  分析與小結: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發生著一種變化。越來越堅強。

  孤獨感呢?……最初的那種心潮起伏、情緒波動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驗證這一點(堅強的“證據”):

  讀思39-41段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以及“就”、“又”。

  讀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與“沒有哭”。

  哭——

  幸福的淚奔;幸福有兩種;即將凱旋的小英雄。驕傲地讀課題。

  (他的傷痕就是他的勳章;極至的疲累和睏倦提醒著他的幸福與榮耀)

  沒有哭——

  對比之前杜小康夢醒時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樣的反應。

  形成對“旅程”的兩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孤獨的。

  但孤獨也在變化著;孤獨之旅,是屬於孤獨的旅程。

  二、孤獨——

  孤獨感這樣的來去,緣起緣落,難道不值得琢磨嗎!

  什麼是孤獨?人到底為什麼孤獨?說說自己的理解。(結合這個故事)

  引導1:

  孤獨是怎麼出現的,又是怎麼消失的——

  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很可能觸及它的本質。

  引出預習時學生的兩個問題:

  1、既然鴨群是“最親密的夥伴”(教材語),那為什麼他還孤獨呢?

  2、既然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調、乾巴,為什麼不可以談心?

  (注:文中已說,聊天已無意義;但是談心,是說雙方心裡想要的)

  (學生應該還記得,《故鄉》中“我”為什麼視那番談話為“閒天”)

  引導2:

  讀課文中寫父親的段落——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內容上的共同點;注意“也”字的反覆出現)

  父親由自己的慌張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張、孤獨,而且試圖緩解這種情緒:他告訴杜小康,蘆葦叢中有蘆雁的窩……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當文中寫到父子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他們之間真的沒什麼可說了嗎?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麼才是孩子想要的、想聽的嗎?

  (當然不是;就像閏土與“我”一樣,知道,但不能說;“除了用大手去安撫兒子的頭,也別無他法”)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孤獨的意義:心靈的豐富、情感的強烈,卻無法表達。孤獨意味著我們有更大的成長可能。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戰勝它呢?從父子倆身上,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關鍵的一句話是?——“父子倆都在心裡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對。怎麼面對?——安家。就像鴨子把蘆葦蕩當成一個家;鴨子的下蛋意味著落地生根、以此為家;其實當他們以此為家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離“家”不遠了)

  模擬《變形記》的情境,採訪看到鴨子下蛋時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幹的是什麼?

  (賣蛋,賺錢,回家,唸書!)

  引導3:

  聯絡我們未來的生活——念大學、出遠門,最初的不適應。

  (再讀第48段:長大了,為什麼還是會想到母親想到家?回家的慾望,也是生活的動力)

  結論:

  孤獨感存在於:先前的精神寄託已經推倒,新的寄託尚未抵達、尚在重建之時。(而我們,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處於這種“臨界”的狀態)

  鴨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卻不是我的依戀與專注;為了斬斷與過往的聯絡,父子也絕不可再談過去之事。我們內心裡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獨的源起嗎?

  簡析如下:

  杜小康一開始根本就不想去,佔據他心靈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卻催逼著他不得不去——他彷彿是鴨群裡相對獨立的一隻;雖說獨立,卻又因為渺小,被鴨群和水流裹挾著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點猶豫。是壓力也是動力。

  何止父親和鴨群,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他的夥伴,——兔子、蘆雁、水鳥、螢火蟲、蘆葦、香草,甚至是炊煙、浮雲。但是,由於他的精神尚未來得及重建、新的家園尚未來得及墾種,杜小康不停地徘徊於過往與現實之間,而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面對當下,所以,這些事物最初也並沒有真正地進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親,因而孤獨無比。所以,課文前半段就出現了太多太多安靜的畫面(13段,24、25段),——無聊、單調、安靜,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恐慌,折磨著這兩個人,也磨練著這兩個人(35段)。而那種悄無聲息的變化、那種孤獨感的鬆動和潰敗,是第33段開始的:

  “後來,父子倆心裡都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雲,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不可能迴避,就只有面對!“鴨下蛋了”,這樣的呼喊也許就是與新生活的擁抱。鴨的生長史,就是放養它的孩子的成長史。杜小康就是一隻孤單單的小鴨(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獨感的潰散,並不意味著要斬斷與過往的聯絡、要與過去的自我徹底決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種抵達“故鄉”的可能。——賣蛋,賺錢,回家,唸書!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親和油麻地的孩子,不會只有傷感,而更能給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鴨子身體裡深藏的野性早讓它們做到了這一點:鴨們不管,它們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

  從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們總以為,斷了過去,是為了讓生活好好繼續;杜雍和也正是這麼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絕不回頭,絕不停頓徘徊,而且也絕不和孩子談心。——但真是這樣嗎?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瞭解主人公成長的歷程,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說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充套件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2、聯絡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課前準備】

  1、瞭解作者。

  2、預讀課文。要求:疏通大致情節,劃出精彩細節和優美的句子。

  3、藉助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匯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眾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說:“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淨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乾涸,那麼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麼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二、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預習所得,教師在學生答問基礎上補充

  1、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2、字詞檢查在早讀時完成。檢查預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複述課文主要情節及內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隨父背井離鄉,到人跡罕至的蘆蕩放鴨。孤獨、寂寞和恐懼迫使小康漸漸走向成熟。在一場暴風雨中小康獨自一人出去尋找逃竄的鴨子,他感到自己長大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提問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並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軟弱、戀家

  2、“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克服想家,展望未來

  3、“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軟弱

  4、夢到母親,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軟弱,已經受磨練

  5、遇到暴風雨時的種種表現──鎮定、勇敢、堅強、負責

  6、找到鴨子又迷路時,他哭了起來──情緒的發洩。是委屈的,激動的哭

  7、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想起母親……長大了,堅強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勇敢堅強的面對現實

  8、他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分析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賞析環境描寫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採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並分析。

  1、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們“覺得自己成了無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寫照。鴨子越長越大,是它們使杜小康成長。當暴風雨來臨之時,杜小康勇敢地追趕鴨群,他經受住了“磨難”,“長大”“堅強”了。鴨子們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鴨子和杜小康都經歷了自己的成長過程。

  作用: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它們與杜小康一起成長。

  2、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們使杜小康在恐懼中成長。

  3、風雨──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

  作用:給杜小康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總結歸納:小說中的自然環境描寫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舞臺。分析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六、理解“孤獨之旅”含義(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深層次地理解主題)

  1、孤獨之旅: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2、“孤獨”可以概括為兩點:

  ⑴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群,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⑵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

  七、總結

  作者透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說“《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著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說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裡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徵。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

  八、聯絡生活實際,拓展學習(作業)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課堂)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課後)

  3、《同步閱讀感悟》的第10課。(課後)聯絡實際,鼓勵學生做一個勇敢面對人生挫折的人。板書設計10*、孤獨之旅(曹文軒)

  1、細節描寫的作用: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2、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舞臺。

  3、“孤獨之旅”的含義: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