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
一、講述故事匯入
1、檢查預習
昨天要求大家讀一個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讀熟了嗎?有不認得的字詞需要幫助嗎?
2、講述故事
誰對這個故事感興趣,願意來講一講。
(稍作準備後請兩位學生講述並簡評)
二、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生字字音,聯絡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2)讀通課文,思考: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麼?
(請在書上把有關內容畫出來)誰能把自學要求讀一下?(指名讀)好,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要求學習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過渡:剛才同學們學得都很認真,現在老師要檢查字詞學習情況。(出示帶注音的生字詞),誰能讀得又準又響亮?
弱小 曠地 掀起 幾滴 嬌嫩
纖弱 託利亞
(1)指名讀,老師隨時正音
(2)這些詞中的那些字音還要特別注意呢?“曠地”的“曠”讀第三聲
(3)誰能把這些詞讀一讀呢?指名讀(隨便指)
(4)齊讀兩遍,好,最後我們連起來把這些詞讀兩遍。
(5)大家讀的真好,現在我把拼音去掉,誰能讀好它?(指名)
(6)生字詞學得很好,現在我們來討論學習課文時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 ?(重新出示自學要求)指名讀
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麼?
三、精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麼?
2、分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薩莎一家在假日裡到森林玩,點明薩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寫最小的薩莎在家人的影響下,學會了保護弱小者,表明薩莎不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讀第一部分
1、自由地朗讀第1自然段,想想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麼?
2、 討論:
時間:假日
地點:森林
天氣:悶熱
人物:一家人
3、 小結。
五、指導寫字
1、“薔薇”兩個字上小下大,草字頭佔整個字長的四分之一;
2、“附、聊、滂、沱嬌、纖”要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垂”的筆順。
六、作業
1、 鋼筆描紅。
2、 抄寫詞語。
3、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在新的語境中複習認讀字,寫好六個字。在“整體互動”的語文活動中,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情境,經歷發現的過程。動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在生活中關愛他人。
教學重點:
體會薩沙三次發問的心情,引導感情共鳴。
教學難點:朗讀人物對話。
教學準備:
1、助讀課件。
2、透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已讀懂讀通了課文,理解了詞語的意思,認識了14個生字,寫了6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在新的語境中複習認讀字。
2?聽寫含生字的4個詞。
3?背投:“森林中一家四口在遊玩,他們當中誰是最弱小的?”“可是這個孩子卻不服氣,”板書課題。“他做了什麼事,證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深讀課文
1?快速讀課文,把寫野薔薇的句子畫出來讀一讀。透過對比閱讀,談個人感受。
2?薩沙和你們一樣,也想做一個強者去保護弱小。課文從第三段開始給我們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自由讀3~9段。
3?指導讀好薩沙的三次問話。
(1)讀3~4段,背投薩沙的話,討論此時薩沙是怎麼想的。
(2)讀5~6段,對比閱讀,體會薩沙不服氣,不承認自己弱小的心情。
(3)讀7~9段,背投薩沙和媽媽的話,體會人物心情。
4?分角色朗讀3~9段。
5?薩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生活中他是怎麼做的呢?引導說出例子。
三、指導寫字
1?觀察6個生字有什麼相同點,不同點。
2?由學生提出最難寫的字,寫時注意什麼,教師範寫。學生評價。
3?學生交流其餘的字書寫時要注意什麼。學生自己寫。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弱小者”,並引導學生不甘於做弱小的人。
【教學重點】
學習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體會不同問句所表達出的不同意思。
【教學難點】
薩沙的三次問話。
【教學準備】
1、 cai課件。
2、生字、詞語、句子卡片。
【設計理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造一種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喜歡認字、喜歡讀書,把認字、讀書視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課
1、導課。板書課題。
2、誰知道弱小是什麼意思呢?
3、過渡:有一個小男孩叫薩沙,雖然他才五歲,但是也不願意做一個弱小的人,並且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你們想讀讀這個故事嗎?
二 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習字詞:
⑴課文中的生字寶寶想考考你們,看看誰認識它們。
(課件出示本課生字,不帶拼音)指名讀。
⑵針對易讀錯的字相機指導記法。
⑶他們重新排排隊,你還認識他們嗎?(生字調順序)
指名讀、開火車讀。
⑷四人小組做“打牌”遊戲,鞏固生字。
⑸這些生字寶寶回到詞語中,你還認識嗎?
出示詞卡: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⑹用做動作的方法理解“遞給、掀起、聊天、簇擁、傾聽”。
⑺生字寶寶可喜歡和你們捉迷藏了,他們又藏到了句子中,你還認識嗎?(老師拿出帶有生字詞的句子。)
①花兒無力地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
②原來有一叢野薔薇,被鈴蘭花簇擁著,開出了第一朵粉紅色的花。
③夏天的一個週末,五歲的薩沙和哥哥託利亞,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
④帶著露珠的花朵隨風舞動,芬芳撲鼻。一家人坐在野薔薇旁邊,聊起天來。
指名讀。
3、再次讀課文,讀流暢。
三、精讀理解
1、學習第二段:
過渡:夏天的一個週末,五歲的薩沙和哥哥託利亞,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那裡盛開著美麗的鈴蘭花。突然,薩沙發現了一叢野薔薇。(隨著學生說的,課件出示野薔薇和描寫野薔薇的句子)
⑴請大家一邊看畫面,一邊讀句子,看看這些野薔薇怎麼樣呢?
⑵指名配音樂朗讀。
⑶齊讀。
2、學習3~9段:
過渡:正當野薔薇美美地開著時,(出示連環畫課件)突然,雷聲大作,天上飄下了幾滴雨點,緊接著下起了傾盆大雨。媽媽趕緊從揹包裡拿出雨衣遞給身邊的託利亞,哥哥託利亞又把雨衣遞給了弟弟薩沙。可是5歲的薩沙對媽媽和哥哥的這一做法感到很不理解,於是薩沙和媽媽之間就進行了一場對話。請大家讀讀,(出示4~9段)看看薩沙一共說了幾句話?
⑴學生自由讀4~9段。
⑵薩沙一共說了幾句話?
(點選課件,薩沙說的三句話變顏色)
⑶自由讀讀這三句話,看看你發現了什麼?
(三個句子都是問句)
⑷練習讀這三句話:(自由讀,指名讀)
指導讀第一句問話 :你從這句問話中感受到什麼?(薩沙對媽媽和哥哥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指導讀第二句問話:你從這句問話中又感受到什麼?(①薩沙感到疑惑,媽媽是在說自己是最弱小的嗎?②媽媽說他是最弱小的,他感到不服氣。)
重點指導第三句問話:
①薩沙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請大家讀讀7、8段。(課件出示7、8段)(學生自由讀)
②假如你就是薩沙,現在你想對媽媽說些什麼?
③你用自己的雨衣保護弱小的薔薇花,多勇敢的孩子啊!那你能不能堅定的說,你不是最弱小的?
④薩沙的心裡也是這樣想的,(補充板書)他的第三次問話裡,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誰再來讀讀第三次問話?
⑤生讀。
⑸分角色讀。(小組分角色讀;指名分角色讀)
四、想象傾訴,“連結”生活
聯絡自己的生活談體會:
1、薩沙用自己的行動保護了弱小的薔薇花,向大家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麼你保護過比你更弱小的嗎?
指名說。
2、小結:
我聽出來了,你們都能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們都是一個有愛心的、勇敢的孩子,現在,讓我們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說:“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在前後對比中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從而走進薩沙的內心——我不是最弱小的,我可以保護更弱小的!
2、在朗讀中感受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並運用想象練說、補充內心活動等方式體會兩個重點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板書課題,讀課題。
2、複習生字詞語:(聽寫:雷聲大作 大雨如注 芳香撲鼻
嬌嫩纖弱
3、複習本課所講故事的主要內容。
過渡:那麼薩沙到底是個怎樣的孩子,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薩沙身上,走進薩沙,走進薩沙的內心世界。
二、精讀課文
學習活動一:品讀對話 走進人物內心
自讀提示:
自讀第3-8小節,畫出媽媽說的話。試著加上提示語,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同桌交流你讀懂了什麼?
1、自讀對話,在想象揣摩中加提示語。
2、細品母親的話: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1)每個人指誰?也包括薩沙。
(2)“都要”中讀出什麼?
(3)讀出母親的語氣。
3、細品母親的話: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
將母親的反問句讀成陳述句,感受母親對薩沙的教育:不僅是要保護弱小的人,更要爭做強者,不甘弱小。
4、給對話加上提示語
5、分角色朗讀。讀出不同語氣,想象人物內心。
過渡:在薩沙眼裡,誰才是最弱小的?
學習活動二:前後對比,同情弱小
自讀提示:
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文中兩處描寫野薔薇的句子。想一想:野薔薇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出示薔薇花圖片,欣賞
2、文中是怎樣描述這美麗胡野薔薇花的?
課件出示文字: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
用朗讀法感受野薔薇的美麗。指導讀好“一叢叢”“粉紅粉紅”“芳香撲鼻”。
3、幻燈動畫: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
朗讀感受野薔薇的嬌嫩纖弱。
過渡:俗話說,言為心聲,行為心表,意思就是人物的言行是受他的思想感情、性格決定的,那麼薩沙在保護弱小方面又有著怎樣的行動呢?
學習活動三:聚焦動作,想象內心
自讀提示:
默讀第7自然段,畫出表現薩沙動作的詞語,想象薩沙做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完成填空。
1、學生默讀,完成
2、現在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薩沙?
3、指導朗讀,讀出薩沙的自豪。
4、面對莎薩的問話,想象母親的回答
過渡:瞧!我們不僅認識了薩沙,也明白了一個簡單而又質樸的道理。
三、學文悟理:
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 說一說
你是一個弱小的人嗎?你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東西呢?
五、當堂檢測:
你是怎樣幫助弱小者的?將經過寫下來!
六、作業超市(二選一):
1.把自己最想說的話或感受最深處寫在讀寫筆記上,勉勵自己。
2.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或弟弟妹妹聽。
板書設計:
22、我不是最弱小的
保護弱小 不甘弱小
(加上提示語)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5
教學模式:
初讀劃關鍵詞句——品讀體驗文字情感——感情朗讀加深感悟——積累遷移表達情感
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師生、生生與文字多向交流的對話狀態中,讓學生領悟語言的魅力,激起語言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獲得語言的訓練,生命的體驗。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習運用幾個詞語說一段描寫雨景的話。
3.聯絡上下文品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4.透過品讀理解課文,體會薩沙一家人關愛弱小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2.聯絡上下文品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3.透過品讀理解課文,體會薩沙一家人關愛弱小的優秀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讀題:
1.板書: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讀
你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透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歲的薩沙說的一句話。他為什麼這樣說,怎樣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個什麼的孩子?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那個美好的假日,走進薩沙的內心世界,相信大家會對弱小,對薩沙一家的美好品質更深刻的理解。(齊讀課文)
二、學習第2自然段
假日裡薩沙一家人到森林裡度假,森裡是那麼美好。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2自然段,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學生自讀
3.組織交流,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是野薔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溫馨和諧。)
4.小結:是啊,森林裡的景美,相應投影出示圖、文: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
看著這一朵粉紅粉紅嬌嫩的薔薇花,聞著它一陣陣沁人心脾撲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對他說句什麼話? 帶著你的這種情感在讀這句話。
在森林中有這美麗的薔薇花陪伴,薩沙一家人聊天、看書,生活是那麼溫馨美好。
6.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正在這時一場大雨突然來臨,請同學們讀描寫雨景的語句,劃出體現雨大的詞。
①相應出示 :大雨如注,“注”是什麼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詞語,你能說出幾個嗎?(生回答後再適當補充:)
滂沱大雨 傾盆大雨 瓢潑大雨
狂風暴雨 疾風驟雨 暴雨如注
③課文雖只有寥寥三個詞,卻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寫得生動逼真。誰能選用大家提供的這些詞說一段描寫雨景的話?
指名說,點評。
7.就在這雨中,一場溫馨的關愛弱小的傳遞開始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段,邊讀邊劃出薩沙說的話,聯絡上下文想一想他說每一句話時心裡在想什麼?試著在書上做標註。
三、品讀對話、體驗真情
1、學生默讀自學。
2.組織交討論:
誰來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讀後交流。
面對薩沙的疑問,媽媽做出回答大家讀-----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板書)
面對媽媽的回答薩沙又說了什麼?
交流第二句,這是什麼句?(反問)可以把它變成這樣嗎?為什麼?(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這麼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這麼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這就是反問句的魅力---表達豐富而強烈的情感。
面對薩沙的反問,媽媽笑著說---生讀,這下薩沙該怎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語段和圖
薩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讓給他,我們是懂得的,那薩沙為什麼要把雨衣讓給野薔薇呢?
我們來看看雨中的野薔薇是怎樣的?
投影出示圖和文: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
指名讀,並說說:看,雨中的薔薇花正向我們呼喊什麼?你想說什麼,你更想做什麼?
此時的薩沙做了什麼?誰來讀?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寫了薔薇花帶給我們美麗和芳香,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寫了大雨中的可憐薔薇花,需要我們的保護。這樣前後照應是要告訴我們弱小者不僅僅是年齡、力氣、身體比我們弱小的,一切身處困境急需幫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們的保護。(刪掉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 副板書)
薩沙保護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他又說了什麼話?
生讀----你會把它變成帶句號的句子嗎?對比讀,你認為他這句話裡飽含著什麼意思?
媽媽又將怎樣回答他?你會怎樣稱讚他?(自豪、自強、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讓給媽媽,媽媽把雨衣讓給薩沙,薩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薔薇身上,因為他們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他們這種自覺保護弱小者的精神讓人感動。現在讓我們再次用心用情讀這一段話)
分角色朗讀薩沙的三次對話
投影出示三次對話 分角色讀,讀好母子對話。
④總結:父母言傳身教,用自己保護弱小的實際行動教育了薩沙;而年僅4歲的薩沙內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願意只享受別人給予的保護,而努力的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讓人感動、欽佩、學習。
三、聯絡生活,檢測導結
1.你會用那些詞形容薩沙 ( )( )( )( )
薩沙只是四歲的孩子,他已經不甘心做弱小者,盡一份自己綿薄的力量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那麼你們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東西呢?
2.投影出示仿寫語段:一棵小樹正在狂風中劇烈搖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護它,於是······
3.總結:許多都會事物發生了變化,也許原來的強者會變成弱者,而原來的被關愛者又變成了主動關愛別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樣,唯一不變的是要有這樣的意識——(齊讀課題:)我不是最弱小的,我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護比自己弱小的……
板書: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讓雨衣:爸爸→媽媽→薩沙
↓
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
· ·····薔薇花······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武冬梅
愛,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愛別人。因為有愛,才會甘於奉獻、樂於助人。《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的薔薇花上的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
1、藉助文字內容,強化語言表達訓練。
學語文的終極目標就是用語文,我在執教中緊扣文字內容多處進行語言訓練:
其一、圍繞雨前的薔薇花和雨後的薔薇花進行語言訓練 。
投影出示圖文:看著這一朵粉紅粉紅嬌嫩的薔薇花,聞著它一陣陣沁人心脾撲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對他說句什麼話?
投影出示圖和文: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
指名讀,並說說:看,雨中的薔薇花正向我們呼喊什麼?你想說什麼,你更想做什麼?
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說話,既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訓練,又使學生進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其二,圍繞描寫雨景的語段進行詞語積累和說話訓練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正在這時一場大雨突然來臨,請同學們讀描寫雨景的語句,劃出體現雨大的詞。
①相應出示 :大雨如注,“注”是什麼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詞語,你能說出幾個嗎?(生回答後再適當補充:)
滂沱大雨 傾盆大雨 瓢潑大雨
狂風暴雨 疾風驟雨 暴雨如注
③課文雖只有寥寥三個詞,卻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寫得生動逼真。誰能選用大家提供的這些詞說一段描寫雨景的話?
這樣設計既當堂進行了語言訓練,又為學生在平時獨立閱讀中積累詞彙、仿寫做了示範,一舉兩得。
二、緊扣薩沙的兩次反問,反覆研讀“對話”,讓學生獲得語言的訓練,情感的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緊扣薩沙的兩次反問,透過反覆研讀“對話”,在聯絡上下文品讀反問句,反問句與陳述句對比讀的過程中揣摩薩沙的心理活動,在師生、生生與文字多向交流的對話狀態中,深化學生對文字情感的體驗,激起語言思維的火花,既讓讓學生獲得語言的訓練,又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語文課堂追求的境界吧。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是讓字回到文之中,儘量在文章閱讀、生活閱讀中逐步達到多識字,提高識字效果,即語境識字。語境識字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從本質上及早讓學生感受、體驗、享受語文的快樂。課標還強調,低年級教學重點要放在引導學生朗讀、誦讀和欣賞、體味上,在讀中引發興趣,培養語感,積累語言。要做到:識字與閱讀的結合;朗讀語言和運用語言結合;閱讀理解中朗讀和說寫的結合。
教學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和薩沙不敢為弱者的品格。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教學
教學難點:
有不甘為弱者、應該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雖然已經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了,但在親人的眼裡,你們是最弱小的。那你們是不是最弱小的。(不是)有一個叫薩沙的小朋友,他在家中是最小的,但他和大家一樣挺直腰桿說“我不是最弱小的”,想聽聽他的故事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7課《我不是最弱小的》,看小薩沙是透過什麼事來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二、讀文識字,初步感知。
1、通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提示:(1)自由讀文,遇到生字,圈出來藉助拼音讀一讀。
(2)請把圈出來的字讀給同桌聽,如果讀對了就誇誇他,如果讀不準就幫幫他。
(3)課文有幾個自然段,請在段前標上序號。
2、彙報學習情況,進行生字教學。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指名讀、學生領讀、齊讀)
(2)出示帶拼音的詞語(個別讀、齊讀、開火車讀)
(3)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藉助熟字讀詞語)
(4)組織做遊戲。(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讀對摘取一朵雲)
(5)結合句子認字。(出示帶有生字詞的句子)
3、初步感知
(1)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聲音洪亮。(指導朗讀)
(2)課文讀懂了嗎?快來填一填。
夏天的一個週末,五歲的( )和哥哥( ),跟( )一起到森林中去玩。在他們賞花聊天的時候,突然下起了( )。媽媽把雨衣遞給( )又把雨衣遞給了( )。最後,( )掀起雨衣,遮住了( )。
(3)討論:你喜歡薩沙嗎?你還喜歡誰?說說理由。
三、觀察字形,指導寫字,口頭組詞。
1、課件出示“撲、託、摸”。讓學生說說他們的共同點:
(1) 結構上,都是左右結構,注意“撲”左右相等,“託、摸”左小右大;
(2)偏旁上,都是提手旁的字,練習書寫。
2、課件出示“芬芳”,草字頭的橫不要太長,兩豎下方可略向內斜,寫出“呼應”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橫要寫長,突出這兩個字的主筆,以“支撐”整個字方正平穩。
3、課件出示“弱”字,要注意提示兩個“點、提”的寫法。引導學生交流記住生字的方法: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4、“末”字,觀察其在田字格中與橫中線豎中線的位置。
5、田字格里剩下的生字中,哪個字需要老師幫忙?
6、生在田字格里臨摹。
7、講評。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們真了不起,不僅學會了生字,而且瞭解了課文的大意,繼續加油!
五、作業: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把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多讀幾遍並摘抄下來。
2、完成“我會填“課後練習。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7
一、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講述這個故事。
2.學會生字,理解新詞意思,並能欣賞有關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從中接受教育,養成良好道德行為。
二、教學重難點:
1.會認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好、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絡生活實際揣摩薩沙和媽媽的對話。
三、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習慣。
四、教學準備:
五、教學時間: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通課文,講述故事。
1.檢查預習
(1)昨天要求大家讀一個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讀熟了嗎?有不認得的字詞需要幫助嗎?
(2)指名分節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2.講述故事
誰對這個故事感興趣,願意來講一講。
(稍作準備後請兩位學生講述並簡評)
二、細讀品析,積累詞句。
1.說說在這個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詞句比較欣賞。
(1)“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 引導體會花的美:多,嬌嫩,顏色鮮豔,香氣濃,並指導朗讀。老師讀句子,學生閉眼想象,然後看插圖,再感情朗讀。
(2)“大雨如注” 引導從課文中找個近義詞,幫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
引導體會野薔薇花在大雨中柔弱無援的樣子,並指導朗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麼?
2.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薩莎一家在假日裡到森林玩,點明薩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寫最小的薩莎在家人的影響下,學會了保護弱小者,表明薩莎不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讀第一段。
1.自讀 第1自然段,想想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麼?
2.討論:時間:假日 地點:森林 天氣:悶熱 人物:一家人
3.小結。
五、指導寫字
“薔薇”兩個字上小下大,草字頭佔整個字長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嬌、纖”要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垂”的筆順。
六、作業
1.鋼筆描紅。
2.抄寫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4課《我不是最弱小的》(讀題),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課文。先來複習一下生字詞。
(1)開火車讀詞語。
悶熱 弱小 曠地 掀起 低垂 附近 粉紅粉紅的 芳香撲鼻 幾滴雨點 在雨如注 滂沱大雨 野薔薇 嬌嫩纖弱 薩沙 託利亞
(2)匯入:這是發生在一個外國家庭的故事。誰來介紹一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天氣、人物。(指名說)
二、精讀課文第二小節
1.過渡:在一個假日裡,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去郊外度假。(放音樂)引讀第二小節的前兩句話。聽著這麼美的音樂,讀著這麼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麼?(森林的美好)
2.薩沙一家人分別在做些什麼呢?
3.多麼詳和的畫面啊,拿好書一起來讀第2小節的前3句話。
4.突然(放音樂)描述:雷聲大作,先是—,接著—,什麼叫大雨如注,你還知道哪些詞是形容雨大的?(傾盆大雨 狂風暴雨 滂沱大雨)
5.過渡:一場大雨打亂了一家人的度假計劃,卻也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可貴。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現是怎樣的?(相機板書)
6.雨下得這麼大,爸爸、媽媽卻把雨衣給了薩沙,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三、學習第3—8小節。
1.匯入:薩沙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這樣做,他是怎樣問媽媽的?他媽媽又是怎樣回答的?
2.學習第一次對話(3—4小節)
(1)引讀:薩沙問道—
(2)理解重點句子(出示: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3)讀讀、想想、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4)聯絡上文說說:薩沙的父母在大雨到來時是怎樣保護弱小者的。
(5)指導朗讀。(肯定的語氣)
3.學習第二次對話(5—6小節)
(1)聽了媽媽的話,薩沙的表現怎樣?
(2)媽媽的話應該怎樣讀?
(3)比較句子(知道反問句可以加強語氣,更能表明媽媽的意思)
(4)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導朗讀出反問的語氣。
5.學習7—8小節
6.聽了媽媽的第二次答話:薩沙是怎麼做的?
7.看圖想像:薩沙會說些什麼?爸爸、媽媽和姐姐會說些什麼?
8.書上是怎麼說的?(出示小黑板:用筆畫出描寫薩沙動作的詞語;用曲線畫出表示薔薇花弱小的詞語;聯絡上文說說薩沙為什麼要這樣做;把這小節讀好)
9.討論交流
10.給薔薇花蓋好雨衣的薩沙,會說些什麼呢?(出示: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
11.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現在我保護了比我弱小的薔薇花,我應該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導讀好反問句(自豪的語氣)
13.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3—8小節。
14.討論反饋
四、聯絡實際,加深理解。
1.大雨來臨時,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又把雨衣給了薩沙,最後薩沙將雨衣蓋在了薔薇花的上面,這麼做是為了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指板書)學了課文,作為薩沙的同齡人,你有什麼體會呢?
2.指名說說
3.小結: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也應該自覺保護弱小者,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伸出援助之手,同學們之間更應和睦相處,對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動物以及花草樹木應該愛護、關心,這樣世界才會更美好。
五、作業:
1.把自己最想說的話或感受最深處寫下來。
2.抄摘自己欣賞的詞和句,並試著運用其中的一、二個詞語。
3.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或小朋友聽。
六、板書設計: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薩沙(說做想)
媽媽 每個人都要保護
爸爸 比自己弱小的人。
託利亞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兩點:
一、抓準關鍵詞引導學生理解
“弱小”一詞在文中反覆出現,時時傳遞著保護弱小的心聲,使“弱小”一詞發揮了超出它本身的作用。首先,我在板書課題時,引導學生認讀“弱小”,透過生生舉例理解“弱小”一詞的意思,賦予它形象感和質感;接著我請學生結合課題質疑,“讀了課題後,你想問什麼?”一生說:“為什麼說我不是最‘弱小’的?”一生說:“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誰是最‘弱小’的呢?”句句疑問不離開“弱小”,讓“弱小”牽動學生的心靈,指引學生讀書的視線;當學生透過讀書對疑問有新解答時,我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帶有“弱小”的句子,想想分別是誰、誰說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引出關於保護弱小的對話,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內容;在深入讀書時,引導學生透過交流感悟,思考薩沙為什麼想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繼而體會文章的深層意蘊。
二、抓關鍵句引導學生讀書
本節課,學生的讀書活動貫穿課的始終,且都是興致盎然的,富有實效的。初讀是在學生心中產生了疑問、有了強烈的閱讀期待時開始的,學生透過自己的閱讀,不僅把文章讀正確了,還結合疑問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任務和資訊。接著,我結合學生對疑問的解答,提出再讀的要求:把文中帶有“弱小” 一詞的句子找出來,想想每句話是誰說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把學生探究的興趣再度激起。然後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悟結合,步步接近人物的內心世界。如薩沙和媽媽的三次對話,我先讓學生體會說話人的語氣、心裡活動,逐句訓練。在整體感知整段對話後,讓學生自由練讀,分角色表演。隨後,我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題,在讀中再次體驗小薩沙的心聲,從而使小薩沙的心聲成為我的心聲,他的心聲,所有人的心聲。
最後,學生們在交流生活中你得到過保護嗎,你保護過弱小的嗎?的事例的時候,展現了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使學生保護弱小的品質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會認14個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有不甘為弱者、應該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的不同語氣。
難點:末──未的區分;有不甘為弱者、應該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投影儀、卡片、古箏曲。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趣,板書課題
1、板書課題,認識生字弱,範寫弱字。
2、什麼是弱小?它的反義詞是什麼?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按自學四步驟學習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⑴ 小老師領讀。
⑵ 小兔開門遊戲。如:
師邊舉生字卡片邊問:小兔、小兔、誰來開?
生邊做小兔動作邊回答:我來開,我來開。
師:XX,你來開,你來開。
XX:弱、弱、弱,弱小的弱。
全班學生:弱、弱、弱,弱小的弱。
⑶ 認讀詞語:
弱小、週末、薩沙、託利亞、鈴蘭、簇擁、隨風舞動、芬芳、聊天、傾盆大雨、遞給、嬌嫩、掀起
指名學生讀生字詞,讀對了 其他同學拍三下手,表示獎勵。
⑷ 說說自己用什麼好辦法記住生字。
⑸ 畫一畫:
把偏旁一樣的生字畫成紅花。(薩、芬、芳)
⑹ 指名分段讀課文,正音。
三、寫字指導
1、觀察我會寫的字,說發現。
2、範寫以下幾個字:末:與未的區分,採用組詞、聯想、記憶再現等多種形式牢記。
弱:提示點、提的寫法。芬芳:草字頭的兩豎向內展,八要舒展,方的一橫要長。以支撐整個字的方正平穩。濘:寶蓋宜小,橫要略長。
3、學生練比,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交流。
5、強調夏字的中間是自而不是白。
四、認讀新詞
投影出示:夏天、週末、薩沙、託利亞、鈴蘭花、薔薇 、簇擁、聊天、芬芳、撲鼻、應該、嬌嫩、摸了摸
五、重點識記
讀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記一記
六、同桌互讀,打五角星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聽寫生字
課文寫了哪些人物?(板書爸爸、媽媽、託利亞、薩沙) 他們當中誰是最弱小的?說說你的 理由。可是課文的標題就告訴我們薩沙不是最弱小的,他是怎樣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我們來學習課文吧!
二、朗讀感悟
1、默讀課文,把描寫薔薇花的句子用橫線畫出
2、交流自己所畫的句子:
出示句子:原來有一叢野薔薇,被鈴蘭花簇擁著,開出了第一朵粉紅色的花。帶著露珠的花朵隨風舞動,芬芳撲鼻。
⑴ 教師可抓住簇擁第一朵讓學生感悟薩沙雖然那麼小,但他多麼善於發現,關愛身邊的小事物。
⑵ 教學羅蘭的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
⑶ 同學們,就讓我們當一回善於發現,關愛小事物的薩沙吧!
朗讀薩沙的話看!這兒還有一朵野薔薇呢!
出示句子:大雨已經打掉了兩片薔薇花瓣,花兒無力地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
⑴ 比較異同。說說自己的感受。
⑵ 此時的薔薇花最需要什麼?假如你就是薔薇花,你會怎麼說?
⑶ 你看到了這一株野薔薇,會怎麼想?怎麼做?
⑷ 薩沙是怎麼做的?把描寫薩沙做的動詞用圓圈畫出來。
比較句子:① 薩沙掀起雨衣,遮在薔薇花上。
② 薩沙掀起雨衣,輕輕地遮在薔薇花上。
透過比較,讓學生感悟輕輕地寫出了薩沙關愛薔薇花,深怕自己不小心弄壞了薔薇花的憐愛之情。
3、靜靜地讀讀課文,想想薩沙為什麼這樣做?
⑴ 小組交流各自的體會,要求結合課文內容來談。
⑵ 全班交流,指導好薩沙的3句問話:
交流時重點引導學生體驗這樣兩點:
① 父母親言傳身教,用自己保護弱小者的的實際行動教育了薩沙。
② 薩沙內心不甘於做弱小者,不願意只享受別人給予的保護。這裡要抓住媽媽的答話,引導學生透過讀,透過想象,感受到薩沙在媽媽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薩沙反問的話語,體會薩沙內心不願意做一個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
⑶ 分角色朗讀媽媽和薩沙的對話。
三、總結拓展
1、你喜歡薩沙嗎?為什麼?
2、怎麼讀才能表達出薩沙呢 ?連讀三遍課題。
3、在生活中你是最弱小的嗎?說說看?
4、小結:
四、練讀帶問號和感嘆號的句子
拓展練習:試寫問句和感嘆句。
【板書設計】
爸爸媽媽 關愛 託利亞 保護 薩沙 我不是最弱小的 薔薇花
【作業佈置】
講講勇敢者的故事。
【課後反思】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學此課中,憑藉教材中的薩沙這個比學生還小的形象,引導學生揣摩字詞,親身的朗讀實踐,適時想象,啟發學生和薔薇花的對話,最後聯絡自己的生活來感受、體驗媽媽的話,使學生和薩沙產生心靈的共鳴,滿懷和薩沙同樣的感情走出教材。上完課,孩子的純真,善良,讓我覺得──孩子心靈和思想的成長,人生視野的拓展,跟我們的語文閱讀是那麼息息相關!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啊!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9
一、把握課文內涵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一課的課題是薩沙帶著自信、堅強和自豪想說的一句話,也是作者激勵我們每一個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說出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課文所敘述的故事最後就落腳在這句話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為我可以保護比自己弱小的,因為我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和物。
課文敘述的情景是這樣的:在景色宜人、空氣清新的森林,在賞花聊天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這雨演繹了一出動人的.戲:媽媽把雨衣遞給託利亞,託利亞又把雨衣遞給了薩沙,這件雨衣就是一份關愛,這關愛傳遞到每個人的心裡。弱小的薩沙看到薔薇花被大雨打掉了兩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輕輕地遮在粉紅的薔薇花上。薩沙學會了保護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讀了這篇課文我們能感覺到,愛是一條無形的絲帶,它把我們每個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於是我們互相關心著、愛護著。有了愛,不管生活中有什麼風雨,我們都不會害怕。當風雨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儘可能保護比我們更弱小的,讓融融的愛意溫暖我們的心,鼓舞我們戰勝風雨。這就是我們教學這一課的目的所在,這就是我們要讓學生透過課文的學習所要感悟的內涵。
吳益花老師在這一課教學的實踐中,較好地把握了課文所蘊含的這一內涵,恰當地加以朗讀處理。
二、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處理
本文生字較多,但內容比較淺顯,因此吳益花老師把注意力放在讀通讀順上,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
1、激發興趣,自讀自悟:
⑴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讀書的慾望。教師就這樣提出了問題:“我們是四年級的小學生,在爸爸、媽媽眼裡,在老師眼裡,我們是最弱小的嗎?薩沙才五歲,媽媽誇他是勇敢的孩子。你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⑵ 自讀自悟,交流自學成果:
教師給了學生自讀課文的時間,藉助拼音,認讀生字;結合詞句,理解字義;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瞭解學生的自學情況,讓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之後,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2、小組協作,細讀提高:
要求各組同學針對學習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如,有的採用主講式;有的用分角色感情朗讀式;有的用提問式;有的用表演式等,為學生構建主動學習的模式,營造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氛圍,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3、朗讀欣賞,遷移思維:
⑴ 讓每個學生練習朗讀,可選擇課文中的一個自然段或是自己最喜歡的一段話,邊讀邊想怎樣才能表達出思想感情。
⑵ 請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聽讀,聽了以後說說他讀得怎麼樣,能否表達課文中人物當時的思想情感。如,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是否能讀出媽媽欣喜、誇獎的語氣。
⑶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你怎樣理解“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和“你能保護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這兩句話?學生在思考和表達的過程中,鍛鍊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幾個重點片段的朗讀處理
片段一:在對比閱讀中感悟文中對野薔薇描寫的作用。
1、先讀原文,讀完後讓學生自由談感受。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2、去掉具體描寫森林景色和野薔薇的句子,用課件顯示改編後的課文,啟發學生說說有什麼不同。然後再把這些句子從原文中找出來,先讀一讀第一、二自然段中的有關句子,說說讀後的感受;再讀一讀寫大雨中的薔薇的句子,說說讀後的感受。
3、引導在討論中探究,感悟課文描寫野薔薇的作用:被鈴蘭花簇擁有的野薔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薔薇卻顯得嬌嫩弱小。小薩沙用雨衣保護野薔薇固然有媽媽的啟發和鼓勵,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的關愛和保護的童心。沒有這美麗而弱小的野薔薇,也許難以真切地表現小薩沙那顆純真的童心。(這是一個難點,教學中不必追求準確完整,關鍵是引發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探究的積極性。)
片段二:在指導學生朗讀三個問句中感悟薩沙的心理。
1、讀薩沙的第一問:
⑴ 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在小組裡交流怎樣讀。
⑵ 指名朗讀、齊讀,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和“呢”,重音突出“為什麼”。在朗讀中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的做法而發問的心理。
2、讀薩沙的第二問:
⑴ 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在小組裡交流朗讀。
⑵ 指名朗讀、齊讀。語調先降後升。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薩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讀薩沙的第三問:
⑴ 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在小組裡交流朗讀。
⑵ 指名朗讀、齊讀。朗讀時稍帶一點反問語氣。在朗讀中感悟薩沙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這樣的心情。
課文中的這三個問句都是薩沙的問話,透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薩沙和媽媽的對話,明白“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這一道理。課文中自然而平實的對話,蘊含著濃濃的感情和深刻的道理,學生用心體會了,並透過讀好帶問號和歎號的句子,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其中的感情。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10
教學一篇課文,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不分鉅細,面面俱到。而要想使學生有本質上的進步,有實質性的提高,最好的辦法就是著力語言,突出重點。因為前者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後者突出了閱讀教學的關鍵。基於此,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時,我著力進行語言訓練,力圖突出以下重點:
加強概括訓練。教學課文第二節時,我主要進行了概括訓練,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層次大意。首先進行逐句概括。明確:第一句講森林非常美好。第二句寫薔薇叢中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第三句說薩沙一家人分別在幹什麼。第四句寫老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第五句講薩沙一家在大雨中為保護弱小者而遞讓雨衣。其次進行整節概括:第二節記敘了薩沙一家在森林中游玩時,突然遇上大雨,他們挨個兒遞讓雨衣的事情。
理解重點語句。大家知道,三四兩節是寫第一次對話。在指名學生朗讀之後,我先引導學生劃出關鍵句子: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然後引導學生將此句默讀三遍,仔細揣摩它的含義:所有人都要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自覺保護弱小者。最後要求學生聯絡課文,說說大雨來臨時,薩沙的父親、母親和姐姐是怎麼做的。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弱小者,我們又是怎樣做的,我們應該怎麼去做。這樣,不僅讓學生準確理解了這個重點句子,而且還讓學生受到了應有的教育。
比較句子語氣。不難看出,第二次對話是在五六兩節。教學時,我專門設定了一個練習,重點比較了以下兩個句子。一是薩沙的反問:這麼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二是媽媽的答話: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我先後引導學生進行了三次比較:一是將前者與這麼說我就是最弱小的進行比較。二是將後者與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進行比較。三是將前者與後者進行比較。透過比較,明確:反問句語氣強烈,具有獨特的強調作用。
體會薩沙言行。教學第三次對話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薩沙動作的詞語朝著掀起和蓋在,體會薩沙為什麼要這樣做:薔薇花花瓣被衝,花兒低垂,是最最嬌嫩纖弱的;薩沙的動作是有意識的行為,意在表明他也在保護弱小者。然後要求學生體會薩沙的語言: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主要引導學生體會三點:一是要體會出語言的反問語氣。二是要體會出語言的含義:現在,我保護了比我弱小的薔薇花,我應該不是最弱小的了。三是要體會出薩沙天真、聰明和可愛的性格。
利用插圖想象。在總結課文時,我重點進行了想象訓練。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指出插圖上有些什麼人物,他們正在幹什麼,主要描述的是一件什麼事情。然後讓學生進行恰當想象:當薩沙說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時,他的爸爸會說些什麼,他的媽媽會說些什麼,他的姐姐又會說些什麼。當薩沙聽到爸爸說之後他會說什麼,聽到媽媽說之後他會說什麼,聽到姐姐說之後他又會說什麼。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
雖不敢說我的教學設計有多高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著力語言、突出重點的思路肯定是正確的。因為這種思路可以加強語言訓練,突出教學重點,增強語言基本功,強化語言表達,培養語言能力,提高教學效果。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